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期中物理实验复习.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2051248 上传时间:2024-05-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中物理实验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期中物理实验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期中物理实验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期中物理实验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期中物理实验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期中高一物理实验复习绪论-课本实验试题常见的形式1关于实验器材:选出所需的器材,选出多余的器材,补充所缺的器材2关于实验步骤:步骤正确的排序,选出多余的步骤,修补缺漏的步骤3关于数据处理:公式法,图像法。4关于注意事项:从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方面考虑。5关于误差分析:从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两个方面去分析6关于实验拓展:实验目的不变,改变实验器材(条件);实验器材(条件)不变,改变实验目的一用DIS测定位移和速度(一)实验目的1熟悉DIS的使用方法。2用DIS测定位移,并研究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s-t图3测量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二)实验器材DIS(位移传感器、数

2、据采集器、计算机等)、轨道、小车、挡光片(三)实验原理:DIS实验系统的优点:主要体现在数据的记录与处理上,它可以连续测量、记录动态的变化过程,并利用计算机(器)即时进行各种处理,如把s-t图转化成v-t图等1DIS的基本组成。(1)传感器:是利用机械应变,温度(热量)感应,声、光的电转换等原理,将各种物理量转化为相应的电信号。(2)数据采集器:是将传感器输来的电信号处理成计算机能识别的数字信号。(3)计算机:将数据采集器输来的信号,在DIS专用软件的支持下,快速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2位移传感器的测距原理。位移传感器的发射器同时发射一个红外线脉冲和一个超声波脉冲,由于红外线的速度极大(等于光速

3、c=3108m/s),因此位移传感器的接收器几乎立即收到红外线脉冲信号,并开始计时,超声波的速度相对较小(在空气中约v=340m/s)。当接收器接收到超声波信号时立即停止计时,这样就得到一个时间差t,并依据s=vt,就计算出发射器与接收器间的距离。3光电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光电门上有对应的两个孔,一孔发射红外线,另一孔接收红外线,当两孔间有挡光物,光被挡住时,传感器就会计时,挡光结束,计时也结束,因此光电门会测出挡光时间t,再根据通过两孔的挡光板宽度s,由s/t计算出平均速度,当s和t都足够小时,对应的是瞬时速度(四)实验步骤1用DIS测定位移(1)将位移传感器的发射器固定在小车上,接收器固定在

4、轨道右端(轨道稍倾斜,使小车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将数据采集器相连。(2)开启计算机和数据采集器电源,运行DIS应用软件,选择“教材专用”点击实验条目中的“测量运动物体的位移和速度”,出现相应的界面。(3)点击“开始记录”,放开小车使其运动,计算机界面的表格内,将出现小车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取样点数据,同时在s-t图中将出现对应的数据点,从点的走向可大致看出小车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的规律。(4)点击“数据点连线”,得出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5)改变轨道的倾角,重复实验,观察不同形状的图线与小车运动状态的关系。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时,对应的图线是怎样的?2用DIS测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装置同

5、(二),按照前述学生实验的步骤,使载有位移传感器发射器的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获得的s-t图界面。(2)点击“选择区域”,取A、D两点,图中直角三角形水平边为两点的时间间隔t,竖直边为两点位移的变化量s,其斜边的斜率即为平均速度值,实验下方速度窗口中将显示该速度的值。(3)将类似于上述实验界面图中“AD”“AC”“AB”选定为研究区域,观察实验界面下方速度窗口中显示的数据,并将数值填入表格内。3用DIS测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1)将光电门传感器固定在轨道侧面,垫高轨道的一端,使固定有挡光片的小车能够顺利通过并能挡光。(2)开启电源,运行DIS应用软件,点击实验条目中的“用DIS测定瞬时速度”,

6、出现相应软件界面。(3)点击“开始记录”,依次将与软件中s对应的挡光片固定在小车上,让小车从轨道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记录下四次挡光的时间,DIS实时计算出小车通过光电门时的平均速度。(4)将上述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注意事项(1)位移传感器的接受器和发射器要正对,发射器固定在小车上,接收器固定在轨道的右端。发射器的电源开关要打开。(2)挡光片上边沿应和小车运动轨道平行。(3)注意点击“开始记录”和释放小车的先后顺序对实验的影响。二用DIS测定加速度实验目的测定沿轨道下滑小车的加速度。实验原理利用位移传感器测出运动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进行数据处理得到s-t图的斜率v随时间的变化

7、关系,即得到v-t图,根据得到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实验器材小车、轨道、量角器、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实验步骤(1)将位移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器相连。并将轨道垫高。(2)开启电源,运行DIS应用软件,点击实验条目中的“用DIS测定加速度”,出现相应的实验界面。(3)点击“开始记录”并释放小车,得到v-t图像。(4)观察得到小车在轨道上运动的v-t图线,思考分析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5)点击“选择区域”,移动光标,在图像上取相距较远的两点A(t1,v1)与B(t2,v2),求出它们所在直线上的斜率,即可求出加速度,即,并记录a1=_m/s2。(6)不改变轨道的倾角,重复实验,多次(5次)测量

8、加速度a值,并做好相应的记录。a2=_m/s2,a3=_m/s2,a4=_m/s2,a5=_m/s2。选做:(7)改变轨道的倾角,测量加速度值,并做好相应的记录。重复实验5次。实验结论当斜面倾角为_时,小车下滑的加速度平均值为。(选做)当斜面的倾角越大,下车下滑的加速度越_。注意事项(1)小车的轮子应在轨道的卡槽内,位移传感器的接收器和发射器要正对。(2)注意连接时,各接口不要松动,并打开数据采集器的电源。(3)实验过程中和多次测量同一倾斜角时,斜面角度不要改变。 (4)选取区域时,应选图线的直线部分,且选取相隔间距较远的两点为宜,求得的斜率即加速度的值 (5)由于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要多次测

9、量求平均,才能得到所需测定的加速度值。【练习】1光电门传感器为门式结构,如图所示.A管发射红外线,B管接收红外线A、B之间无挡光物体时,电路断开;有物体经过A、B之间时B管挡被光,电路接通计算机根据挡光物体的 和 ,自动算出物体的 答案:宽度和挡光时间,运动速度2关于位移传感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A位移传感器的发射器既发射超声波,也发射红外线B在用位移传感器做实验时,位移传感器的发射器发射窗口应对准接收器的信号接收窗口。C超声波是由接收器发射的,红外线是由发射器发射的 D连接到数据采集器上的是发射器部分123位移传感器的发射器发射 和 两种脉冲,接收器测出前后接收到这两种脉冲的不同的

10、 ,计算机就根据两者的 和 计算出发射器和接收器间的距离。答案:红外线 超声波 时刻 时刻间隔 超声波的速度4、用DIS研究物体的图像,得到如图所示的S-t图像,从图中可知小车运动的方向是_(选填“靠近”或“远离”)位移传感器的接受器,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在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靠近、变大5如图甲所示是运用DIS实验的位移传感器测定小车运动规律的实验装置图。v/ms-1t/s01.20.61.82.40.40.81.21.62.0左右。 图甲 图乙图乙是通过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再经过计算机所绘制的小车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由该图像可以求出小车加速度的大小为a=_m/s2;小车的运动方向是

11、_(选填“向左”或“向右”)运动。答案:1.2 向右6如图所示为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装置。装置包括:固定在水平底板上带有刻度的直杆;三个可通过螺丝固定在直杆上的支架A、B、C(这些支架上可以固定相应的器材);小钢珠一个;小型电磁铁一个(用于吸住或释放小钢珠);光电门两个(用于测量小钢珠通过两个光电门之间距离所需的时间,一个光电门触发后开始计时,另一个光电门触发后停止计时)。由直杆上的刻度读出C与B两个光电门的间距Dh,利用电磁铁将钢珠吸住,并使其由静止释放,记录钢珠通过两个光电门的时间间隔Dt,计算出两个光电门之间运动的平均速度为,保持A、B间距离不变,调节C的高度并重复上述步,骤测得多组数据

12、Dhi 、Dti和。(1)用图像法求重力加速度g时,取Dt为横坐标, 为纵坐标 (2)若图像的斜率为k,则重力加速度g为 。答案:钢珠在两个光电门之间运动的平均速度 g2k 甲AP7.某同学在学习了DIS实验后,设计了一个测物体瞬时速度的实验,其装置如图甲所示。在小车上固定挡光片(宽度为s),在倾斜导轨的A处放置光电门。让小车从P点静止下滑,再利用光电门记录下挡光片经过A点所经历的时间t。接下来,改用不同宽度的挡光片重复上述实验,最后运用公式计算出不同宽度的挡光片从A点开始在各自s区域内的,并作出图像。(1)当光电门传感器A、B之间无挡光物体时,电路 ;当A、B之间有物体挡光时,电路 。(填“

13、断开”或“接通”)(2)(多选)该同学测出4组数据,其中第3组数据发生了明显的偏差,如图乙所示。造成偏差的可能原因是 ( )A. 小车从图甲中P点上方静止下滑 B. 小车从图甲中P点下方静止下滑C. 小车从图甲中P点静止下滑 D. 小车从图丙中P点静止下滑丙乙PA(3)另一位同学测出如下图所示的6组数据,根据图线,可知小车的加速度大小约为 m/s2,挡光片经过A点时的瞬间速度大小约为 m/s。(3)另一位同学测出如下图所示的6组数据,根据图线,可知小车的加速度大小约为 m/s2,挡光片经过A点时的瞬间速度大小约为 m/s。答案:(1)断开, 接通 (2)AD (3)0.60.8 ,0.540.

14、56 t(s)(m/s)1.001.201.401.601.802.002.202.4000.050.100.150.200.250.30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图示装置来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主要操作如下:由静止释放小铁球,用光电计时器记录小铁球在两个光电门间的运动时间t,用刻度尺测量出两个光电门之间的高度h,并计算出小铁球通过两光电门间的平均速度; 保持光电门1的位置不变,改变光电门2的位置,重复的操作测出多组(h,t),计算出对应的平均速度;画出-t图像。请根据实验,回答如下问题: (1)设小铁球到达光电门1时的速度为v0,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则小铁球通过两光电门间平均速度的表达式为 (用v0

15、、g和t表示)(2)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请在坐标纸上画出-t图像实验次数123456h(cm)10.0020.0030.0040.0050.0060.00t ( s )0.0690.1190.1590.1950.2260.255( m/s )1.451.681.892.052.212.35(3)根据-t图像,可以求得当地重力加速度g= m/s2,试管夹到光电门1的距离约为 cm 答案:(1)= (2)(3)9.6(9.3-9.9)(2分) 6.3(5.8-6.7)(2分)9位移传感器由发射器和接收器组成,发射器内装有红外线和超声波发射器,接收器内装有红外线和超声波接收器(1)如图1,固定在被

16、测运动物体上的发射器向接收器同时发射一个红外线脉冲和一个超声波脉冲,接收器收到红外线脉冲时开始计时t1,收到超声波脉冲时停止计时t2已知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红外线传播时间极短,可忽略),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距离s=v(t2t1)(2)某小组设计了使用位移传感器的图2示实验装置测量木块下滑的加速度,让木块从倾斜木板上一点A静止释放,计算机描绘了滑块相对传感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如图3所示根据图线计算t0时刻速度v= ,木块加速度a= (用图中给出的s0、s1、s2、t0表示)【解析】: 解:(1)超声波是匀速运动,故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距离为:s=vt=v(t2t1)(2)根据某段时间

17、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得:v1=; ;木块的加速度:a=;故答案为:(1)v(t2t1)(2),二、研究共点力的合成(一) 实验目的:探究求合力的方法(二)实验器材:方木板一块测力计两个细绳两段橡皮条一段白纸铅笔刻度尺量角器图钉 (三)实验原理: 如果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效果与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都是把橡皮绳拉到同一点,那么F就是F1和F2的合力。我们只要以F1和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如果它的对角线与代表F的线段基本重合,那么就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四)实验步骤(1)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 (2)用两条细绳结在橡皮条的另一端,通过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

18、度拉橡皮条,橡皮条伸长,使结点伸长到O点点拨:经验得知两个分力F1、F2间夹角越大,用平行四边形作图得出的合力F的误差也越大,所以实验中不要把角取得太大,一般不大于90为最佳。橡皮条、细绳、测力计应在同一平面内,测力计的挂钩应避免与纸面磨擦。(3)用铅笔记下O点的位置,画下两条细绳的方向,并记下两个测力计的读数。 点拨:拉橡皮条的细线要长些,标记每条细线方向的方定是使视线通过细线垂直于纸面,在细线下面的纸上用铅笔点出两个定点的位置,并使这两个点的距离要尽量远些。(4)在纸上按比例作出两个力F1、F2的图示,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点拨:作图要用尖铅笔,图的比例要尽量大些,要用严格的几何方定

19、作出平行四边形,图旁要画出表示力的比例线段,且注明每个力的大小和方向。(5)只用一个测力计,通过细绳把橡皮条上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点,记下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按同样的比例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比较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合力F,比较合力大小是否相等,方向是否相同。(6)改变F1和F2的夹角和大小,再做两次。点拨:改变分力大小和夹角再做两次时,每次都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O点,为了直观地看出分力可能大于合力,可以使其中一次两个分力的夹角大于120。实验结论: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量出两个分力F1、F2的合力F与用一个测力计直接测出的合力F,在误差范围内是相等的。(五)实验注意事项:本实验中拉力

20、的效果是由橡皮绳的末端点位置体现的(因为橡皮绳的另一端已经固定)所以实验时必须记录橡皮绳末端点O的位置,并且每次实验都要把橡皮绳的末端点拉到与O点重合。实验选择的两把弹簧秤必须读数一致,具体办法是把两弹簧秤互相钩起来,在拉弹簧秤时两秤的读数应该相同。使用弹簧秤时要注意弹簧秤的最小刻度和最大测量范围。一般来说,实验室使用的弹簧秤的最小刻度是0.1N,最大测量范围是5N。所以测量时力的读数要正确到0.1N,估读到0.01N,拉力不得超过5N。使用测力计测量拉力时,拉力应沿测力计的轴线方向,测力计、橡皮绳、细线套应该位于与纸面平行的同一平面内。在同一次实验中,选用的标度要相同,并且标度的选取要合适,

21、标度过小或过大都会使误差增大。(六).实验误差主要来源:用两个测力计拉橡皮条时,橡皮条、细绳和测力计不在同一个平面内,这样两个测力计的水平分力的实际合力比由作图法得到的合力小。结点O的位置和两个测力计的方向画得不准,造成作图的误差。两个分力的起始夹角太大,如大于120。作图比例不恰当造成作图误差。1 (多选题) 在“研究共点力的合成”的实验中,先在水平木板上固定一张白纸,橡皮条一端固定在纸边,将带两个绳套的另一端放在纸面上,弹簧测力计拉住绳套可使橡皮条伸长。以下操作正确的是(AB)(A) 实验前,将弹簧秤水平调零(B) 实验中,弹簧测力计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测力计的刻度(C

22、) 实验中,先将其中一个弹簧测力计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只需调节另一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小和方向,把橡皮条节点拉到记下的位置O点(D) 通过细绳套用一个弹簧秤拉和用两个弹簧秤拉,只要橡皮条伸长相同长度即可(E).实验中用两弹簧秤同时把橡皮绳的的另一端O点时,两弹簧秤之间的夹角不得大于902在 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实验中,假如一分力F1的大小和方向固定不变,为了使橡皮条仍然伸长到原来的O点,那么另一个分力 (CD)O AF2的大小和方向可以有多种可能 B若保持F2的大小不变,方向只有两种可能CF2的大小和方向都是唯一的 DF2的方向可能与F1垂直。3.在研究共点力的合成实验中,(1)甲、乙和丙三

23、位同学在做这个实验时,所用弹簧秤的量程均为05N,且事先均调整好了零刻度。如图,他们都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A点,用两个弹簧秤分别钩住橡皮条另一端的细绳套,互成角度地将橡皮条拉到某一确定的O点,此时细绳都与制图板平行,用F1和F2表示两个弹簧秤的拉力。其中, 丁甲图:F1和F2的方向互相垂直,F1=3.0N、F2=3.8N;乙图:F1和F2方向间的夹角约为60,F1=F2=4.0N; 丙图:F1和F2方向间的夹角约为120,F1=F2=4.0N。这三位同学中操作不合适的是哪一位?为什么? (2)丁图是一位同学某次实验用两弹簧秤通过细线Oa、Ob拉橡皮筋OO的情况,其操作错误或不妥当之处有

24、: 和 。(至少写两条) 答案(1)操作不合适的是乙同学,因为他这两个力的合力超过了弹簧秤刻度的最大值5N,下面再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时拉不到O点。 (2)细线Oa太短;两细线夹角太小;弹簧秤的轴线没有与细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4在探究合力的方法时,先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带有绳套的两根细绳。实验时,需要两次拉伸橡皮条,一次是通过两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另一次是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1)实验对两次拉伸橡皮条的要求中,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填字母代号)(多选)答案BDA将橡皮条拉伸相同长度即可 B将橡皮条沿相同方向拉到相同长度C将弹簧秤都拉伸到相同刻度 D

25、将橡皮条和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2)下列对减小实验误差有益的做法法是 (填字母代号)(多选) 答案 BDA两细绳必须等长B弹簧秤、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C用两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两弹簧秤示数之差应尽可能大 D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5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在水平放置的方木板上做“探究共点力的合成规律”实验时:(1)利用坐标纸记下了橡皮筋的结点位置O以及两只弹簧秤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如图(a)所示,图中每一小格长度均代表0.5N,则F1与F2的合力大小为_N。图(b)甲同学乙同学图(a)OF1F2(2)关于此实验,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弹簧秤应先在竖直方向进行调零B橡皮筋对结点

26、O的拉力就是两弹簧秤对结点O的拉力F1与F2的合力C两次拉橡皮筋时,需将橡皮筋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两次弹簧秤拉力的效果相同D若要改变弹簧秤的拉力大小而又要保证橡皮筋结点位置不变,只需调整两只弹簧秤的拉力大小使其中一只增大另一只减小即可(3)图(b)所示是甲、乙两位同学在做以上实验时得到的结果,其中力F是用一只弹簧秤拉橡皮筋时的图示,则哪一位同学的实验结果一定存在问题?请简单说明理由。答:_。答案:(1)3.0(2)C(3)乙同学,因为乙同学实验的结果F的方向不与橡皮筋的伸长方向在同一直线上6、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某同学的三个实验步骤如下:(1)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

27、固定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系两个细线套,通过细线套同时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在拉橡皮绳,使它与细线套的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点,在白纸上记下O点和两个弹簧秤的读数F1和F2。(2)在白纸上根据F1和F2的大小,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求出合力F。(3)只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线套拉橡皮绳,使它的伸长量与用两个弹簧秤拉时一样大,记下此时的弹簧秤读数F和细线套的方向。以上三个步骤中都有疏漏或错误,请你逐条指出其中的疏漏或错误。(1)中的疏漏或错误是 (2)中的疏漏或错误是 (3)中的疏漏或错误是 。答案:(1)步骤中未记下细线的方向(2)步骤中除F1、F2的大小之外,还应根据F1、F2的

28、方向才能准确作图 (3)步骤中应将橡皮条与线的结点拉到原位置O点7、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时,A、B两弹簧秤的位置如图所示,现让弹簧秤A从图示位置开始沿顺时钟方向缓慢转动,保持橡皮绳的活动端在O点不动,保持弹簧秤B的方向不变。下列关于弹簧秤A和B的读数F1和F2的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F1增大,F2减小 B. F1减小, F2增大C. F1先增大后减小,F2减小 D. F1先减小后增大,F2减小8在共点力合成的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力的图示,如图。图上标出了F1、F2、F、F四个力,其中_(填上述字母)不是由弹簧秤直接测得的;比较力_与_的大小和方向,若基本相同,则共点力合成的

29、平行四边行定则得到了验证。在本实验中,下列说法是不正确的: ( )(A)通过细绳套用一个弹簧秤拉和用两个弹簧秤拉,只要橡皮条伸长相同长度即可。(B)在实验前,一定要将弹簧秤调零(C)实验中,弹簧秤和所拉的绳套一定要和木板平行(D)如果手头只有一个弹簧秤,通过改变方法也可以完成实验。答案:F F、 F BCD9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弹簧测力计A挂于固定点P,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点,手持另一端向左拉,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并在贴于竖直木板的白纸上记录O点的位置和拉线的方向(1)本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

30、位为N,图中A的示数为_N.(2)下列不必要的实验要求是 _(请填写选项前对应的字母)A应测量重物M所受的重力 B弹簧测力计应在使用前校零C拉线方向应与木板平面平行 D改变拉力,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答案:3.60 D 解析 (1)由题图知,弹簧测力计A的分度值为0.2 N,读数为3.6 N(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一定要记好合力与两个分力的大小与方向,多次实验应改变结点位置以使实验更具说服力,D错;M的重力即合力,A对;测量前弹簧测力计调零才能测量准确,B对;拉线与木板平行才能保证力在木板平面内,C对10.某同学做“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

31、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1)(多选)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时,下列使用方法中正确的是.A.拿起弹簧测力计就进行测量读数B.拉橡皮筋的拉力大小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C.测量前检查弹簧测力计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D.应尽量避免弹簧、指针、拉杆与刻度板间的摩擦(2)关于此实验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同一次实验中,O点位置不允许变动B.实验中,只需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O点的位置C.实验中,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O点时,两个弹簧测力计之间的夹角必须取90D.实验中,要始终将其中一个弹簧测力计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调节另一弹

32、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条另一端拉到O点(3)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4)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A.理想实验法B.等效替代法 C.逆向思维法D.建立物理模型法答案:(1)BCD(2)A(3)F(4)B解析:(1)实验中要先检查仪器是否正常,且保证不超量程,保持弹簧测力计不移动时读取测量数据,尽量减小误差因素的影响,故选项A错,选项B、C、D对.(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等效替代法,所以同一次实验中,O点位置不允许变动,以保证力的大小、方向都不发生变化,故选项A对,选项B错.实验要体现验证的普遍性,两个弹簧测力计之间的夹角理论上是任一角度,必须取90是错误

33、的,故选项C错.实验中,若将某一个弹簧测力计拉到最大量程,在调节另一弹簧测力计时,两个弹簧测力计都有可能超出量程,故选项D错.(3)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时,F是合力的实际值,一定沿AO方向;而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时,它们的合力F是理论值,由平行四边形确定,作图时会稍偏离AO方向.ABO11如图所示,某小组同学利用DIS实验装置研究支架上力的分解。A、B为两个相同的双向力传感器,该型号传感器在受到拉力时读数为正,受到压力时读数为负。A连接质量不计的细绳,可沿固定的板做圆弧形移动。B固定不动,通过光滑铰链连接长0.3m的杆。将细绳连接在杆右端O点构成支架。保持杆在水平方向,按如下步骤操作:测量绳子与水

34、平杆的夹角AOB=对两个传感器进行调零用另一绳在O点悬挂在一个钩码,记录两个传感器读数取下钩码,移动传感器A改变角重复上述,得到图示表格a。(1)根据表格a,A传感器对应的是表中力 (填“F1”或“F2”)。钩码质量为 kg(保留1位有效数字)。(2)某次操作中,有同学使用相同器材实验,但将传感器调零后再接上支架,其后按步骤重复实验,得到图示表格b,则表格空缺处数据应接近 。F11.0010.5801.002F20.8680.2910.8653060150F11.103F23060表a表b答案:(1)F1 0.05 (2)0.637(0.6300.645之间均可)12.小明通过实验验证力的平行

35、四边形定则。(1)实验记录纸如图甲所示,O点为橡皮筋被拉伸后伸长到的位置,两弹簧测力计共同作用时,拉力F1和F2的方向分别过P1和P2点;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拉力F3的方向过P3点。三个力的大小分别为:F1=3.30 N、F2=3.85 N和F3=4.25 N。请根据图中给出的标度作图求出F1和F2的合力。 图甲 图乙图丙(2)仔细分析实验,小明怀疑实验中的橡皮筋被多次拉伸后弹性发生了变化,影响实验结果。他用弹簧测力计先后两次将橡皮筋拉伸到相同长度,发现读数不相同,于是进一步探究了拉伸过程对橡皮筋弹性的影响。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将一张白纸固定在竖直放置的木板上,橡皮筋的上端固定于O点,下

36、端N挂一重物。用与白纸平行的水平力缓慢地移动N,在白纸上记录下N的轨迹。重复上述过程,再次记录下N的轨迹。两次实验记录的轨迹如图丙所示。过O点作一条直线与轨迹交于a、b两点,则实验中橡皮筋分别被拉伸到a和b时所受拉力Fa、Fb的大小关系为。(3) (多选)根据(2)中的实验,可以得出的实验结果有哪些?()(填写选项前的字母)A.橡皮筋的长度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B.两次受到的拉力相同时,橡皮筋第2次的长度较长C.两次被拉伸到相同长度时,橡皮筋第2次受到的拉力较大D.两次受到的拉力相同时,拉力越大,橡皮筋两次的长度之差越大(4)根据小明的上述实验探究,请对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提出两点注意事项。

37、答案(1)(如图,F合=4.64.9都算对) (2)Fa=Fb (3)BD(4)橡皮筋拉伸不宜过长;选用新橡皮筋。(或:拉力不宜过大;选用弹性好的橡皮筋;换用弹性好的轻弹簧。)13如图是某小组同学为研究滑动摩擦因数所设计的实验装置其中A为一质量为M的长直木板,B为木板上放置的质量为m的木块,Q为木块右端连接的一弹簧测力计实验时用力将A从B的下方抽出,通过Q的读数即可测出动摩擦因数若实验条件较为理想,则: ( BC) (A) 只有将木板A匀速抽出才能从Q上读取稳定读数 (B) 将木板A加速、减速或匀速抽出均能从Q上读取稳定读数 (C) 通过该方法可测得A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D) 通过该方法可测得A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