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模拟试卷(2)
1.看拼音写词语。
kuān kuò( )zhuāng jia( )shān bēng dì liè( )
ào mì ( )nèn hóng( )fèn fèn bù píng(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投降 降落 降服 B.少女 少年 少儿
C.弯曲 曲折 歌曲 D.麻雀 雀跃 家雀儿
3.下面加点词句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即使有了缺点也没有关系不必改正,因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嘛。
B.在这次班级活动中,胆小的小慧破天荒地挑大梁,担任了主持人。
C.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入轨,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4.查字典,填一填。
查加点的字
部首
选择正确的字义,在括号里打“√”
半明半昧
①糊涂,不明白。( )
②隐藏。( )
③昏暗。( )
摇摇欲坠
①落,掉下。( )
②往下沉。( )
③系在器物上垂着的东西。( )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的家乡在泉州,夏天的泉州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B.晚会过后,她那动听的歌声仍在我的耳边回响。
C.在班会课上,他第一个首先提出自己的意见。
D.学完《巨人的花园》,使我懂得了快乐需要分享的道理。
6.下列成语中,不能用来形容诸葛亮的是( )
A.料事如神 B.才华横溢 C.救死扶伤 D.鞠躬尽瘁
7.小明学习上怕苦畏难,一天到晚就想着玩。 妈妈想用一句诗句劝劝他,以下诗句不符合的是( )
A.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D.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8.修改语段。(两处语病一处错别字。)
儿童节那天,妈妈带我去公园游玩。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的鲜花盛开在人工湖边,令我们赞叹不已。可惜人工湖污染严重,湖面上飘浮着许多垃圾。禁不住对妈妈说:“如果我们都能保护环境那该多好啊!”
____________________
9.修改病句。
我写作业时,遇到了一个难题,想来想去反复思考,总是找不到解题思路。老师忽然想起了我说的联系生活来理解,赶紧震作精神,动起笔来。居然,我很快找到了门道,难题解决了。
_______
10.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________________,变粗,_____________。
(2)、可怜九月初三夜,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审问之,慎思之,____________,笃行之。
(4)、一场秋雨一场寒,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月暖,九月温,____________________。
(5)、女娃游于东海,______________,故为精卫,________________,以堙于东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生命之网
茂密的森林,辽阔的草原,都栖息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哪里的植物种类丰富,哪里的动物就成群出没。
所有的动物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植物还为动物提供栖息的场所、隐蔽的地方;动物也会帮助植物传授花粉,播撒种子,啄除害虫。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英国乡村曾经观察到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凡是猫养得多的地方,那里的红三叶草就长得特别茂盛。猫和红三叶草之间,似乎毫不相干,可是加上土蜂和田鼠两个环节,就连成了一根相互连接的链条——食物链。
自然界存在着数不清的食物链,各个环节纵横交错,复杂多样。草被羊吃,羊被虎吞;鼠吃禾谷,猫头鹰捕鼠……一种植物往往被多种动物所吃:羊吃草,牛、马也吃草。一种动物往往吃几种食物:麻雀吃禾谷,也吃虫子。一种动物常常被多种动物所吃:狼和豹也像虎那样,吃牛、羊。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水藻。”江河湖海里,这些是常见的事儿。在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就这样组成了一条条“食物链”。动植物之间这种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生命之网。
1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辽阔——( ) 茂盛——( )
直接——( ) 复杂——( )
12、“生命之网”指的是( )
A.生命像网一样破烂不堪。
B.各种事物间的普遍联系。
C.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
13、根据文章的内容,写一条食物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我们懂得了“生命之网”的含义,那么我们今后应该如何做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针对这篇文章的内容,请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成全别人的善良
那是三月里的一天,我去医院看望一个生病的朋友。
因为是双休日,等公交车的人很多,在我旁边站着一个老人和他的女儿,听他们的对话,是陪老人去医院看病的,正好跟我同路。
那个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搀着父亲的胳膊上车。车上早就人满为患,这时一个姑娘站了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来这里坐吧!”可那位老人却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那女儿也说父亲身体硬朗着,站站就到了。
那个姑娘似乎没想到会这样,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那个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只见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好,那就太谢谢你了!”说完,慢慢走到座位前微笑着坐下,那位姑娘流露出笑意。但我发现那个女儿明显不高兴,好像责怪父亲似的,让我看得很疑惑。
公交车开始加速,突然一下子急刹车,我注意到,那位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某处的不适。我不禁替他暗自庆幸:亏他坐下了,如果一直站着,不知要遭多少罪。
医院很快就到了。那位老人下车时,不忘向那位姑娘表示感谢。我也下了车,拿出手机准备给朋友打电话,问清他在哪个病室。也正因为我这样停了一停,我才听到了下面这段对话:
“爸,伤口痛了吧?”
“一点点吧!”
“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还要坐!”
“人家小姑娘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顾虑了……”
我终于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我不禁又想起车上的老人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公交车上,老人硬是强忍着原本可以避免的痛楚,成全那个姑娘的善良。
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
16、填空。
(1)“一片好意”还可以说成“一( )好意”。
(2)“一个生病的朋友”还可以说成“一( )生病的朋友”。
(3)“一直站着”还可以说成“( )”站着。
17、“车上早就人满为患”的意思是( )(填写序号)
A.车上的人刚好坐满。 B.车上的人特别多。
C.因为又上来这些人而使车上人特别多。
18、“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这句话就这个故事而言,前一个“善良”指的是( )的善良,后一个“善良”指的是( )的善良。(填写序号)
A.让座女孩 B.老人 C.女儿 D.作者
19、读第三自然段,女儿的哪些动作可以看出她对父亲的爱?用“______”在短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0、用“______”在文中画出表现老人坐在座位上很痛苦的句子。
答案:B
21、习作。
小红说:“我哥哥游泳特别好,在水里像一条自由自在的小鱼。我爸爸很威严,就像一只大老虎。”如果你把自己的家想象成一个“动物园”,你和家人和哪种动物比较像?什么地方像?每天生活在这个动物园里,你感觉怎样?写下来与大家分享吧。
1. 宽阔 庄稼 山崩地裂 奥秘 嫩红 愤愤不平
【解析】略
2.B
【解析】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辨析。多音字读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要读准词语。
A.“投降”“降服”中的“降”都读为“xiáng”,“降落”中的“降”读为“jiàng”。
B.这三个词语中的“少”都读为“shào”。
C.“弯曲”“曲折”中的“曲”都读为“qū”,“歌曲”中的“曲”读为“qǔ”。
D.“麻雀”“雀跃”中的“雀”都读为“què”,“家雀儿”中的“雀”读为“qiǎo”。
3.A
【解析】A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搭配和谚语俗语的理解。
A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意思:尺是比寸长,但是比它长的东西相比,则显的短;寸虽然比尺短,但也有比寸短的东西。比喻人各有长处很短处。和句子中“即使有了缺点也没有关系不必改正”不搭配。
B项:破天荒:指从没有过的或第一次出现的。挑大梁:意思是指比喻承担主要工作或起主要作用。和句子自“胆小的小慧任了主持人。”搭配。
C项:震耳欲聋:形容声音非常大,都快要把耳朵震聋了。和句子中“轰鸣声”搭配。
4.日 ③
土 ①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注意平时对词语的积累和识记。
半明半昧:形容有时明亮,有时昏暗。所以“昧”的意思是昏暗。是日字旁。
摇摇欲坠: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很快就要垮台。所以“坠”的意思是落,掉下。是土字旁。
5.B
【解析】B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搭配不当,“泉州”和“季节”搭配不当。可以改成“夏天的泉州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或“泉州的夏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C.语义重复,“第一个”和“首先”语义重复,可去掉一个。
D.缺少主语,可改为:学完《巨人的花园》,我懂得了快乐需要分享的道理。或者是:《巨人的花园》使我懂得了快乐需要分享的道理。
故选B。
6.C
【解析】C
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
A料事如神:形容预料事情非常准确。
B才华横溢: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
C救死扶伤: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
D鞠躬尽瘁:恭敬谨慎,勤勤恳恳,尽心竭力,奉献一切。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精通兵法、料事如神、处事不乱、忠贞不移的人,他为蜀国鞠躬尽瘁,成就了一番丰功伟绩。所以“救死扶伤”不能用来形容诸葛亮。
7.B
【解析】B
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的积累。根据题干中给出的要求,再根据诗句描绘的内容,选出不含哲理的诗句即可。
ACD正确。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意思是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理解的还是不够完善,想要更深入的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去实践才行。这句诗出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8.儿童节那天,妈妈带我去公园游玩。五彩缤纷的鲜花盛开在人工湖边,令我们赞叹不已。可惜人工湖污染严重,湖面上漂浮着许多垃圾。我禁不住对妈妈说:“如果我们都能保护环境那该多好啊!”
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的鲜花盛开在人工湖边。病因:语义重复,应去掉“五颜六色”或者“五彩缤纷”。
②禁不住对妈妈说。病因: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在“禁不住”前加上主语“我”。
③错别字,“飘浮”应改为“漂浮”。
四、句型转换
9.我写作业时,遇到了一个难题,反复思考,总是找不到解题思路。忽然我想起了老师说的联系生活来理解,赶紧振作精神,动起笔来。果然,我很快找到了门道,把难题解决了。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①语义重复,“想来想去”和“反复思考”意思相近,只保留一个。
②语序不当,“老师忽然想起了我说的联系生活来理”有误,应是“我”想起老师的话。
③错别字,震作,应为:振作。“振作”意思是精神旺盛,情绪饱满。
④用词不当,“居然”表示没想到,出乎意料,应改为“果然”。
⑤缺少成分,“难题”是受事者,前面应加“把”。
10. 逐渐拉长 横贯江面 露似真珠月似弓 博学之 明辨之 十场秋雨要穿棉 十月还有小阳春 溺而不返 常衔西山之木石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语段选自《观潮》。课文原句为: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2)、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识记能力。
本句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暮江吟》。原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3)、本题考查了名言警句的积累。
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警句易于留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自《中庸·第二十章》。意思是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
(4)、本题考查了谚语、俗语及惯用语。
谚语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意思是立秋之后差不多两个半月的属时间就是立冬了,在这期间下一场雨就会感觉天气越凉;若是下了十场秋雨的话那就意味着要加厚衣服了,而十场秋雨是一个大概的数字,不一定非得是十场雨。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个小阳”意思是指北方一些地区,农历八九月很暖和,十月里还像春天一样温暖。
(5)、本题考查了课文的背诵。
根据课文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更要做到熟背、会默写。
出自先秦佚名的《精卫填海》。原文: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C
【解析】11、 狭窄 稀疏 间接 简单
12、C
13、红三叶草→土蜂(传播花粉)→田鼠→猫
14、我们要爱护自然,尊重规律,不去破坏生态平衡,不去影响动植物之间正常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15、 如果一个外来的物种进入本地的生态系统中,会发生什么呢? 破坏食物链中的一环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解析】
11、本题考查反义词。
辽阔:宽阔的,广阔的。反义词:狭小、狭窄、窄小。
茂盛:植物生长得繁多而茁壮。反义词:稀少、荒芜、零落、凋零。
直接:不经过中间事物的。反义词:间接、曲折、婉转。
复杂:繁多而杂;不单纯。反义词:简单、单纯、单一、容易。
1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
从文章的最后一句“动植物之间这种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生命之网。”可以知道“生命之网”指的是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故选C。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食物链指的是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而形成的一种联系。例子: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以书写出一条食物链:树→蝉→螳螂→黄雀。
同学们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出相应的食物链。
从第二段的“猫和红三叶草之间,似乎毫不相干,可是加上土蜂和田鼠两个环节,就连成了一根相互连接的链条——食物链。”可以得出一条食物链(红三叶草→土蜂(传播花粉)→田鼠→猫)。
从第三段的“草被羊吃,羊被虎吞;鼠吃禾谷,猫头鹰捕鼠”可以得出两条食物链(草→羊→虎;禾谷→鼠→猫头鹰)。
从第四段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水藻。”可以得出一条食物链(水藻→虾米→小鱼→大鱼)。
1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生命之网”指的是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生命之网”能够正常运行,意味着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我们的很多行为都会对生态系统有着重大的影响,我们尽量不要人为地破坏“生命之网”。同学们在回答时围绕“保护环境”“尊重自然规律”这些关键词回答即可。
示例一:我们要爱护自然,尊重规律,不去破坏生态平衡,不去影响动植物之间正常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示例二:我们要爱护环境,不破坏动植物生存的环境,不乱砍乱伐、不要伤害动物。
1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文章重点讲解了动植物之间的关系(食物链)。同学们可以围绕动植物的状况、食物链等方面提出问题。
示例一:如果一个外来的物种进入本地的生态系统中,会发生什么呢?
示例二:破坏食物链中的一环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示例三:如果食物链里的某一种类的生物数量不断增加,而其他生物的数量不变,食物链会有什么变化?
示例四:如果植物数量大量减少,动物会有什么影响?
B
【解析】16、 番 位 始终
17、B
18、 A B
19、“挡、搀”
那个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搀着父亲的胳膊上车。
20、那位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某处的不适。
【解析】
16、本题考查词语的搭配。
词语搭配就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这道题从结构上看是“数词+量词+名词”,应按照语言习惯合理搭配即可。
如:一番好意。
一位生病的朋友。
一直:(副)①表示顺着一个方向不变。②表示动作始终不间断或状态始终不变。③强调所指的范围。
所以可以搭配“持续”。
17、考查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人满为患:人太多造成了麻烦。
结合第二段“因为是双休日,等公交车的人很多”可以看出车上的人很多。
18、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结合第四段“那个姑娘似乎没想到会这样,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可以看出第一个“善良”指让座女孩的善良。
结合“‘人家小姑娘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顾虑了……’”可以看出第二个“善良”指老人的善良。
19、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结合“那个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搀着父亲的胳膊上车。”中的“挡、搀”两个动词可以看出女孩对父亲的爱。
20、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结合“那位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某处的不适”中“紧皱”这个神态描写可以看出老人坐在座位上很痛苦的句子。
21、范文:
神奇的“动物园”
在我家里有一个神奇的“动物园”,不信你呢就看看吧!
在我家里,我的妹妹就像一只憨厚可爱的小猪,因为她很能吃。每次吃饭比我吃的多。有一次吃饭,妹妹一碗米饭不一会就就吃完
【解析】范文:
神奇的“动物园”
在我家里有一个神奇的“动物园”,不信你呢就看看吧!
在我家里,我的妹妹就像一只憨厚可爱的小猪,因为她很能吃。每次吃饭比我吃的多。有一次吃饭,妹妹一碗米饭不一会就就吃完了。还有一次我和妹妹比谁先吃完饭谁就赢了,我还没吃完半碗,妹妹就已经吃完了。她现在才二年级就已经比我都重了。
接着就是我的妈妈了,我的妈妈很瘦和我一样都是家里最瘦的。但妈妈也是家里最勤快的,平常做饭,扫地,擦桌子都是妈妈干。所以妈妈就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采蜜一样!
还有我的爸爸,爸爸在家好像一只凶猛的大老虎一样,只要我不听话爸爸就会批评我。我一看到爸爸严厉眼神我就只能乖乖的听话了,妈妈跟爸爸比较起来我更怕爸爸,因为爸爸比妈妈凶,好像我们全家都怕这只大老虎。
最后家里还有一个调皮的我。我好像一只活蹦乱跳的小猴子。在家里我可是最调皮的了。有一次我在家里跑,差一点把妈妈的花瓶打碎了。我也很喜欢吃桃子。有一次妈妈卖五块钱的桃子,我和妹妹两天都不到就吃完了。
这就是我家神奇的“动物园”。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材料作文,根据材料的要求进行描写。首先明确自己家的家人都分别像什么动物,再过程中写明原因即可。注意语言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即可。
开头:点明故事的背景,写出我们家里像一个“动物园”。
过程:具体写出家里的人分别像什么,为什么像的原因。把每个人的特点写完整和具体,加入适当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结尾:点明文章的主旨,升华文章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