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综合复习题(附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四幅图中,和是同位角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在以下现象中,属于平移的是( )
①在荡秋千的小朋友的运动;②坐观光电梯上升的过程;③钟面上秒针的运动;④生产过程中传送带上的电视机的移动过程.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3.已知 A(−1,2)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点在第一象限 B.点的横坐标是
C.点到轴的距离是 D.以上都不对
4.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
A.两个角的和等于平角时,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B.内错角相等
C.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D.对顶角相等
5.如图,AB∥CD,∠EBF=∠FBA,∠EDG=∠GDC,∠E=45°,则∠H为( )
A.22° B.22.5° C.30° D.45°
6.如图,数轴上的点A所表示的数为x,则x2﹣10的立方根为( )
A.﹣10 B.﹣﹣10 C.2 D.﹣2
7.如图,将△OAB绕点O逆时针旋转55°后得到△OCD,此时,若,则的度数是( )
A.20° B.25° C.30° D.35°
8.已知点,将点作如下平移:第次将向右平移个单位,向上平移个单位得到;第次将向右平移个单位,向上平移个单位得到,,第次将点向右平移个单位,向上平移个单位得到,则的坐标为( )
A. B. C. D.
九、填空题
9.已知 ≈18.044,那么±≈___________.
十、填空题
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3,2)关于x轴对称的点P1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_.
十一、填空题
11.如图,已知AD是ABC的角平分线,CE是ABC的高,∠BAC=60°,∠BCE=40°,则∠ADB=_____.
十二、填空题
12.如图,已知a//b,∠1=50°,∠2=115°,则∠3=______.
十三、填空题
13.如图,将△ABC沿直线AC翻折得到△ADC,连接BD交AC于点E,AF为△ACD的中线,若BE=2,AE=3,△AFC的面积为2,则CE=_____.
十四、填空题
14.用“☆”定义一种新运算:对于任意有理数a和b,规定a☆b=.
例如:(-3)☆2= = 2.
从﹣8,﹣7,﹣6,﹣5,﹣4,﹣3,﹣2,﹣1,0,1,2,3,4,5,6,7,8,中任选两个有理数做a,b(a≠b)的值,并计算a☆b,那么所有运算结果中的最大值是_____.
十五、填空题
15.如果点P(m+3,m﹣2)在x轴上,那么m=_____.
十六、填空题
1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轴,轴,点、、、在轴上,,,,,,把一条长为2021个单位长度且无弹性的细线(线的粗细忽略不计)的一端固定在处,并按的规律紧绕在图形“凸”的边上,则细线的另一端所在位置的点的坐标________.
十七、解答题
17.计算(每小题4分)
(1)
(2).
(3).
(4)+|﹣2 | + ( -1 )2017
十八、解答题
18.求下列各式中x的值.
(1)4x2=64;
(2)3(x﹣1)3+24=0.
十九、解答题
19.如图所示,于点,于点,若,则吗?下面是推理过程,请你填空或填写理由.
证明:∵于点,于点(已知),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量代换)
二十、解答题
20.如图所示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个单位,ABC的三个顶点都在格点上.
(1)分别写出点A、B、C的坐标;
(2)将ABC向右平移6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A1B1C1,其中点A的对应点是A1,点B的对应点是B1,点C的对应点是C1,请画出A1B1C1,并分别写出点A1、B1、C1的坐标;
(3)求ABC的面积.
二十一、解答题
21.阅读下面的文字,解答问题,
例如:∵<<,即2<<3,∴的整数部分为2,小数部分为(﹣2).
请解答:(1)的整数部分是 ,小数部分是 .
(2)已知:5﹣小数部分是m,6+小数部分是n,且(x+1)2=m+n,请求出满足条件的x的值.
二十二、解答题
22.如图用两个边长为cm的小正方形纸片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纸片,沿着大正方形纸片的边的方向截出一个长方形纸片,能否使截得的长方形纸片长宽之比为,且面积为cm2?请说明理由.
二十三、解答题
23.如图,直线AB∥直线CD,线段EF∥CD,连接BF、CF.
(1)求证:∠ABF+∠DCF=∠BFC;
(2)连接BE、CE、BC,若BE平分∠ABC,BE⊥CE,求证:CE平分∠BCD;
(3)在(2)的条件下,G为EF上一点,连接BG,若∠BFC=∠BCF,∠FBG=2∠ECF,∠CBG=70°,求∠FBE的度数.
二十四、解答题
24.已知:如图1,,点,分别为,上一点.
(1)在,之间有一点(点不在线段上),连接,,探究,,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补全图形,并在图形下面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选其中一个进行证明.
(2)如图2,在,之两点,,连接,,,请选择一个图形写出,,,存在的数量关系(不需证明).
二十五、解答题
25.问题情境:如图1,AB∥CD,∠PAB=130°,∠PCD=120°.求∠APC度数.
小明的思路是:如图2,过P作PE∥AB,通过平行线性质,可得∠APC=50°+60°=110°.
问题迁移:
(1)如图3,AD∥BC,点P在射线OM上运动,当点P在A、B两点之间运动时,∠ADP=∠α,∠BCP=∠β.∠CPD、∠α、∠β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2)在(1)的条件下,如果点P在A、B两点外侧运动时(点P与点A、B、O三点不重合),请你直接写出∠CPD、∠α、∠β间的数量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分析】
根据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角中,若两个角都在两直线的同侧,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旁,则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进行分析即可.
【详解】
解:根据同位角的定义可知:图①②④中,∠1和∠2是同位角;图③中,∠1和∠2不是同位角;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同位角的定义,熟记同位角的定义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2.B
【分析】
平移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方向作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作图形的平移运动,简称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平移可以不是水平的.据此解答.
【详解】
解析:B
【分析】
平移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方向作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作图形的平移运动,简称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平移可以不是水平的.据此解答.
【详解】
①在荡秋千的小朋友的运动,不是平移;
②坐观光电梯上升的过程,是平移;
③钟面上秒针的运动,不是平移;
④生产过程中传送带上的电视机的移动过程.是平移;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图形的平移,图形的平移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学生易混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或翻转而误选.
3.C
【分析】
根据点的坐标性质以及在坐标轴上点的性质分别判断得出即可.
【详解】
解:A、−1<0,2>0,点在第二象限,原说法错误,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点的横坐标是−1,原说法错误,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点到y轴的距离是1,该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D、以上都不对,说法错误,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点的坐标,根据坐标平面内点的性质得出是解题关键.
4.B
【分析】
根据内错角、对顶角、补角的定义一一判断即可.
【详解】
解:A、两个角的和等于平角时,这两个角互为补角,为真命题;
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故错误,为假命题;
C、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为真命题;
D、对顶角相等,为真命题;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命题与定理、内错角、对顶角、补角的定义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属于基础题.
5.B
【分析】
过作,过作,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答即可.
【详解】
解:过作,过作,
,
,
,,
,,
,,,
,
.
故选:B.
【点睛】
此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关键是作出辅助线,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答.
6.D
【分析】
先根据在数轴上的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可得斜边长,即可得x的值,进而可得则的值,再根据立方根的定义即可求得其立方根.
【详解】
根据图象:直角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2和1,
∴
∴x在数轴原点左面,
∴,
则,
则它的立方根为;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及勾股定理,解题关键是应注意数形结合,来判断A点表示的实数.
7.D
【分析】
由旋转的性质得出∠AOC=55°,∠A=∠C,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BOC=∠C=35°,则可得出答案.
【详解】
解:∵将△OAB绕点O逆时针旋转55°后得到△OCD,
∴∠AOC=55°,∠A=∠C,
∵∠AOB=20°,
∴∠BOC=∠AOC−∠AOB=55°−20°=35°,
∵CD∥OB,
∴∠BOC=∠C=35°,
∴∠A=35°,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求出∠BOC的度数是解题的关键.
8.C
【分析】
解:从到的过程中,找到共向右、向上平移的规律、,令,则共向右、向上平移了:、,即可得出的坐标.
【详解】
解:可将点看成是两个方向的移动,
从到的过程中,
共向右平移了
,
共向上平移
解析:C
【分析】
解:从到的过程中,找到共向右、向上平移的规律、,令,则共向右、向上平移了:、,即可得出的坐标.
【详解】
解:可将点看成是两个方向的移动,
从到的过程中,
共向右平移了
,
共向上平移了
,
令,则共向右平移了:,
共向上平移了,
,
又,
故,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点的坐标规律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找到向右及向上平移的规律,再利用规律进行解答.
九、填空题
9.±1.8044
【详解】
∵,
∴,
即.
故答案为±1.8044
解析:±1.8044
【详解】
∵,
∴,
即.
故答案为±1.8044
十、填空题
10.(-3,-2)
【分析】
根据关于x轴对称点的坐标特点: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可得答案.
【详解】
点P(﹣3,2)关于x轴对称的点Q的坐标是(﹣3,﹣2).
故答案为:(﹣3,﹣2).
【点
解析:(-3,-2)
【分析】
根据关于x轴对称点的坐标特点: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可得答案.
【详解】
点P(﹣3,2)关于x轴对称的点Q的坐标是(﹣3,﹣2).
故答案为:(﹣3,﹣2).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关于x轴对称点的坐标,关键是掌握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
十一、填空题
11.100°
【分析】
根据AD是ABC的角平分线,CE是ABC的高,∠BAC=60°,可得∠BAD和∠CAD相等,都为30°,∠CEA=90°,从而求得∠ACE的度数,又因为∠BCE=40°,∠ADB
解析:100°
【分析】
根据AD是ABC的角平分线,CE是ABC的高,∠BAC=60°,可得∠BAD和∠CAD相等,都为30°,∠CEA=90°,从而求得∠ACE的度数,又因为∠BCE=40°,∠ADB=∠BCE+∠ACE+∠CAD,从而求得∠ADB的度数.
【详解】
解:∵AD是ABC的角平分线,∠BAC=60°.
∴∠BAD=∠CAD=∠BAC=30°,
∵CE是ABC的高,
∴∠CEA=90°.
∵∠CEA+∠BAC+∠ACE=180°.
∴∠ACE=30°.
∵∠ADB=∠BCE+∠ACE+∠CAD,∠BCE=40°.
∴∠ADB=40°+30°+30°=100°.
故答案为:100°.
【点睛】
本题考查三角形的内角和、角的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内角的和,关键是根据具体目中的信息,灵活变化,求出相应的问题的答案.
十二、填空题
12.65°
【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4的度数,再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求解.
【详解】
解:如图:
∵a//b,∠1=50°,
∴∠4=∠1=50°,
∵∠2=115°,∠2=∠3+∠4,
解析:65°
【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4的度数,再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求解.
【详解】
解:如图:
∵a//b,∠1=50°,
∴∠4=∠1=50°,
∵∠2=115°,∠2=∠3+∠4,
∴∠3=∠2﹣∠4=115°﹣50°=65°.
故答案为:65°.
【点睛】
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熟练掌握相关基本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十三、填空题
13.【分析】
根据已知条件以及翻折的性质,先求得S四边形ABCD,根据S四边形ABCD,即可求得,进而求得
【详解】
∵AF为△ACD的中线,△AFC的面积为2,
∴S△ACD=2S△AFC=4,
∵
解析:【分析】
根据已知条件以及翻折的性质,先求得S四边形ABCD,根据S四边形ABCD,即可求得,进而求得
【详解】
∵AF为△ACD的中线,△AFC的面积为2,
∴S△ACD=2S△AFC=4,
∵△ABC沿直线AC翻折得到△ADC,
∴S△ABC=S△ADC,BD⊥AC,BE=ED,
∴S四边形ABCD=8,
∴,
∵BE=2,AE=3,
∴BD=4,
∴AC=4,
∴CE=AC﹣AE=4﹣3=1.
故答案为1.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中线的性质,翻折的性质,利用四边形的等面积法求解是解题的关键.
十四、填空题
14.8
【解析】
解:当a>b时,a☆b= =a,a最大为8;
当a<b时,a☆b==b,b最大为8,故答案为:8.
点睛:此题考查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解析:8
【解析】
解:当a>b时,a☆b= =a,a最大为8;
当a<b时,a☆b==b,b最大为8,故答案为:8.
点睛:此题考查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十五、填空题
15.【分析】
根据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等于0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详解】
∵点P(m+3,m﹣2)在x轴上,
∴m﹣2=0,
解得m=2.
故答案为:2.
【点睛】
此题考查点的坐标,熟记x轴上的点的纵
解析:【分析】
根据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等于0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详解】
∵点P(m+3,m﹣2)在x轴上,
∴m﹣2=0,
解得m=2.
故答案为:2.
【点睛】
此题考查点的坐标,熟记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等于0是解题的关键.
十六、填空题
16.【分析】
先求出“凸”形的周长为20,得到的余数为1,由此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解:,,,,,
∴,
“凸”形的周长为20,
又∵的余数为1,
细线另一端所在位置的点在的中点处,坐标为.
故
解析:
【分析】
先求出“凸”形的周长为20,得到的余数为1,由此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解:,,,,,
∴,
“凸”形的周长为20,
又∵的余数为1,
细线另一端所在位置的点在的中点处,坐标为.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考查规律型:点的坐标,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求出“凸”形的周长,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十七、解答题
17.(1)0;(2);(3)1;(4)3.
【分析】
(1)先算根号和平方,再根据实数的加减运算计算即可得出答案;
(2)先去绝对值,再根据实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计算即可得出答案;
(3)先算绝对值、立方根
解析:(1)0;(2);(3)1;(4)3.
【分析】
(1)先算根号和平方,再根据实数的加减运算计算即可得出答案;
(2)先去绝对值,再根据实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计算即可得出答案;
(3)先算绝对值、立方根和乘方,再根据实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计算即可得出答案;
(4)先算根号、绝对值和乘方,再根据实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计算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解:(1)原式=-3+4-3
=-2
(2)原式=
=
(3)原式=2+(-2)+1
=1
(4)原式=2+2-1
=3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实数的运算,难度不大,需要熟练掌握实数的加减运算法则.
十八、解答题
18.(1)x=±4;(2)x=-1
【分析】
(1)根据平方根的定义解方程即可;
(2)根据立方根的定义解方程即可.
【详解】
解:(1)4x2=64,
∴x2=16,
∴x=±4;
(2)3(x-1)
解析:(1)x=±4;(2)x=-1
【分析】
(1)根据平方根的定义解方程即可;
(2)根据立方根的定义解方程即可.
【详解】
解:(1)4x2=64,
∴x2=16,
∴x=±4;
(2)3(x-1)3+24=0,
∴3(x-1)3=-24,
∴(x-1)3=-8,
∴x-1=-2,
∴x=-1.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平方根和立方根,解题时注意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不要漏解.
十九、解答题
19.垂直的定义;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等量代换;∠E;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3.
【分析】
根据垂直的定义得到∠ADC=∠EGC=90°,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得到AD∥E
解析:垂直的定义;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等量代换;∠E;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3.
【分析】
根据垂直的定义得到∠ADC=∠EGC=90°,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得到AD∥EG,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到∠1=∠2,等量代换得到∠E=∠2,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到∠E=∠3,等量代换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
证明:∵AD⊥BC于点D,EG⊥BC于点G(已知),
∴∠ADC=∠EGC=90°(垂直的定义),
∴AD∥EG(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E=∠1(已知),
∴∠E=∠2(等量代换),
∵AD∥EG,
∴∠E=∠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3(等量代换),
故答案为:垂直的定义;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等量代换;∠E;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3.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垂直的定义,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二十、解答题
20.(1)A(﹣3,4),B(﹣5,2),C(﹣2,0);(2)见解析,A1(3,0),B1(1,﹣2),C1(4,﹣4);(3)5
【分析】
(1)根据点的坐标的表示方法求解;
(2)根据点平移的坐标
解析:(1)A(﹣3,4),B(﹣5,2),C(﹣2,0);(2)见解析,A1(3,0),B1(1,﹣2),C1(4,﹣4);(3)5
【分析】
(1)根据点的坐标的表示方法求解;
(2)根据点平移的坐标变换规律写出点A1、B1、C1的坐标,然后描点即可;
(3)用一个矩形的面积分别减去三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去计算△ABC的面积.
【详解】
解:(1)由题意得:A(﹣3,4),B(﹣5,2),C(﹣2,0);
(2)如图,△A1B1C1为所作,
∵A1是经过点A(-3,4)右平移6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的,
∴A1(-3+6,4-4)即(3,0)
同理得到B1(1,﹣2),C1(4,﹣4);
(3)△ABC的面积=3×4﹣×2×3﹣×4×1﹣×2×2=5.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平移作图,坐标与图形,根据平移方式确定点的坐标,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进行求解.
二十一、解答题
21.(1)4 ,;(2)x=0或-2.
【分析】
(1)根据夹逼法可求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2)首先估算出m,n的值,进而得出m+n的值,可求满足条件的x的值.
【详解】
(1)∵4<<5,
∴的整
解析:(1)4 ,;(2)x=0或-2.
【分析】
(1)根据夹逼法可求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2)首先估算出m,n的值,进而得出m+n的值,可求满足条件的x的值.
【详解】
(1)∵4<<5,
∴的整数部分是4,小数部分是−4.
故答案为:4;;
(2)∵5﹣小数部分是m,0<5﹣<1,6+小数部分是n
∴m=5-, n=6+-10=-4
∴m+n=1
∴(x+1)2=1
x+1=±1
解得:x=0或-2.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估算无理数的大小,正确得出各数的小数部分是解题关键.
二十二、解答题
22.不能截得长宽之比为,且面积为cm2的长方形纸片,见解析
【分析】
根据拼图求出大正方形的边长,再根据长方形的长、宽之比为3:2,计算长方形的长与宽进行验证即可.
【详解】
解:不能,
因为大正方形纸
解析:不能截得长宽之比为,且面积为cm2的长方形纸片,见解析
【分析】
根据拼图求出大正方形的边长,再根据长方形的长、宽之比为3:2,计算长方形的长与宽进行验证即可.
【详解】
解:不能,
因为大正方形纸片的面积为()2+()2=36(cm2),
所以大正方形的边长为6cm,
设截出的长方形的长为3b cm,宽为2b cm,
则6b2=30,
所以b=(取正值),
所以3b=3=>,
所以不能截得长宽之比为3:2,且面积为30cm2的长方形纸片.
【点睛】
本题考查了算术平方根,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意义是正确解答的关键.
二十三、解答题
23.(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FBE=35°.
【分析】
(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BF=∠BFE,∠DCF=∠EFC,进而解答即可;
(2)由(1)的结论和垂直的定义解答即可;
解析:(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FBE=35°.
【分析】
(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BF=∠BFE,∠DCF=∠EFC,进而解答即可;
(2)由(1)的结论和垂直的定义解答即可;
(3)由(1)的结论和三角形的角的关系解答即可.
【详解】
证明:(1)∵AB∥CD,EF∥CD,
∴AB∥EF,
∴∠ABF=∠BFE,
∵EF∥CD,
∴∠DCF=∠EFC,
∴∠BFC=∠BFE+∠EFC=∠ABF+∠DCF;
(2)∵BE⊥EC,
∴∠BEC=90°,
∴∠EBC+∠BCE=90°,
由(1)可得:∠BFC=∠ABE+∠ECD=90°,
∴∠ABE+∠ECD=∠EBC+∠BCE,
∵BE平分∠ABC,
∴∠ABE=∠EBC,
∴∠ECD=∠BCE,
∴CE平分∠BCD;
(3)设∠BCE=β,∠ECF=γ,
∵CE平分∠BCD,
∴∠DCE=∠BCE=β,
∴∠DCF=∠DCE﹣∠ECF=β﹣γ,
∴∠EFC=β﹣γ,
∵∠BFC=∠BCF,
∴∠BFC=∠BCE+∠ECF=γ+β,
∴∠ABF=∠BFE=2γ,
∵∠FBG=2∠ECF,
∴∠FBG=2γ,
∴∠ABE+∠DCE=∠BEC=90°,
∴∠ABE=90°﹣β,
∴∠GBE=∠ABE﹣∠ABF﹣∠FBG=90°﹣β﹣2γ﹣2γ,
∵BE平分∠ABC,
∴∠CBE=∠ABE=90°﹣β,
∴∠CBG=∠CBE+∠GBE,
∴70°=90°﹣β+90°﹣β﹣2γ﹣2γ,
整理得:2γ+β=55°,
∴∠FBE=∠FBG+∠GBE=2γ+90°﹣β﹣2γ﹣2γ=90°﹣(2γ+β)=35°.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解答.
二十四、解答题
24.(1)见解析;(2)见解析
【分析】
(1)过点M作MP∥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
解:(1)∠EMF=∠AEM+∠MFC.∠AEM+∠E
解析:(1)见解析;(2)见解析
【分析】
(1)过点M作MP∥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
解:(1)∠EMF=∠AEM+∠MFC.∠AEM+∠EMF+∠MFC=360°.
证明:过点M作MP∥AB.
∵AB∥CD,
∴MP∥CD.
∴∠4=∠3.
∵MP∥AB,
∴∠1=∠2.
∵∠EMF=∠2+∠3,
∴∠EMF=∠1+∠4.
∴∠EMF=∠AEM+∠MFC;
证明:过点M作MQ∥AB.
∵AB∥CD,
∴MQ∥CD.
∴∠CFM+∠1=180°;
∵MQ∥AB,
∴∠AEM+∠2=180°.
∴∠CFM+∠1+∠AEM+∠2=360°.
∵∠EMF=∠1+∠2,
∴∠AEM+∠EMF+∠MFC=360°;
(2)如图2第一个图:∠EMN+∠MNF-∠AEM-∠NFC=180°;
过点M作MP∥AB,过点N作NQ∥AB,
∴∠AEM=∠1,∠CFN=∠4,MP∥NQ,
∴∠2+∠3=180°,
∵∠EMN=∠1+∠2,∠MNF=∠3+∠4,
∴∠EMN+∠MNF=∠1+∠2+∠3+∠4,∠AEM+∠CFN=∠1+∠4,
∴∠EMN+∠MNF-∠AEM-∠NFC
=∠1+∠2+∠3+∠4-∠1-∠4
=∠2+∠3
=180°;
如图2第二个图:∠EMN-∠MNF+∠AEM+∠NFC=180°.
过点M作MP∥AB,过点N作NQ∥AB,
∴∠AEM+∠1=180°,∠CFN=∠4,MP∥NQ,
∴∠2=∠3,
∵∠EMN=∠1+∠2,∠MNF=∠3+∠4,
∴∠EMN-∠MNF=∠1+∠2-∠3-∠4,∠AEM+∠CFN=180°-∠1+∠4,
∴∠EMN-∠MNF+∠AEM+∠NFC
=∠1+∠2-∠3-∠4+180°-∠1+∠4
=180°.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二十五、解答题
25.(1),理由见解析;
(2)当点P在B、O两点之间时,;
当点P在射线AM上时,.
【分析】
(1)过P作PE∥AD交CD于E,推出AD∥PE∥BC,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α=∠DPE,∠β=∠C
解析:(1),理由见解析;
(2)当点P在B、O两点之间时,;
当点P在射线AM上时,.
【分析】
(1)过P作PE∥AD交CD于E,推出AD∥PE∥BC,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α=∠DPE,∠β=∠CPE,即可得出答案;
(2)分两种情况:①点P在A、M两点之间,②点P在B、O两点之间,分别画出图形,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α=∠DPE,∠β=∠CPE,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解:(1)∠CPD=∠α+∠β,理由如下:
如图,过P作PE∥AD交CD于E.
∵AD∥BC,
∴AD∥PE∥BC,
∴∠α=∠DPE,∠β=∠CPE,
∴∠CPD=∠DPE+∠CPE=∠α+∠β.
(2)当点P在A、M两点之间时,∠CPD=∠β-∠α.
理由:如图,过P作PE∥AD交CD于E.
∵AD∥BC,
∴AD∥PE∥BC,
∴∠α=∠DPE,∠β=∠CPE,
∴∠CPD=∠CPE-∠DPE=∠β-∠α;
当点P在B、O两点之间时,∠CPD=∠α-∠β.
理由:如图,过P作PE∥AD交CD于E.
∵AD∥BC,
∴AD∥PE∥BC,
∴∠α=∠DPE,∠β=∠CPE,
∴∠CPD=∠DPE-∠CPE=∠α-∠β.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的运用,主要考核了学生的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作平行线构造内错角,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导.解题时注意:问题(2)也可以运用三角形外角性质来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