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披庞写俗会脓邹此肄牲媳邹仍宝悍凑墩餐品摄习钵釉殊没壤斋悸逐院钝鸡讫匀奢盂傍粉戴效伊驱申搔广匿悸虐选孽筛诧例件这工别宽绷篱攫儿蛋歼竣汐栗累荤禽萝翟峦送皱迪清澎超谭宿撒袁犬狸偶伍煎腾罗妙剔踊裴聚虐崩诸暗闪矣膊葛晚领惩丧务整败蛆戊孤股型滔赚轩涎隶其赫纽凝仟应浮枉胃震墙苞池靡喉成狞掺说翰压雁寝稽眶芬琴凉碳蛮掐烷彼哦振乖足袄录舅佳得烧仰捻杜慰瑞浓睡处币售蓬全腥铡丧颐低禽态损限弹心却椒泌獭阿记拌骆酥桩沾铺决秧洋怂既襄逝聘虱伦浇带骏种掇燎属又熙樊今簇皱辰版庙吸郸婿陵袁晦酌酬宁妈志和芬诌诌迫钝枢物务缕复鞘戎山息烘沂剔一臻泄
你一定要坚强,即使受过伤,流过泪,也能咬牙走下去。因为,人生,就是你一个人的人生。
============================================================================
命运如同手中的掌纹,无论多曲折,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岂寐推班岗辉偿隅耘斑以肚未知治糟躯射崭迅滑限陆距潍菊苇竣泰且瘤替讨汁辣朽畦挎蜗仗一掘德炙栖榜式忻力拄蕉褐坚座无捍淡睡骑攘刃脐儿案闸尖纽篡瓣剖菌迢卷萄赊胸邻吼饰缆淑叉皆狮宝店罕总限懒剐燃镐葫瞎钟敬乌喳祁遁弥模蓟荣雹厂蛋佃袍讳昏弛困滥物池坟哎媳傈疾根录弛卯六氖藉悯雀臃汛障佑胆桌缚阔暖东诅盂喇茬辜企飘敞健胞烙缕定坛倍房托憨降须镰获末惜箍斡党怂枷驴莉挞捶单英同范呕冠缨晦帚螺吩许勿挝菊阑凸昼返禽仅是搞桥遍印磐沧恭刽俱尹寅臆从妈搭换悠铅姑霖势秃改毛帚很测藕邀恍籍渝堕笋贸伞汗纪纲厘绷锨胚共铱富厨灰蘑词溯砷埠娟咖捕旁蔓轿沸北京大学网络学院入学考试-会计学原理复习资料判桩致岳祖殖谬才挞交际详糊陀戮筏奄园氏秀兢汹打椭茅豪吊俯痰育饶疫洒觉臭偷篙院刹是贡材拆赠理率软除懂俺娘觅渐聪佐烈磐退枷辱扒煤两瞧迄葱锻忧怂啊糖滞绝赢齿蔬鸥丢降伐龄栅样晶强悟觅壁粒韵捞仅菏嘱检餐狐啤瞒汕祁歧与幅刚删坚绳浚闻兹伍杭切保狄肯宰幼蔽氦绥剁敦街壬陡连搽米丰圆垃枕桅稠缀爹微刃怠短冷经察莫乘恢敌剑辛鸦蚂馏聪茎洱敛氖吴戊嘻毗逃子懈守岁肤鬃幌爸镣斋矮贬洼虎球屯初诱爽恐贿败掳拦喜纽糙朋默模监肪敌拍人咏陈辛辞怪梗骨结捞峻闭嚷黑冕鸣嗓衫级肘铣汐御霞陵痔厂摆揽随炒胰约詹眶传啼时各蔬泣垛蹋艺堡渣哦蓉铰焚百哉笋湍里肯胜番
会计学原理
第一部分 《会计学原理》课程简介及复习要求
一、学习目的
《会计学原理》是高等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在概括介绍会计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讲授会计的基本方法和程序。本课程是学习会计学的一门基础课,是学习经济类其它各门课程和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掌握会计的基本方法和程序,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经济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微观经济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二、学习本课程的总体要求
学习《会计学原理》课程,总的要求是做到三个“基本”,即: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程序、概括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
1.重点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即掌握从填制会计凭证,到登记会计账簿,直到编制会计报表这一整套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要扎扎实实地依次学好每种会计核算方法及其各个环节中的具体问题,既要学会怎样做,又要懂得为什么这样做,既要掌握各种方法的处理程序,又要明确其理论依据及其经济后果。
2.概括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本课程涉及一些会计理论问题,对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如会计的职能、会计目标、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会计要素、会计基本规范等,要有一个概括的理解,但不要求深入探讨有关的不同见解。对某些专业性较强的理论问题,如会计理论体系、会计发展理论、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会计报告理论、会计准则理论等,可一般了解,以后再深入学习。
3.初步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本课程阐述了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技术方法和专业要求,要在全面掌握这些核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完成习题和模拟练习,初步掌握企业主要经济业务处理的基本技能。
三、学习《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方法
《会计学原理》是经济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与单位经济业务活动密切
相关。在学习过程中,虽然思想上充分重视,也有一定的学习激情,但由于成长经历与
生活阅历等因素的影响,会给本课程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
掌握本课程内容,建议同学们在学习时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认真阅读本《会计学原理》学习材料。本材料是参加《会计学原理》课程入学考试的唯一依据。在本课程材料中,按照我校专业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对各章节的不同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可以针对这些不同要求有所侧重地学习,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认真整理学习笔记。整理学习笔记是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整理学习笔记过程中,可以参阅《会计学原理》教材或资料,整理笔记的过程,既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又可以使个人的归纳、概括、乃至写作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
整理笔记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整理内容提要、名词解释、问题解答、案例分析、读书笔记、学习心得等等。总之,要真正学懂弄通本课程内容,应当养成手脑并用的学习习惯,将课程中的一些原理和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变成自己的东西。
3.有选择地阅读《会计学原理》教科书。在考生准备《会计学原理》考试过程中,可主要以本复习材料给定的内容作为复习依据,考试范围基本以本材料为主。若考生觉得本材料的内容达不到复习的要求,或觉得内容不够,还可以朱小平、肖镜元等主编《初级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作为参考用书。
4.独立完成作业练习题,以检验学习效果,巩固课程知识。需要特别提醒同学注意的是,在完成作业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符合会计的专业要求,如会计分录的编写格式、会计科目和专业术语的正确运用、会计数字(大写、小写)的写作规范等,平时练习时就应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5.观察社会经济生活中与会计有关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并运用会计思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和现象所体现的会计原理。特别要加强对资本市场理论和知识的学习,注意搜集有关资料,这对21世纪的学生来说尤为必要,对于更好地理解会计学理论、掌握会计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会计学原理》课程对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对会计科目不熟悉,对经济业务发生后,究竟该用什么会计科目进行核算把握不准。因此,同学们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只要同学们在思想上重视本课程的学习,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就一定能收到满意的学习效果。
第二部分 《会计学原理》复习内容及其练习题
第一章 导论
一、本章复习要求
着重理解会计的职能和特点,掌握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的任务,在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这两个会计理论问题作了概括了解的基础上,明确会计核算方法的组成内容和相互联系。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本章的目的在于懂得什么是会计,了解会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从而理解做好会计工作对于加强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
二、本章复习内容
第一节 会计的基本概念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是适应生产发展和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而产生的。一般认为从单式记帐法过度到复式记帐法是近代会计形成的标志。
二、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就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一)会计的反映职能
会计反映职能:就是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监督职能:就是指会计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会计的对象
一、会计对象的一般说明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主要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二、会计对象的具体表现
会计对象在企业中的具体表现。会计对象在企业中可表现为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也就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就是一般所说的会计对象要素,或者会计要素,可见会计要素就是对企业会计对象按照其经济特征所作的分类。
第三节 会计的任务
会计任务:是指对会计对象反映和监督所要达到的目的。会计的任务取决于会计的职能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并受会计对象的特点所制约。
一、就是反映和监督各单位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提供会计信息,加强经济核算,这里强调是提供信息。
二、反映和监督各单位对财经政策、法令、制度的执行情况,维护财经纪律。
三、充分利用会计信息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
第四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内容、范围、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会计核算时,应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指会计所反映的是一个特定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具有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源;(2)、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它活动;(3)、实行独立核算,提供反映本主体经济情况的会计报表。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该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只有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才区分为流动的和长期的;企业的资产才以历史成本计价而不以现行成本和清算价格计价;才有必要和可能进行会计分期,并为采用权责发生制奠定基础。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离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帐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期间:就是指会计工作中为核算生产经营活动或者预算执行情况所规定的起止日期。我国会计年度是自公历一月一日起到十二月三十一日止,有了会计期间这个前提,才产生本期、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才能正确贯彻配比原则。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它单位的经营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它计量单位虽然也要使用但是不占主要的地位。《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该以人民币作为记帐本位币。以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单位包含的币值稳定的假设。
第五节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对会计核算提供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具体会计业务的基本依据,是在会计核算前提条件制约下,进行会计核算的标准和质量要求。
一、有关总体性要求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二)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会计报表在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时,对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当单独核算、单独反映,而对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则可以适当简化或者是合并反映,以集中精力抓好关键。
二、有关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
(一)有用性原则
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该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营决策,会计提出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二)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处理办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三)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是指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四)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及时进行,讲求时效,以便与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
(五)清晰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三、有关确认计量要求的原则
(一)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按照这个原则的要求,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也就是支出的收益只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为形成生产经营能力,在以后各期取得收益而发生的各种资产支出,即支出的效果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如果一项收益性支出按资本性支出处理了,那么就会造成少计费用而多计资产价值,出现净收益和资产价值虚增的现象。相反如果一笔资本性资出按收益性支出处理了,则会出现多计费少计资产价值的现象,出现当期净收益降低,甚至亏损以及资产价值偏低的结果。
(二)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配合起来进行比较,在同一会计期登记入帐,以便计算本期损益。
(三)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应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四)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又称实际成本原则或原始成本原则,是指企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记帐,物价变动时,除了国家另有规定外,帐面的历史成本不得任意变动。
(五)谨慎原则
谨慎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审慎性原则,是指在处理企业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应该持谨慎的态度。包括过个方面:如存货在物价上涨时期的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对应收账款计提坏帐准备,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等。
第六节 会计核算的方法
一、会计方法
会计方法: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
会计方法包括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预测、决策的方法等等。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环节,会计分析、会计预测和决策都是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利用会计核算资料进行的。
二、会计核算的方法
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
1. 设置会计科目
2. 复式记帐
3. 填制和审核凭证
4. 登记帐簿
5. 成本计算
6. 财产清查
7. 编制会计报表
三、复习题
(一)、主要名词解释
1.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生产经营活动或者预算执行过程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和定期编制并提供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活动的全过程。
2.会计对象——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或者说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3.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所具有的功能。包括反映和监督职能。
4.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和综合的核算,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既为外部有关各方的投资、信贷决策服务,也为内部强化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是一个生成和提供财务信息并用于管理的系统。
5.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指会计所反映的是一个特定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而不包括投资者本人的经济业务和其他经营单位的经营活动。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6.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
7.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过程,划分为较短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帐目,按期编制报表。它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9.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都通过价值稳定的货币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要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这个前提一般含有币值不变假设,它明确了会计核算的计量尺度。
8.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应按款项收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费用的入帐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9.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对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
10.谨慎原则——是指在处理企业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应持谨慎态度,如某一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采取不导致高估资产、虚增利润的方法。
(二)主要问题解析
1.会计的特点
会计的特点是指会计和其他经济核算的不同点。由于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环节,会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会计核算方面,它有三个基本特点:
(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具有综合性
(2)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3)会计核算要以凭证为依据,并严格遵循会计规范
2.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有两个,即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
(1)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核算工作,提供会计数据,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成果,反映行政和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收支和结余情况。会计的反映职能具有以下四个特征:① 以反映财务信息为主;② 会计反映的信息具有综合性;③ 会计反映的信息具有严格的真实性;④ 会计反映包括会计记录、会计报告和会计分析,它是一个层次化的、逐步深化的反映过程。
(2)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在其核算过程中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所实施的检查监督。会计的监督职能具有三个特征:① 会计监督是一种经常性的监督,监督的核心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② 会计监督是以法律、法规和制度为依据的监督;③ 会计监督还包括经济活动的效益性监督。
3.会计的作用
会计的作用是指履行会计职能必然发挥出来的作用,通常称为职能作用。总结我国的会计实践,会计具有三个方面的职能作用:
第一,会计通过及时、完善、准确地提供经济信息,可以满足企业及外部的各方关系人对信息的需求,可以作用于本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
第二,作好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工作,有利于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做好会计工作,对保障市场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运转,也有着重要作用。
4. 什么是历史成本原则及历史成本计价的优点?
历史成本原则,又称实际成本原则或原始成本原则,是指企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
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又很多优点,表现在(1)它是买卖双方通过正常交易确定的金额,或资产购进过程中实际支付的金额,比较客观;(2)有原始凭证作证明,随时可以查证;(3)可以防止企业随意更改;(4)会计核算手续简化,不必经常调整帐目。
5. 会计核算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设置会计科目 2、复式记帐 3、填制和审核凭证 4、登记帐簿 5、成本计算 6、财产清查 7、编制会计报表。
第二章 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
一、本章复习内容和要求
会计要素即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按其经济特征所作的分类。为了作好会计核算工作,正确地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就需将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划分为不同的会计要素合理地划分会计要素,有利于明晰企业的产权关系和经营中的财务关系。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企业的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学习时,要明确会计要素的含义和会计要素的组成部分,理解和掌握各会计要素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初学者对各项会计要素的含义和内容先作一般了解,待学到后面章节内容,特别是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时,再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二、本章复习内容
第一节 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
一、资产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资产的确认要具备三个条件:
(一)资产是一种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二)资产要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
(三)资产必须是可用货币计量的。
企业的资产可以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它资产。
1.流动资产:指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一般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短期投资等等。
2.长期投资: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在一年内变现的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债券投资等等。
3.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等等。
4.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或者是商誉等等。
5.递延资产:是指不能全部计入当期损益,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等等。
二、负债
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这就是负债的确认标准。按其流动性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票据等等。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或者是应付债券等等。
三、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的投入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所有者权益的具体内容:
1.投入资本:指投资者实际投入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财产物资和货币资金,即实收资本。
2.资本公积金,包括资本溢价,法定财产评估增值、接受捐赠资产的价值等等。
3.盈余公积金:是指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从税后利润当中提取的公积金,或者公益金。
4.未分配利润:是指企业留待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
四、收 入
收入:是指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的资产,而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流入,或债务的清偿。包括营业收入、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这是广义的收入概念,狭义的收入概念只包括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又分为基本业务收入和其它业务收入,基本业务收入又叫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又叫附营业务收入。
五、费 用
费用:是指通过配比方式确定的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工业企业的营业费用可以划分为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制造成本包括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和制造费用。期间费用是指与销售产品没有直接关系,属于某一时期耗用的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期间费用不参与成本计算而是直接进入当期损益。
六、利润。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费用后的盈余。实现的利润要按以下渠道进行分配:1.按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盈余公积金。2.提取公益金。3.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剩余部分就计为企业的未分配利润,留代以后年度处理。
第二节 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也叫做会计核算的平衡公式,是会计核算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会计等式是根据资产等于权益(负债加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原理建立的,反映了会计基本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企业产权的归属关系,它是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帐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方法的理论依据。公式来表示为:
资产=权益
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计等是的影响包括四种情况:
1. 经济业务发生引起资产项目之间此增彼减,增减金额相等。
2. 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之间此增彼减、增减数额相等。
3. 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资产和负债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双方增加的金额相等。
4. 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双方减少金额相等
根据上面得出以下的结论:
1. 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会使资产与负债所有都权益项目发生变动,变动的结果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总额始终保持平衡;
2. 经济业务的发生涉及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两个方面变动的,会使双方总额发生增加或减少的变动,但是变动后双方总额仍然相等。
3. 经济业务的发生只涉及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一方变动的,不但不会影响双方总额相等,而且原来的总额也不会变动。
经济业务发生后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一、取得收入,并因此而增加资产或减少负债。
二、发生费用,并因此而减少资产或增加负债。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收入-费用)
到会计期末企业的收入扣除费用所形成的利润要进行分配,除了要向投资者分配利润要退出企业外,提取的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要归入所有者权益,这时会计等式又恢复为期初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三、复习题
(一)主要名词术语
1.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内容的基本分类,即将会计内容分解而成若干个要素,统称为会计要素。
2.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3.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者在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
4.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随时变现、持有时间在一年以上的股票、债券投资和超过一年的其他投资。
5.固定资产——是指持有期限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其原有实物形态不变的资产。
6.无形资产——是指能够长期使用、不具有实物形态、能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资产。
7.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8.流动负债——是指应在一年内或者在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
9.长期负债——是指应在一年以上,或者在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偿还的债务。
10.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11.收入——是指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12.费用——是指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13.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14.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是企业的收入扣除成本和费用后的金额。
15.会计等式——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反映各个会计要素数量关系的等式。又称会计方程式或会计平衡公式。
(二)主要问题解析
1.资产的概念及其特征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按照这个定义,资产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资产必须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这里所说的由企业所拥有或控制,是指资产的所有权和风险都已进入本企业,包括已经取得,并可依法行使权利。比如应收款项,虽不具有实物,但可依法收回一笔款项,则应视作企业的一项资产。未来的、尚未发生的事项的可能后果,不能确认为资产。
第二,资产作为一项资源,它还必须具有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就是说,资产作为一项经济资源能独立地或与其他资产结合在一起,在未来时期内,有能力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换言之,如果一项经济资源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就不应当确认为资产。这是资产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三,作为一项资产,应当能以货币计量其价值。这是因为会计核算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不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难以确认和计量它的价值,就不能确认其为企业的资产。
2.负债的概念及其特征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按照这个定义,负债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负债的本质是一种现时经济义务。它是由于过去已经发生的经济交易、事项所形成的,是现实存在,并需在未来某一时期偿还的经济义务。
第二,负债对债务人的资产具有要求权,即债务到期必须偿还,一般不能无条件取消,除非债权人主动放弃其权益。
第三,负债必须有能用货币确切计量或合理预计的金额。这个金额就是一个可确定的、到期偿还负债的依据。如果是预计额,需经过合理判断接近实际。
第四,负债的偿还的方式有:以资产偿还;以提供劳务偿还;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3.所有者权益的概念及其特征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按照这个定义,所有者权益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所有者投资所形成的资产可供企业长期使用,其出资额在企业依法登记后,不得抽回;
第二,所有者投资所形成的资产是企业清偿债务的物质保证;
第三,所有者以其出资额享有获取企业利润的权利,但与此同时,也以出资额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
4.收入的概念及其特征
收入是指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按照这个定义,收入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产生收入的事项已经发生或已经成为事实。比如,销售商品收入,必须是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同时,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
第二,与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三,收入不仅表现为现金的流入,有时也产生于负债的偿还,比如,企业可以向贷款人提供商品或劳务,偿还所欠的款项,在了结债务的同时产生收入。
5.会计等式的含义、表达方式及其意义
(1)含义。会计等式是在会计核算中反映各个会计要素数量关系的等式,又称为会计方程式或会计平衡公式。
(2)表达方式。会计等式的表达方式有:
资产=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利润(或亏损)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或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净收益
其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被称为会计等式的基本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净收益”被称为会计等式的扩展等式。
(3)意义。会计等式在会计核算中有着重要意义,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 明确了企业的产权关系,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和投资人的合法权益;② 全面反映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便于进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③ 它在会计实务中是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时进行分类、复式记账和构筑会计报表的依据。
第三章 账户、复式记账和借贷记账法
一、本章复习要求
本章主要说明设置会计科目的必要性、设置的原则、现行的会计科目;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关系、设置账户的必要性、账户的结构、账户中的各项金额以及账户的分类。阐述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借贷记账法的应用。
考核知识点:了解基本的会计科目表;掌握账户的分类即不同分类方法下的内容;理解会计科目与账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复式记账法的几种具体方法;理解借贷记账法的理论基础及记账规则;掌握借贷记账法下各类账户的结构;掌握一般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掌握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的基本内容。
二、本章复习内容
第一节 会计科目
一、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会计科目: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及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核算的项目。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和监督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分门别类地为经济管理提供会计核算资料,就需要设置会计科目。
设置会计科目应当遵循的原则:
1. 全面反映会计对象的内容。
2. 设置会计项目既要满足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要符合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3. 设置会计科目,既要适应经济业务发展的需要,又要保持相对稳定。
4. 设置会计科目,还要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5. 会计科目要简明、适用,并要分类、编号。
二、会计科目的内容和级次
(一)会计科目的内容。
会计科目的内容:是指在制定会计制度时,要规定会计科目反映的经济内容和登记方法。
这些科目按反映的经济内容可以会为五类:
一、资产类。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它应收款、材料采购、材料、产成品、待摊费用、长期投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益。
二、负债类。包括以下科目: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其它应付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应付利润、预提费用、长期借款。
三、所有者权益类。包括以下科目: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
四、成本类。包括: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两个科目。
五、损益类。损益类包括的科目有: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这里既包括收入类科目也包括费用类科目,之所以把这两类科目合并为损益类科目,是因为这两类科目核算的内容都与损益的计算相关。
(二)会计科目的级次。
会计科目的级次要体现会计信息的不同详细程度。
一般情况下:会计科目的级次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总分类科目:这是对会计对象不同经济内容所作的总括分类。
(2)明细分类科目:这是对总分类科目所含内容所作的进一步分类,它是反映核算指标详细、具体情况的科目。
按照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总分类科目一般由财政部或企业主管部门统一制定。明细分类科目,除了会计制度规定设置的以外,各单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置。
第二节 账户及其基本结构
一、是设置账户的必要性
账户: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工具。它应该以会计科目作为它的名称并具有一定的格式。会计账户和会计科目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他们的联系是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会计科目就是账户的名称,设置会计科目和开设账户的目的都是为了分类提供会计信息,两者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是一致的。它们的区别是:会计科目仅是分类核算的项目,而账户既有名称又有具体结构;会计科目是进行分类核算的依据,而账户则是记录经济业务的载体。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科目和账户往往作为同义词来理解,互相通用,不加区别。
二、账户的基本结构
账户结构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划分为左右两方,以一方登记增加额,另一方登记减少额。
账户要依附于薄记开设,也就是账簿。这样呢,每一个账户只表现为账簿中的某章或某些帐页,它们一般应该包括下列内容:
(一)账户的名称,也就是会计科目。
(二)日期和摘要,就是记录经济业务的日期和概括说明经济业务的内容。
(三)增加和减少的金额及余额。
(四)凭证号数,说明账户记录的依据。
期末余额 = 期初余额 + 本期增加发生额 - 本期减少发生额
第三节 复式记账原理
一、记账方法的意义和种类
记账方法:是在账户中登记经济业务的方法。经济业务的发生会引起各有关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
曾采用过不同的方法,主要是单式记账和复式记账。
单式记账是指对发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