1、 长三角国际绿色食品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International Green Food City Project feasibility study中国最大的绿色食品交易基地中国最大的食品低碳冷链物流基地中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特许经营基地一、项目定位“三最”中国最大的绿色食品交易基地;中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特许经营基地;中国最大的食品低碳冷链物流基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食品安全问题、健康和环境保护的关注,追求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有机食品消费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时尚。在此背景下,以本项目为基点,充分利用长三角经济与消费基础,结合XX的区位、城市发展优势、产业优势和环境优势,充分整合内外部资
2、源和条件,打造以长三角为核心,辐射全国乃至国际的绿色生态产品贸易物流基地。本项目将以绿色食品销售平台为核心内容,融合产品交易、展示、品牌推广加盟、创业发展基金、仓储配送、酒店、会展、餐饮休闲、商务办公等功能。打造长三角乃至中国都极具竞争与影响力的一站式绿色食品产品基地,推动XX城市新的产业集群发展。本项目的成功打造将成为XX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一张金名片。二、项目背景与意义背景:行业规模:全国绿色食品生产总量达到9000万吨,产品销售额超过2772亿元。出口额近24.8亿美元,约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9.3%。全国绿色食品企业共6489家,产品总数17899个。政府政策:为了推动绿色食品发展,
3、农业部出台了关于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十五”期间绿色食品发展的主要目标。消费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食品安全问题、健康和环境保护的关注,追求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食品消费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时尚。意义:1、填补空白长三角国际绿色食品城的运营发展,将填补长三角专业大型绿色食品交易中心、绿色食品特许经营基地及大型低碳冷链物流仓储的空白,将为本地区的绿色食品生产产业集群和绿色食品专供物流网络的形成发挥积极的带动作用。2、提供国际性的交流平台长三角国际绿色食品城将与中国农业部、意大利商贸企业协会、欧盟商会、中国绿色食品中心、中国国际博览集团、中国食品博览会、荷兰莱艾(Rai)展会集
4、团积极合作,引进欧洲绿色食品和流通模式,净化食品流通渠道,打造完整的绿色食品流通链,为食品安全、绿色低碳消费提供国际性的交流平台。3、保障食品安全的有力后盾发展绿色、环保大市场是长三角国际绿色食品城规范化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必经之路。长三角国际绿色食品城在绿色食品流通领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有力后盾。4、提升城市竞争力发展绿色食品交易中心是食品城发展的基本要求,联合国际品牌建设全国性的绿色食品特许销售网络是食品城的品牌价值目标。绿色食品城立足XX面向世界,将成为XX经济发展和生态城市的一张金名片。同时绿色食品城在城市竞争力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本项目的建
5、成和运营,将丰富XX市城市竞争力的内涵,促进整体竞争力的提升。5、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作为一种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经贸产业,长三角国际绿色食品城其贡献的绿色GDP将促进XX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6、造福老百姓长三角国际绿色食品城积极落实“绿色工程”的要求,并且着力打造绿色食品流通新模式。以“改变消费习惯,从流通领域严格把关,拒绝假冒伪劣食品进入市场”为经营理念,全面净化食品流通渠道,打造完整的绿色产业链条,为食品安全、绿色消费保驾护航。首创绿色、健康、安全、低碳食品特许经营流通基地,商城以全新的理念建立新型食品流通网络,创保障消费者放心消费的特许经营品牌,力求做安全食
6、品市场的全国流通典范。三、项目基础1、首创绿色食品交易和交流平台长三角地区率先全国推出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工程”,在绿色食品的发展,有榜样作用,但是目前并无一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交易和交流平台。 2、消费基础作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长三角高质、庞大的消费基础为是市场未来发展的保障。3、XX的区位与物流优势XX市位于长江三角洲江湖走廊部分。东濒太湖,东南邻浙江长兴,西南界安徽广德,西接溧阳,西北毗连金坛,北面与武进相接,距上海160公里,杭州、南京约123公里,交通位置优越。四、项目运营理念1、终端制胜长三角国际
7、绿色食品城具备强大的终端网络,能够为生产商提供客户和销量。同时,他们还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物流体系,提供永续经营、多方共赢的平台。 2、引导消费长三角国际绿色食品城突破一般食品市场运作的思维定式,从提倡绿色消费抓起,引导消费者增强食品安全意识。通过建设绿色市场、打造绿色物流,并将协同厂家和终端店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宣传绿色消费知识,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引导绿色食品市场可持续发展。3、建立健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为目的长三角国际绿色食品城以建立健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为目的,严格制定市场准入制度。首先,食品城经营对象主要定位为食品生产厂家。食品城与食品生产基地、食品加工厂形成直供关系,从源头
8、上把控食品质量。其次,对进驻食品城的厂家实行双重检测,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确保食品安全。最后,促进食品生产企业增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责任感。4、首创终端特许经营营销平台长三角国际绿色食品城不是简单的商品堆积和商铺租赁,市场的生存、发展、繁荣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对客户的完善服务,取决于对市场终端网络的精耕细作。长三角国际绿色食品城全国首创终端网络营销平台,达成流通渠道和终端网络的商品净化,为入驻企业提供提供客户、提供销量、提供长三角巨大的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动能。五、项目服务定位1、提供全方位的物流、金融、政商服务为国内外商户提供全方位的物流、金融、政商服务,随时为商户提供高效服务;并向入驻商户提供
9、终端营销网络平台,面向各家知名媒体、网站和广大消费者整体推广,为地方食品品牌提供一个新平台。2、一站式采购服务平台经营商户全部经国家食品权威机构认证,万余种绿色商品为终端提供一站式采购平台;建设码头式仓储集散物流中心,配合商城运作,确保货物及时高效送达;商城协助终端完成店面建设和经营管理,并授予终端商城品牌冠名权。3、先期认证商城所有入驻商家均经过审查批示并拥有相关部门信誉担保;商城所有食品均经过国家质监部门认证合格,商城同时设立独立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再检测,确保所有商品绿色、健康、安全,放心食用,绝无后顾之忧。六、项目运营模式主体功能:绿色食品交易与特许经营联盟为主辅助功能:物流、会展、商务
10、办公、餐饮休闲配套功能:酒店、办公、会议、餐饮1、绿色食品中心引进并构建现代商贸低碳物流体系。建设配送中心和能够支持低温仓储的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并在推广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的同时,构建适应食品城流通业发展的多层次、多类型的物流体系。2、绿色食品中心一方面与食品生产企业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发挥流通环节对食品生产环节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采取特许经营方式,与终端零售商合作,成立联购分销的绿色食品城自愿连锁组织。3、绿色食品中心为了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将特设会展中心,定期举办绿色食品订货会、国际食品贸易对接会、绿色食品论坛等,以促进食品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4、计划以自建和连锁加盟的方式建立多达两万家绿色食品
11、终端销售店,这是成系统的终端销售网络,将为国内外商家提供一个巨大的快速流通市场,特别是本地区二三级食品生产商。5、食品监检模式完全引入国家、地方食品安全法规和执行部门条例。市场准入、绿色食品中心的绿色食品标识、终端店电子数字化信息平台、确保商城食品电子追踪,这些方案的制定和实行,对于食品安全的保证,最终使商场获得巨大的品牌价值。七、建设规模与投资效益1、总投资为3.8亿元,总建筑面积12-15万(200亩),建设周期800天。2、直接带来3500个左右工作岗位,预期每年创造20亿元的贸易成交额。并在利税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和繁荣方面起到良好的效益和积极带动作用。同时也为XX生态城市注入实质性的价值
12、内涵和产业影响力。八、项目核心亮点n 中国最大绿色食品交易基地n 中国最大绿色食品博览基地n 中国最大绿色食品销售总部基地n 中国最大绿色食品特许经营基地n 中国最大国际食品技术交流基地n 中国最大食品低碳冷链物流基地九、项目技术亮点n 快速食品低温冷冻隧道:每24小时速冻180吨食品。n 低温食品储存库负18-24C:80.000立方米。n 高温食品储存库1-5C:60.000立方米。n 特殊蔬果保湿储存库负1-8C:20.000立方米。n 食品处理包装工作间10C:10.000平方米。n 技术特点:利用风能、光能和地能为补充能源,结合常规能源为以上装备之能源,在实际使用中将比常规装备节能3
13、5%以上。十、结语经过科学的调研和论证,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将为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贸活动带来巨大的推动力,将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完全符合国家的振兴物流的规划意见。十一、附件:国家政策国家发改委关于农业食品冷藏物流的规划一、 国外报章关于中国食品冷藏规划的报道二、 国内媒体报道内容新华社北京月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政策措施。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蔬菜生产和市场供应工作,制定实施了“菜篮子”工程等政策措施,促进了蔬菜生产和流通快速发展,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但是,近年来一些地区“
14、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弱化,措施不落实,蔬菜生产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低,流通设施能力不足,部分大城市蔬菜自给率过低,蔬菜价格大起大落、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并存等问题日益突出。今年入汛以来洪涝灾害频发,也给蔬菜的生产供应造成一定影响。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把解决当前问题和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会议确定了以下具体政策措施:(一)切实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实行更严格的占补平衡和补偿机制,稳定和增加大城市郊区蔬菜种植面积,实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切实增强本地应季蔬菜的自给能力。加强城市蔬菜批发市
15、场、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店等的建设、服务与管理,在特定时段为流动菜摊开辟专门销售区域。制定完善蔬菜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建立蔬菜储备制度,确保重要的耐贮存蔬菜品种天消费量的动态库存。(二)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加大对重点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蔬菜生产水平和重要时节的应急供应能力。加强蔬菜良种研发推广和蔬菜品种改良中心、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支持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建立健全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的蔬菜产业约束机制和标准园质量安全检测及追溯机制。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蔬菜生产的信贷支持力度,完善蔬菜保险产品,积极引导菜农投保。(三)改善蔬菜流通设施条件。加快实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16、加强产地蔬菜预冷设施、批发市场冷藏设施、大城市蔬菜低温配送中心建设。加快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升级改造一批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支持城市菜市场建设改造。加强产销地铁路专用线、铁路冷藏运输车辆及场站设施建设,促进大批量、长距离蔬菜的铁路运输。(四)落实和完善“绿色通道”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扩大“绿色通道”政策覆盖的蔬菜品种范围。(五)提高蔬菜产销组织化程度。大力扶持蔬菜生产合作社发展。引导大型零售流通企业和学校、酒店等最终用户与产地蔬菜生产合作社、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等直接对接,促进蔬菜产区和销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六)强化蔬菜信息体系建设。抓紧建立
17、覆盖主要蔬菜品种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制度,强化对蔬菜生产、市场和价格走势的分析预警,引导蔬菜种植户、经营者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严肃查处捏造、散布虚假价格信息行为。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督促指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考核评价体系。在做好蔬菜生产供应的同时,统筹抓好肉蛋奶和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的生产供应。支持菜地大棚、畜禽圈舍和池塘网箱等洪涝灾害损毁设施的修复重建,帮助尽快恢复生产。三、 国家发改委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
18、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了较大冲击,物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制定实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不仅是促进物流业自身平稳较快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的需要,也是服务和支撑其他产业的调整与发展、扩大消费和吸收就业的需要,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切实按照规划要求,做好统筹协调、改革体制、完善
19、政策、企业重组、优化布局、工程建设等各项工作,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 各地区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切实抓好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规划明确的任务分工和工作要求,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加强调查研究,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支持。 国务院 二九年三月十日 中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
20、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促进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制定本规划,作为物流产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期为20092011年。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
21、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 2.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8年的18.3%,物流费用成本呈下降趋势,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3.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交通设施规模迅速扩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截至2008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8.0万
22、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03万公里,港口泊位3.64万个,其中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1167个,拥有民用机场160个。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正在形成。物流技术设备加快更新换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4.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物流统计核算和标准化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但是,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
23、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二是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三是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园区、物流技术装备等能力有待加强;四是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物流市场还不够规范;五是物流技术、人才培养和物流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 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加深,物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受到了严重冲击。物流市场需求急剧萎缩,运输和仓储等
24、收费价格及利润大幅度下跌,一大批中小物流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提供运输、仓储等单一服务的传统物流企业受到严重冲击。整体来看,国际金融危机不但造成物流产业自身发展的剧烈波动,而且对其他产业的物流服务供给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面临的形势。 应该看到,实施物流业的调整和振兴、实现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不仅是物流业自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一是要解决当前物流企业面临的困难,需要加快企业重组步伐,做强做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抗风险能力,保持产业的平稳发展;二是物流业自身需要转变发展模式,向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
25、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业发展,通过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提高自身竞争力;三是物流业对其他产业的调整具有服务和支撑作用,发展第三方物流可以促进制造业和商贸业优化内部分工、专注核心业务、降低物流费用,提高这些产业的竞争力,增强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 2.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和全球销售的发展模式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产品供给时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增强国民经济的竞争力。二是为了适应国际产业分工的变化,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26、,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改善投资环境,抓住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机遇,吸引国际投资,促进我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三是随着全球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国内现代物流服务企业,提高物流服务能力,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物流企业竞争。 3.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保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我国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货物运输量、社会商品零售额、对外贸易额等将大幅度增长,农产品、工业品、能源、原材料和进出口商品的流通规模将显著增加,对全社会物流服务能力和物流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中西部地区要求改善物流条件,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物流
27、成本差距,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区域间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有利于加快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有利于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增加城乡就业岗位,扩大社会就业;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缓解交通拥堵,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内外、城乡和地区间商品流通,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的物流服务需求,扩大居民消费;有利于国家救灾应急、处理突发性事件,保障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全。二、指导思想
28、、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部署,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为切入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物流一体化和信息化为主线,积极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物流体系保障。 (二)基本原则。 1.立足应对危机,着眼长远发展。既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解决当前物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保先进生产力,保重点骨干企业,促进企业平稳发展;又要从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解决制约物流产业振兴的
29、体制、政策和设施瓶颈,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2.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从满足物流需求的实际出发,注重投资的经济效益。政府要为物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扶持重要的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3.加强规划指导,注重协调联动。统筹国内与国际、全国与区域、城市与农村物流协调发展,做好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部门之间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的协调和衔接,走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道路,合理布局重大项目。各地区要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科学引导物流业的发展,防止盲目攀比和重复建设。 4.打破分割封锁,整合现有资源。改革现
30、行物流业相关行业管理体制,打破部门间和地区间的分割和封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资源利用的市场化,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提高物流设施的利用率。 5.建立技术标准,推进一体化运作。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加快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综合集成仓储、运输、货代、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多种功能,推进物流一体化运作,提高物流效率。 6.创新服务方式,坚持科学发展。以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创新物流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积极推进物流服务的信息化、现代化、合理化和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注重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减少废气污染和
31、交通拥堵,保证交通安全,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 (三)规划目标。 力争在2009年改善物流企业经营困难的状况,保持产业的稳定发展。到2011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第三方物流的比重有所增加,物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0%以上;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比目前的水平有所下降。三、主要任务 (一)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 进一步推广现代物流管理,努力扩大物流市场需求
32、。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技术与方法,实施采购、生产、销售和物品回收物流的一体化运作。鼓励生产企业改造物流流程,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降低库存,加速周转。合理布局城乡商业设施,完善流通网络,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流通企业的现代化。在农村广泛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发展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直销和配送,以及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的统一配送。 (二)大力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 鼓励生产和商贸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整合物流资源,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有机结合。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
33、代、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积极发展多式联运、集装箱、特种货物、厢式货车运输以及重点物资的散装运输等现代运输方式,加强各种运输方式运输企业的相互协调,建立高效、安全、低成本的运输系统。加强运输与物流服务的融合,为物流一体化运作与管理提供条件。鼓励邮政企业深化改革,做大做强快递物流业务。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加快物流企业兼并重组。 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加强资源整合,满足多样性的物流需要。加大国家对物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支持力度,缓解当前物流企业面临的困难,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
34、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 (四)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 加强石油、煤炭、重要矿产品及相关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建立石油、煤炭、重要矿产品物流体系。加快发展粮食、棉花现代物流,推广散粮运输和棉花大包运输。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完善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建立农村物流体系。发展城市统一配送,提高食品、食盐、烟草和出版物等的物流配送效率。实行医药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推动医药物流发展。加强对化学危险品物流的跟踪与监控,规范化学危险品物流的安全管理。推动汽车和零配件物流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汽车综合物流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加快发
35、展产品与包装物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鼓励和支持物流业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物流。发挥邮政现有的网络优势,大力发展邮政物流,加快建立快递物流体系,方便生产生活。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提高应对战争、灾害、重大疫情等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五)加快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 加强主要港口、国际海运陆运集装箱中转站、多功能国际货运站、国际机场等物流节点的多式联运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铁海联运,提高国际货物的中转能力,加快发展适应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业务要求的国际物流,逐步建成一批适应国际贸易发展需要的大型国际物流港,并不断增强其配套功能。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各有关
36、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实行申办手续电子化和“一站式”服务,提高通关效率。充分发挥口岸联络协调机制的作用,加快“电子口岸”建设,积极推进大通关信息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发展和保税监管场所建设,建立既适应跨国公司全球化运作又适应加工制造业多元化发展需求的新型保税物流监管体系。积极促进口岸物流向内地物流节点城市顺畅延伸,促进内地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六)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根据市场需求、产业布局、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域规划等因素,重点发展九大物流区域,建设十大物流通道和一批物流节点城市,优化物流业的区域布局。 九大物流区域分
37、布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华北物流区域,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东北物流区域,以青岛为中心的山东半岛物流区域,以上海、南京、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物流区域,以厦门为中心的东南沿海物流区域,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物流区域,以武汉、郑州为中心的中部物流区域,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为中心的西北物流区域,以重庆、成都、南宁为中心的西南物流区域。十大物流通道为:东北地区与关内地区物流通道,东部地区南北物流通道,中部地区南北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北地区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南地区物流通道,西北与西南地区物流通道,西南地区出海物流通道,长江与运河物流通道,煤炭物流通道,进出口物流通道。 要打破行政区划的
38、界限,按照经济区划和物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物流区域发展。积极推进和加深不同地区之间物流领域的合作,引导物流资源的跨区域整合,逐步形成区域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格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物流区域和华北、山东半岛、东北、东南沿海物流区域,要加强技术自主创新,加快发展制造业物流、国际物流和商贸物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在全国率先做强。中部物流区域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加快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形成与东部物流区域的有机衔接。西北、西南物流区域要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推广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按照本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和发挥资源优势的需要,加快
39、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物流环境,缩小与东中部地区差距。 物流节点城市分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全国性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由国家确定,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由地方确定。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包括: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青岛、济南、上海、南京、宁波、杭州、厦门、广州、深圳、郑州、武汉、重庆、成都、南宁、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共21个城市。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包括:哈尔滨、长春、包头、呼和浩特、石家庄、唐山、太原、合肥、福州、南昌、长沙、昆明、贵阳、海口、西宁、银川、拉萨共17个城市。物流节点城市要根据本地的产业特点、发展水平、设施状况、市场需求、功能定位等,完善城市
40、物流设施,加强物流园区规划布局,有针对性地建设货运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商业服务型、国际贸易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的物流园区,优化城市交通、生态环境,促进产业集聚,努力提高城市的物流服务水平,带动周边所辐射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形成全国性、区域性和地区性物流中心和三级物流节点城市网络,促进大中小城市物流业的协调发展。 (七)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与协调。 按照全国货物的主要流向及物流发展的需要,依据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及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加强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
41、配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物流运行效率。发展多式联运,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使铁路、港口码头、机场及公路实现“无缝对接”,着力提高物流设施的系统性、兼容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整合现有运输、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加快盘活存量资产,通过资源的整合、功能的拓展和服务的提升,满足物流组织与管理服务的需要。加强新建铁路、港口、公路和机场转运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完善中转联运设施,防止产生新的分割和不衔接。加强仓储设施建设,在大中城市周边和制造业基地附近合理规划、改造和建设一批现代化的配送中心。 (八)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尽快制订物流
42、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加快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全国性公路运输信息网络和航空货运公共信息系统,以及其他运输与服务方式的信息网络。推动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城市间物流平台的信息共享。加快构建商务、金融、税务、海关、邮政、检验检疫、交通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工商管理等政府部门的物流管理与服务公共信息平台,扶持一批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成长。 (九)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 根据物流标准编制规划,加快制订、修订物流通用基础类、物流技术类、物流信息类、物流管理类、物流服务类等标准,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密切关注国际发展趋势,加强重大基础标准研究。要
43、对标准制订实施改革,加强物流标准工作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企业在制订物流标准中的主体作用。加快物流管理、技术和服务标准的推广,鼓励企业和有关方面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计量、货物分类、物品标识、物流装备设施、工具器具、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等,提高物流的标准化程度。 (十)加强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大力推广集装技术和单元化装载技术,推行托盘化单元装载运输方式,大力发展大吨位厢式货车和甩挂运输组织方式,推广网络化运输。完善并推广物品编码体系,广泛应用条形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自动识别、标识技术以及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发展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技术和货物快速分拣技术,加大对RFID和
44、移动物流信息服务技术、标准的研发和应用的投入。积极开发和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VICS)、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ETC)、智能交通系统(ITS)等运输领域新技术,加强物流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研究。加强物流技术装备的研发与生产,鼓励企业采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条码印刷等专用物流技术装备。四、重点工程 (一)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工程。 依托已有的港口、铁路和公路货站、机场等交通运输设施,选择重点地区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一批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设施和连接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转运设施,提高铁路集装箱运输能力,重点解决港口与铁路、铁路与公路、民用航空与
45、地面交通等枢纽不衔接以及各种交通枢纽相互分离带来的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多次搬倒、拆装等问题,促进物流基础设施协调配套运行,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提高运输效率。 (二)物流园区工程。在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按照符合城市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的要求,充分利用已有运输场站、仓储基地等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一批以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为特征的物流园区,完善专业化物流组织服务,实现长途运输与短途运输的合理衔接,优化城市配送,提高物流运作的规模效益,节约土地占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物流园区建设要严格按
46、规划进行,充分发挥铁路运输优势,综合利用已有、规划和在建的物流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三)城市配送工程。 鼓励企业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适应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发展的需要,在大中城市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促进流通的现代化,扩大居民消费。加快建设城市物流配送项目,鼓励专业运输企业开展城市配送,提高城市配送的专业化水平,解决城市快递、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问题,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 (四)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工程。 加快煤炭物流通道建设,以山西、内蒙古、陕西煤炭外运为重点,形成若干个煤电路港一体化工程,完善煤炭物流系统。加强油气码头和运输管网建
47、设,提高油气物流能力。加强重要矿产品港口物流设施建设,改善大型装备物流设施条件。加快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建设跨省粮食物流通道和重要物流节点。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北粮南运”和“西煤东运”工程。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农村物流工程。进一步加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支持发展农资和农村消费品物流配送中心。 (五)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 加强对制造业物流分离外包的指导和促进,支持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促进物流业务分离外包,提高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业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制定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相关政策,组织实施一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示范工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