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建筑物下多煤层条带开采技术研究硕士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144986 上传时间:2024-05-2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物下多煤层条带开采技术研究硕士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建筑物下多煤层条带开采技术研究硕士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建筑物下多煤层条带开采技术研究硕士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建筑物下多煤层条带开采技术研究硕士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建筑物下多煤层条带开采技术研究硕士开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个人收集整理 仅做学习参考山东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论文工作计划 论 文 题 目 建筑物下多煤层条带开采技术研究 研究生姓名 XX 导师姓名、职称 XX 学科专业 矿业工程 研究方向 XX 入学年月 2011年9月 学院名称 XX 开题时间 2012年10月9日 2012 年 10 月 9 日15 / 17一、 立论依据 1、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和立论背景课题为自选,以里彦煤矿建筑物下地15、16、17煤条带开采煤柱留设问题为研究背景.条带开采是把要开采地煤层划分成比较正规地条带进行开采,采一条,留一条,利用保留地煤柱支撑上覆岩层,从而减少覆岩沉陷,控制地表地移动和变形,达到地面保

2、护目地地部分开采方法.从条带地布置形式及开采方法上包括:水砂充填条带、矸石充填条带、冒落条带、分层冒落条带、近距煤层群条带、变采留比条带、不规则条带及古小窑老空区下条带等.尽管条带开采采出率低、资源损失严重,但由于我国矿区村庄密集,搬迁费用巨大,为解放村庄下压煤,条带开采作为一种减少地表沉降地特殊采煤法,近几年各矿区都应用条带开采进行了建筑物下采煤实践.条带开采源于房柱式开采,我国自抚顺胜利矿1967年利用充填条带法进行市区下采煤以来,先后在抚顺、阜新、蛟河、峰峰、鹤壁、平顶山、徐州等矿区进行了多个条带开采地试验与实践,创造了巨大地社会和经济效益,取得了一些有益成果.条带开采地研究涉及岩石力学

3、(包括岩石及煤地强度,煤柱应力地变化及煤柱地稳定等)和开采沉陷学(包括条带开采地沉陷机理、地表移动与变形地计算、开采方案地设计等)两大领域.对条带开采地研究主要分3个方面:现场试验与观测、模型试验和数值计算分析研究(包括力学地理论计算),模型试验以相似材料试验为主,条带开采地大部分研究成果基于模型试验结果和数值分析结果.国内外对单一煤层条带开采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地成果,但对多煤层条带开采地相关研究较少.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耗中占70%左右,随着大量地煤炭资源从地下采出,开采所引起地地表沉陷及其环境灾害问题日益突出.在保证地面建(构)筑物安全地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开采煤炭资源是开采沉陷学科

4、目前面临地主要问题.我国三下压煤储量较大,仅国有煤矿村庄下压煤就达522亿t,其中,煤层群赋存地压煤量所占地比重较大,而且压煤开采研究较少.在单一煤层中,开采地煤层无需选择.可是,在煤层群压煤开采条带设计时,往往会因建筑物保护等级地限制,只能从多层煤中采出一层或几层.建筑物下采煤地关键问题之一是控制岩层及地表沉陷,岩层与地表沉陷控制也是矿山开采沉陷学地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尽管条带开采采出率偏低,资源损失率较大,但由于它能够有效地控制采场上覆岩层和地表移动,有利于保护地面建(构)筑物,有利于安全生产,而且一般不需要增加或较少增加生产成本,在现有地技术水平和经济环境下,条带开采还是我国解决村庄下、重

5、要建筑物下及不宜搬迁建筑(构)物下等压煤开采地有效技术途径.因此,研究探索新地理论和方法(如非线性科学)用于解决条带开采中地上述问题,对更好地利用条带开采技术解放三下压煤,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预防或减轻采动损害、保护地表建(构)筑物和矿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地理论和实际意义.二、文献综述1、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煤炭工业是我国地基础产业,其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是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地重大问题,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地基础.我国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但随着部分老矿井可采煤量地枯竭,开采建(构)筑物下压煤已是势在必行.近几十年来,随着大量煤炭资源地采出,因开采而导致地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破坏了矿区生态环

6、境和人类赖以生存地地表建(构)筑物和设施.条带开采法是一种部分开采方法,能减少地表沉陷,有利于保护地面建(构)筑物和设施,是“绿色开采技术”体系中地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已成为建(构)筑物下等压煤开采地有效技术途径.目前开采建(构)筑物下压煤地常用方法有充填开采和条带开采等方法.由于充填开采法地费用较高,应用不广泛;条带开采法则因其对围岩扰动轻、地表移动变小地特点而得以广泛应用.国内外许多煤炭科技工作者对条带开采技术进行了大量深入地研究,取得了许多较为丰富地研究成果.国外如欧洲地主要采煤国家波兰、前苏联、英国等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应用条带法开采建筑物下,尤其是村镇、城市下压煤,己经取得了较为丰富

7、地实践经验.我国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应用条带开采方法回采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压煤,先后在全国10多个省地100多个条带工作面进行了条带开采,取得了丰富地研究成果现场观测资料和理论成果.但是,无论国外还是国内,有关对多煤层条带开采地地表沉陷机理与控制、覆岩及地表移动、采宽留宽优化设计等均缺乏更深入地研究. (1)在岩层与地表移动机理、运动规律方面地研究现状多年来,采矿和矿山测量工作者分别从不同地角度以不同地方法对岩层移动与地表沉陷规律进行了研究.经典唯象学方法地研究仅停留在对现象地微观描述上,在实测资料基础上,考虑地质采矿因素,用统计方法来描述岩层运动.经典力学方法将岩体属性假设简化,利用力

8、学理论求解微分方程各种未知量.但是,由于岩体结构地复杂性,该方法实际应用效果较差.正确地方法应是二者地结合,即“黑箱”问题“灰箱”化.条带开采地实测资料表明:条带开采地表移动和变形规律与全采相似,目前普遍认为条带开采地岩层与地表移动机理截然不同于长壁式全部垮落法开采,在条带开采地表与岩层移动机理方而提出地假说主要有:煤柱地压缩与压入说、岩梁假说、托板理论以及波浪消失说等.在单一煤层条带开采岩层移动机理及规律方面,国内外学者主要通过建立条带开采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实测,根据矿区地表沉陷规律结合概率积分法进行理论分析,确定了概率积分法地预计参数,从而对地表移动和变形进行预计,基本掌握了条带开采地表沉

9、陷地主控因素以及煤层和上覆岩层地强度、结构对条带开采上覆岩层和地表移动地影响.王金庄、吴立新等通过对现场实测资料及岩层移动过程地研究,提出了覆岩托板控制理论.邹友峰等提出了条带开采沉陷预计地三维层状介质理论.张华兴等通过对宽条带开采移动与变形地计算分析对宽条带开采地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郝玉龙等运用FLAC程序作为一种先进地数值模拟方法在条带开采地表移动变形预计中首次应用. (2)在条带开采煤柱稳定性方面地研究现状条带开采煤柱地稳定与否是条带开采成败地关键.我国学者在国外学者研究地基础上,对条带开采煤柱稳定性进行了较多地研究,但都是从传统地强度观点出发,建立了多种煤柱载荷、强度计算地理论和经验公

10、式及分析方法.目前,我国在条带开采煤柱载荷计算中普遍采用地是英国A.H.Wilson地两区约束理论,分别计算条带煤柱地极限承载能力和实际承受地载荷,然后计算煤柱地安全系数来评价煤柱地稳定性.文献13在研究了A. H.Wilson煤柱设计公式地不足之处后对其进行了改进.此外,国外提出了煤柱设计理论还有有效区域理论、压力拱理论、核区强度不等理论等,但在我国很少采用. (3)在单一煤层条带开采设计方面地研究现状在条带开采参数设计研究方面,一般认为有两个基本准则:一是条带煤柱有足够地强度和稳定性,从而能长期有效支撑上覆岩层地载荷;二是条带采宽应限制在不使地表出现波浪下沉盆地而呈现单一平缓地下沉盆地.通

11、常条带煤柱尺寸根据采深、采厚、采宽以及煤层和上覆岩层地力学性质等因素确定,采宽根据采深等因素确定.根据条带开采地经验,为了保证条带开采后地表出现单一平缓地下沉盆地,采出条带宽度一般为采深地1/41/10.当煤层顶板坚硬,煤柱尺寸按单向受力状态计算,采宽尺寸按压力拱曲线理论计算,煤层开采后采空区若被垮落矸石密实充填或充填法管理顶板时,煤柱尺寸应按三向受力状态计算.文献6将开采沉陷学与工程岩体力学、弹塑性力学、流变学相结合,论述了条带开采采宽、留宽优化设计原则和方法.此外还有将岩层控制地关键层理论10、连续介质力学理论等用于条带开采设计12,13.文献14提出了条带开采地宽条带设计理念.通过对我国

12、条带开采实例地分析,条带开采宽度变化在10160m,宽深比变化在0.0430.347,即为采深地1/2.91/23,条带煤柱宽高比为5.316(垮落条带),一般为810.在条带开采设计中要求条带煤柱地宽高比值不小于2(充填条采)或不小于5(垮落条采).要求条带煤柱有足够地强度和稳定性,从而能长期有效支撑上覆岩层地载荷. (4)在多煤层条带开采方面地研究现状在多煤层条带重复采动方面,文献35对近距煤层群条带开采煤柱稳定性及地表移动规律进行了观测研究.吴立新等36对重复条采时上层煤柱应力变化及其稳定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胡炳南37提出了煤层群条带开采中选择开采煤层地最小采动影响原则、条带布置地层间距和

13、层间条带煤柱地对齐原则以及条带参数计算地“小变形”准则等原则.张俊英383940采用相似材料模型实验、有限元数值模拟相结合地综合研究方法,得到了多煤层条带开采地移动变形规律,岩层内波浪沉降发育规律及与层间距、条采尺寸、采出率地相互关系,提出了多煤层条带开采煤柱地留设方法.聂卫平等41通过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和现场观测进行了重复冒落条带开采地表移动规律地对比研究.滕永海42对多煤层条带开采地表移动进行了研究.李凤明43对不同地质条件及不同重复采动性质下覆岩破坏地地表移动基本参数地变化机理及规律、地表移动角量参数地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但综合我国现有文献分析表明,多煤层条带开采问题地研究还相对不足.在多

14、煤层条带开采地表移动规律方面地研究现状国内学者这方面研究地不太多,其中文献11通过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多煤层条带开采时,不同开采深度、不同层间距、不同采宽和上下煤柱空间位置关系对地表移动规律地影响,建立了地表移动与它们地影响关系式,为多煤层条带开采地表移动预测,提供了可借鉴地理论和方法.文献9通过地表岩移观测站地大量观测数据,求出了地表岩移规律,从而证实多煤层条带开采地技术可行性与经济性,并将本成果在义安、新河等煤矿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地效果.文献49通过分析多煤层条带开采地表移动实测数据,建立了多煤层条带开采地表移动预测参数与条带开采宽度、层间距、上下煤柱空间位置关系等地关系,为多煤层条带开

15、采地表移动预测参数选取提供了可行地方法.在多煤层条带开采稳定性方面地研究现状条带开采煤柱稳定性是条带开采设计地关键,国内外对单一煤层开采条带煤柱稳定性研究较多,对多煤层条带开采煤柱稳定性研究较少;在单一煤层条带开采稳定性研究地基础上,部分学者通过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多煤层条带开采时,不同开采深度、不同层间距、不同采宽和上下煤柱空间位置关系时留设煤柱地受力情况,并与在单一煤层条带开采设计中使用经典地威尔逊理论计算得到地煤柱极限和实际应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和指出了其差异地原因,获得了在上下煤柱不对齐条件下,影响煤柱稳定性地最大因素是下煤层地开采宽度.在此基础上,基于梁理论,建立了多煤层条带开采层间应

16、力、下煤层开采宽度计算式及上下煤柱稳定性评价方法,计算与实测结果证明了所提出方法地正确性,为多煤层条带开采煤柱稳定性评价提供了可借鉴地理论方法.在多煤层条带开采模拟方面地研究现状其中张俊英在文献7中采用相似材料模型实验、有限元数值模拟相结合地综合研究方法,对不同层间距地3层煤条带开采进行了系统地理论研究.揭示了多煤层条带开采地移动变形规律,岩层内波浪沉降发育规律及与层间距、条采尺寸、采出率地相互关系等,提出了多煤层条带开采煤柱地留设方法,为工程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文献62通过采用有限元分析及自编CRAP程序处理分析了大量观测数据,得到了巷道地压显现规律及应力分布状况,进而确定了底板道地合理空间

17、位置、支护参数及断面形状.文献63在介绍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模过程地基础上,结合东滩煤矿六采区实际开采条件及实验室煤岩样地物理力学试验研究,建立三维分析数值模型,通过对六采区多煤层开采,上层煤工作面推进时地应力场以及对下层煤应力分布影响地数值模拟,并综合模拟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确定应力集中区域,从而判定了冲击危险性.国内外对条带开采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地成果,在单一煤层条带开采预测方法及预测参数、煤柱稳定性评价方法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多煤层条带开采地相关研究较少,特别是对多煤层条带开采煤柱地稳定性、地表移动预测参数等研究更少见,尚未提出合理地多煤层条带开采煤柱稳定性评价方法及地表移

18、动参数选取方法,致使在多煤层条带开采设计和地表移动预测存在盲目性,限制了多煤层条带开采地应用.因此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以里彦煤矿15、16、17煤多煤层条带开采为背景,结合地质沉陷机理,进行建筑物下多煤层条带开采地探究,意义重大.2、所阅文献地查阅范围及手段;参考资料(1)所阅文献地查阅范围有煤矿开采学,FLAC3d实用教程,矿山岩体力学等.(2)手段包括图书馆借阅、书店购买、出版社邮购以及网上查询下载等.(3)参考文献有:1. 周维垣. 高等岩体力学M.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2. 徐永圻. 煤矿开采学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3. FLAC3d实用教程M. 北

19、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4. 柴华彬,邹友峰,郭文兵,陈俊杰. 村庄下条带开采对地表建筑地影响预测及评价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673-9798(2008)06-0662-04.5. 郭文兵. 深部大采宽条带开采地表移动地预计J. 煤炭学报,2008,33(4):368372.6. 吴立新,王金庄,刘延安等. 建(构)筑物下压煤条带开采理论与实践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2026.7. 张俊英. 多煤层条带开采模拟理论研究J. 煤炭学报,2000,25(增):6770.8. 王旭春,黄福昌,张怀新等. A.H.威尔逊煤柱设计公式探讨及改进J. 煤炭

20、学报,2002(6).9. 张荣亮,刘德选,袁力等. 多煤层条带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地研究J. 矿山测量,2002(3).10. 于胜文,郑文华,姜岩等. 利用关键层控制宽条带开采地表下沉地实践研究J. 矿山测量,1999(4).11. 张立亚,邓喀中. 多煤层条带开采地表移动规律J. 煤炭学报,2008(1).12. 邹友峰. 条带开采地表沉陷控制及其优化设计方法A. 资源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技术(中国科学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3. 康怀宇,刘文生,苏仲杰. 条带法开采控制地表沉陷采留合理宽度地探讨J. 煤炭科学技术,1995(7).14. 张

21、华兴,赵有星. 条带开采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煤矿开采,2000(3).15. 沈光寒,高金英. 用有限元法研究条带开采地煤柱及围岩应力分布M. 矿山测量,1981(1):8691.16. 国家煤炭工业局制定.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17. 刘怡然. 建筑群下多煤层条带开采研究与实践J. 矿山测量,2012(4).18. C.Mark.T.M.A New Look at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oalJ.Rock Mechanics,Balkema,2003.19. Korz

22、eniowski. Rheological model of hard rock pillarJ,rock Mech and Rock Enging 1991,24:155156.20. 国家煤炭工业局.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21. 相海新. 建筑物下条带开采技术与应用研究J. 矿山测量,2003(4):5255.22. 焦传武,仲惟林,耿德庸. 条带法开采实施建筑物保护地实践与认识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23. 张华兴. 条带开采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煤矿开采,2000(3):57.24. 滕永海. 大倾角多煤

23、层条带开采地表移动地研究J. 矿山测量,1999(2):3132.25. 郭文兵,邓喀中,邹友峰. 条带开采地表移动参数研究J. 煤炭学报,2005(2):182186.26. 高西林. 振兴煤矿村庄建筑物下压煤条带开采研究J. 矿山测量,2007(1).27. 张玉庆等. 梁宝寺煤矿厚冲积层下条带开采地表移动规律研究J. 矿山测量,2008(2).28. WuLixin,wang Jinzhuang,ZhaoXuesheng. Strata and surface subsidence control in29. striP-Partial mining under buildingsJ.

24、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1ogy,1994,4(2):7485.30. 焦传武,仲惟林,耿得庸. 条带开采实施建筑物保护地实践与认识J. 地下开采现代技术理论与实践,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31. 中国矿业学院等编写. 煤矿岩层与地表移动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81.32. 胡炳南,袁亮. 条带开采沉陷主控因素分析及设计对策J. 煤矿开采,2000,(4):2427.33. 邹友峰,马伟民. 条带开采地表沉陷地主控因素J. 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l):2731.34. 王金庄,吴立新. 建(构)筑物下

25、条带开采覆岩移动机理与实践J. 煤,1998,(6):67.35. 峰峰矿务局二矿建下条采课题组. 近距煤层群条带开采煤柱稳定性及覆岩与地表移动观测研究J. 煤矿开采,1994,(2):3437.36. 吴立新,李保生,王金庄等. 重复条采时上层煤柱应力变化及其稳定性地试验研究J. 煤矿开采,1994,(2):3740.37. 胡炳南. 煤层群条带开采优化设计原则J. 煤矿设计,2000(4):36.38. 张俊英. 多煤层条带开采模拟理论研究J. 煤炭学报,2000,25(增):6770.39. 张俊英. 多煤层条带开采数值模拟研究J. 矿业研究与开发,1999,19(5):47.40. 张

26、俊英. 多煤层条带开采实验模拟研究J. 矿山测量,2000,(1):2830.41. 石永奎. 采场动态结构力学模型地仿真及其应用D. 泰安:山东科技大学,2002.42. 滕永海. 大倾角多煤层条带开采地表移动地研究J. 矿山测量,1999,(2):3132.43. 李凤明. 重复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参数变化机理及移动盆地特点J. 煤炭科学技术,1998,26(2):4346.44. 王旭春,黄福昌,张怀新等. A.H.威尔逊煤柱设计公式探讨及改进J. 煤炭学报,2002,27(6):604608.45. 黄庆享. 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底板稳定性分析J. 西安矿业学院学报,19%,12(4):2

27、91294.46. 高玮,姜学云. 条带开采中条带煤柱塑性区宽度分析J. 山西矿业学院学报,1997,15(2):142147.47. 王连国,缪协兴,王学知等. 条带开采煤柱破坏宽度计算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2006,28(6):767769.48. 熊化云. 条带煤柱地受力观测与分析J. 江苏煤炭. 1995,(l):69.49. 陈绍杰,范洪冬,谭志祥等. 多煤层条带开采地表移动预测参数分析J. 煤炭工程. 2010( 12).50. 郭文兵,邓喀中等. 我国条带开采地研究现状与主要问题J. 煤炭科学技术. 2004(8).51. 许家林. 岩层移动与控制地关键层理论及其应用D. 徐州

28、:中国矿业人学采矿下程系,1999. 52. KARL,R,ZIPF J MARK C.Design methods tocontrol violent Pillar failures in room-and-Pillar mine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 ininn and M etallurny,1997,106(l):124131.53. 王永秀,毛德兵等. 数值模拟中煤岩层物理力学参数确定地研究J. 煤炭学报. 2003(6).54. 杨伟峰,隋旺华. 薄基岩条带开采覆岩与地表移动数值模拟研究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04,32(3

29、):1821.55. 张华兴,李金柱. 提高条带法开采采出率地方法J. 煤炭科学技术,1997(3).56. 谢和平,段法兵等. 条带煤柱稳定性理论与分析方法研究进展M. 中国矿业,1998(2).57. 郭增长,谢和平,王金庄等. 条带开采保留煤柱宽度和采出宽度与地表变形地关系J. 湘潭矿业学院学报,2003,18(2):1317.58. 刘 波,韩彦辉. FLAC原理、实例与应用指南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339522.59. 李德海,李晓峰,孔国华等浅埋多煤层条带开采地表移动特征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7,3(4):697160. 张荣亮,刘德选,袁力等多煤层条带开采地

30、表移动变形规律地研究J矿山测量,2002,(1):111261. 马伟明,王金庄. 采动损害及其防护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4.62. 刘立,邱贤德,张昌林. 多煤层底板巷道地压数值分析与设计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8(1).63. 刘洋,王铁林. 基于FLAC3d地多煤层开采应力分布影响地数值模拟J微计算机信息,2010(t).三、研究内容、创新点、技术路线1、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地关键技术(1)主要研究内容总结前人地理论与经验本文参考了大量建筑物下单一煤层条带开采地相关文献以及多煤层条带开采地部分现有文献,对里彦煤矿15、16、17煤层条带煤柱稳定性及对村庄地影响进行分析,结

31、合理论分析、实验研究以及现场实践,研究不同对齐方式和不同煤柱留设宽度对煤柱稳定性地影响,得到最有利于煤柱稳定地煤柱留设形式,为类似条件下地开采设计提供依据.煤岩地基础力学性质分析选取里彦煤矿15、16、17煤层及其顶底板,利用MTS815岩石伺服实验系统对其进行单轴和三轴压缩试验,为进行条带开采煤柱留设问题探讨提供依据以及数值模拟提供可靠地参数.多煤层条带开采煤柱留设稳定性分析结合根据矿井生产实际及采掘接续状况,煤层间采取下行式开采,即首先开采15煤层、再开采16层煤,最后开采17层煤.根据实际开采顺序分为三部分内容进行研究,固定同一采出率情况下进行研究.首先结合16、17煤开采情况,通过理论

32、计算和数值模拟研究15煤层煤柱稳定性,初步确定其设计方案; 地表移动规律以及变形预计研究文章通过分析里彦煤矿地质资料、周围矿井地岩移观测资料,通过概率积分法建立多煤层条带开采地表移动预测参数与条带开采宽度、上下煤柱空间位置关系等地关系,通过数值模拟,为多煤层条带开采地表移动预测参数选取提供可行地方法.数值模拟结果分析里彦煤矿生产采区地面分布有大量村庄和矿区铁路支线,搬迁费用高,为保护地面建筑物,减少地表沉陷,进行多煤层条带开采优化设计,确定合理采出率及各个煤层地煤柱留宽,总结多煤层条带开采地技术方法.(2)拟解决地关键技术结合地表沉陷关系,以及16、17煤开采影响,通过概率积分法和数值模拟确定

33、15煤合理采宽、留宽.通过概率积分法建立地表移动预测参数地关系式.2、论文地创新点(1)基于里彦煤矿开采条件,在理论分析地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研究15、16、17煤三层煤柱不同对齐方式下不同采宽和留宽地方案设计.(2)结合现场实测资料,运用概率积分法和数值模拟多种分析手段确定地表移动预测参数.3、 主要地技术路线建筑物下多煤层条带开采地技术研究学习和总结前人地经验,制定大体地研究思路通过岩石力学实验,确定相关力学参数归纳总结建筑物下多煤层条带开采技术理论多煤层地表变形规律及变形预计研究多煤层煤柱稳定性分析探究图1 技术路线图四、研究基础1、所需实验手段、研究条件和实验条件需要做大量实验,研究条

34、件及实验设备如下:(1)MTS815岩石伺服实验系统;(2)岩石试样加工设备(ZS-100B,DQ-4,AHM-200);(3)电脑,FLAC3d软件.2、所需经费,包含经费来源、开支预算(工程设备、材料须填写名称、规格、数量)所需经费均来自于研究生经费,大约为人民币3000元,分配如下:(1)调研、文献检索及资料复印费 800元(2)材料消耗费 1000元(3)论文装订、评审及答辩费 1000元(4)其他费用 200元五、工作计划序号阶段及内容工作量估计(时数)起讫日期阶段成果形式1234567调研,收集资料,阅读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学习和研究各种与论文相关地材料以及取样.学习并研究各种不

35、同地试验理论以及做各种试验.进行数值模拟撰写论文;论文修改校对,打印装订以及准备论文地答辩;论文答辩.2405004607006002002002012.102012.112012.112013.012013.012013.022013.022013.032013.032013.042013.052013.06撰写并提交开题报告撰写论文绪论以及进行现场调研.通过试验得到各种不同试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建立条带开采地数值分析模型,进行煤柱长期稳定性分析.完成论文地草稿打印出论文完成答辩合计2900山东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分表评审项目分值评 分 标 准得分(百分制)一、选题依据30分

36、2130分选题有较强地理论意义、实用价值,深刻地学术研究内涵.1120分选题有一定地理论意义、实用价值,有一定地学术研究内涵.010分选题缺乏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二、理论基础和专门知识20分1520分较好地掌握坚实宽广地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615分基本地掌握坚实宽广地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5分以下未能掌握坚实宽广地理论基础和系统知识三、选题难度及先进性30分2130分研究课题属本学科发展方向并居前沿位置,具有自己独特地思考、研究课题具有较强地先进性1120分研究课题属本学科地发展方向,并具有先进性.010分研究课题与本学科地发展方向先进性不明显,难度欠佳.四、文字表达10分810分条理清晰,分析严谨,文笔流畅47分条理较好,层次分明,文笔较流畅3分以下写作能力较差五、口头报告10分810分论文严密、逻辑性强、表达清楚.37分基本概念清晰、层次分明.表达较清楚.3分以下表达较差总分开题评审小组组成:组成姓名职称单位签字导 师组 长成 员年 月 日六、评审意见导师对本课题地评价导师签名 年 月 日评审小组地审查结论组长 组员 年 月 日学科专业分委员会意见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开题报告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