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44∕T 599-2009 赤眼蜂蜂种采集保存技术规程(广东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187436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26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44∕T 599-2009 赤眼蜂蜂种采集保存技术规程(广东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DB44∕T 599-2009 赤眼蜂蜂种采集保存技术规程(广东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DB44∕T 599-2009 赤眼蜂蜂种采集保存技术规程(广东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DB44∕T 599-2009 赤眼蜂蜂种采集保存技术规程(广东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DB44∕T 599-2009 赤眼蜂蜂种采集保存技术规程(广东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65.020 B 01 备案号:24903-2009 DB44 广东省地方标准0844/T 599-2009 赤眼蜂蜂种采集保存技术规程The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Collection and Rearing of Trichogramma Species 2009-02-26发布2009-06-01实施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目IJ昌本标准的附录L附录B、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广东省农业厅提出井归口o本标准起草单位z华南农业大学昆虫生态研究室、广东省农村信息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z何余睿、陈科伟、陈建军、吕蘸青、黎崇1f、李继虎。DB441T 59

2、9-2009 I D844/T 599-2009 赤眼蜂蜂种采集保存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赤D蜂蜂种的采集、纯化、鉴定和保存技术。本标准适用于赤眼蜂蜂种采集、鉴定和保存。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赤眼蜂Trichogrammaspp.赤H民蜂是小蜂总科CChalcidoidea).赤眼蜂科CTrichogrammatida时,赤D蜂属CTri chogra/iJllld) 个体微小的卵寄生蜂,其体长一般不超过1.0 mm.翅面做毛排列成行,复眼为红色。具有资拥丰富、分布广泛和对害虫控制作用显著等特点。已成为世界性的重要天敌昆虫,并被广泛用于多种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

3、3 蜂种的采集3.1 采集准备3. 1. 1 野外采集工具带有11j(袋的广口保温瓶或保温盒、采集网(捕网、扫网)、锤子、玻璃营、剪刀、透明胶带、采集袋、采集箱、折刀、扩大镜、毛笔、橡皮胶固、棉塞。3.1.2 记录工具GPS全球定位系统,标签纸、铅笔、记录本、数码相机。3. 2 采集方法3.2.1 直接采集法3.2. 1.1 适用范围适用于奇主产卵密度较高、聚集产卵或卵粒较大、产卵位置显露易见的种类,直口蔚眠、玉米蝠、甜菜夜蜡等o3.2. 1. 2 采集地选择主要在防治对象当地的目标害虫卵上来集,采集的面要广,点要多。3.2.1.3 寄主卵寄生与舌的田间识别被赤D蜂寄生的卵在寄生中后期颜色均匀

4、地加深变暗,未被寄生的卵则无此特征。3.2. 1. 4 采集时期防治对象卵盛期束。3.2. 1. 5 采集步骤将寄生卵用剪刀与附近约3cm X 2 cm的新鲜植物叶片一同剪下,置于2cm口径的玻璃营内,用棉塞塞紧管口,保持一定温度。3.2.2 挂卵i秀集法3.2.2.1 适用范围适用于卵粒小、产卵分散、位置隐蔽的害虫,如棉铃虫、小菜峨、稻纵卷叶螺等。3.2.2.2 寄主卵在得1 D844/T 599-2009 通过黑光灯诱集或网捕等方式,大量采集目标害虫的成虫,放入供有寄主植物的产卵笼内产卵。也可以通过实验室人工饲养目标害虫,在取寄主卵。用于诱集蜂种的寄主卵组新鲜,室温下一般不超过12唱H3.

5、2.2.3 寄主卵悬挂将带有寄主卵的植物(不少于10株)随机放置于田间。对于人工饲养获取的寄主卵,用无色无昧的胶水粘贴在植物上,粘贴部位与害虫N自然分布部位相同,粘好后标记,供收集时确定位置。3.2.2.4 寄主卵收集48 h内将挂出的寄主卵取回。收集寄主卵时,用剪刀连同植物叶片一同取下,装入准备好的玻璃管中。3. 3 野外记录3.3.1 书面记录3.3.1.1 记录的标准格式记录表的格式见表1.表1赤眼蜂采集记录本采集编号采集人采集时间年月日采集地省县乡村来集地地理特征海拔纬度经度采集地生在特征旱地水田林区山地草地植物种类寄主昆虫种类赤01蜂种类及学名果集寄主卵块数量采集奇主卵粒数量采集寄主

6、卵部位奇主昆虫为害程度寄主昆虫防治方式农药使用记录附记3.4 采集物的野外处置和携带将装有采集物的玻璃营插在采集袋中的固定夹上,单抽固定,营口同一个方向,班璃管不能相互接触碰撞,置于阴凉处。在回到驻地整理后及时置于带有冰袋的广口保温瓶或保温盒等低温装置内。4 蜂种的纯化和鉴定4.1 蜂种的纯化4. 1. 1 纯化工具被璃管、蒸馆水、棉球、卵卡纸、剪刀、慑子、毛笔、胶水、寄主卵、紫外灯、蜂蜜水、自纸、棉塞、标签、保鲜盒、橡皮胶圈、目解剖镜、显橄镜。4.1.2 混合种群分离4.1.2.1 混合种群的发育将装有赤眼蜂混合种群寄生卵的政璃管放置于25.C,相对温度70%的人工气候箱内发育,待寄生卵羽化

7、出蜂后,让其充分交配12h再进行单蜂分离。2 DBM月599-20094.1.2.2 卵卡制作选择质地较硬的无味打印纸(70g/rri2)或坐标纸作为卵卡纸,将卵卡纸剪成边长为2cmX4 cm的长方形,然后用毛笔在卡全民一面均匀地涂抹胶水,取12h内新鲜的寄主卵均匀地撒在上面,持卵卡上胶水风干后,将卵卡置于30W紫外灯下照射1h以杀死寄主胚胎,卵卡与灯的距离为20cmo 4.1.2.3 单蜂分离方法将若干1cmX5 cm的玻璃管内放入沽有10%蜂蜜水的棉花丝提供补充营养,将赤眼蜂遥头引入每一班璃管内,放入经过紫外线照射过的寄主卵卡,用棉塞塞紧管口,贴上标签。4.1.3 分离纯化步骤撮合种群分离

8、纯化步骤见图10赤眼蜂泪合种群、交配12h后单蜂分离圄1赤眼蜂混合种群分离组化步骤4. 2 蜂种的鉴定4. 2. 1 鉴定工具及试剂配制现目;解剖镜、显微镜、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细毛笔、标签纸、政璃营、乳酸、结晶酣、蒸锢水、时E醋酸、中性树胶、标签、阿拉伯树脏、水合氯醒、甘袖马滤纸、吸泵。醋酸乳酸酣霞液的配制方法:先将乳酸00份)、结晶酣(5柑瞎于蒸馆水(5份)中即成乳酸酣摇液:然后再接5:7的比例,在乳酸酣溶砸(5价)中,加入时醋酸(7份)0 荷氏液的配制方法:取12克阿拉伯树胶,慢慢加热擂入20皿1蒸锢水中,再加入20g40g水合氧醒和10g20 g甘油,搅拌均匀后,用撞纸或吸泵过搪干

9、净备用。4. 2. 2 蜂种鉴定步骤3 D844/T 599-2009 4.2.2.1 雌雄蜂的区分将已死亡的赤峰放在双目;解剖镜下现粟,根据触角特征用解剖针将雄蜂挑出。赤眼蜂雌雄蜂的鉴别特征参见附录Ao4. 2. 2.2 桥本的透明取雄性赤蜂标本,先经过醋酸乳酸酣提液漫抱6-12h至虫体透明,取出用于外生殖器的挑取。4.2.2.3 雄性外生殖器的玻片制作先将极少量荷民被或中性树胶滴在载玻片上,然后将透明好的赤眼蜂标本放到载政片砸体中,在双目解剖镜下用解剖针轻轻而又快速挑拨雄性外生瘟器,待外生磕器被挑下后,再滴少量荷氏被或中性树腔进行整姿,等砸体处于半凝固状态时,再滴少量荷氏液或中性树胶,最后

10、加盖班片封片、贴上标签。4.2.2.4 雄性外生殖器的结构及蜂种鉴定雄性外生殖器是鉴定赤蜂种类的准确侬据,雄性外生殖器的结构参见附录A。这些构造形态和长短、大小比例,是鉴别种类的重要特征。赤眼蜂蜂种的鉴定应参考相关的赤蜂分类资料进行。5 赤眼蜂蜂种的保存5.1 寄主卵的准备(以米峨为例)5. 1. 1 饲养米酷的准备5. 1. 1. 1 养虫室的准备养虫室大小为20m2左右,通过控温控温装置将温度控制在200C30OC之间,相对湿度控制为70%80%之间,自然光照。饲养室内应保持清洁。5. 1. 1.2 饲料的配制将80%面粉、10%玉米面和10%豆粉泪合均匀,加水10%15 %后再混合均匀。

11、用高压灭菌锅或鼓风干燥箱消毒2ho消过毒的饲料应保存在害虫不能侵入的容器或房间内。5.1.2 米蜡饲养方法在米峨饲养盒(见附录B)内装饲料5cm深,将米峨卵约1皿1均匀地撒在饲料的表面o接种后用于持喷雾器在饲料表面上喷水保温,以不见结团为直。其后可根据需要补充投放1次2次饲料。接种后,将饲养盒放在饲养架上生长发育。养过米峨的饲料要及时搬出饲养室,米蛐饲养盒要常清洗。5. 1. 3 JJX虫的收集在成虫开始出现后,利用玻璃管或吸虫器收集成虫,每天收集一改把成虫放入产卵笼(见附录B)。将产卵笼轻放于搪瓷盘内产卵,并在产!1在上主放置吸有30%蜂蜜水的棉条供米蛐取食补充营养,每天用毛刷将产卵笼上的米

12、峨!l和杂质清扫需在F边的搪瓷盘内。5.1.4米蜡卵的收集用毛刷将较大或细橄的杂质与米峨卵分离,得到干净的米蛐卵。或轻敲斜置的瓷盘,待干净米蜡卵滑下。5.1.5 卵的冷藏将收集到的米峨!1装入2cmX5 cm玻璃管中,塞紧管口,贴上标签,放入4.C冰箱中。经常检查,如发现卵有返潮结块现象则应倒出用毛笔打散,晾去多余的水分,再重新装管贮存。米蜡卵的保存时间一般不应超过15do 5. 2 赤眼蜂的繁殖5.2.1 寄主卵卡的制作参见4.1.2. 20 5.2.2 种蜂的准备将装有纯化后赤蜂奇生卵卡的玻璃管放置于25.C.相对温度70%的人工气候箱内发育5d6 d. 待寄生卵壳变暗褐色后取出寄生卵卡,

13、将卵卡剪成2cm2左右的种蜂卡,每一张种蜂卡放入另一干净的2 cmX 10 cm的玻璃管内,塞紧管口,贴上标签。继续发育。4 DB44月599-20095. 2. 3 接蜂在种蜂卡上赤眼蜂羽化前一天,在装有种蜂卡的班璃管内放入站有10%蜂蜜水的棉花丝,另备新鲜米峨卵卡一张,装入有种蜂卡的班璃管内,塞紧管口,置于25.C,相对温度70%的人工气候箱内培养。种蜂卡上成蜂羽化后将直接爬上新接入的卵卡寄生。5.2.4接蜂盾的检查在人工气候箱内培养的赤Ol蜂寄生卵,需要定期在显撤镜下检查并记录赤Ol蜂的发育阶段。赤眼蜂各发育阶段的主要特征见附录Co5.2.5 蜂种的复壮5.2.5.1 变温锻炼室内接蜂后

14、,将装有卵卡的班璃管放在可进行变温控制的人工气候箱(16.C28.C)或室外百叶箱内,让其在接近自然环境的昼夜变温条件F发育,提高种蜂的生活力,增强抗逆性。5.2.5.2 定期用原寄主卵繁殖在室内寄主卵上繁殖的赤眼蜂,每隔M8代用目标害虫卵繁殖1代2代,以保持对目标害虫卵的奇主偏好性。5.2.5.3 补充采集蜂种每年需要从相同的生境和奇主上采集一部分蜂种,与实验室保存的同一种蜂种混合培养,以保持其优良的特性。5. 3 蜂种的1;温保存5.3.1 变温保存法按照5.2.3的方法接蜂后,将班璃管置于25.C,相对温度70%的人工气候箱内培养2d后,移至15.C16.Cr2h,然后在1O.C12.C

15、r3h,最后用保鲜膜将管口包好,放入4.C时箱中保存,保存时间控制在一个月以内。5. 3. 2 恒温保存法不同种类赤眼蜂恒温保存适宜温度、龄期及保存时间参见附录Co5 D844/T 599-2009 附录A(资料性附录)赤眼蜂形态特征描述A. 1 赤眼蜂雌/雄蜂触角的特征图A. 1为赤眼蜂雌雄成虫触角的特征图。赤眼蜂雄蜂触角的索节与棒节愈合为一节,具*刚毛。雌蜂触角的索节和棒节不愈合,触角鞭节端部棒状、无长刚毛者。1一柄节:2一梗节:3一环节:4、5-索节:6一棒节:4+5十6一鞭节(t)。图A.1赤眼蜂的触角(左3右6 DBM月599-2009A. 2 赤眼蜂雄性外生殖器的结构赤DIi蜂雄性

16、外生殖器(图A.2)分为阳基及阳茎两部分:阳基是一个中空的翰,阳茎位于辑的中央:阳基的端部两侧有阳基侧瓣,背面有阳基背突,某些种类在阳基背突的两侧有明显突出的侧叶:太多数种腹面有腹中突,自腹中突的基部开始,常有骨化较明显而向后延伸的中脊,腹中突的两侧有一对可活动的钩爪。这些构造形态和长短、大小比例,是鉴别种类的重要特征。左一阳基z右一阳茎z1一阳基侧瓣:ae-阳茎:2一腹中突:ap阳茎内突。3一中脊:4一钩爪:5一阳基背突:6一阳基背突侧叶:D一钩爪内侧基部至阳基侧瓣末端的距离。图A.2赤眼蜂雄性外生殖器结构图7 DB44/T 599-2009 附录B(资料性附录)米蜡饲养盒及成虫严卵笼结构B

17、.1 米蜡饲养盒米峨饲养盒图B.U为长50cm、宽30cm、高10cm的木盒,木盒顶盖装有40目铁丝筛网,以保持透气。固B.1米蜡饲养盒的构造示意图B. 2 米酿成虫产卵笼米蛐产卵笼的构造示意如图B.2.产卵笼为圆桶形,长40c皿、直径20哑,桶壁由40目铁丝筛网围戚,两端为圆形木板,在一端设置孔门,通过此孔门将成虫从收集瓶倒入产卵笼。网成虫入口圄8.2米蜡成虫产卵笼的构造示意圄B DB44月599-2009附录c(资料性附录)赤ft蜂各发育阶段的主要特征及不同蜂种的恒温保存法C.1 赤眼蜂备发育阶段的主要特征幼虫期=产卵后36h38 h,口陆部位有一对微小而又弯曲的上颗,取食时可见虫体蠕动。

18、预蝠期:寄主卵壳色择变黑,卵内营养物质被吃尽,但峰的个体复眼仍未显露,身体腹背显现排列整齐的梅花状斑点。蝠期z圆形的复和单十分明显,复H民呈现朱红色:头、胸、腹三部分明显:足的节间明显。蝠后期时,生噩器显现。C. 2 不同种类赤眼蜂的恒温保存注不同种类赤眼蜂低温储存适宜温度、龄期及保存时间见表C.1 表C.1不同种类赤眼蜂低温储存适宜温度、龄期及保存时间赤眼蜂种类拉丁学名温度(C)龄期储存时间(d)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皿adendrolimi 16 铀虫初期22 广赤眼蜂T. evanescens 912 卵期或幼虫期28 玉米鲤赤眼蜂T. ostriniae 10 预蝇期22 蠕黄

19、赤眼蝉T. chilonis 10 蝠期25 稻蠕赤眼蜂T. japonic1lD1 10 蝠期25 短管赤H蜂T. pretiosum 16. 7 者熟蝠期41D 食胚赤眼蜂T. emhryophagum 4或8卵期30 睡突赤眼蜂T. achaeae 10 蝠期25 9 D844/T 599-2009 参考文献1 .庞雄飞,陈泰鲁.中国的赤H蜂属Trichogramma记述.昆虫学报,1974,17(4) :441451. 2 .林乃哇.中国赤H蜂分类.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4262. 3. NAGARKATTI S, NAGARAJA H. Biosystematics of 斤ichogra皿aand Trichogrammatoidea species. Annual viW of Entomology, 1977, 22: 157176.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