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创新路径——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088966 上传时间:2024-05-1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9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创新路径——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创新路径——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创新路径——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DOI:10.16681/ki.wcqe.202318016作者简介:朱雪强(1979),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注: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教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2021YB32)。摘要: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环保专业人才,文章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首先阐述了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基本情况,然后提出了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创新路径。关键词:课程思政建设;思政元素;环境科学专业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23)18-0066-04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高校立德

2、树人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2020 年 5 月,教育部印发了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部署推进课程思政建设2。环境科学专业属于典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理工类专业,是以人与自然及二者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寻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协同演化、可持续发展途径和方法的一个专业3-4。环境科学专业具有明显的思政教育优势,蕴含着制度自信、传统文化、生态文明、科学素养、家国情怀等全面且丰富的思政元素。在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如何有针对性地研究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

3、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有机融合,守好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思政这段渠,对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环保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环境科学专业办学与教育教学总体起步于 20 世纪 70 年代5,目前全国 270 多个环境科学专业多数是化学、水文学、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交叉支撑下的新工科或理科专业。中国矿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环境科学专业起源于水文地质专业,在 30 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始终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彰显地学特色,致力于培养富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矿业环境类跨学科复合栋梁之材,同时为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提供科技支撑,润物无声地将思政

4、元素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基于此,本文拟以我校为例,通过分析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从而提出具体的创新路径,以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环保专业人才。一、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基本情况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紧密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拓展了地下水科学、生态地学学科新分支,形成了“水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生态地质学”的交叉学科育人体系,建立了“大地球观、大生态情、大空间感和大环境能”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塑造格局6-7,并围绕专业大类基础课、专业课、通识教育课、实习实践课、科研创新训练等构建了多层次全流程的思政育人体系,如图 1 所示。环境科学专业在最新的本科教育与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了各门课程应

5、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课程教学,逐步做到专业课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协同。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以专业课程为载体进行的思政教育8,环境科学专业应根据各类课程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专业大类基础课从国家、行业、专业等角度融入思政元素,如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环境生态工程紧扣生态文明建设主线,为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将思政元素“如春在花、如盐化水”般融入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资源建设、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考核评价,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科学发展观、辩证唯物观,以及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的职业发展观,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进而培养能

6、够利用生态文明观和生态工程工具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如图 2 所示。专业课分为专业主干课和专业特色拓展课。专业主干课侧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如跨学科特色主干课环境地质学通过多维的课堂空间、多元的课程资源、多样的课堂形式,即“结构化课堂+交互式研讨”“问题驱动+科教融合”“案例分析+产教融合”等多样的课程教学模式,有效地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创新路径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朱雪强,周来,冯启言(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9 月第 9 卷第 18 期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9 月第 9 卷第 18 期融合

7、了环境学、地质学、测绘信息学等优势学科价值内涵,提出了大国环境地质工匠、伟大工程建设、全球地质环境演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环境地质学难题,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兴趣,强化了学生对生命共同体保护的责任担当,如图 3 所示。专业特色拓展课突出专业特色、优势和使命感,如矿山生态修复技术与应用课程坚持以高度的政治站位为导向、以深度的政治元素为主体、以广度的行业精神为定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牢记“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使命,并通过矿山生态修复设计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其实事求是、科学严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匠精神。另外,环境科学专业实际课程教学中充分融合思政教育及产教融合

8、育人的新做法,推进现场客座专家进课堂,创新地融入全社会思政元素,如杰出校友的土壤环境调查直推式钻机自主研发历程,不仅传递了前沿学科知识和技术规范意识,更激发了学生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概言之,从专业课程体系的各个板块,从课程体系内外与产教融合角度,在多学科支撑下,可以充分发挥环境科学专业的天然思政底蕴,全面立体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图 1 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图 2 专业大类基础课环境生态工程课程思政设计图 3 专业主干课环境地质学课程思政设计二、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创新路径课程思政建设本质上是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并提升温度,从而实现专业课程的“三全育人

9、”功能。为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我校环境科学专业以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为指南,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了多方协同育人的教育合力9。具体创新路径如图 4 所示。德才兼备的环境科学专业栋梁之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专业大类基础课、专业课、通识教育课、实习实践课、科研创新训练专业显性育人分析诊断能力监测评价能力工程设计能力规划管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交流协作能力思政隐性育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华文明、生态智慧公民生态、道德素养科技报国、家国情怀工程伦理、科技伦理工匠精神、创新

10、意识专业认同、文化自信顶层设计 团队建设培训研讨项目牵引 竞赛切入示范辐射大地球观大生态情大空间感大环境能专业内容第一章 绪论概念、任务、趋势第二章 环境生态工程原理与设计方法生态学原理、设计原则、设计方法第三章 湖泊生态工程湖泊生态系统结构、治理方法与技术第四章 河流生态工程河流生态系统结构、治理方法与技术第五章 人工湿地生态工程水质自净机理、湿地生态工程模式第六章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工程场地污染过程、生态修复技术第七章 城市生态工程生态城市内涵、城市生态工程规划与建设思政内容借助李大钊、方志敏、毛泽东、邓小平等历代共产党人对美丽中国的追求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热情引导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

11、“山水林田湖草冰沙”一体化治理思想及“两山理论”等讲话,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工匠精神通过中国水文化历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等讲话,体会国家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强化学生责任心引导学生认识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黄河调研的嘱托,通过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引导学生认识目前水处理的弊端,把握未来水污染治理资源化、无害化方向,培养学生大局观、全局意识,深化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借助某河流污染事件与土壤污染修复、净土保卫战典型案例与成效,培养学

12、生环保意识借助“百年煤都”变身“山水城林”的徐州生态蝶变之路,让学生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城市转型和生态环境改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实施方案课堂讲授案例分享专题汇报课程实践专家报告教学反思(一)团队联通、教师联动,创建高素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我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结对,通过集中培训、集中研讨、集中备课、教学观摩等方式,定期参加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团队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先锋队”、专业教师“主力军”的作用,协同联动、分类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另外,针对环境科学专业典型教案,提炼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元素,拓宽课程思政

13、教学设计思路,探讨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二)统筹规划、逐步深入,有序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群建设我校环境科学专业按照专业大类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特色拓展课、实习实践课、通识教育课、科研创新训练等不同类型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双碳”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目标等进行课程思政设计,有序推进示范课程群的建设。比如,以环境化学和环境地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为核心,建设了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地质学、环境生态工程实践和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5 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具体如图 5 所示。图 4 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创新路径(三)以专业课程为重点,构建层次递进的课程思政元

14、素库和案例库如表 1 所示,我校环境科学专业按照“课程目标知识模块知识点”的思路挖掘思政元素,各课程教学大纲修订需要从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三方面融入思政元素,按照单门课程和课程群的方式提炼政治素养、家国情怀、专业使命、职业操守等专业核心价值要求,以建立课程思政元素库。一是以单门课程为挖掘对象,挖掘该门课程独特的思政元素,厘清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的契合关系,在课程教学的最佳切入点中引入思政元素,实现思政元素与课程的融合。二是以课程群为挖掘对象。环境科学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重实践的特点,故课程设置存在内容重复、衔接不畅的问题。对此,按照不同课程知识点结构及关联性和逻辑性的原则,把主题相通、内

15、容相近的 35 门课程整合为课程群,如环境地学课程群由环境地质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9 月第 9 卷第 18 期图 5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群建设示例课程名称课程类型面向对象思政元素环境监测专业大类基础课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认同职业素养精益求精环境化学专业主干课环境科学批判思维科学伦理生态安全环境地质学专业特色拓展课环境科学生态文明科学精神团队协作文化自信环境生态工程实践实习实践课环境科学生态文明天人合一工程伦理家国情怀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通识教育课全校各专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意识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9 月第 9 卷第 18 期学、应用水文地质学、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工程、环境土壤学组成

16、,挖掘和甄选其中蕴含的共有思政元素,可实现专业层面的统筹协调,避免思政元素重复应用。以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工程课程为例,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土壤污染与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原理与技术,还应将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从场地污染修复政策、“净土”攻坚战、场地修复技术装备、场地修复科学决策等方面挖掘思政元素及融入点,以建设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工程思政教学案例库。表 1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要点(四)目标贯通、课堂联通,多维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炼思政实践教学特色1.多维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具有问题导向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基于此,采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纸质、数字”多样化、交

17、叉式的教学模式,进行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方案及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可实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与科研训练的无缝对接。2.提炼思政实践教学特色。我校环境科学专业依托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和学生导师制平台,探索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实践教学、创新训练和学科竞赛的思政教育。具体来说,教师精心选择思政教学点位,设计实践教学和创新训练形式,包括各级别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等,渗透创新意识、科学精神、追求卓越、团队协作等思政元素,形成与专业教育相统一的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特色。(五)注重基于 OBE 理念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达成评价

18、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动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特点,使得对其教学效果的评价存在不少困难10,因此我校环境科学专业需要借鉴 OBE 理念,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外的思政教学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定期邀请思政教学督导专家、行业专家、在校生和毕业生等从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合理性、学生获得感等方面对思政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重点分析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课程思政持续改进的具体方向和举措。三、结语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问题导向性,与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关,肩负着培养专业知识过硬的高素质环保专业人才的任务。而如何推进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对提高人才

19、培养质量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我校情况,从专业大类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特色拓展课等层面介绍了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基本情况,从教学团队、示范课程群、思政元素库和案例库、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介绍了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路径,以期为新形势下环境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借鉴。参考文献: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2 教育部关于印发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的通知EB/OL.(2020-05-28)2023-02-19.https:/ 廉梅花,周晓舟,韩德昌.课程

20、思政融入环境科学类研究生课程的探索J.大学教育,2022(6):31-33.4 潘小霞,方树桔,李晓芬,等.“课程思政”背景下环境科学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0):183-184.5 童欣.中国环境教育的演变:历程与机理J.环境科学与管理,2022,47(4):185-189.6 周来,朱雪强,孙艳梅,等.基于产教融合的“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课程建设与创新实践J.教书育人 教育论坛,2020(4):77-79.7 周来,冯启言,朱雪强,等.环境类专业地学特色系列课程建设与创新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32):229-230.8 丁晓东.专业思政:大学

21、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8):26-28.9 徐琳瑜,董一鸣,戴雨岐.“环境科学概论”的多元化课程思政探索J.环境教育,2022(12):43-45.10 徐丽华,盛庆红,李兵,等.高校测绘类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5(9):168-172.支撑课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土壤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生态工程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工程环境地质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应用水文地质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生态文明观科学素养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科学精神规则意识工程伦理合作意识全球共赢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姨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