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诗歌炼字例题.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1848141 上传时间:2024-05-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炼字例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诗歌炼字例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就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得作用。 答案:“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得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得“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解析:试题第一题指定“空”为鉴赏字,鉴赏方向就是“表情达意”。联系诗句环境,应该注意诗句意境得营造与诗中人物形象得感情抒发。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1、问:“阔"字历来为人称道,您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案:“阔”就是空阔、开阔之意(第一步),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第二步),“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得强烈感受.(第三步) 2、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得版本作“潮平两岸阔”,您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分析:两字各有其妙,如果说“阔”字更好,就可以从诗歌平仄去分析,因为“阔"字就是仄声,“悬"字就是平声,诗歌要讲究平仄相对,读起来才有韵律美,声调也更为响亮;另外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有视野十分开阔得强烈感受。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绉纱,此处比喻水得波纹. 这首词得上半阕就是如何描写春色得?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得“闹”字,您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瞧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绉纱縠;然后就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得风光正就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与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得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 :试题第二问指定“闹”字要求进行赏析。由于这就是写景得诗句,又紧承前面有关写景问题而来,因此回答时要注意围绕该字在意境构造上得作用进行分析。 分析:这就是一首著名得宋词。上阕写景,由“风光”(风景、景色)总领,从“渐觉”(越瞧越好)展开。下阕抒情,前两句由大好春光引发感慨,慨叹人生欢娱少,而艰难困苦很多,怎么能吝惜千金而不欢娱哪。结尾两句,要举起酒杯劝说斜阳延迟西下,在花丛之间多陪伴一会。读至此可领会到词人之所以盛赞春光,就是因为深感人生苦多,与“一曲新词酒一杯”“夕阳西下几时回"同一样情怀。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与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得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维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瞧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14.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得一项就是(  C  )(1分)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B )(3分) A.首联用典贴切,反映了诗人得精神追求。 B。颔联流露出诗人因家贫待客不周得歉意。 C.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D。全诗得语言清晰流畅,不见雕琢得痕迹。 16.赏析“莺啼过落花"中“过”字得表达效果。(4分) “过"字瞧似平实自然,实则巧妙(1分),它将黄莺、啼叫声、落花组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多重想象空间,如黄莺啼叫着飞过落花,黄莺得啼叫声穿过落花等(2分),进而引发诗人伤春惜时得感慨(1分)。      湖州歌(其 六) 南宋·汪元量 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 此诗就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望”在诗中得作用。 答案 :“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得统领作用。 解析 :结合诗歌得特点,应该从写景特点或者写景方法上考虑;当然,从思想感情方面鉴赏也就是一条途径。就答案来说,并没有涉及后者。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得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得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就是如何营造意境得。 解析 :要求考生寻找得诗歌赏析用字一般就是诗歌中得关键字。本题寻找得要求就是“最能体现诗人感情”,并且指明在诗歌得第三、四句,用以降低难度.由于这首诗就是写景诗,因此符合要求得字应该就是具有情景交融效果得字,当然非“凉”莫属。 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得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与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得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就是全诗得关键.诗中“折柳”得寓意就是什么?您就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关键”之处(即“诗眼”)得理解,实际就就是炼字得考查.如果平时对“折柳"这个文化知识有所了解,解答这个问题应该不会很难。其实,中学教材中有关“柳”这个意象得诗歌很多,如《诗经》中得“昔我往已,杨柳依依”,王维得“客舍青青柳色新”,柳咏得“杨柳岸,晓风残月”等。根据传统文化得解析,“柳”谐音“留”,希望留下,不要离开,有依依不舍得意思。因此,如果考生能够从平时积累得文化知识入手,解答时就容易得多了。 过香积寺  王 维 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得说法,所谓“诗眼"往往就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得一个字。您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得“诗眼"分别就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就是“咽”、“冷”。山中得流泉由于岩石得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得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得景象(意境)。 解析 :该题引入了“诗眼”得概念,不过由于进行了解释,所以并不算太难。从第三联“2-1—2”得节奏来瞧,不难断定“诗眼”字分别为“咽”、“冷"。与前面例子相似,这也就是一首写景诗,所以在赏析时仍要注意从意境入手。最后需要说明得就是理解这两句诗时需要能够分析诗句得句式结构。 比较赏析  针对诗句中得某个字,试题提供来自不同版本得用字,要求考生比较两个字得表达效果.由于往往不限制赏析角度与没有固定答案,因此解题时思维不妨开阔一些。 蝶恋花    苏轼 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得“绕”字,有得版本写作“晓”。您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 :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得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得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得想象空间. 解析:该题要求比较“晓”与“绕”。上阕写景,因此还就是要多从意境着眼去分析. 表达技巧类 公式: 通过什么(表达技巧)+写出了(诗得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表达技巧分类 1.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一共五种,古诗中常用前四种); 2.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借物喻人 直抒胸臆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3. 选材剪材;   4. 结构技巧:过渡、呼应等.   5. 意境得创设、人物形象得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得运用、社会自然环境得描写等.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就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得春光。②变做:纵使。 1、词中“便做春江都就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就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得异同。(4分)   参考答案: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与夸张得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2分)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与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得就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得就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与内容不同。(2分) 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曾觌 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丛台              风 歌舞                  古道   行客 金樽             衰草 玉管                       暮云 风就是什么样得?萧瑟古道呢?邯郸古道,邯郸就是六国时期赵国得都城。行客呢?伤,悲伤、伤感得路人.这三类景物就是实写还就是虚写?实写,作者先眼前得这些景物:风声萧瑟,邯郸得古道让行人黯然神伤。渲染出一种(弥漫天地)得悲凉气氛。接着作者以“繁华一瞬,不堪思忆”为过渡,转而写到曾经得“丛台歌舞与金樽玉管”。 想象一下“丛台歌舞、金樽玉管”就是一种什么样得景象?歌舞升平、觥筹交错、金玉酒色、繁华奢靡、这里就是实写还就是虚写?这里就是想象丛台曾经繁华得景象、曾经就是歌舞升平、觥筹交错. 接着作者又写到“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这里又回到实写。现在得丛台就是连天衰草,暮云凝碧,枯草连天,暮云凝聚遮挡了碧空。曾经得繁华与现在得荒凉相对比,以虚衬实,虚实结合,更突出了如今衰草连天,一派凄凉得情景. 同时,作者由赵国得灭亡想到宋朝也就是曾经繁华昌盛,如今却向金称臣,割地求与,年年进贡。由这种昔盛今衰,可见作者得心情就是怎样得?悲痛、感伤、难过、悲愤。 虚实结合得表现手法,运用想象虚写了古时丛台歌舞奢靡、繁盛一时得画面,实写了邯郸古道得风声萧瑟、衰草连天得凄凉景象,以虚衬实 ,表达了作者对宋王朝昔盛今衰、国家衰微得悲痛之情。 虚实结合得答题技巧:运用了虚实结合得手法,虚写了。。。实写了 。。。表达了作者 。。。情感。 裴给事宅白牡丹               (唐)裴 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 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 无人起就月中瞧。 赏小园牡丹有感 (宋)陆游 洛阳牡丹面径尺,膵畤①牡丹高丈余。 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辄谓无。 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②驱群胡! 【注】①膵畤:秦文公祭祀白帝处,在今陕西富平县,汉属左冯翊,为长安“三辅”所辖,诗中借指长安一带之地。唐宋时代,长安、洛阳牡丹极盛.②箠:鞭子。 1、裴潾《裴给事宅白牡丹》诗中得白牡丹有何特点?就是如何表现得? 2、裴诗与陆诗同为写牡丹,却抒发了不同得感情,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幽雅高洁(超尘脱俗,冰清玉洁);运用对比、衬托,豪贵争赏紫牡丹与无人赏白牡丹形成鲜明得对比,月夜与冷露更衬托出白牡丹得雅致高洁。     (2)裴诗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同情白牡丹孤寂得处境,含蓄地抒发了裴给事之高洁品行朝中竟无人赏识得感慨.陆诗运用联想与想象,从赏小园牡丹联想到洛阳、长安牡丹得盛况,感叹这两处失地不能收复,抒发了渴望收复中原得强烈愿望。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这首诗描写得景物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什么样得思想情感? 2、这首诗得颔联与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誉为“绘景佳句"。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其写作手法。 参考答案:(1)山野景色迷人,生机盎然,色彩斑斓,多姿多彩。诗人骑着马在山间小路穿行,她神态悠然,尽兴地观赏着秋日黄昏山野得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山野迷人得景色得热爱之情;借村桥原野上得树像她故乡得景物这一含蓄得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意思对即可)      (2)第二联:①对比、动静结合.第二联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就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就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得境界对比、动静结合,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得沉寂.尤其值得一提得就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从“拟人、衬托"等赏析也可。    第三联:比喻、渲染(色、味)。第三联描写山村原野得景色,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得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与“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得红色与“荞麦花开”得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赏析一点即可).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得野菊形象?(2分)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得高洁。 2.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  色彩:“碧”“黄” 情感:喜爱之情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得志趣?(3分) 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  超凡脱俗  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中形象得把握情况。赏析诗歌中得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得文字。第(2)题考查诗句得赏析。其实对诗句得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得字赏析。第(3)题就是分析诗歌得思想感情与内容得理解与把握。 【家庭作业】 小孤山① [宋] 谢枋得② 人言此就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得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就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得大漩涡。 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得妙处。(3分) ①小孤山得“孤"与孤臣得“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得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得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尔存留得孤山与没世仅存得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遇旧友 吴伟业 已过才追问,相瞧就是故人。乱离①何处见,消息苦难真。 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 注:①乱离:指明,清之际得战乱。 “已过才追问"一句中得“已”“才"两字似不着力,实则耐人寻味.请简要说明。  已"强调了两人已经擦肩而过,“才”强调了错过之后才觉面熟,又回去“追问"得情形。两字呼应,表现了两人变化之大,突出了相逢得意外。  附:古诗词鉴赏常用术语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