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五社联动”: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建设路径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180864 上传时间:2024-05-2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59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社联动”: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建设路径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五社联动”: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建设路径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五社联动”: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建设路径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 年 6 期乡村振兴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五社联动”: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建设路径研究卫小怡(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就“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部署安排,为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乡村振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乡村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智力支撑1。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社会治

2、理。202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 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文件指出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在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实现“五社联动”有效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五社联动”治理主体的协同互益,切实完善和提高基层治理能力。1文献回顾1.1后乡土社会乡村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社会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也顺势而变,解释乡村变迁的理论也应运而生,试图从不同维度解释乡村的结构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的现实经验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乡土社会的“乡

3、土性”已经逐渐淡漠,随之而来是与“后工业社会”相对应的“后乡土社会”。主要体现在 3 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体的非流动性变为“流动的村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农村人口外流严重,农村的主力军由青壮年演变为“386199”(妇女、儿童、老人)群体,农村社会呈现出“空心化”的特征2-3。二是依靠土地以农业为主的生计模式已转换为农业+副业的兼业模式。越来越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与生活来源是依靠外出打工或工商经营,从农业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来看,较多农户的主业其实已从农业转型为非农业。三是乡土文化在与现代性文化的交汇融合,村落传统文化的内生性和习得性被打破,乡土文化走向分作者简介:卫小怡(1994-)

4、,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社会福利。摘要: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智力支撑,该文通过实证调研发现,目前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困境,一是乡村文化建设主体流失严重,乡村文化人才体系亟待构建;二是智慧文旅平台投入使用不足;三是社会参与力量尚未形成合力;四是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充分。该文基于“五社联动”的行动框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助力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建设;五社联动;文化赋能;社会治理中图分类号院F32文献标志码院A文章编号院2096-9902渊2024冤06-0168-04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5、rural culture is not only the sou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but also the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At present,there are the following dilemmas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culturalconstruction:first,the main body of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se

6、riously lost,and the rural cultural talent system needs to beconstructed urgently;second,the smart cultural tourism platform is underused;third,the force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has not yetformed a joint force;and fourth,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are inadequate.Based on t

7、he action frameworkof the five societie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help the rural culture-empoweredrural revitalization.Key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cultural construction;linkage of the five societies;culture-empowered;social governanceDOI:10.20028

8、/j.zhnydk.2024.06.039168-2024 年 6 期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乡村振兴化和多元化4。1.2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随着人口的流动,传统的“乡土性社会”被打破,逐渐演变为“后乡土社会”,乡土文化呈现出分化与多元化的趋势,传统文化和习俗的约束力和凝聚力下降,因此,乡村建设的重点应是文化建设,通过梳理过往文献,目前关于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从主体层面入手,充分发挥农民的作用,培育乡土文化人才,构建乡村文化建设人才体系。激发农民的自发性和自主性,在满足农村精神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农民自办活动,调动农民参

9、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5。二是在内容层面上,要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实现文化资源的多元供给。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提供更加丰富的、为广大农民价值认同、情感共鸣和喜闻乐见的文化供给,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鼓励村民参与群体性的活动,提高群体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积极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和道德风尚建设。三是在形式层面入手,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优势。不断健全和完善乡村人才培养和管理体系,引导具备文化素养和文化经验的人才投身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之中,通过出台和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及保障制度,吸引专业的文化人才入驻乡村,实现乡村文化建设的专业化、创新化,将专业素养与当地特色相结合,推动乡村文

10、化品牌的建设。1.3野五社联动冶介入社区治理的研究“五社联动”参与乡村建设过程主要采用 2 种行动模式即“联中动”与“动中联”。“联中动”是指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看到“五社”要素的关联性,对“五社”进行关联性培育和发展,从农村社会中已有较好基础的要素出发,拓展开发尚不足的要素。“动中联”有 2 层意思,一是在农村文化体系的建设中培育“五社”要素,在“动”中发展“五社”要素,而不是投入资源为培育而培育;二是指在具体的乡村文化服务供给中联动,“五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五社”中谁先动、先动谁,以及后继“四社”要素如何滚动卷入的这个过程6。随着我国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的全面建设,专业社会工作者在

11、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拥有了一席之地,依托乡镇社会工作站,能够针对乡村居民不同的需要,开展更具有针对性和专业化的服务,也有利于推动村两委、村民组织和村民之间实现良性的沟通和互动,发挥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村民的主体意识,推动实现乡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治理新格局。综上所述,目前的研究成果更多处于对于“五社联动”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分析层面,缺少展现“五社联动”究竟如何助推乡村文化体系建设的相关研究。本文希望通过基于洛宁县爱和小镇的实证分析,探讨目前乡村文化的建设现状,基于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分析,以“五社联动”作为行动框架,探讨乡村文化振兴的优化路径,

12、切实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建设。2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现状分析2.1基本概况罗岭乡位于洛宁县城西 30 km 处,核心区三彩陶艺村位于前河村,辐射前河、罗岭、蛇沟、皮坡、路沟 5个行政村,辐射带动 1 229 户 4 678 名群众受益。2020年 9 月在全省全域旅游暨乡村旅游工作推进会上,罗岭乡被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前河村被授予“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2.2发展现状2.2.1统筹利用乡村文旅资源,创新脱贫形式爱和小镇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创新扶贫扶智形式。一是由洛阳三彩陶艺村承包农户土地 980 亩(1 亩约等于 667 m2),由项目方提供种子、农药,当地农户

13、按照统一规划种植指定农作物,经济收益归农户,观赏效应归景区;二是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园内务工,目前爱和小镇雇佣当地工人 87 人,其中贫困群众 24 人,人均年收入达到 2 万元以上;三是优先安排贫困户的大中专毕业学生到洛阳市区三彩艺术博物馆和工作室就业,学习陶瓷制作技艺,月工资 3 000 元以上,既解决现实经济困境,也有利于职业的长远发展;四是利用皮坡村省级集体经济引导资金 100 万元,采取资产收益模式与陶艺村合作建设生态停车场等基础服务设施,村集体年收益 9 万元以上;五是结合金融扶贫政策,引导67 户贫困群众每户贷款 5 万元,依托该项目发展农家乐等,户均年收益 4 万余元。此外

14、,爱和小镇连续举办了八届中国当日艺术展,中国当日艺术展即“当日”驻村创作,“当日”举行展览,“当日”进行抢拍,“当日”全款捐赠,所有拍卖善款全部用于乡村适龄儿童的美育教育,截至目前,募集爱心捐款 154.8 万元,用于全县100 余所中小学美育教室建设,实现了城乡艺术教师资源交流共享,丰富了乡村孩子的精神生活,中国“当日”艺术展被国家扶贫办领导称为艺术扶贫的创新之举。2.2.2辐射带动周边文旅产业,提高社会效益爱和小镇项目结合了罗岭乡区域周边生态资源,实现了文化创意与自然生态的有机结合。以三彩陶艺169-2024 年 6 期乡村振兴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

15、ure村沟域经济项目为中心,罗岭乡政府统筹推进乡域内旅游公厕、道路、绿化等设施提升,又先后实施石佛山摄影基地、洛书文化产业园、讲理村特色文化村和熙居公社等农旅、文旅融合项目,打造乡村旅游热点,与爱和小镇形成合力,辐射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提高社会效益。目前,年游客量达 8 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 2 000余万元,域内人均纯收入由 2015 年 6 769 元已增长至2020 年 14 806 元。2.3困境分析2.3.1乡村文化人才体系亟待构建后乡土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人员的流动,这就导致大部分的青壮年人群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而流向城市,农村社区形成了以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为主体的乡村社

16、会现状,乡村文化主体流失,导致许多优秀的传统技艺、风俗文化无法得到传承与更新,在调研过程中有村民表示:“那外们(我们)都是老百姓,像你说这活动啊、政策啊都是人家(村委会)说了算了,外门(我们)一般都不去说,叫去参加活动了,有时间都去了,秒(没)时间都不去。”由此可见,在此现实背景之下,村民对于乡村文化的建设积极性不够,对于乡村文化活动的热情不高,此外,乡村文化的建设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也没有建设完善,乡村地区在人力资源的储备与培养方面存在相当大的缺口。2.3.2智慧文旅平台投入使用不足为了加强现代科技应用,充分挖掘数字文化服务发展潜力,2019 年文化和旅游部出台了 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

17、实施方案 指出“打造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品牌。建立统一的资源服务目录,拓展资源传输渠道,全面提升资源供给质量”。尽管全国各地在文化共享工程的推广建设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基本实现了基层服务点在全社会的覆盖,但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困境。一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数字服务运营保障不健全,导致存在“网速慢”和“网费贵”的现实情况;二是由于宣传和教育力度不足,农村地区居民数字化技能不高,对于数字资源的利用不足,数字资源投入使用率低,在调研过程中村民分别表示:“你说那,外们(我们)都不懂,都不知是啥。”“我都谬(没有)那智能手机,我手机都是娃子们买的普通手机,光能打电话,不能上网。”“外们(

18、我们)年纪大了,你说那东西,太复杂了,外们(我们)都弄不来。”2.3.3社会参与力量尚未形成合力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到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意愿和力度将直接影响乡村服务供给的广度和深度,多元主体形成的合作共治治理格局也将有效弥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时各个主体间的结构制度、功能等要素与环节的缺失7。但就目前的发展形势而言,乡村文化建设主体主要依靠的还是“村两委”,在调研过程中村民表示主要活动都依靠村委会的力量开展,形式较为固定和单一,“活动都是大队安排了,有时候也有那学生们、(村)外面来的人来办办活动,不过他们也来了不是很经常,一般都是大队有活动了,通知叫外们(我们)去了,外们(我们)有时间都去了,一般去了都

19、是听听戏、开开会啥的,反正也老是那几样活动。”由此可见,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乡村建设的形式仍然以行政手段为主,没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体的参与力量,乡村建设的社会主体还没有与“村两委”形成合力。2.3.4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充分乡村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既承载着乡村的文化内涵,也是辐射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1。在爱和小镇附近,很多村民在自家院子内开设了农家乐,“我这一般都是到春天跟夏天的时候生意好点,外(我)这是山上,夏天都可凉快,人来这玩的也比较多,其他时候其实也没啥人。”但是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文化特色,缺乏统一的规划与设计,导致特色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主要依靠自我创作和自我传播,

20、社会影响力小,此外,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人员流失严重,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缺乏专业人才提供文化创意,乡村文化缺乏特色化和品牌化,商品转化率低,市场占有率不高,竞争力不强。3野五社联动冶助力乡村文化赋能的路径分析3.1充分发掘社区资源袁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必须完善和优化乡村的组织建设和人才建设,一是要明确角色分工,厘清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的责任边界,让社区从繁忙的行政事务中抽身出来,更好地发挥资源整合和协调的平台作用;二是要增加资金投入,建立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机制,除了加大政府的建设资金投入外,还需要吸引和链接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之中,多渠道筹集资金,拓宽经费

21、来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举办提供资金保障;三是要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和吸纳更多的专业人才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之中。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鼓励实施“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以发掘和创新乡土文化为目的,引导有情怀有创意的文化工作者、产业带头人、设计师等深入乡村,带动和链接资金、人才和文化资本,实现乡村文化创意与品牌文化打造相结合,在继承优秀文化资源的170-2024 年 6 期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乡村振兴基础上,整体实现乡村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3.2培育发展社会组织袁补充人才队伍建设为了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必须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首先,社会组织可以

22、依托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以项目制形式参与到乡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通过公益创投等形式,吸引和组织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到乡村文化的建设中,实现社会组织服务村民的载体作用。其次,要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发掘当地文化能人,组建和孵化当地的文化组织,实现农民自我组织、管理、服务的功能,组织和策划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增强乡村凝聚力和归属感。再次,要搭建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互助合作平台,实现社会工作、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互促共赢,基于社会组织传统的公益服务,依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满足农民日渐多元化的文化服务需求。3.3加快推进社工站建设袁推动社会工作参与在大力建设乡村社会工

23、作站的政策背景之下,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迅速壮大,广泛分布在城乡基层,成为社会建设一支重要新兴力量。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首先,通过顶层设计将社会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研究印发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方案,建立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经费投入机制,通过购买基层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搭建乡村社会工作站平台等形式,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队伍专业化、精细化服务优势,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其次,社会工作者要扮演好资源链接者、政策影响者、乡村文化建设者和服务者的角色。一是微观层面上,作为乡村文化的建设者,社会工作者要根据村民需要,为其提供专业的服务;二

24、是中观层面上,作为乡村文化的建设者和资源的链接者,社会工作者要与村两委合作,推动乡村文化组织的建立,帮助村民组织和策划大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激发村民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发挥村民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推动乡村的凝聚力。3.4完善志愿服务体系袁发挥志愿服务优势实现乡村志愿服务的长效化和有序化发展,可以在社区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带领之下,以激发村民主动意识和主体意识为目标,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奖励机制,动员和激励广大村民自愿参与志愿服务之中,从内部激发志愿服务的发展动力。不断完善志愿服务体系,立足村民需求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依托社区和社会工作,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满足村民实际文化需

25、求。3.5链接社会公益慈善资源袁形成公益慈善聚力社区公益慈善资源是指社区可获得、可支配,用于回应社区需求、提供社区服务、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治理的一切物资、资金、技术、服务等社会资源。因此在乡村振兴建设中,要注重发现乡村和市场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在“五社联动”的背景之下,实现资源的互补和利益的共赢。社区可以通过组织和搭建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村民可以通过提供志愿服务的时长兑换积分,并凭借积分兑换相应的商品,而这些商品可由乡镇的爱心商家提供,一方面鼓舞村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爱心商家进驻社区公益平台,也为商家起到了宣传作用。通过志愿服务平台,可以实现服务与资金的双向流动,有助于实现乡村

26、振兴过程中的社会公益慈善资源链接。4结束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建设就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在后乡土社会的大背景下,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在“五社联动”的社会治理框架下,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整体格局,将有助于推动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发展的有效衔接。参考文献院1 孙浩,潘采夫.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路径探究J.特区经济,2020(12):100-102.2 刘捷玉,余家庆.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现状:人口流动下的家庭照顾循环J.开放时代,2019(1):179-193,7.3 王浩林,程皎皎.人口“空心化”与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困境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0(1):17-24,89-90.4 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J.社会科学研究,2015(1):116-123.5 王德军,征玉韦.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研究J.甘肃农业,2021(3):12-16.6 原珂,赵建玲.“五社”联动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J.河南社会科学,2022,30(4):75-82.7 余佶.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风险管理基于委托代理视角及其超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3):169-175.1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