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22∕T 2388-2015 高粱抗旱性鉴定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se****n5 文档编号:18933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8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22∕T 2388-2015 高粱抗旱性鉴定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DB22∕T 2388-2015 高粱抗旱性鉴定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DB22∕T 2388-2015 高粱抗旱性鉴定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DB22∕T 2388-2015 高粱抗旱性鉴定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DB22∕T 2388-2015 高粱抗旱性鉴定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65.020 B 05 备案号:48403-2016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 22/T 23882015 高粱抗旱性鉴定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of identification for drought resistance of sorghum 2015 - 12 - 15 发布 2016 - 01 - 25 实施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DB22/T 23882015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2、。 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玉山、刘慧涛、孙云云、李继洪、蔡红光、窦金刚、刘方明、陈冰嬬、才源、张岩、刘兆国、曲景伟、王洪君、陈一昊、毕业莉、肖艳华、李素琴、关长彤、王西郃、张翠萍、张金娟、纪文。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DB22/T 23882015 1 高粱抗旱性鉴定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粱的抗旱性鉴定方法和抗旱性评价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高粱抗旱性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

3、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543.4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发芽试验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GB/T 8231 高粱 NY/T 2645 农作物品种试验技术规程 高粱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抗旱性 drought resistance 在干旱胁迫条件下,高粱生长发育受干旱胁迫影响的耐受能力及产量表现。 3.2 种子萌发抗旱指数 drought-tolerant index of seeds germination 干旱胁迫处理的萌发指

4、数占对照萌发指数的百分率。 3.3 幼苗反复干旱存活率 seedling survival percentage for redrought stress 反复干旱胁迫条件下,幼苗复水后存活株数占总株数的百分率。 3.4 旱棚 rainout shelter 具备遮雨条件的干旱试验棚。 3.5 对照品种 check variety 选用经国家指定单位鉴定的或共认的具有较强抗旱性的高粱品种作为对照品种。 3.6 抗旱指数 drought resistant index 以籽粒产量为依据,以对照材料作为比较标准,评价待测材料抗旱性的指标。 3.7 籽粒产量 grain yield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

5、用 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DB22/T 23882015 2 收获后折算成标准水的单位面积籽粒重量。 3.8 抗旱性级别 grade of drought resistance 抗旱性分五级, 从强到弱依次为: 1 级, 极强 (HR, hightly resistant) ; 2 级, 强 (R, resistant) ;3 级,中等(MR,moderately resistant);4 级,弱(S,susceptible);5 级,极弱(HS,hightly susceptible)。 4 抗旱性鉴定方法 可根据研究工作

6、目的,选择适宜时期进行抗旱性鉴定。 4.1 种子萌发期抗旱性鉴定 4.1.1 采用方法 采用高渗溶液法。 4.1.2 种子准备 试验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1的要求,将待测种子充分混合,选取足够数量的种子进行消毒处理。随机数取600 粒,以100 粒种子为一个重复,三次重复分别标记为S 1、S2 和S 3 作为胁迫培养;三次重复分别标记为 C 1、C 2 和 C 3 作为对照培养。 4.1.3 胁迫溶液配制 将192 g聚乙二醇-6000(PEG-6000)溶解在1000 ml去离子水中,即用-0.5 MPa的PEG-6000水溶液对种子进行胁迫处理。 4.1.4 胁迫处理 以双层滤纸为

7、芽床,将S 1、S2 和 S 3 高粱种子均匀放入各发芽盒中(长10 cm宽10 cm高5 cm),分别加入12 ml 的-0.5 MPa的 PEG-6000 水溶液,加盖防止水分蒸发。 4.1.5 对照处理 以双层滤纸为芽床,将C 1、C 2 和 C 3 高粱种子均匀放入各发芽盒中(长10 cm宽10 cm高5 cm),分别加入12 ml 去离子水,加盖防止水分蒸发。 4.1.6 培养 将发芽盒放入培养箱中培养,发芽条件应符合GB/T 3543.4。 4.1.7 性状调查 分别在第2 d、4 d、6 d 和8 d 调查发芽种子数,出芽应符合GB/T 8231的要求。 4.1.8 种子萌发抗旱

8、指数 种子萌发抗旱指数按式(1)计算: %1001=csPIPIGDRI. (1) 其中: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DB22/T 23882015 3 825. 0650. 0475. 0200. 1ndndndndPI+=. (2) 式中: GDRI种子萌发抗旱指数; PI种子萌发指数,下标s、c分别表示胁迫条件和对照条件; nd种子萌发率,nd2,nd4,nd6,nd8 分别为第2、4、6和8 天的种子萌发率。 4.2 苗期抗旱性鉴定 4.2.1 采用方法 采用两次干旱胁迫-复水法。 4.2.2 种子准

9、备 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1的要求,种子数量满足试验需要,禁止包衣拌种。 4.2.3 试验设计 三次重复,每次重复100 株苗,在25 1 的气候室内进行。 4.2.4 播种 在长60 cm、宽40 cm、高15 cm 的塑料箱中,装入10 cm 厚中等肥力水平的耕层土壤,浇水使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85 %5 %,播种,覆土2 cm。 4.2.5 第一次干旱胁迫-复水处理 幼苗长至三叶一心时停止供水, 开始进行干旱胁迫, 当土壤含水量降至田间持水量的20 %15 % 时复水,使土壤水分达到田间持水量的80 %5 %。 4.2.6 第二次干旱胁迫-复水处理 第一次复水后即停止供水,

10、进行第二次干旱胁迫,当土壤含水量降至田间持水量的20 %15 % 时,第二次复水,使土壤水分达到田间持水量的80 %5 %。 4.2.7 性状调查 分别在第一次、第二次复水120 h后调查存活苗数,以幼苗或叶片恢复为鲜绿色为存活。 4.2.8 幼苗反复干旱存活率 幼苗反复干旱存活率按式(3)计算: ()2100XX100XX-1-1-1TTDS2TTDS1+=DS. (3) 式中: DS幼苗反复干旱存活率; XTT第一次干旱前三次重复存活总苗数的平均值; XDS1第一次复水后三次重复存活总苗数的平均值; XDS2第二次复水后三次重复存活总苗数的平均值。 4.3 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 本标准仅供内

11、部使用 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DB22/T 23882015 4 4.3.1 采用方法 采用人工模拟旱棚法。 4.3.2 种子准备 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1要求,种子数量满足试验需要,禁止包衣拌种。 4.3.3 试验设计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三次重复,小区面积5 m2 ,设置四杂25为对照品种。 4.3.3.1 干旱胁迫处理 坐水播种,保证出全苗。在高粱生育期内,保持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5%5%。 4.3.3.2 非干旱胁迫处理 坐水播种,保证出全苗。在高粱生育期内,保证旱棚内土壤水分适宜,保持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

12、水量的80%5%。 4.3.4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应按照NY/T 2645的要求执行,及时防治病、虫害,防止倒伏。 4.3.5 收获测产 蜡熟末期收获,计算籽粒产量。 4.3.6 抗旱指数 全生育期抗旱指数按式(7)计算: ( )212)(=AMmaYYYYDRI. (4) 式中: DRI参试品种的抗旱指数; aY参试品种干旱胁迫处理产量; mY参试品种非干旱胁迫处理产量; MY对照品种非干旱胁迫处理产量; AY对照品种干旱胁迫处理产量。 5 抗旱性评价标准 5.1 种子萌发期评价标准 高粱种子萌发期抗旱性评价应符合表 1。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

13、部使用 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DB22/T 23882015 5 表1 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评价标准 级别 种子萌发抗旱指数 (GDRI) 抗旱性 1 85.0% 极强(HR) 2 70.0GDRI85.0 强(R) 3 55.0GDRI70.0 中等(MR) 4 40.0GDRI55.0 弱(S) 5 40.0 极弱(HS) 5.2 苗期评价标准 高粱苗期抗旱性评价应符合表 2。 表2 苗期抗旱性评价标准 级别 抗旱存活率 (DS) 抗旱性 1 85.0% 极强(HR) 2 66.0DS85.0 强(R) 3 50.0DS66.0 中等(MR) 4 35.0DS50.0 弱(S) 5 35 极弱(HS) 5.3 全生育期评价标准 高粱全生育期抗旱性评价应符合表 3。 表3 全生育期抗旱性评价标准 级别 抗旱指数 (DRI) 抗旱性 1 1.20 极强(HR) 2 0.90DRI1.20 强(R) 3 0.80DRI0.90 中等(MR) 4 0.60DRI0.80 弱(S) 5 0.60 极弱(HS) 注:表1至表3中评价标准均依靠试验数据结果人为划分,在鉴定高粱材料抗旱性时可参照执行。 _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业/农作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