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黑格尔《逻辑学》再审视——构造方式、“三论”要害与历史关涉.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901017 上传时间:2024-05-11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9.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格尔《逻辑学》再审视——构造方式、“三论”要害与历史关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黑格尔《逻辑学》再审视——构造方式、“三论”要害与历史关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黑格尔《逻辑学》再审视——构造方式、“三论”要害与历史关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6?黑格尔逻辑学再审视社会科学2023年第1 0 期黑格尔逻辑学再审视构造方式、“三论”要害与历史关涉庄振华摘要:逻辑学是黑格尔全部哲学的根基与指南,也是打开西方文化内核的一把钥匙。然而其严密精巧的架构与层层推进的义理,以及后世基于学派立场而对其产生的先入之见,在客观上都不利于读者把握其超越学派乃至超越历史的意义。就构造方式而言,理解逻辑学必须具备几个基本条件,即掌握辩证理性与思辨理性的区别,过渡、映现与发展的特质,以及“一元”“二元”与“三元”的内涵。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抓住该书的构造方式与阅读之法。就“三论”(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要害而言,“现象”与“本质性对比关系”两章是辐射与破解“

2、三论”的关键点。就历史关涉而言,黑格尔之前的哲学传统在该书中的沉淀方式是以(广义)现代科学的方式被重塑,并服务于“接纳但穿透”现代性这一任务。该书与后世欧美和中国思想的多重关涉,乃至中国学者的思想使命,也都可以从这一视角来考察。关键词:黑格尔;逻辑学;本质论;二元设定中图分类号:B51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 2 57-58 33(2 0 2 3)1 0-0 0 36-1 2作者简介:庄振华,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暨哲学学院教授逻辑学所为何事?就概念内涵的分析而言,它是记录西方哲学史上几乎全部核心概念的条件、内涵、界限与出路的一部概念“密码本”与思想“家谱”;就事情本身的演进而言

3、,它展示的是西方文明(尤其是现代西方文明)在各层面上无法摆脱的逻辑必然性;就中西文化对照而言,它是打开西方文化内核的一把“钥匙”。因此逻辑学具有超出学派标签(“德国古典哲学”“理性主义”“形而上学”等)的深刻意义。表面看来,就像其他哲学家对前人的评论往往“有失公允”一样,这里见不到“原原本本”的巴门尼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埃克哈特、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笔锋所过之处,各家各派的思想都已被改写为他自家的“黑话”。但我们如果足够耐心与细致,便会发现他们最深刻的一面都在逻辑学立起的“世界的逻辑构造”(借用卡尔纳普语)这把标尺下纷纷显露出来,其中有一些道理甚至是我们直接阅

4、读他们本身的作品很难领悟到的。这部书延续的是西方文化本身的慧命,而非黑格尔一家之言。因此,在马*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黑格尔逻辑学视域下现代理性的自我调适研究”(项目编号:2 0 BZX090)的阶段性成果。37黑格尔逻辑学再审视社会科学2023年第1 0 期克思、尼采、海德格尔、伽达默尔、阿多诺、新实在论等关键的思想史“节点”上,这部书中的思想每每显示出深刻的对话能力,令人惊叹。对于逻辑学这种具有“超时代”意义的思想作品,需要有一定的历史间距才能看清。以往的中西方逻辑学研究,多少总带有一些学派的偏见,这使得迄今为止对这部书的研究还“在路上”,或者说还处在起步阶段。鉴于此,相比对于该

5、书细部的研究来说,目前对于该书的全局性研究似乎是更急迫的。这部书之所以令人望而生畏,不仅仅是由于它的思想与术语嗨涩难懂,更是由于它在构造方式、“三论”要害与历史关涉三方面长期令人捉摸不透。本文拟就这三方面问题略陈已见,或有利于正本清源。一、构造方式黑格尔如何以“世界的逻辑构造”的眼光回应时代的困境?这个宏大的问题在他那里并未体现为“空对空”的抽象讨论,而是体现为世界在各层面的逻辑必然性的严密开展。而要抓住各层面的逻辑必然性,就既要通过辩证理性的考验,通达思辨的统一体,又要明白不同层面的逻辑学进展方式,进而还要抓住逻辑学全书各层面上的三一结构的实质。有了这三个预备条件作为基础,我们才能谈论逻辑学

6、的构造方式,掌握与之相应的阅读方法。(一)预备性分疏之一:辩证理性与思辨理性通常人们说到黑格尔辩证法时,会使用“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等泛泛的描述,却忽略了精神现象学时期与大逻辑开启的体系时期在辩证法的界定上的关键区别,因而难以说清究竟该如何把握逻辑学里的各种三一结构,因为这些结构完全基于体系时期对辩证法的新认识之上。两个时期在辩证法的界定方面的基本区别在于,精神现象学着眼于意识主体与意识对象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规定关系的确立,只是在“知性”章、“理性”章等章节中零星谈到了二元设定现象,远不如逻辑学本质论来得系统,因而那里对思辨统一体的思考还比较抽象,还没有明确将它与辩证理性抓住的那种“一致性

7、”区别开来。而大逻辑“第一版序言”与小逻辑第8 0 一8 2节却显示出,将对立面外在结合起来,或为表面现象寻找一种背后的“本质”的做法,只是一种否定性理性或辩证理性,依旧属于人类理性设定活动的层次,还不算达到更高意义上的思辨统一性,后者在最高的意义上涉及宇宙秩序,是肯定性理性才能达到的。简言之,通常意义上的辩证法仅仅属于否定性理性的层次,只是一种狭义的辩证法,后者在体系时期只是经过“扩容”(即包含了思辨的肯定性理性)的广义辩证法的一个环节。结合上述两个文本,我们可以将朴素认识、知性、否定性理性(辩证理性或狭义辩证法)、肯定性理性之间的关系列表如下:表1 认识机能表认识活动认识对象性质朴素认识单

8、纯东西朴素的、直接的肯定广义精神知性区别、规定性、特殊东西对朴素认识的否定,对知性规定性的肯定(精神性运动)否定性理性、辩证理性一致性、普遍东西对知性的否定肯定性理性、狭义精神具体的普遍东西更高层面上的肯定以下遵从国内惯例,分别称单行本逻辑学(1 8 1 2 一1 8 1 6 年首版,1 8 31 年修订)和作为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第一部分的1逻辑学为“大逻辑”与“小逻辑”;在不细分两种著作的时候,以“逻辑学”泛指二者。参见庄振华:黑格尔辩证法探本,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 0 1 5年第5期。精神现象学中论述这种辩证法最集中的文本莫过于它的“导论”,参见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先刚译,北京:人民

9、出版社2 0 1 5年,第47 一57 页。黑格尔:逻辑学I,先刚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9 年,第6 一7 页。德文原文见G.W.F.Hegel,Wi s s e n s c h a f t d e r Lo g i k I,inders,Werke,Band5(T WA 5),Su h r k a m p Ve r l a g,Fr a n k f u r t a.M.,1 9 6 9,S.1 6-1 8。(以下引用该书之处,注释中仅列中译本出处。)黑格尔:哲学科学百科全书I:逻辑学,先刚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3年,第1 35一1 45页。德文原文见G.W.F.Hegel

10、,Enzyklopa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im Grundrisse(1830),Erster Teil,Die Wissenschaft der Logik,mitden mindlichen Zusatzen,in ders.,Werke8(TWA8),SuhrkampVerlag,Frankfurt a.M.,1970,S.169-180。(以下引用该书之处,注释中仅列中译本出处。)38黑格尔逻辑学再审视2023年第1 0 期社会科学从消极意义上看,通常人们将“对立的统一”以及基于这种理解的“否定之否定”理解成黑格尔眼中超出知性的最

11、高理性或终极状态,实际上那只是辩证的否定性理性所达到的一致性或普遍东西。这里隐藏的问题要害在于:在辩证理性的层面上,寻求将对立面统一起来或在“现象”背后设定“本质”的努力,终究是找不到真正思辨辩性的统一体的,反而仅仅达到与对立状态或与“现象”相互强化的效果,即仅仅达到反过来巩固对立状态或“现象”的效果。从积极意义上看,辩证的否定性理性与思辩的肯定性理性的分疏,不仅仅在宏观上涉及如何把握整个本质论中二元设定的弊端,以及本质论向概念论演进的必要性,它还在微观上涉及逻辑学全书中所有三一结构的理解,只不过两种理性在存在论与概念论中的表现不如在本质论中的表现那般“典型”。(二)预备性分疏之二:过渡、映现

12、与发展小逻辑第1 6 1 节(含附释)总结了“三论”各自的演进方式:过渡(Ubergehen)、映现(Sc h e i n e n)和发展(Entwicklung)。正如逻辑学的所有范畴都既是事情本身,也是人类的概念,这三者也既是事情本身的演进方式,也是概念的演进方式。过渡指思维在存在论层面上唯独关注“有什么”这种直接的、抽象的眼光,而不关注事物本质性的立体结构(“本质一现象”),因而只能见到平面化的平移与跳跃,即只能见到事物脱离过渡前的状态,骤变为过渡后的状态。比如在“存在一无一转变”“定在一有限性一无限性”“存在一定在一自为存在”这三个三一结构中,存在直接就是(或者说过渡为)无,定在直接就

13、是(或过渡为)有限性,存在也直接是(或过渡为)定在。在“过渡”这种演进方式下,即便思辨统一体(如前述三个三一结构中的转变、无限性、自为存在)也根本不呈现为某种困局的“出路”,而只是思维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眼看事物由它无法理解的某种必然性驱使而突然显现出的面向。映现(或反映)则指思维通过二元设定、二元对照的结构而具备深度和立体结构。它一方面能照鉴事物的深度,另一方面也容易自我陶醉于这一深度,在自足、巩固的假象下遗忘了这种深度的设定性,渐趋自我封闭。整个本质论都是映现的这一机理的揭示,也正是凭借这种揭示黑格尔才具备了对现代性的深刻洞察力,因为现代性之为“现代”,凭借的正是理性的本质论运行模式。

14、不仅整个本质论的所有三一结构都应该按照映现的方式来理解,现代科学模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力度与局限也都要照此来理解,否则我们不仅抓不住问题的要害,反而容易堕人浪漫派式的排拒与哀怨一达一这恰恰是大多数“现代性批判”所走的路径。作为概念论的演进方式,发展是对二元封闭结构的突破,是具体普遍性的自我展现。前两种运行方式(过渡与映现)在概念论的发展方式中依然起作用,只不过不再构成思维的“眼界”。所谓“发展”(Entwicklung),从德文字面来看也可以译作“开展”或“展现”,在概念论中指的是事物思辨统一体通过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不同层级逐步自我呈现并回归自身。(三)子预备性分疏之三:一元、二元与三元逻辑学

15、是一元论、二元论还是三元论?对此不可一概而论,需要对术语的意涵有所澄清。综合前两个预备性分疏来看,我们对于逻辑学与一元、二元、三元之间的关系便有了比较全面的理解。“一元”既可以指黑格尔的学问宗旨,又体现为全部三一结构的抽象统一性环节(即第一个环节),也是存在论的典型呈现方式。(1)逻辑学通篇以“绝对者(上帝)的定义”自命,全书也以绝对精神为旨归,可谓是“从绝对者而来,回到绝对者”,因而这部书在根底上乃是一元的,这一点应无疑义。(2)事物在一切层面上最初呈现时,都表现出一种抽象的统一性,而这种抽象的我们将这两者分别简称为“辩证理性”和“思辨理性”。黑格尔:哲学科学百科全书I:逻辑学,第2 6 6

16、 一2 6 7 页。3他处也称“反映”(Reflektieren)。黑格尔:逻辑学I,第1 3一1 5页。黑格尔:哲学科学百科全书I:逻辑学,第1 47 一1 48 页。39黑格尔逻辑学再审视社会科学2023年第1 0 期统一性在逻辑科学上就被总结为每个三一结构中的第一个环节。事物起初的确显得是统一的(否则就谈不上“一个”事物,甚至不能命名这个事物了),但这种统一性只是思维对事物极外在、极表层的观感,还没有经受事物所在层面任何风浪的考验,因而与三一结构中的后续两个环节相比,第一个环节简直可以说是一种“幻相”。(3)在整个存在论层面上,事物皆因直接过渡而呈现,亦因直接过渡而让位于其他东西,这事物

17、不含有与其相应的对照物(本质论会表明,这对照物事实上与之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论证、相互巩固的二元设定),更不包含对此种二元设定的扬弃之力。由此看来,与“过渡”类似,“一元”堪称存在论的典型呈现方式。“二元”既指全部三一结构中的对立性,也是本质论的典型呈现方式。(1)事物在一切层面上只要不止步于最初的抽象呈现,而是开始在“自一他”之分中努力坚守自身,便会陷人二元对立结构一一无论这结构仅仅是存在论层面的平面化外在并列,还是本质论层面的立体性映现结构,抑或概念论层面那种在三元推论中自我发展的具体普遍性。(2)就本质论层面是二元结构的正反两方面(潜力与危险)的充分展现而言,这个层面上所见的事物无不以二元设

18、定为运行方式和“真理”实现方式。这种二元设定虽然能无远弗届地涵摄全世界一切事物,包办世界一切现象,乃至构造出一个密不透风的“现象世界”,但是从一开始就落人了封闭化的陷阱。一一然而话说回来,只要思维不局限于前述二元对立(针对全部三一结构中的第二个环节而言)以及二元设定(针对本质论层面的二元对立而言),终究会发现二元还是离不开一元与三元。“三元”既表示全部三一结构中思辨的具体普遍性、具体统一性,也是概念论的典型呈现方式,还是三一结构这种架构方式本身。(1)三元可以指全部三一结构的第三个环节,因为它是一切事物(无论在存在论、本质论还是概念论层面上)在二元对立之后的出路所在。(2)在概念论层面上,事物

19、全都呈现为具体普遍者,以推论的方式展现具体普遍性,因而必须被设想为“二元判断的扬弃”。(3)整部逻辑学中几乎遍及全书的三一结构是否果真像通常传说的那么“僵死”,是否拿一个僵死的人为框架在往原本不该受此框架辖制的活生生事物上“硬套”?正如在数学家看来,数学公式越简洁便越美,在逻辑科学家黑格尔看来,事物在任何层面都必定有一个“历经对立、风险而不倒,方才获得思辨辩统一性,回到并真正确立其自身”的过程,因而事物在任何层面的运动(Be w e g u n g)、过程(ProzeB)都必定是一个三一结构。总的来说,全部三一结构在根本宗旨上都是一元的;反过来说,这一根本宗旨在所有层面上又都必须体现为三一结构

20、,即从抽象的统一性到二元对立,最终在三元的思辨推论中达致具体普遍性这一“回向”一元的形态。(四)构造方式:演进方式与实现方式有了前述三种预备性分疏,再来看逻辑学的构造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阅读方式就不难了。就构造方式而言,我们会发现(1)从“三论”下贯到四级层面(标号为A、B、C)的四个层级,都具有极为严密的三一结构,如“存在论一本质论一概念论”“规定性(质)一大小(量)一尺度”“存在一定在一自为存在”“存在一无一转变”都是如此。鉴于这种标题布局方式主要服务于严密的整体演进,我们统称这四个层面的三一结构为“演进方式”。(2)与之相比,五、六级层面(标号为a、b、c,1、2、3或、)内部,则算不上严

21、格的三一结构,它们主要服务于其所属的范畴内涵的展示,虽然实质上依然具有“从一元到二元再到三二元设定与二元对立的关系是:二元设定指二元对立的设定性暴露出来后,思维以此设定性为主题时所见的二元对立。二元设定在本质论中才真正作为思维的主题出现。关于二元设定本身的讨论详见后文。有个别例外之处采取了“四元结构”或“二元结构”的形式。采取“四元结构”的一是判断,分为定在判断、反映判断、必然性判断和概念判断;二是定在推论,包含四个“式”。细察之下我们会发现这两处“四元结构”其实是对三一结构的强化:前一处是为了向读者详尽展示判断所见的第三元所具有的思辨统一性,并方便向推论过渡,而将第三元分为必然性判断和概念判

22、断;后一处是为了尊重历史上的所谓“数学推论”,而勉强单列出一“式”,实际上黑格尔否定了这一“式”的独立意义。参见黑格尔:哲学科学百科全书I:逻辑学,第2 9 6 页。另外,“认识活动的理念”这个三级层面之下的四级层面只有“真的理念”和“善的理念”两个,这里若是认真寻绎其内在义理,其实也能找出相应的三一结构,此处不赞。40黑格尔逻辑学再审视社会科学2023年第1 0 期元”的义理结构,而且少数标题的字面表述还具有分别标举一元、二元、三元的功能(尤其是“判断”与“推论”下的五级标题),但大部分已不具有此功能(即由标题表述及其内容阐述分别标举一元、二元、三元)。比如“转变”范畴之下的“存在和无的统一

23、体一转变的环节一转变的扬弃”就是如此,我们很难说“存在和无的统一体”是一个专名式的“范畴”,也不能说“转变的扬弃”表示某个三元(它更多表示的是向“定在”范畴的过渡)。鉴于五、六两级层面的标题布局方式更多展示的是这两级层面的范畴的实现,我们称这两个层面的结构为“实现方式”(五)阅读方法:平行对照与全息对照因应前述严密的构造方式,我们在阅读逻辑学时除了瑞摩每一个范畴本身的内涵之外,为了防止单纯就事论事的瑞摩漫滤无边地铺展而不得收束,还特别采取了平行对照与全息对照(1)平行对照是“三论”相应范畴之间的对照(比如由“现实性”三级层面对照“实在的尺度”和“认识活动的理念”),以及这些范畴突破“三论”与其

24、他体系著作(自然哲学精神哲学法哲学原理)之间的对照。前一种对照是为了读出各“论”的特质,后一种对照(比如由“现实性”三级层面对照理解“个体性物体的特殊化”和“市民社会”),只为看出其他体系著作中学说的逻辑学根据,避免因仅仅局限在其他那些著作中理解那些学说,反而不得要领。(2)全息对照是在各“论”内部,由每个范畴一一尤其是四级层面上的范畴宇一一透视该范畴所在的那一“论”的特色演进过程。在每一个范畴那里“由一斑窥全豹”,尤其是将平行对照与全息对照结合起来做这一工作,不仅是理解该范畴必不可少的步骤,也是掌握“三论”之特色的重要环节。比如“转变”和“反映”就分别可以充当理解存在论和本质论的极好“切口”

25、。若能得心应手地进行全息对照,那么每一“论”有多少范畴,我们便可得到多少个透视该“论”特色与演进过程的着眼点。至于各“论”内部的全息对照相互之间是否可以进行平行对照,这个“二阶”的问题当然是开放性的,读者可自行尝试。但需要留意的是,所谓“对照”主要是为了促进对各范畴内涵与边界的把握,应当“适可而止”。如果对照本身逐步“升级”,成为一种纯形式化操作,就得不偿失了。“三论”要害我们以二元设定的潜藏与预备(存在论)、展开与反思(本质论)、突破与升华(概念论)这条主线来看待逻辑学全书。逻辑学对二元设定的主题性考察,既使黑格尔与旧形而上学分道扬镶,与批判哲学对于二元设定有所察觉但并无根本反思的“沉浸”式

26、接受方式互别苗头,又足以使黑格尔在谢林的猛烈秤击之下从容呈现自身版本的“否定哲学”批判,从而使谢林的秤击不攻自破。所谓“二元设定”,主要指本质论中处处可见的“直接存在的现象一背后支撑的本质”这种相互支撑的二元结构。在本质论中,上述二元结构中的两个环节(“二元”)均为思维设定之物,而且此种设定性已为思维所知。二元设定的危险在于思维津津乐道于二元结构如何在世界上大行其道,取得了如何丰厚的成果,而遗忘了这种设定性,这不仅会让思维自认为掌握了“真理”(即“背后支撑的本质”),而且会使这种设定性成为可能的更根本的宇宙秩序,走向自我封闭。本质论正是对这种二元设定的内涵与特质的详细展开,以及对其弊病的深入反

27、思。相比之下,存在论仅仅潜藏与预备了二元设定:虽然其中已有二元结构(如“存在一无”“有限性一无限性”“外延的定量一内涵的定量”),思维却并不知道这种二元结构的设定性,甚至并没有将这种二元结构本身当作主题来考察一一因而我们只称这个层面上的二元对立为“二元结构”,而不称其为“二元设定”。而概念论则扬弃了二元设定的设定性,二元设定在概念论中不再被当作终极真理,仅仅被当作一种必须被克1与“绝对者”和“绝对的对比关系”同级,并非与“本质作为自身内反映”和“现象”同级的那个同名的二级层面。对于二元设定现象,黑格尔本人的称呼通常是“对比关系”(Verhaltnis)。对于二元设定的内涵与局限,阐发最充分者莫

28、过于逻辑学的现象论(本质论的“现象”二级层面)。读者不难理解,通常所谓的“打破对立寻求统一”不是对二元设定的突破,反而是对它的强化。因而以这种寻求统一的模式理解黑格尔哲学,无异于缘木求鱼。41黑格尔逻辑学再审视社会科学2023年第1 0 期服但又必要的暂时性架构。逻辑学的这种整体格局决定了“三论”的要害必定是因应前述“主线”而来的,也决定了本质论层面上二元设定走到极致故而得到反思的章节(“现象”与“本质性对比关系”两个三级层面,尤其是后者)可以作为全书的核心章节,即集中彰显逻辑学全部问题及其要害的“原爆点”。我们可以由这个“原爆点”层层扩展开去,看待逻辑学全书的总问题的形成与出路。我们试从前述

29、“原爆点”的角度出发来看“三论”各自的要害。(一)本质论本质论是二元设定的一般结构(“本质作为自身内反映”)、立体性实现(“现象”)与向出路的突破(“现实性”),其要害在于二元设定的自足假象下掩盖着封闭化的危险。以下分别简述本质论的三个二级层面上的二元设定。首先,“本质作为自身内反映”。在抽象意义上看(即仅就逻辑结构本身,而不就世界上的具体情形而言),二元设定(以“本质一现象”为代表)的关键在于,自身内反映(本质)貌似一个独立自主的间接性东西,貌似事物的重心、秘密乃至真理,而他者内反映(现象)则貌似一个依赖于本质的直接性东西,它虽然具体,却只是表面假象。但“貌似”毕竟只是“貌似”,即只是表面上

30、如此。实际上,无论本质的“间接性”还是现象的“直接性”,都是两者“双簧”般“里一外”二元结构要求它们扮演的“角色”,两者都是被设定了必须如此,而非自来就如此:若无思维的“供奉”,就根本不存在如坐“神坛”那般高高在上而又能解释一切的“本质”;同样,若无思维的“贬低”,也根本不存在我们虽然可以“直接”触及,却不得不借助背后的本质来加以解释的“现象”。现象与本质这两者一表一里,联合起来制造出“一切有根有据”(万物都有一种可认识的真理作为支撑,都获得了解释)和“生活不假外求”(整个生活都由各种门类的“本质”包办,无须神仙鬼怪插手)的假象。这假象要掩盖的实质是,它们中的任何一方实际上只有与对方相互反映,

31、才有意义。而且这种掩盖凭借的远不仅仅是对于本质的重要性与现象的低微性的空洞强调,而是二元设定在现代各门科学与现代生活中构造严密精详且无所不包的“现象世界”这一巨大成果。其次,“现象”。本质论的二元设定乃是现代科学的核心机理。现代世界中,人们所见的一切实存、物、持存,表面看来是由内里的某种质素(酸素、热素等)作为背后的本质一对一地支撑起表面的各种特性(酸、热等),而这种里外二分的结构迟早会表明其设定性并因此颠覆自身:背后的那些被认为永恒且实在的质素,除了被设定来解释表面变动不居的特性之外,毫无意义;而表面特性恰恰要“拉大旗作虎皮”,一般拿这些完全只是被设定而成的质素来为其“背书”。思维在这个窘迫

32、的处境下,一方面固然承认物与其特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值得敬重的谜,另一方面却投身于物背后更加“神通广大”的规律,妄图凭此来解围。而规律的两个主要特点是广大性和深刻性。广大性是指规律远不仅仅像质素那样是因应物的表面特性的解释而被零星设定因而互不相通的一些本质,而是一上来就着眼于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被设定的,因而各种规律必须“连成一片”,使得“世界一盘棋”(至少是各领域、各科学内部“一盘棋”)。不仅如此,规律也不仅仅是事物背后与其并列的一套“说法”,它反过来以其二元设定将现象领域的一切事物都吞噬进去,构成一个完整的“现象世界”。这就涉及规律的深刻性。所谓深刻性,指的是现代各门科学与现代生活在其内部

33、的各个层级之间互为本质与现象,直至最明显、最浅白的事实层面。比如定义、公理与定理、具体命题之1这两者均属于与前者同名(“现象”)的二级层面。本质论各层面的二元设定表现和名称各异,有些是“本质一现象”的预备形态,有些是它的扬弃形态,但为行文简便,本文将其统称为“本质一现象”,或者说以“本质一现象”为总代表。读到当时的这些词汇,会让今人认为那不过是一种过时的解释。词汇固然可以过时,但以“里”解释“外”的模式却一直延3续至今。比如,现今以元素结构和分子活动来解释酸和热,不过是拿前两者将原先在内里的“酸素”“热素”替换了而已。精神现象学的“颠倒的世界”之说便含有这种想法的残余,因而在思想的深度与圆融方

34、面不及逻辑学的“现象世界”。因为“现象世界”背后并无“本质世界”,它是同一个世界自行显现的结果,这里并没有两个世界。而现象与本质只是这个世界的各领域中每个层面上的两个相互对照的规定,它们两者完全是相对而言的。42社会科学黑格尔逻辑学再审视2023年第1 0 期间就形成“本质一现象”的二元设定,而定理、具体命题与科学事实之间又构成“本质一现象”二元设定。这样一来,世界上深浅不同的一切事物,全都受到规律无远弗届的辖制。反过来说,万物要在现代世界取得合法性,都必须先被知识化(通常是被归于某个共相或类名之下),再在前述规律体系(“现象世界”)中获得一定地位。一一然而思维若是不满足于在这个严密规整的世界

35、中谋取一席之地,而是对自身有更高的期许,便终会明白现象世界的上述二元设定的实质,而“本质性对比关系”三级层面所呈现的便是明白这一实质的过程。最后,“现实性”。“现实性”二级层面是二元设定寻求突破的过程,但并非一上来(“绝对者”三级层面)就寻得突破了。二元设定的出路只有在这个二级层面的结尾(即黑格尔自已的实体学说,或“绝对的对比关系”三级层面)才得以显豁,而概念论则是由此出路引导而至的“新天地。回顾过往,“本质性对比关系”三级层面显示出,二元设定的确可以充当某种程度上的“舒适区”,因为它在世界上无远弗届的潜力令人有“坐拥万物”乃至“真理尽在我手”之感。但二元设定终究只能使人沉浮于有限性规定之海(

36、即斯宾诺莎意义上的自类相限),而且还以上述成就感巩固了这种沉浮。但像斯宾诺莎、黑格尔这类目光如炬的思想家不会满足于这种状态,他们看到这种状态不但不是人的归宿,反而可能在封闭的情况下构成对人的真正高贵性的我害。二元设定的出路在于反思该对比关系,进而发现世界内自有通达绝对者之路。但黑格尔不满斯宾诺莎之处在于,现代人通过直接标举绝对者恰恰达不到其意想中的目的,因为现代生活向这种主张提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要求:这种主张必须经得住从偶然性中得见绝对必然性和讲清绝对必然性如何自由呈现这两重考验(见“现实性”与“绝对的对比关系”两个三级层面),进而从一任人力行动转向绝对者的主动呈现(概念论)。(二)存在论由本

37、质论回望存在论,会发现存在论是在自在的意义上蕴含着二元设定,即不自觉地被二元设定“牵着走”,因而二元结构的设定性在这个层面上虽然并未成为主题,却如地下水系一般起着极为关键的隐性作用。存在论从直接意义上的离散状态,走向量的现成化状态,进而达到在更高层面上向质回归的量(或具有量的质,即尺度),其要害在于如何在“规定性(质)”“大小(量)”“尺度”三个二级层面分别经受住定在、量化、实在的尺度的考验而坚守“是”之“所是”。所谓不自觉地被“牵着走”,是指思维虽然在所有层面都感觉到有某种对立在不停扰动和牵制它,但不能察觉这种对立的二元设定实质。思维在自以为主动且自由跳跃(过渡)时实际上是在两端之间(有一无

38、、有限一无限、排斥一吸引、连续一离散、外延一内涵、正比例一反比例、连续性一节点线)来回距,寻求自立。首先,“规定性(质)”。存在自始即陷人虚无的威胁,即便在直接意义上也有落人定在的有限之境(包括“无限进展”)的危险,对存在(类似于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是其所是”)的坚守才回归存在的主体性。规定性(质)试图直接规定事物,然而规定性使思维得到什么呢?在“存在”三级层面,黑格尔甫一开篇就让人看到,存在本身就是无。这意味着存在自始便陷人一场“风暴”,即对任何形式(包括“存在”这一最“稀薄”的形式)的主张都必然会陷人无规定性(或质料状态)的挑战,正如古代哲学中对“形式一质料”二元结构的展示所表明的那样。进

39、入“定在”层面似乎能使事物和思维暂时躲避上述“风暴”,然而在定在中,危险其实更加深重了,因为特定存在(定在)带来的是有限性与恶劣无限性的无限纠缠(“无限进展”),而且这种纠缠在此后逻辑学的全部二元对立中都会有所体现,尤其是在“大小(量)”和“尺度”两个二级层面上。“自为存在”层面强化了“某东西”初步具有的主体性,乃是事物具有“自一他”之分或“内一外”之分的开始,实际上意味着事物在定在所固有的二元对立的挑战之下依然回向“是其所是”。而自为存在在“排斥”和“吸引”中达乎极致的状态,便是思维对事物相互关系的关注超过对每一事物本身之“是其所是”的关注,这就由“规定性(质)”的层面进人了“大小(量)”的

40、层面。读者不应将前者与本质论中同名的二级层面混同起来。此为苗力田先生译名,原文为totiotiv或totinvival,亦译“怎是”(吴寿彭译名)。43黑格尔逻辑学再审视2023年第1 0 期社会科学其次,“大小(量)”。量化的做法固然最能使思维把控事物,但却是存在论层面上最远离质的一种扁平化状态。量化始于何处?其实与量化机理类似的逻辑学范畴,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在一种比较隐嗨的意义上说,定在之于存在,正如量之于质。或者说定在是在质的层面内部对量化的预演。在两个方面,定在与量是相似的:一方面,相对于在先的层面而言,它们是从抽象走人了具体,由思维较为“主观”的认定走向貌似不可移易的“客观”局面

41、。定在是思维从虚无的风暴中对存在的坚守(“转变”范畴),走向貌似波澜不兴的特定存在,脱离了“由是见其所是”这惊险的活动。同样,量也摆脱了单一体与多之间处处“不齐”地进行排斥与吸引这一棘手的局面,使得思维在“齐物之不齐”的过程中得以大展拳脚。虽然量化做法较之定在层面“落于实处”的依赖心态而言,貌似更为积极进取,但二者在一任人力而远离宇宙秩序这一点上其实是相同的。另一方面,它们又蕴含着松坠乃至封闭化的危险。松坠在于,思维从对较之日常生活更具挑战性的“是其所是”的密切关注转向貌似可以令其安心停靠的、现成而确定的“是”(定在)或“多少”(量)。倘若思维果真安心依靠这“是”或“多少”睡大觉,以其为事物“

42、真实”的依据并凭其“治理”眼下的事物(即安心于定在或定量层面的二元结构并陷人无限进展),从而遗忘了“是其所是”依然向其发出呼召与挑战这一事实,那便是它的随落。封闭化在于,如果定在与量罔顾“是其所是”与质,便会走向事物彻底的“人为化”,彻底脱离宇宙秩序。然而量毕竟有其不同于定在的“独门”特质,因此我们不宜完全依靠定在来附会量。与定在作为转变的暂时“缩”(Zusammenfallen),因而较容易在“自为存在”层面复归“是其所是”的情形不同,量是思维对于多个单一体的相对关系的彻底执着,是对无形式本身的形式化,即一种以无形式本身为形式的做法。换言之,量比定在多出了许多自我辩护的成分,它摆出一副与质分

43、庭抗礼乃至试图全盘支配一切存在的姿态。最后,“尺度”。尺度即我们常见的“有一个个事物”,它蕴含着向本质的转化,同时也蕴含着对二元设定的反思。如果说存在论是对事物的现成存在的“描述”,那么本质论则是对事物存在的深层根据的“解释”,尽管这种解释未必能真正切中宇宙秩序,反而可能以其二元设定模式对我们通达宇宙秩序形成某种阻碍。而目前我们踏人的“尺度”层面则是为了引出本质的必要性。就本质论而言,它是存在论向本质论的过渡;就“规定性(质)”与“大小(量)”而言,它是对这两个层面的成果的一个总结与升华。它让我们看到质和量都不能太过偏重,过分偏重于某一方而忽视对方都是人为性过强的表现。在研习“尺度”层面时还有

44、两点需要留意。一是存在论的三个二级层面上都有无限进展的时刻,而那个时刻便是这三个层面上人为设定性与宇宙秩序相争执的焦点。因此“尺度”层面的无限进展时刻(“无尺度的东西”四级层面)也是需要留意的。二是我们经常忘了尺度是质和量的相互搏斗,而不是二者简单、平和的妥协。在“尺度”层面若是遗忘了质,遗忘了质、量“互博”,便成了黑格尔所谓的“无尺度的东西”,这种东西便是度论层面的无限进展形态。(三)概念论概念论是绝对必然性(绝对者)的主动实现,要害在于具体普遍性及其客观呈现后达到的自觉体现(理念)。但“主动实现”并不等于上帝之眼。这一点可视为继承自康德的思想遗产(加以德国唯心论式的改造和拓展)。人不仅能洞

45、察世界的合秩序性并以其为比经验性知识更根本的思辩性知识,而且能思考这种思辨性知识的自我构造,这一点从费希特开始便已如此,但这绝不意味着人能“绕”到世界的背后,以造物主的眼光看待尘世事物。概念论的历史意义在于,黑格尔以此承续了西方思想的慧命。自巴门尼德、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就开启了尊崇宇宙秩序的传统,但绝对者与个体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即便基督教三位一体学说,也主要是依靠在事事物物中树立对绝对者的信念来实现的,但这信念与事物本身的机理之间的关系恐怕并未得到妥帖的安顿,否则唯名论兴起之后不会对整个西方思想产生延续至今的震荡。黑格尔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在本质论中详尽刻画了种种

46、二元设定自我扬弃并自行攀升的过程之后,在概念论中终于展示出思辨性推论这一适合在现代社会展示“具体普遍性”的方式。首先,“主观性”。大逻辑“第二版序言”中反复重申整个逻辑学都是概念与事情本身同44黑格尔逻辑学再审视社会科学2023年第1 0 期一的,因此通常意义上的主客二分以及基于这种二分之上对“主观概念”的那种理解(主观念头)根本不适用于逻辑学。黑格尔的“主观概念”乃是抽象意义上的概念,而概念其实已经将本质论层面的种种“客观”成果扬弃在自身内了。可见“主观概念”虽然名日“主观”,实际上是极为客观的,那甚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客观,而是扬弃了普通科学意义上的客观,已经达到了世界的“绝对必然性”的高度

47、。黑格尔在小逻辑第1 6 3节“说明”中将个别性(即作为具体普遍性的概念)与主体相提并论,而第1 6 4节“说明”中黑格尔提到“概念是严格意义上的主体”。由这两处明显可见,这里的主体不是人,而是事情本身,或世界的绝对必然性,或宇宙秩序。与此相应,主观逻辑就是事情本身的逻辑,它针对的是思维的一个极为“尴尬”的事实:客观逻辑(存在论与本质论)陷溺于直接存在或“本质一现象”二元设定这些与客观事物打交道(因而貌似“客观”)的方式,却并不了解真正的“客观性”为何物。而“主观逻辑”名称中的“主观”才首次真正达到了事情本身意义上的“主观性”,也为概念论的下一个二级层面中探讨真正的“客观性”提供了条件。由此看

48、来,“主观逻辑”与“客观逻辑”并不像我们可能望文生义理解的那样,分别仅仅是“主观的”和“客观的”,而是二者都既主观又客观,即既与主观事物又与客观事物打交道,但只有“主观逻辑”才真正理解了“主观性”和“客观性”。而主观性的要害则在于“主观性”二级层面通过由低到高、由浅至深地详尽分析各层次的概念、判断、推论而展示出的具体普遍性。其次,“客观性”。这个二级层面展示的是,具体普遍性如何具体支撑和塑造客观世界,可视作一种可能的“高级科学”,由僵死物质直通思辨三一性的奥秘。高级科学之所以高级,关键在于自觉地以具体普遍性的实现为宗旨,这是以往科学不曾达到的眼界,因而虽然从未成为现实,却是一个可能的理想具体涉

49、及“客体”二级层面内部的构造,机械过程、化学过程和目的论三者的区别既取决于人对世界的理解程度,也取决于事物就宇宙秩序而言的显现程度,这里的每一个层面、每一种程度都涵括了一大批事物。参照质的推论的前三个式以及质的推论(定在推论)、反映推论、必然性推论这三类推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客体内部三个层面的关系。机械过程构成了世界的一个完整的层面。主导机械过程层面的是机械性,它的核心特点是外在性,即一切都相互外在地呈现出来。机器可以无限复杂、无限灵巧,但这依然无法改变它的外在性构成方式。具体普遍性在机械过程层面上只能很肤浅地呈现出来。化学过程则比机械过程更深人一些,它展现出极强的二元设定。它设定物质

50、内部的元素结构,并通过该物质外部同类元素与其内部结构“里应外合”,推动物质发生思维预期中的反应过程。但二元设定似乎也构成了化学过程难以突破的“天花板”。这种更具深度的过程当然使得具体普遍性更生动、更立体化地呈现出来,但仍有一间未达。相形之下,最能体现具体普遍性的客体层面当然是目的论。正如机械过程、化学过程一般,目的论既然超出了本质论的层面,便不再仅仅服务于人对事物的解释欲望和控制欲望,而是以具体普遍性的呈现为唯一标准。目的论最典型的例子是有机物以及思辨三一论。普遍性以“道成肉身”的方式,最深刻也最本真地在个别东西身上出现。最后,“理念”。前现代的柏拉图主义面对的敌手主要是向感性杂多、欲望、乡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