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特征及其防治方法.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048727 上传时间:2024-05-1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特征及其防治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特征及其防治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特征及其防治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特征及其防治方法李 璐 璐(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晋城煤炭事业部阳城晋圣固隆煤业有限公司,山西 晋城 048100)摘要:针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采空区煤自燃问题,采用现场测定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对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特征及其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测采空区内 024 m 为散热带,24126m为氧化带,超过 126 m 为窒息带;采空区的氧气浓度分布呈现不均匀性分布特征,两巷附近的漏风流速等值线较中部更加深入,进风侧的采空区氧化升温带宽度明显高于回风侧,氧化带宽度在采空区内部由近风侧向回风侧整体表现为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减小特征,综合确定氧化带的范围为 2

2、2130 m;确定工作面合理安全推进速度为 1.5 m/d,提出了采空区漏风段注氮与堵漏相结合的煤自燃防治方法,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条件矿山采空区自燃防治提供工程指导与借鉴。关键词:综放工作面;自燃“三带”;推进速度;数值模拟;束管监测中图分类号:TD8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797(2023)06-0035-04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on methods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Three zones in fully-mechanized caving face of thick coal s

3、eamLI Lulu(048100,)Abstract: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n goaf in fully mechanized caving face of thick coal seam,the 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zones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n goaf and its prevention methods were studied by combining field measurementand numerical

4、simul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024m in the measured goaf is the dispersive zone,24126m is the oxidation zone,and morethan 126m is the asphyxiation zone.The isoline of air leakage velocity near the two alleys is deeper than that in the middle of the goaf.Thewidth of the oxidation heating zone in th

5、e goaf at the inlet side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at the return side.The width of the oxidation zonein the goaf from the side near the wind to the return side shows a rapid increase at first and then a slow decrease.The reasonable and safeadvancing speed of working face is determined to be 1.5m

6、/d,and a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prevention method combining nitrogeninjection and plugging in air leakage section of goaf is proposed.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engineering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n goaf under similar conditions.Key

7、words:fully mechanized caving face;spontaneous combustion three belts;propulsion speed;numerical simulation;beam tubemonitoring0引言煤自燃一直是威胁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的重点问题1,2。随着煤层的开采,在采动应力扰动下,覆岩垮落后裂隙导通地表及井下煤柱及密闭存在裂隙,导致煤自燃给工作面安全开采带来安全隐患 3,4,分析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特征及其防治方法对于指导矿山煤自燃防治及其安全回采意义重大5,6。在这方面研究中,赵建波等7对山西金晖瑞隆煤矿 811

8、5 采煤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进行了测定与划分,推算了工作面极限推进速度为每月 8.7 m;杨富强等8采用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指出 O2体积分数随采空区深度的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确定工作面最小推进速度为 4.08 m/d;尚玮炜等9以 O2浓度作为自燃“三带”的划分指标,获得试验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分布范围,确定采空区内高危险区域的范围,并计算了工作面的最大停产整顿时间为 7 d。综合文献分析,对于采空区自燃“三带”的研究主要采用现场监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方法,并确定合理的推进速度,以此为依据提出有效的防治技术。针对固隆煤矿 1301 工

9、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析与防治需要,采用现场测定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采空区自燃“三带”内部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针对性的采空区自燃防治方法,可为综放工作面采空区煤自燃防治提供指导与借鉴。1工作面概况固隆煤矿 1301 工作面主采 3 号煤层,工作面位于+620 m 水平,所处标高为+680+705 m,推进长度 739 m,倾斜长度 166.5 m,煤层平均厚 3.95 m,平均倾角 5.5。1301 工作面北部为寺头断层,切眼距2023 年第 6 期煤矿现代化第 32 卷35离寺头断层设计留有 30 m 保安煤柱,南部为一盘区轨道进风巷,东部距 1302 工作面 25 m,西部为 1

10、310工作面,现在正在掘进;工作面采用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工艺,煤层顶底板情况见表 1。表 1煤层顶底板情况根据现场实测,工作面绝对瓦斯绝对涌出量为2.49 m3/min,煤层自燃倾向性等级为级,采用“U”型通风,实际需风量为 860 m3/min。确定详细直观的自燃氧化带的形状和宽度,特别是采空区中的氧气和流场随着工作面推移的变化情况,对于工作面安全回采至关重要。2采空区自燃“三带”现场测定2.1现场测定方法采空区自燃“三带”主要包括散热带、氧化升温带和窒息带,主要以采空区氧含量的分布情况进行测定划分。将 O2含量18.0%定为散热带;O2含量10%18.0%定为氧化带;将 O2含量10%定

11、为窒息带。研究在工作面两侧巷道共布置 2 条抽气管路,管路布置情况如图 1 所示。通过现场气体抽测与分析,确定采空区自燃“三带”。图 1束管及抽气点位置图2.2测定结果分析1301 工作面进风巷道与回风巷道采空内氧气含量测定结果如图 2 所示。可以看出,随着工作面推进距离延长,进风侧与回风侧氧气含量整体呈现降低发展特征。对于进风侧而言,位于采空区内 24 m时,监测氧气含量为 18.1%,位于采空区内 126 m时,监测氧气含量为 9.72%,可以看出工作面距采空区 024 m 为散热带,24126 m 为氧化带,超过126 m 为窒息带;对于回风侧而言,位于采空区内10.5 m 时,监测氧气

12、含量为 17.9%,位于采空区内60 m 时,监测氧气含量为 9.86%,可以看出工作面距采空区 010.5 m 为散热带,10.560 m 为氧化升温带,采空区以里超过 60 m 为窒息带。综合分析,对于工作面进风侧与回风侧,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范围不同,其中进风侧三带范围更大,特别是氧化升温带达 102 m,需引起足够重视。(a)进风侧(b)回风侧图 2采空区氧气含量测定结果3采空区自燃“三带”数值模拟分析3.1流速划分下采空区氧化升温带1301 工作面采用“U 型”通风,为“一进一回”通风方式,通过模拟可得 U 型通风压力及流线分布情况如图 3 所示。采空区通风压力分布沿采空区走向中轴线呈

13、对称分布特征,进风侧风压明显大于回风侧。在漏风压力驱动下采空区漏风迹线经进风巷流2023 年第 6 期煤矿现代化第 32 卷顶、底板名称岩石名称厚度/m特征基本顶细粒砂岩19.86抗压强度 66.8 MPa,抗拉强度 3.9 MPa,内摩擦角 42,普氏硬度系数 6.7,属较硬岩石。直接顶砂质泥岩4.0抗压强度 36.9 MPa,抗拉强度 1.5 MPa,内摩擦角 35,普氏硬度系数 3.7,属中硬岩石。伪顶泥岩0.10.5 极不稳定,随采随落直接底砂 质 泥 岩和泥岩6.50一般为砂质泥岩和泥岩,局部为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平均厚度 6.50 m。其抗压强度 33.2 MPa,抗拉强度 1.0

14、 MPa,普氏硬度系数 3.3,属中硬岩石。基本底细砂岩36经采空区再有回风巷流出。(a)压力分布图(b)流线分布图图 3U 型通风压力及流线分布图U 型通风下工作面风速分布情况如图 4 所示。可以看出,供风风流在流经工作面时仍保持着较高的流速,但在进回风隅角由于风流变向和漏风的影响,风速略有减小。为进一步分析采空区氧化带升温的位置,根据0.24 m/min 和 0.1 m/min 对采空区自燃“三带”进行划分。以漏风风速为指标划分的氧化升温带的分布范围见图 5。可以看出,采空区氧化带分布在采空区后方 25124 m 范围内,由于采空区两巷与中部渗流环境的差异性,两巷附近的漏风流速等值线较中部

15、更加深入,氧化深度更大。在进风侧,0.24 m/min的等值线可深入到采空区走向 124 m 左右位置。图 4U 型通风工作面及采空区风速分布图图 5采空区自燃氧化带的分布范围3.2氧气浓度划分下采空区氧化升温带采空区中部及两侧氧浓度变化情况如图 6 所示。可以看出,采空区的氧气浓度分布呈现不均匀性分布特征,进风侧的采空区氧化升温带宽度明显高于回风侧,这与现场监测结果基本一致,进风侧采空区内 60 m 时氧气浓度为 18%,120 m 时氧气浓度为10%;回风侧采空区内 10 m 时氧气浓度为 10%;中部采空区氧化带浓度 10%18%的区间对应采空区 2070 m 位置。图 6采空区中部及进

16、风侧氧浓度变化在分析采空区氧气浓度分布规律的基础上,为清楚地了解采空区自燃氧化带的分布形态,得到了以采空区氧气浓度 18%10%为划分指标的采空区氧化带分布如图 7 所示。可以看出,氧化带宽度在采空区内部由近风侧向回风侧整体表现为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减小特征,进风侧氧化带宽度达 65 m,中部氧化带宽度达 58 m,回风侧氧化带宽度达 22 m。图 7采空区的氧化带分布图综合分析,结合漏风风速和氧气浓度为指标划分的氧化带范围,为了降低采空区煤自燃风险,取风速和氧气浓度确定的氧化带范围的并集,最终确定氧化带的范围为 22130 m,与现场观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吻合度,证实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4采空区自燃

17、防治方法4.1保证工作面安全推进速度确定合理的工作面安全推进速度,对于采空区自燃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根据前述研究获得的采空区氧化带范围,工作面最小安全推进速度确定方法如下 10:min=max(1)式中:max为采空区最大氧化带范围,m;为煤层平均自然发火期,d。2023 年第 6 期煤矿现代化第 32 卷37固隆煤矿 3 号煤层平均自然发火期为 100 d,采空区最大氧化带范围为 130 m,带入公式(1),可得,工作面最小安全推进速度为 1.3 m/d。综合分析,为保证工作面安全回采,其推进速度应不小于 1.3m/d,考虑现场作业条件及环境因素影响,最终确定工作面安全推进速度为 2 m

18、/d。4.2注氮防治1301 工作面在推进过程中,要定期对工作面后方采空区内 CO 含量进行监测,当 CO 含量存在异常时,可将之前铺设的疏放水孔加以利用,对采空区氧化升温带实施注氮,直到氧浓度降低到 10%以下。1301 工作面制氮装置位于辅运巷内,采用 2 条注氮管路循环注氮工序,注氮管口应保证高于巷道底板达 300 mm,直至采空区内氧浓度符合要求为止,为防止注氮管控被掉落矸石碰砸及堵孔,管口端部位置应高于巷道底板不小于 300 mm,并架设木垛进行支撑保护。现场工作面采空区实施注氮后,对采空区内氧浓度进行了监测,氧浓度为 7.5%,注氮防治效果显著。4.3堵漏防治在 1301 工作面推

19、进过程中,还需时刻排查因开采扰动影响导致的采空区漏风情况,一旦出现氧含量异常要及时对裂隙进行封堵,实施过程中,可将封堵材料装入丝袋内,对工作面端头及进回风侧漏风处布设丝袋密闭,随后对密闭区域再次进行喷浆封堵;同时还应对所留煤柱及原有密闭墙裂隙扩展情况进行定期排查,对于因裂隙存在导致的漏风点采用高分子材料进行充填,避免漏风情况的发生。5结论1)通过对 1301 工作面进风巷道与回风巷道采空内氧气含量进行现场测定,确定进回风侧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其中进风侧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更大,氧化升温带达 102 m,需引起足够重视。2)通过数值模拟分析,采空区的氧气浓度分布呈现不均匀性分布特征,采空区

20、氧化升温带分布在采空区后方 25124 m 范围内,由于采空区两巷与中部渗流环境的差异性,两巷附近的漏风流速等值线较中部更加深入,氧化深度更大;取风速和氧气浓度确定的氧化带范围的并集,最终确定氧化带范围为 22130 m。3)针对 1301 工作面采空区自燃防治需要,研究确定工作面合理安全推进速度为 1.5 m/d,并提出了采空区漏风段注氮与堵漏相结合的煤自燃防治方法,消除了漏风隐患,保证了工作面安全回采。4)现场监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方法,很好的弥补了现场观测的缺陷,为采空区“三带”划分提供有利支持,有助于了解采空区自然发火早期的成长过程,为掌握整个采空区的自燃“三带”分布特征及提出合理煤自燃

21、防治方法提供了有力支撑。参考文献:1 智国军,王伟东,樊瑞,等浅埋深厚煤层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研究J煤炭技术,2021,40(8):139-1422 陈庆丰近距离缓倾斜煤层群开采工作面自燃防治技术J煤矿安全,2021,52(2):78-823 文虎,王文,陶维国,等超长综采工作面撤架期间煤自燃预测及防控技术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20,48(1):167-1734 王伟东,王伟,李鹏,等浅埋深高瓦斯工作面瓦斯抽放对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影响研究J煤矿安全,2020,51(1):181-1865 李锋,罗伙根,王超 采空区埋管抽采下自燃“三带”分布规律研究J煤矿安全,2020,51(2):16

22、9-1736 陈庆刚陕西彬长文家坡矿 4105 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规律分布研究J煤,2022,31(2):55-587 赵建波,赵学军,赵文斌,等瑞隆煤矿采煤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测定J煤炭科技2023,44(1):25-288 杨富强,范军富,王兆峰,等高家梁煤矿 40101 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22,49(2):96-1019 尚玮炜,张飞,罗华贵,等小庄煤矿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特征研究 J 矿业安全与环保,2022,49(1):94-9910杨阳厚煤层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析与防治技术J山西焦煤科技,2022,46(3):45-47作者简介:李璐璐(1988-),男,山西阳城人,助理工程师,2008 年毕业于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煤矿开采技术。(收稿日期:2023-3-15)2023 年第 6 期煤矿现代化第 32 卷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