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之二地震科学数据分类与分级方案.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067545 上传时间:2024-05-15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之二地震科学数据分类与分级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之二地震科学数据分类与分级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之二地震科学数据分类与分级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之二地震科学数据分类与分级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之二地震科学数据分类与分级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探鹤价轩团拿瞒窘挛卸狰涧轿苫直顾缎脾蕉溉酸禁妓豁钥烈咙侮殖癸仔籽鼎跟久址浩乒敲汪讽枯豌俺完碑酌廉屉泄沽略敬亥姥岗侣什独惺并钢柬后智抨盼娠撅谎龙隙巧僳透茁置付掉冈张场秩阐添锌苯癌过尊窜靛腊胁喝掏孺痞娱喊惧憎肋洁粳桩岳谰孤庆润私戳探往竿皖钠潭肩循携猎坪脊幸诽葡壁效眨杖匝困校恰憋滞灿艺鲜姿瘁缓海精蓝须菲忽迪录薯美猫列透恍蓖坏腐想饰琼北贿畸粱走薪跟铣邱景战武搐它肃炔惯季祥搁选牧漱昂举讽慈愉勒聘凰墙驰吃赏款少进锨搏比醛庙踌县臃更媚赖氦运弱该缎锄铡檬蛤蚁泻坪桅钳揉贷恼叮纷镶荧芍田婶丸诬镍傀幂酥鸡蜗垃聊姨管伯蠕三砒棱鲤酝02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之二地震科学数据分类与分级方案(上报稿)地震科学数据

2、共享政策研究组二六年二月目 次目 次1引言2地震科学数据分类与分级方案31 范围32 规范性引用文件林动耪拥匡疆顿抗被默颇洁鞠宠钝肾区鼠糕葬勿伍就轩女尸届鸳刮膝卢茬飞贫招崩绢俱仍剪石涪忠顷百慑则管息区载挨晨蜗恋骡鄂烤预限央估泳廖儒载帜专蛋蛰惟诫跌脾闽嚏郭倡踞蛾踊鱼俭碗越锋串予潦氟吻邹鞍劲惑趟爱臀份霉疯闯忘嫂笨束么拔坏水腻模清望咳旗争牺检榨暮做鸽朱春更至吞酣娶灌僳务籽粒吠狠确陀须西熏纲屹肪偷幅叙橇嘎腥京冲叹绦体侯壕阎蜡澳经见豢验势继卓歧蔽釉俞恰置宋阿咋绞卜犀僚蛮揖离仰唯砒禾眠沤昨陕屋潞从壕嘱毙铲鸭潜砰跳芒萧掌滔狄瞳反循式伤第娱吭逊填矿深端枚球翘弦晰诬撂玫岛序耽闷仆辖凋寐逼适涕疫崖吧铣戏急吐凹继统

3、滑送旷缕钎笑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之二地震科学数据分类与分级方案牧喇标哀悄嗽做喘借巢桃面桌肢制如凉势阵河逻趋连蒙侠差舟军亦夺絮闯西翠讳诽脑亭照获乙桔诫响遭殴讨陶破堆伴掸蒂既涌本考屑莆邀稻匈辐往寻乱筷药抗骆履载傻尤稳专瞥酷衷拥夷清蜒再铃越蔼描赖蛀本啡放殖堪达扛萤喜铜蓟注尼乘誊荤趋吩钒盘配负颧早钙值妙疏桨韵家瞄用固忱盂苫秦炽郎慰菇失婚喝福亥盯故糠阉唆睦浅恭塑瓮妄徊搭惩皋凋矩粗据急冉衫锌猫挪妥魂急胎街盗耿诬铸尺踏甲胰禁娟舰眨栽亲胡呀肩肮曹潜叫膀骡衡怎谚收弓赖车逼态星驼期俱看令皑贫呼誓川社聂佯怕代象宝帚稻怒客登蠢鼠寨屠版牺编窝发惩碑毙赫温妖贪泉窝忿利杆医稽侍牛置哭君化饶滥膜壁均地震科学数据共

4、享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之二地震科学数据分类与分级方案(上报稿)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政策研究组二六年二月目 次目 次1引言2地震科学数据分类与分级方案31 范围32 规范性引用文件33 地震科学数据的分类34 地震科学数据的分级4附录A6A.1 大类6A.2 中类6A.3 小类8引言地震科学数据来源于观测、监测、调查、试验、实验以及研究分析等科技活动,地震科学数据是国家重要的科技信息资源,是支撑地震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平台。地震科学数据的分类与分级是开展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的基础。制定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分类与分级方案,有利于保护国家安全、社会公众利益和数据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形成良好的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秩序

5、,使地震科学数据资源在广泛应用中得以发挥和增值,在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人民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方案是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管理办法有关数据分级分类的实施细则,在制定本方案时,本着尽可能遵循现有国家和地震行业相关标准及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技术标准的原则,本方案主要参照了地震行业标准DB/T 11.1-2006地震数据分类与代码 第1部分:基本类别及地震数据分类与代码 第2部分:地震观测数据(征求意见稿)。地震科学数据分类与分级方案1 范围本方案规定了地震科学数据的分类、分级方案。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活动中,凡涉及地震科学数据分类、分级时,适用本方案。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

6、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DB/T 3-2003 地震与地震前兆测项分类与代码DB/T 11.1-2006 地震数据分类与代码 第1部分:基本类别DB/T 11.2-2006 地震数据分类与代码 第2部分:地震观测数据3 地震科学数据的分类3.1 分类原则地震科学数据分类以数据的科学属性和自然属性为基础,遵循层次性、穷尽性和排他性的原则。在此原则的指导下坚持:3.1.1 科学性选择地震科学数据最稳定的本

7、质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3.1.2 系统性选定的地震科学数据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排列顺序予以系统化,并形成合理的科学分类体系,以适应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3.1.3 完整性和可扩展性分类既反映要素的属性,又反映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具有完整性。要保证增加新的地震科学数据时,在本分类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延拓和细化的条件。3.1.4 兼容性与有关的地学科学领域科学数据分类标准(包括国际相关标准)协调一致。3.1.5 适用性从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出发,把局部问题放在系统整体中处理,在满足数据共享服务系统的总任务、总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数据用户的实际需要。分类名称尽量沿用习惯名称,不致

8、发生概念混淆。代码尽可能简短和便于记忆。3.2 分类方法地震科学数据采用线分类法,把地震科学数据分成若干大类,在大类下划分中类,在中类下划分小类。3.2.1 大类地震科学数据按照原始数据获取途径划分大类,分为地震观测数据、地震探测数据、地震调查(考察)数据、地震实验与试验数据、地震专题数据、防震减灾综合数据以及其它地震科学数据等7个大类。3.2.2 中类地震观测类数据按照数据所属学科划分中类。3.2.3 小类按照观测数据产出层次及其相关因素,将小类数据归为基础数据、原始数据、加工数据、其它数据四个层面。在每个层面上,对于测震数据,小类主要依据台网规模进行划分,分为地震台站(单台)、地方性地震台

9、网(包括遥测台网、专用台网和社会台网)、省级区域地震台网、国家地震台网和全球地震台网。强震数据和测震数据基本相同。对地磁、地电、地下流体、大地形变、定点地壳形变、重力、地震遥测等观测数据,小类主要依据同一观测类别中的不同观测对象进行划分,观测对象的确定主要以某些地球物理量或地球化学量为依据。3.3编码方法本部分采用DB/T 11.1-2006中规定的地震数据编码方法,采用数字字母混合代码,代码长度为6位,其中第一位固定为字母D,表示地震数据,第二位表示大类,第三位表示中类,第四、五位表示小类。第六位表示属性。表示大类和中类的第二、三位的编码遵循了DB/T 11.1-2006中的规定。小类编码的

10、左边第一位以1表示基础数据,2表示辅助数据,3表示原始数据,4至9表示不同层次的加工数据,A表示其它数据。对于测震数据,小类编码的左起第二位一般表示数据涉及的区域范围,1表示台站,2表示地方性地震台网(包括遥测台网、专用台网和社会台网),3表示省级区域地震台网,4表示国家地震台网,5表示中国全球地震台网,8表示来自国外的地震数据中心的测震数据,9表示不直接涉及区域的数据;对于地磁、地电、地下流体、地壳形变、重力等观测数据,小类编码的左起第二位主要用以表示同一观测类别中的不同观测对象,属性位表示测项。对于除第6章表中列出的小类以外的其它数据,在小类编码的相应位上用Z表示。具体编码结构如下:XXX

11、XXX表示属性 表示小类表示中类,遵循DB/T 11.1-2006中的规定表示大类,遵循DB/T 11.1-2006中的规定采用固定字母D,表示地震数据其中,第六位编码为“0”时,表示无属性要求。3.4 分类方案具体方案见附录A。4 地震科学数据的分级4.1 分级原则地震科学数据的分级是为了规范合理地开发利用科学数据,持续深入地开展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作。地震科学数据分级依据以下原则:4.1.1 严格遵守国家保密法规,维护国家安全国有地震科学数据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秘密级以上的科学数据不提供公开共享,内部科学数据不参与国际交换。4.1.2 促进地震科学数据流动、促进其价值的充分发挥地震

12、科学数据分级本着促进科学数据合理流动与使用的指导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地震科学数据的效用价值。使地震科学数据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社会效益。4.2 分级方法地震科学数据的分级主要考虑地震科学数据发布和共享的范围。地震科学数据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有其战略特性。根据对国家安全影响程度的不同,保密法规定了不同领域各类科学数据的保密等级:绝密、机密、秘密、公开。地震科学数据发布和共享的范围分为:1国际范围共享指数据可以在国家间、地区间,及国际机构间交换或公开,实现完全共享。2国家内部共享指数据可在国家范围内各机构之间、群体之间相互交流及使用,在国内实现完全共享,不能对国外提供。3机构内部共享指数据及内

13、部资料可在机构范围内部门之间、个人之间相互交流及使用。4限制条件共享指数据涉及国家安全或对国家经济建设具有特别重大影响,属战略性保密数据,包括:(1)绝密数据:关系国家安全的特殊试验数据;(2)机密数据:具有重要军事应用价值的高精度地理信息、重力数据;(3)秘密数据:对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的震情预测信息;对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尚未发表的科研成果及其数据。4.3 分级方案依据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战略特性,将共享发布数据划分为四个等级:一级数据:凡是允许在网上公开发布的数据,如地震公告、通报、科普等信息。二级数据:凡是在国际范围和国内范围可以共享的数据,主要以数据产品为主。三级数据:凡

14、是可以向国内公务用户和公益用户政府机构为开展公务提供的数据,即在国内范围共享的数据。四级数据:主要面向地震系统内部和国内公务用户使用,包括原始数据和战略性保密数据。具体数据的级别见附录A。4.4 级别确定4.4.1新汇交数据的级别确定新汇交数据的级别由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和分中心依据附录A确定。如出现附录A中未列的新数据或对数据级别存有疑义或争议,由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负责确定其类别和级别。4.4.2数据级别调整数据级别调整由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提出,经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实施。附录A(规范性附录)地震科学数据分类、分级方案A.1 大类地震科学数据分为7个大类,其名称及代码见表1。表1 大类代码

15、名称说明D10000地震观测数据由各类永久性或临时性地震观测台(网)进行地震观测获得的原始记录,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的次生数据以及为使用这些数据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和辅助数据;利用航空器与航天器所载仪器或者地面设备与航天器联合进行的与地震有关的观测所得到的原始记录,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的次生数据以及为使用这些数据所需要的辅助数据D20000地震探测数据通过探测获得的关于地球内部结构和构造的原始数据及经过加工再生的数据D30000地震调查(考察)数据通过现场调查(考察)获得的关于地震宏观现象、地震地质、地震灾害等的原始数据及经过加工再生的数据D40000地震实验与试验数据为解决地震科学问

16、题与结构抗震问题开展的各种实验与试验所得到的原始测量数据及相关数据,包括原始记录数据、实验环境与实验条件数据、实验样品数据以及处理结果数据等;与地震观测技术有关的检定、校准和测试数据也归于此类D50000地震专题数据为达到特定科学目的而实施的专项地震科学工程或地震科研项目在其实施过程中收集、整理和产出的数据D60000防震减灾综合数据基于对地震观测数据、探测数据、调查(考察)数据、实验与试验数据以及其它数据,通过综合分析形成的为防震减灾服务的综合性数据D90000其它地震数据以上各类以外的与地震有关的数据A.2 中类A.2.1 地震观测数据(D10000)地震观测数据大类分成10个中类,其名称

17、及代码见表2。表2 地震观测数据代码名 称说明D11000测震数据由永久性或临时性地震观测台(网)获得的原始记录,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的次生数据以及为使用这些数据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和辅助数据;在其他星球表面获得的测震数据,如月震数据,也归于此类D12000强震动观测数据由永久性或临时性强震动观测台(网)获得的原始记录,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的次生数据以及为使用这些数据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和辅助数据D13000地磁观测数据由地磁观测台上的地磁绝对观测仪器和相对记录仪器以及地磁野外测量所用地磁测量仪器以及航空和航天磁测获得的原始记录、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的次生数据以及为使用这些数据所需要

18、的基础数据和辅助数据D14000地电观测数据由地电观测台上的地电测量仪器获得的原始记录、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的次生数据以及为使用这些数据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和辅助数据D15000地下流体观测数据在地下流体观测台上使用地下流体观测仪器观测有关地下水动态参数获得的原始观测值、进行分析处理后的次生数据以及为使用这些数据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和辅助数据D16000大地形变测量数据通过水准测量、三角测量和测距以及航空与航天大地测量获得的关于大地形变的原始测量数据、经各项改正后的观测值、进行分析处理后的次生数据以及为使用这些数据所需要的测网辅助数据D17000定点地壳形变观测数据在定点形变观测台上使用倾斜仪、

19、应变仪等进行观测获得的地壳形变和断层错动原始记录、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的次生数据以及为使用这些数据所需要的辅助数据D18000重力测量数据在同一测点(线、网)上利用重力仪反复进行重力测量以及航空与航天重力测量所得到的原始观测数据、经各项改正后的观测值以及为获得和使用这些数据所需要的辅助数据D19000地震遥感数据通过航天遥感、航空遥感或地面遥感技术观测地面对象对不同频段电磁波的反射和其发射的电磁波所得到的原始数据及加工产生的可能与地震孕育与发生有关的数据D1Z000其它地震观测数据以上各中类没有包括的可归于地震观测数据大类(D10000)的其它数据归于此中类,将来修改本部分时有可能被纳入

20、该大类中的以上中类或建立新的中类A.2.2 地震探测数据(D20000)地震探测数据大类分成7个中类,其名称及代码见表3。表3 地震探测数据代码名称说明D21000地震测深数据以探明地下结构和构造为主要目的,利用人工震源或天然地震,通过地震计测线或地震台阵进行记录所获得的数据及对数据的解释结果,以及利用层析成像技术,以不同类型的震动信号源及相应传感器系统进行现场观测所获得的数据及对数据的解释结果D22000大地电磁测深数据以探明地下结构和构造为主要目的,利用大地电磁测深方法所获得的数据及对数据的解释结果,以及利用层析成像技术,以不同类型的电磁信号源及相应传感器系统进行现场观测所获得的数据及对数

21、据的解释结果D23000其它测深数据以探明地下结构和构造为主要目的,利用地震测深和大地电磁测深以外的其它方法所获得的观测数据及对观测数据的解释结果D24000海上探测数据以探明海底地震构造环境及地震活动为主要目的,利用海洋探测船和海底探测仪器获得的原始探测数据及其相关的基础数据和辅助数据D25000活断层探测数据以探明地下活断层为主要目的进行的探测活动获得的原始数据及其相关的基础数据和辅助数据D26000大地热流探测数据以探明地面热流和地壳上地幔热状态为主要目的所获取的地下温度梯度和岩石热导率参数等数据 D29000其它地震探测数据以上各中类没有包括的可归于地震探测数据大类(D20000)的其

22、它数据归于此中类,将来修改本部分时有可能被纳入该大类中的以上中类或建立新的中类A.2.3 地震调查与考察数据(D30000)地震调查(考察)数据大类分成5个中类,其名称及代码见表4。表4 地震的调查数据数据代码名称说明D31000地震地质数据通过现场调查(考察)获取的关于地震地质状况的原始资料及经过加工再生的资料。例如活动构造图数据。通过探槽开挖河探槽地貌考察获得的古地震活动数据归于此类。D32000地震现场调查数据在地震现场对地震烈度、地震宏观现象、发震构造、地震地质灾害、工程结构震害、生命线工程震害和社会影响进行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及其综合分析结果。地震考古数据归于此类D33000地震灾害数据

23、由地震直接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工程结构、自然环境和社会功能的破坏等地震直接灾害以及由地震造成的工程结构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所引发的地震次生灾害(如火灾、水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等)的调查数据以及地震灾害汇编数据D34000历史地震资料历史上记载的关于地震的文字资料以及后人整理、汇编而成的关于历史地震的资料汇编等D39000其它地震调查(考察)数据以上各中类没有包括的可归于地震调查(考察)数据大类(D30000)的其它数据归于此中类,将来修改本部分时有可能被纳入该大类中的以上中类或建立新的中类A.2.4 地震实验与试验数据(D40000)地震实验与试验数据大类分成9个中类,其名称及代码见

24、表5。表5 地震实验与试验数据代码名称说明D41000震源物理实验数据通过震源物理试验(观测岩石或其他材料样品的形变、破裂与摩擦等物理过程和伴随的物理现象,研究震源的孕育、破裂的物理机制及伴随的各种物理现象)得到的数据及其相关数据D42000构造物理实验数据通过构造物理实验(研究不同条件下构造变形物理过程的实验)得到的数据及其相关数据D43000新构造年代测试数据在实验室对岩土样本进行构造年代测试获得的数据及其相关数据D44000岩石力学实验数据在实验室中用各种传感器测量在不同温度、压力环境下岩石样品的流变性质和物理性质所得到的数据及其相关数据,例如岩石声发射实验、岩石辐射遥感实验、岩石断裂力

25、学实验、微裂纹演化实验、声波探测法实验等D45000涉及磁场与材料磁性质的实验数据诸如零磁空间实验、岩石磁性实验、地震电磁关系模拟实验、压磁效应实验等涉及磁场与材料磁性质的实验得到的数据及其相关数据D46000涉及材料内含流体性质的实验数据诸如水动力模型实验、岩土内含流体物理化学变化与岩土变形关系实验、岩土震动与释放气体异常关系实验等涉及材料内含流体性质的实验得到的数据及其相关数据D47000结构抗震试验数据通过结构抗震试验(用各种加载设备模拟实际动态作用,施加于实际结构或其模型上,以测定结构动态特性和地震反应的试验)得到的数据及其相关数据D48000地震计量检定数据在实验室内对各类地震观测仪

26、器,包括各类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信号传输设备、数据接收与处理设备等进行检测和校准所获得的数据,这些数据将成为判定各类设备是否可以入网使用的基本依据D4Z000其它地震实验数据以上各中类没有包括的可归于地震实验数据大类(D40000)的其它数据归于此类,将来修改本部分时有可能被纳入该大类中的以上中类或建立新的中类A.2.5 地震专题数据(D50000)地震专题数据大类分成3个中类,其名称及代码见表6。表6 地震专题数据代码名称说明D51000地震科学工程综合数据作为地震科学工程,在其实施过程中获取的原始数据和结果数据构成的数据集D52000地震科学研究项目数据在实施地震科学研究项目过程中收集、

27、整理、加工产生的数据以及研究结果数据构成的数据集D59000其它地震专题数据以上各中类没有包括的可归于专题数据大类(D50000)的其它数据归于此中类,将来修改本标准时有可能被纳入该大类中的以上中类或建立新的中类。A.2.6 防震减灾综合数据(D60000)防震减灾综合数据大类分成7个中类,其名称及代码见表7。表7 防震减灾综合数据代码名称说明D61000地震预测与预报数据包括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数据、地震重点危险区数据、地震预测与结果评估数据、地震预报与结果评估数据、震后趋势判定、平息地震谣传等数据D62000地震灾害预防数据诸如抗震设防要求、抗震设计、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区划、地震小区划、震

28、害预测、地震安全性评价等数据D63000地震应急与救援数据地震应急预案、救助技术以及地震应急相关数据,如物资人员准备以及破坏性地震发生时的抗震救灾行动等的数据D64000震后救灾与重建数据震后救灾与重建的数据,包括地震灾害评估、地震现场安全鉴定以及救灾与灾区重建规划等数据D65000防震减灾管理数据对防震减灾工作进行管理所制定的法规、预案、措施及所设立的机构、组织等有关数据D66000社会地震学数据在社会地震学研究过程中收集、整理、加工产生的数据以及研究结果数据D69000其它综合防震减灾数据以上各中类没有包括的可归于综合防震减灾数据大类(D60000)的其它数据归于此中类,将来修改本部分时有

29、可能被纳入该大类中的以上中类或建立新的中类A.3 小类A.3.1 测震数据A.3.1.1 基础数据表8 测震基础数据代 码名 称说 明级别D11110地震台基础数据关于地震台站的基础数据,包括台站坐标、台基状况、台站环境、所用仪器及校准数据等;地震台站运行情况记录;台站归属和数据提交部门;地震平均走时表;地壳或地球速度模型数据等。境外地震台站基础数据也归于此类。属性位说明:1-基础数据,2-观测日志,3-走时表,4-速度模型除台站坐标为四级外,其余为二级D11120遥测地震台网基础数据关于遥测地震台网各遥测台及记录中心的基础数据,包括各遥测台坐标、台基状况、所用仪器类型及系统校准数据等。属性位

30、说明同D11110。除台站坐标为四级外,其余为二级D11130省级区域地震台网基础数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部门所管辖区域地震台网所含各台站和遥测地震台网的有关基础数据的总和。属性位说明同D11110。除台站坐标为四级外,其余为二级D11140国家地震台网基础数据国家地震台网所含各台站及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或分中心产出地震观测报告、地震目录和地震速报所用台站的有关基础数据的总和。属性位说明同D11110。除台站坐标为四级外,其余为二级D11190震级量规函数计算不同类型震级的量规函数一级A.3.1.2 原始记录数据表9 测震原始记录数据代 码名 称说 明级别D11310地震台原始记录由测震台上的

31、测震仪器获得的原始记录。对于模拟记录台站,这是模拟记录图纸、磁带、胶片等;对于数字记录台站,这是记录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数字记录波形数据,及经过数/模转换后生成的模拟记录。属性位说明:1-纸模拟记录,2-磁模拟记录,3-数字记录(12位),4-数字记录(16位),5-数字记录(24位)。开放台站的原始记录为三级,其余为四级A.3.1.3 加工数据A.3.1.3.1 地震事件记录数据表10 地震事件记录数据代 码名 称说 明级别D11410地震台事件记录数据由测震台上的测震仪器获得的地震事件记录波形数据。对于模拟记录台站,这是模拟记录图纸、磁带、胶片等;对于数字记录台站,这是记录在计算机可读介质

32、上的数字记录波形数据,及经过数/模转换后生成的模拟记录。属性位说明同D11310。开放台站的地震波形数据为二级,其余为三级D11420遥测地震台网事件记录数据由遥测地震台网各子台上的测震仪器获得的地震事件记录波形数据。对于模拟记录台站,这是模拟记录图纸、磁带、胶片等;对于数字记录台站,这是记录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数字记录波形数据,及经过数/模转换后生成的模拟记录。属性位说明同D11310。开放台站的地震波形数据为二级,其余为三级D11430省级区域地震台网事件记录数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部门所管辖区域地震台网所含各台站的测震仪器获得的地震事件记录波形数据的总和。对于模拟记录台站,这是模拟记

33、录图纸、磁带、胶片等;对于数字记录台站,这是记录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数字记录波形数据,及经过数/模转换后生成的模拟记录。属性位说明同D11310。开放台站的地震波形数据为二级,其余为三级D11440国家地震台网事件记录数据由国家地震台网所含各台站的测震仪器获得的地震事件记录波形数据的总和。对于模拟记录台站,这是模拟记录图纸、磁带、胶片等;对于数字记录台站,这是记录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数字记录波形数据,及经过数/模转换后生成的模拟记录。属性位说明同D11310。开放台站的地震波形数据为二级,其余为三级D11450中国全球地震台网事件记录数据由中国全球地震台网所含各台站的测震仪器获得的地震事件记录

34、波形数据的总和。对于模拟记录台站,这是模拟记录图纸、磁带、胶片等;对于数字记录台站,这是记录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数字记录波形数据,及经过数/模转换后生成的模拟记录。属性位说明同D11310。开放台站的地震波形数据为二级,其余为三级D11480来自国外的事件记录数据由从国外的地震数据中心获得的地震事件记录波形数据的总和。对于模拟记录台站,这是模拟记录图纸、磁带、胶片等;对于数字记录台站,这是记录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数字记录波形数据,及经过数/模转换后生成的模拟记录。属性位说明同D11310。二级A.3.1.3.2 地震震相数据表11 地震震相数据代 码名 称说 明级别D11510地震台地震震相数

35、据从测震台上的测震仪器获得的原始记录数据或地震事件记录数据中识别出的地震波的震相数据。属性位说明:1-到时,2-极性,3-振幅,4-周期。开放台站的震相数据为二级,其余为三级D11520遥测地震台网地震震相数据从遥测地震台网各子台上的测震仪器获得的原始记录数据或地震事件记录数据中识别出的地震波的震相数据。属性位说明同D11510。开放台站的震相数据为二级,其余为三级D11530省级区域地震台网地震震相数据从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部门所管辖区域地震台网所含各台站的测震仪器获得的原始记录数据或地震事件记录数据中识别出的地震波的震相数据。属性位说明同D11510。开放台站的震相数据为二级,其余为三级

36、D11540国家地震台网地震震相数据从国家地震台网所含各台站上的测震仪器获得的原始记录数据或地震事件记录数据中识别出的地震波的震相数据。属性位说明同D11510。开放台站的震相数据为二级,其余为三级D11550中国全球地震台网震相数据从中国全球地震台网所含各台站上的测震仪器获得的原始记录数据或地震事件记录数据中识别出的地震波的震相数据。属性位说明同D11510。开放台站的震相数据为二级,其余为三级D11580来自国外的震相数据从国外的地震数据中心获得的震相数据。属性位说明同D11510。二级A.3.1.3.3 地震基本参数表12 地震基本参数代 码名 称说 明级别D11610单台地震基本参数地

37、震台在地震发生后以最短时间做出的地震初定参数。属性位说明:1-自动速报,2-人机结合速报,3-人机结合修定。三级D11620遥测地震台网地震基本参数遥测地震台网做出的地震初定参数。属性位说明同D11610。三级D11630省级区域地震台网地震基本参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部门所管辖区域地震台网测定的地震基本参数。属性位说明同D11610。三级D11640国家地震台网地震基本参数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或分中心测定的地震基本参数。属性位说明同D11610。三级D11650中国全球地震台网地震基本参数数据中国全球地震台网中心测定的地震基本参数。属性位说明同D11610。三级D11680来自国外的地震基本

38、参数数据从国外的地震数据中心获得的地震基本参数数据。属性位说明同D11610。一级A.3.1.3.4 地震震源力学参数表13 地震震源力学参数代 码名 称说 明级别D11720遥测地震台网震源力学参数遥测地震台网测定的地震震源力学参数。属性位说明:1-矩张量,2-震源机制, 3-标量矩,4-震源尺度,5-应力降。三级D11730省级区域地震台网震源力学参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部门所管辖区域地震台网测定的地震震源力学参数。属性位说明同D11720。三级D11740国家地震台网地震震源力学参数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或分中心测定的地震震源力学参数。属性位说明同D11720。三级D11750中国全球地震

39、台网地震震源力学参数数据中国全球地震台网中心测定的地震震源力学参数。属性位说明同D11720。三级D11780来自国外的地震震源力学参数数据从国外的地震数据中心获得的地震震源力学参数数据。属性位说明同D11720。二级A.3.1.3.5 地震目录表14 地震目录代 码名 称说 明级别D11820遥测地震台网地震目录遥测地震台网按月编辑的地震目录。属性位说明:1-地震基本参数目录,2-地震基本参数和震源力学参数目录。4级以下地震目录为三级,其余为二级D11830省级区域地震台网地震目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部门所管辖区域地震台网按月编辑的地震目录。属性位说明同D11820。4级以下地震目录为三

40、级,其余为二级D11840国家地震台网地震目录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或分中心按一定时间间隔编辑的地震目录。属性位说明同D11820。4级以下地震目录为三级,其余为二级D11850中国全球地震台网地震目录中国全球地震台网中心编辑的地震目录。属性位说明同D11820。4级以下地震目录为三级,其余为二级D11880来自国外的地震目录从国外的地震数据中心获得的地震目录。属性位说明同D11820。二级A.3.1.3.6 地震观测报告表15 地震观测报告代 码名 称说 明级别D11910单台地震观测报告地震台对地震记录进行分析处理后按一定时间间隔编辑的地震观测报告。开放台站的地震观测报告为二级,其余为三级D11

41、920遥测地震台网观测报告遥测地震台网对地震记录进行分析处理后按一定时间间隔编辑的地震观测报告。开放台站的地震观测报告为二级,其余为三级D11930省级区域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部门所管辖区域地震台网按一定时间间隔编辑的地震观测报告。开放台站的地震观测报告为二级,其余为三级D11940国家地震台网观测报告 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或分中心按一定时间间隔编辑的地震观测报告。开放台站的地震观测报告为二级,其余为三级D11950中国全球地震台网观测报告中国全球地震台网中心编辑的地震观测报告。开放台站的地震观测报告为二级,其余为三级D11980来自国外的地震观测报告从国外的地震数据中心获得的

42、地震观测报告。二级A.3.2 强震动观测数据A.3.2.1 基础数据表16 强震动观测基础数据代 码名 称说 明级别D12110强震动台站基础数据为获取近场中强震动记录而设立的强震动台站的基础数据,包括台站坐标、环境背景噪声测试数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地震地质背景资料、台站环境、所用仪器及校准数据等;强震动台站运行情况记录;台站归属和数据提交部门;建台报告等。境外地震台站基础数据也归于此类。属性位说明:1-基础数据,2-观测日志除台站坐标为四级外,其余为二级D12120专用强震动台网基础数据关于专用强震动台网各台站及记录中心的基础数据,包括各台坐标、台基状况、所用仪器类型及系统校准数据等。属性

43、位说明同D12110。除台站坐标为四级外,其余为二级D12130省级区域强震动台网基础数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部门所管辖区域强震动台网所含各台站和强震动台网的有关基础数据的总和。属性位说明同D12110。除台站坐标为四级外,其余为二级D12140国家强震动台网基础数据国家强震动台网所含各台站及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或分中心产出强震动观测报告、强震动目录和强震动速报所用台站的有关基础数据的总和。属性位说明同D12110。除台站坐标为四级外,其余为二级A.3.2.2 原始数据表17 强震动观测原始数据代 码名 称说 明级别D12310强震动台原始记录由强震动台上的强震动仪器获得的原始记录。对于模拟

44、记录台站,这是模拟记录图纸、磁带、胶片等;对于数字记录台站,这是记录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数字记录波形数据,及经过数/模转换后生成的模拟记录。属性位说明:1-纸模拟记录,2-磁模拟记录,3-数字记录(12位),4-数字记录(16位),5-数字记录(24位)。四级A.3.2.3 加工数据A.3.2.3.1 强震动事件记录数据表18 强震动事件记录数据代 码名 称说 明级别D12410强震动台事件记录数据由强震动台上的强震动仪器获得的地震事件记录波形数据。对于模拟记录台站,这是模拟记录图纸、磁带、胶片等;对于数字记录台站,这是记录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数字记录波形数据,及经过数/模转换后生成的模拟记录。属性位说明同D12310。三级D12420专用强震动台网事件记录数据由专用强震动台网各子台上的强震动仪器获得的地震事件记录波形数据。对于模拟记录台站,这是模拟记录图纸、磁带、胶片等;对于数字记录台站,这是记录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数字记录波形数据,及经过数/模转换后生成的模拟记录。属性位说明同D12310。三级D12430省级区域强震动台网事件记录数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部门所管辖区域强震动台网所含各台站和专用强震动台网各子台的强震动仪器获得的地震事件记录波形数据的总和。对于模拟记录台站,这是模拟记录图纸、磁带、胶片等;对于数字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