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上海市小学六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1.观察下边的字,再照样子写一写,并注意行款和布局。
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沈从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初旬(xún) 漩涡(wō) 潺潺(chán) 木筏(fá)
B.演绎(jì) 骡马(luó) 收敛(liǎn) 娴熟(xián)
C.华侨(qiáo) 砂锅(sā) 唾沫(tuò) 叛乱(pàn)
D.宪兵(xuàn) 抽屉(tì) 缥缈(piǎo) 袭击(xí)
3.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嗔怪 赎罪 济济一堂 重蹈覆澈 B.晨曦 惆怅 根深蒂固 吹毛求疵
C.忏悔 跻身 挠勇善战 相形见拙 D.伫立 恬静 忧心冲冲 恪尽职守
4.与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B.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创建良好的班集体,班干部要虚心接受、广泛征求同学们的建议。
B.他的学习成绩不仅在班里名列前茅,而且在全校拔尖。
C.雾霾天气危害巨大,因此治理雾霾不仅是大家的事,更是政府的事。
D.老师要求我们的校刊中应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加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项是( )
A.我完全听不懂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B.我又笑问:“怎么好法”?
C.同学们的课间活动很丰富,跳绳、踢毽子、拔河……等等。
D.王强是我们班的“小飞人”,每次跑步总是第一名。
7.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雪公主》和《皇帝的新装》都是《安徒生童话》里的故事。
B.我国古代书法史上“二王”指的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
C.宋江、林冲是名著《水浒传》中的人物。
D.《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8.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是( )
我一直认为,在这个世界上, 。
①最有价值的,是恬淡宁静的心和丰富无悔的回忆。
②最温暖的,是纯洁无暇的真挚感情。
③而所有这一切的拥有,都需要用善良、单纯做底色。
④最悦目的,是纤尘不染的青山绿水。
A.④②③① B.④②①③ C.②④③① D.①②④⑨
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①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保护地球。(用恰当的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__
②这个故事怎能不使人感动得落泪呢?(改为陈述句)
__
③通过老师的介绍,使我对京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修改病句)
__
④四周黑洞洞的,容易碰壁。(改为反问句)
__
10.句子积累。
(1)《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是_________,“三进大观园”说的是《红楼梦》中的________;“三山聚义打青州”是名著《___________》中的故事; 《西游记》中关于孙悟空的含数字“三”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代诗人孟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于谦不愿同流合污,坚决与恶势力抗争到底的决心。同时清朝诗人郑燮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明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王昌龄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一颗清白正直的心。
11.口语交际。
(1)、现在好多人认为电脑打字方便快捷,打印的字漂亮、整齐、美观,写不好字没有关系。至于书法,那都已经过时了,没必要去练习,你是怎么认为的?请发表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
(2)、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许多令人感到温暖的“小事”,说说你对其中一件“小事”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狂泉
昔有一国,国有一水,号曰“狂泉”。国人饮此水,无不狂,唯国君穿井而汲,独得无恙。国人既并狂,反谓国主之不狂为狂。于是聚谋,共执国主,疗其狂疾。火艾针药,莫不毕具。国主不任其苦,遂至泉所酌水饮之,饮毕便狂。君臣大小,其狂若一,众乃欢然。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汲( ) ②既( ) ③执( ) ④任( )
1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反谓国主之不狂为狂 愿为市鞍马 B.疗其狂疾 其狂若一
C.莫不毕具 饮毕便狂 D.众乃欢然 蒙乃始就学
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
15、国主的可悲在于:__________。(多选)
①不识时务 ②屈从 ③无自知之明 ④不能坚持真理 ⑤独断
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材料一: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著”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篌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著”。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著”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筷子虽为寻常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筷子“头圆尾方”象征着中国人对“天圆尾方”的传统解读,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吃饭时提醒人们要节制不当欲望。筷子的使用则表达了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相比于西方用刀、叉等工具随意切割食物,让人感到一种暴虐和一种舞刀弄叉的张狂,那么东方人用筷子温文尔雅的夹取食物就显得更加内敛和含蓄了。
材料二:
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悟到心灵的依偎……传承、明理、关爱、思念、睦邻、感恩等含蓄的情感与礼仪传统,都可通过一双筷子体现出来。
材料三:
咏竹箸
【明】程良规
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
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
材料四:
当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有效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坚决打好“舌尖上的防疫战”。浙江省余姚市文明办特此设计了此海报。
16、【材料一】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方面介绍了筷子。
17、【材料三】明代诗人程良规在《咏竹箸》这首诗中,热情歌颂了筷子的____________的精神,这与唐代诗人罗隐《蜂》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18、【材料四】是一则宣传海报,此海报提出的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倡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材料中的信息作答)
19、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悟到心灵的依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能给予就不贫穷
教师节那天,一大群孩子们争着给他送来了鲜花、卡片、千纸鹤……一张张小脸洋溢着快乐,好像过节的不是老师倒是他们。
一张用硬纸做成的礼物很特别,硬纸上画着一双鞋,看得出是自己剪的——周边很粗糙;图是自己画的——图形很不规则;颜色是自己涂的——花花绿绿的。老师能穿这么花的鞋么?上面歪歪粗粗地写着:“老师:这双皮鞋送给你穿。”看看署名像是一个女孩。这个班级他刚接手,一切还不是很熟,从开学到教师节,也就是十天。他把“鞋”认真地收起来,“礼轻情意重”啊!
节日很快过去了。一天他在批改作文的时候,看到了这个女孩写的一段话:“别人都穿着皮鞋,老师穿的是布鞋,老师肯定很穷。我做一双很漂亮的鞋子给他,不过那鞋不能穿,是画在纸上的,我希望将来老师能穿上正真的皮鞋。我没有钱,我有钱了一定会买一双真皮鞋给老师穿的。”这是一个不足十岁的小姑娘的心愿,他的心为之一动。但是,她怎么知道穿布鞋是穷人的标志?他想问问她。
这是一个很明净的女孩子,一双眼睛清澈得没有任何杂质。当她站到他面前的时候,他似乎找到了答案。他看见了她正穿着一双方口布鞋,鞋的周边开了花,这双布鞋显然与他脚上的布鞋不一样。于是有了后面的对话:“爸爸在哪上班?”“爸爸在家,下岗了。”“妈妈呢?”“不知道……走了。”
他再一次看了看她脚上的布鞋,那一双开了花的布鞋。他从抽屉里拿出那双“鞋”来。这时他才感受出这双鞋的分量。她问:“老师,你家里也穷吗?”他说“老师家里不穷,你家里也不穷。”“同学们都说我家里穷。”她说。他说:“你家里不穷,你很富有,你知道关心别人,送了那么好的礼物给老师。老师很高兴,你高兴吗?”她笑了。“能和老师穿一样的鞋子,高兴吗?”她用力地点了点头。
他带着她来到了教室,问大家为什么穿布鞋。有的同学说,好看,因为自己爱漂亮的妈妈也会花很多钱买布鞋穿。有的同学说,透气,因为自己怕捂脚的奶奶也穿布鞋。有的同学说健身,因为自己的爷爷打拳的爷爷都穿布鞋……很奇怪,没有人说她穷。他说:“穿布鞋是一种风俗,透气,舒适,有益健康。”他告诉同学们,脚上穿着布鞋,心里却装着别人是最让老师感到幸福的!只有富有的人才能给予别人幸福,能给予就不贫穷。
女孩脸上的笑容很美。
20、他把“鞋”认真地收起来,“礼轻情意重”啊!在这句话中两个引号分别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
20、“他把‘鞋’认真地收起来,‘礼轻情意重’啊!”在文中找出和这句话照应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
22、为什么同学们不再说女孩穷了?
___________________
23、请你说说老师对待女孩的做法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24、“只有富有的人才能给予别人幸福,能给予就不贫穷。”读了这句话,你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
25.习作
伴随着生活的脚步,我们一天天在长大。慢慢地,我们懂得了孝敬父母,懂得了关爱别人,懂得了珍惜幸福,懂得了……请以“我懂得了……”为话题,写一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故事,题目自拟,要表达出真实的感情。
要求:1.事件要写具体,要表达出真实的感情。
(2)、字数在500字左右。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学校和班级。
【参考答案】
1.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沈从文)
【详解】本题考查抄写句子。
书写时要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书写要正确,不出现错别字和不规范的字。书写时要注意“城、常、象”容易写错。
2.A
解析:A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B 演绎(yì)
C 砂(shā)锅
D 宪(xiàn)兵 缥(piāo)缈
【点睛】
3.B
解析: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经常也是易错字。
A 重蹈覆澈——重蹈覆辙:指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
B 词语书写全部正确。
C 挠勇善战——骁勇善战:勇猛,善于战斗。
D 忧心冲冲——忧心忡忡: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
4.C
解析:C
【详解】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月光下的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黛山比作青螺。
A项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拟人,把蝴蝶和黄莺当作人来写。
B项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设问,自问自答。
C项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比喻,把露水比作珍珠,月亮比作弓箭。
D项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夸张。
5.B
解析:B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句子语病的辨析,注意平时对语句中常见的错误进行辨析和识记,在本题中,没有语病的是B项。
A项:语序不当,先是广泛征求,然后是虚心接受。
C项:搭配不当, “大家”包含“政府”,应改为雾霾危害巨大,因此治理雾霾不仅是百姓的事,更是政府的事。
D项:搭配不当,“增加”应改为“促进”。
6.D
解析:D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常用的标号有9种,即: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
A.有误,不是疑问或反问,将问号改为句号。
B.有误,将问号放进双引号里。
C.有误,删去“等等”。
D.选项正确。
7.A
解析:A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相关文学常识的积累和识记,注意平时的积累。在本题中,表述不正确的是A项。《白雪公主》是格林童话。
8.B
解析:B
【详解】这是一道句子排序题。排列句子时,应首先整体感知一下语段的内容,并从中找到关键性的词语,根据这些有标志性的语句,确定哪个句子可以在最前,哪个句子不能在最前,哪几个句子必须相连。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读语段,检查确定。
故答案为B
9. 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所以我们要保护地球。 这个故事使人感动得落泪。 通过老师的介绍,我对京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详解】①本题考查关联词合并句子。
分句之间是因果关系,所以运用关联词“因为……所以……”,将重复内容“我们”去掉一个。突出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②本题考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此题去掉反问语气词“怎能”,将否存词“不”改为肯定词。去掉结尾的“呢”和问号。
③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通过”、“使”同时出现时这个句子就缺失了主语,因此需要咱保留其中一个词语即可。
④本题考查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10. 刘备 刘姥姥 水浒传 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刘备曾三次访聘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
“三进大观园”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三进大观园的当事人是刘姥姥。
《水浒传》第五十八回《三山聚义打青州,众虎同心归水泊》。
《西游记》中关于孙悟空的含数字“三”的故事有: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
(2)本题考查诗词歌赋默写和诗词名句理解。
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清代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唐代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后两句话的意思是:你到达洛阳以后,那里的亲友如果问起你我的情况,你就这样告诉他们王昌龄的一颗心,仍然像一块纯洁清明的冰盛在玉壶中。作者托辛渐给洛阳友人,带去这样一句话,是有背景的。当时作者因不拘小节,遭到一般平庸人物的议论,几次受到贬谪。这里,显然是作者在对那些污蔑之词作出回击,也是对最了解自己的友人们做出的告慰。表现了不肯妥协的精神。
11. 我认为即使在科技发达、电脑普及的时代,仍然要练习书法,要写好字。一是写字的用途仍很“广阔”。诚然,随着电脑的普及应用,写字的场合的确少了,但并不是没有“用武之地”。正如交通工具发达了,汽车多了,但乘车绝不会全部代替“走路”,作为一个人还是要走路、走好路的。电脑打字也是这样,能代替一部分手工“写字”,但不可能全部替代。写字的用途还是很广,如签名、签字、留言、题字、记录、写信等等。二是写字的意义仍不可忽视。“字如其人”,书法是一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艺术。电脑打字有它整齐划一、美观大方的特点,写字也有它千姿百态、龙飞凤舞的“风韵”,更何况,练字还可以陶冶情操,我们不要求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但努力把字写得正确、工整、美观一些,总不是苛求吧! 今天在小区里,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小朋友捡起路上的果皮,放入垃圾桶里。让我心底里感到一阵温暖。虽然事小,但是我们人人都能像这位小朋友一样,那么我们的环境一定会更加干净整洁。
D
解析:12、 打水 已经 抓住 承担、承受
13、D
14、于是去了“狂泉”所在地。舀泉水喝了下去。
15、②④
【分析】译文:从前,某国有一眼泉水,名叫“狂泉”。国内的人喝了这泉水,没有不发狂的。只有国君食用井水,不患狂病。全国的人已经都狂了,反而认为国君的不狂是真狂。于是合伙捉住国君,要治疗他的狂病。他们对国君又用火艾烧,又拿银针扎,又熬药汁灌,什么办法都施出来。国君受不了折磨,也只好喝下“狂泉”,也开始发狂。国家群臣大小,个个都颠狂成一个样子,大家才欢心乐意。
12、本题考查的是解释加点字词,结合语句所在语境进行分析。“唯国君穿井而汲”意思是只有国君食用井水,所以“汲”的意思是打水。“国人既并狂”意思是全国的人已经都狂了,所以“既”的意思是已经。“共执国主”的意思是于是合伙捉住国君,所以“执”的意思是抓住。“国主不任其苦”意思是国君受不了折磨,所以“任”的意思是承担、承受。
13、本题考查的是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原文的语境进行分析。在本题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D项。
A项:“反谓国主之不狂为狂”意思是反而认为国君的不狂是真狂。“为”的意思是“是”。“愿为市鞍马”意思是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为”的意思是“为此(指代父从军)”
B项:“疗其狂疾”意思是要治疗他的狂病。“其”是指他的。“其狂若一”意思是个个都颠狂成一个样子,“其”是指每个人。
C项:“莫不毕具”意思是什么办法都施出来。“毕”的意思是都。“毕便狂”意思是也开始发狂。“毕”的意思是开始。
14、本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结合语句中重点字词的理解和分析。以及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分析。整段话的语句要连贯完整,不要写错别字即可。本题中,划线句的翻译是于是去了“狂泉”所在地。舀泉水喝了下去。
1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国王的可悲之处在于屈从和不能坚持真理。
16、 地位 历史 文化内涵
17、 默默奉献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18、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 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 文明用餐,使用公筷
19、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筷子诉说着不同人生和情感,更好的说明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
【分析】
16、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材料一首先介绍了筷子的地位,它是中国的国粹,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接着介绍了筷子的来历,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篌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著”。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著”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然后介绍了筷子蕴含的文化内涵,筷子“头圆尾方”象征着中国人对“天圆尾方”的传统解读,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
17、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与识记。
“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这首诗的意思是筷子被频繁的使用,先尝到各种或甜或苦的味道,但真正的滋味确实由人来品尝,筷子到头来白忙活了一场。热情歌颂了筷子默默奉献的精神。
罗隐的《蜂》,全诗为: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意思是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歌颂了蜜蜂勤劳无私、甘于奉献的品格。
18、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由“当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可知,此海报提出的背景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由“为有效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坚决打好‘舌尖上的防疫战’”可知,此海报的目的是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由海报图片可知,此海报倡导大家在饭桌上文明用餐,使用公筷。
19、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这句话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用四个“通过……”的句式,将小孩、老人、孤独的人、相守的人通过筷子诉说着的人生和情感写出来,这样更好的说明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传承、明理、关爱、思念、睦邻、感恩等含蓄的情感与礼仪传统,都可通过一双筷子体现出来。
20、“鞋”表示不是真正的鞋子,是画的画。“礼轻情意重”表示引用。
20、别人都穿着皮鞋,老师穿的是布鞋,老师肯定很穷。我做一双很漂亮的鞋子给他,不过那鞋不能穿,是画在纸上的,我希望将来老师能穿上正真的皮鞋。我没有钱,我有钱了一定会买一双真皮鞋给老师穿的。
22、只有富有的人才能给予别人幸福,能给予就不贫穷。
23、好,因为能让女孩确认自己不贫穷。
24、除了物质还有精神只要我付出了时间、真心给予了他,那么他是幸福的, 我就是富有的,因为我拥有别人需要的。
【解析】
20、考查了引号的作用,注意结合“鞋”联系,硬纸上画着一双鞋,看得出是自己剪的——周边很粗糙;图是自己画的——图形很不规则;颜色是自己涂的——花花绿绿的。老师能穿这么花的鞋么,看出不是真正的鞋子,是画的画。“礼轻情意重”是引用的内容,表示引用。
20、考查了前后照应,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可找出:别人都穿着皮鞋,老师穿的是布鞋,老师肯定很穷。我做一双很漂亮的鞋子给他,不过那鞋不能穿,是画在纸上的,我希望将来老师能穿上正真的皮鞋。我没有钱,我有钱了一定会买一双真皮鞋给老师穿的。
22、考查了句子的理解,可结合句子,只有富有的人才能给予别人幸福,能给予就不贫穷。可知答案。
23、考查了课文的理解,结合句子,只有富有的人才能给予别人幸福,能给予就不贫穷。可知女孩听了会认为自己不贫穷。
24、考查了句子的理解,富有或贫穷拿什么来定义呢?绝不只是金钱。看接受的人拥有什么是幸福的,才知道我们是否能给予,或者我们给予了他会不会幸福。他需要温暖、需要关心,我付出了时间、真心给予了他,那么他是幸福的。
25.例文:
我懂得了父爱
出了校门我用眼睛扫了一下和父亲实现约好的地方,没有看到往日那个熟悉的身影,再看看周围,还是没有。一种委屈感涌上心头,明明说好来接我的,怎么没来?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嘀咕着这
解析:例文:
我懂得了父爱
出了校门我用眼睛扫了一下和父亲实现约好的地方,没有看到往日那个熟悉的身影,再看看周围,还是没有。一种委屈感涌上心头,明明说好来接我的,怎么没来?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嘀咕着这件事,好像父亲犯了错误似的,想着回家怎么去责怪父亲。
平时很少自己走回家,二十分钟的路程显得格外的长。快到家的时候,远远看见妈妈开的花店灯还是开的,一个熟悉的身影佝偻着腰,在寒风中插着花篮。我加快了步伐,走上前去,说:不是说好去学校接我吗?一点都不守信用,这么冷的天让我一个人走回来。父亲沉默了一会,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过了一会儿,说:我和你妈妈今天很忙,有很多花篮要插,到现在连饭还没吃上,实在是没时间去学校接你。我顿时语塞了,望着父亲布满皱纹的额头,两鬓微白,眼泪不禁涌了出来,从未发现父亲变的这样苍老,忙碌到现在还没吃饭,我竟然对他这样说话。都是高中生了,还是这样不懂事。几年前,父母因为企业内部改制双双下岗了,为了生活和我今后的学业,开了一家花店,自从那以后,两人就终日忙碌,就连年三十晚上也要插花,没时间全家人坐在一起看春晚。春去秋来,父亲却从未停止过接送我上学,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年复一年,我渐渐长大,父亲也渐渐苍老。
我曾感动于寒风中工作的清洁工,感动于电视剧里的煽情画面,却从未对父亲平凡而伟大的爱有过丝毫的感触,甚至还幼稚的认为,那是父亲应该做的现在想起来真是倍感惭愧。朋友,请擦亮你的双眼,看看你身边的人,你的父亲,寒风中等你放学,深夜时给你端来牛奶,失落时给你安慰,在成长的路途中一路陪伴着你走过风风雨雨,关心你,爱护你,深沉而伟大。
我懂了,父亲的爱!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半命题的作文,要求以“我懂得了__”为题,写一篇作文。我们在一天天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懂得了努力学习、孝敬父母、尊敬他人、珍惜友谊、保护环境……选择你印象深刻,最想表达的去写。无论写什么,都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自己明白的道理。写时要注意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