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年实践及基本经验.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774645 上传时间:2024-05-0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年实践及基本经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年实践及基本经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年实践及基本经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24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年实践及基本经验于海元中共潍坊市委党校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的独特优势,也是我们能够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道路”的根本所在。深入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对于继续发挥其独特优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螺旋式上升”的,大致经过建党初期对统文化的批判和扬弃;革命年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借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传统文的反思和调适;改革开放新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拨乱和恢复;新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强化和弘扬五个阶段。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经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

2、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了一个最新的概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其中,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在我党理论创新的历史上尚属首次,继“七一”讲话提出“两个相结合”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的又一例证,把我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推向了高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的独特优势,也是我们能够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道路”的根本所在。深入剖析中华优

3、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对于继续发挥其独特优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具有重大意义。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中华文化(一)中华文华的特征优势和精神气质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块瑰宝,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上曾引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理论,指出“公元前 800 年至公元前 200 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当时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古代印度等文明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文化传统,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轴心时代”的文化基点不同,注定了中西文化的根本不同的走向,也决定了中华文化的独特特征。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文明

4、和古希伯来文明,它是一种海洋文化、商业文化,注重理性思维,致力于揭示人与自然的奥秘,发展出高度发达的哲学和自然科学。而中华文化在先秦孔子、老子时期得以定型,并在后来吸收了古印度的佛教文明,是一种大河文明、农耕文明,它关注于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以伦理学和人生哲学见长。中华文化在当今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世界文化格局中独树一帜,既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一切先进成果,又保持了自身核心的民族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文明 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

5、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的精神气质主要体现在其思想观念、人文关怀与道德规范之中。在思想观念方面,中华文化是综合思维,而西方文化是个体分析,我们综合性思维方式就是重感性、重定性的东西,我们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我们在联想、跳跃式思维要远远强于西方个体思维的方式,相较之下更适合未来人类发展需要。在人文关怀方面,中华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它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高扬人文主义精神,儒家尚书讲“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道家道德经讲“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种对人的价值的珍视与西方将人作为神(上帝)的附庸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道德规范方面,中华文化非常

6、重视伦理道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道德养成是中国人最高的人生理想和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终极关怀。与西方文化“在神的监视”下的道德伦理不同,中华文化的道德是向内探求、自觉的一种修养。(二)古代社会,中华文化的辉煌成就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化曾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千百年来中华文明一直居于世界前列,在亚州东部形成了一个“大中华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中华文化的繁荣与昌盛是众多外国人羡慕的对象,在中国周边,曾经出现过几十个藩属国,像今天的东南亚中南半岛、朝鲜半岛、琉球国等等,他们都愿意把中国作为其宗主国,以纳贡换取中国的保护,他们的君主、大臣与一般平民带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中国,与中国做

7、生意,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社会风俗。藩属国之外的其他民族,包括欧洲的一些国家的学者、商人对中国也充满了向往。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在其所著的 论荣耀里就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广阔、最美丽、人口最多、德育教育 2022.03真情 德育教育225 管理得最好的国家”。在伏尔泰的眼里,中国有开明的政治:“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则是一国的君父”;有完备的体制:“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有良好的道德:“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有先贤的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三)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的相对式微从 14 世

8、纪开始,西方文化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源自于古希伯来文明的一神教观念和古希腊文明的理性主义和民主主义,接连催生了西方世界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的产生,使得西方文化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主导了整个世界的近现代化。与之相比,中华文化由于偏于经验主义和人文主义,加之根深蒂固的宗法意识、等级意识、教条意识、唯上意识,使得其发展的历史进程相对缓慢,在与西方文化的较量中屡屡败北。在经过晚清以来对传统文化的历次批判、否定之后,中华文化的精华和优长连同其糟粕被无差别的一并埋没,“全盘西化”的声音屡屡出现,西方文化逐步成为世界普世文化,中华文化逐渐式微。特别是在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的进程开始加

9、速。在反思我们接连战败和贫穷落后的原因时,我们经历了从技术层次改革(洋务运动)和制度层次改革(维新变法、共和革命)的失败后,逐渐开始从中华文化方面找原因。刚开始对待传统文化还算是比较客气,以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纲进行文化变革,表面实用性的文化用西方的,但是还要保留传统文化礼义廉耻这些内核。但是后来就越来越激进,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情况,到新文化运动时,直接提出“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口号,将传统文化彻底踩在脚下。当时作为国家领袖蒋介石都皈依了基督教,而学术界、文化界更是汉语拉丁化运动,妄图用拉丁化的拼音完全代替汉字,中华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就是在这么一种情势下,中国共产党接

10、过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担,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理论高峰。二、中国共产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年历程(一)建党初期对统文化的批判和扬弃中国共产党是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的,我们党的文化策略与文化认知也经历了一个变化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建党初期,党的几个主要创始人都是批判传统文化的。党的两个重要创始人陈独秀与李大钊都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持坚定的批判态度。陈独秀从袁世凯、张勋两次复辟帝制都提倡儒学、鼓吹尊孔的事实中断定,“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认识到,“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

11、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再看看李大钊。李大钊认为,孔子是中华文化伟大的奠基者之一,但过分的推崇孔子,就使得后人不会思考了,也不再能建立新的理想特别是社会理想并为之而奋斗。李大钊说:“吾华之有孔子,吾华之幸,亦吾华之不幸也。”因为,“自有孔子,而吾华之民族不啻为孔子而生”,故“孔子生而吾华衰”。从此,后来之民,“日惟鞠躬尽礼,局促趋承于败宇荒墟,残骸枯骨之前,而黯然无复生气”,除膜拜孔子外,“不复知尚有国民之新使命也;风经诂典而外,不复知尚有国民之新理想。”(二)革命年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借鉴革命战争时期,而对党内

12、接连出现的右倾投降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初步探索,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的文化环境相结合。作为当年北大的一名学生,毛泽东也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但当他成为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者之后,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西方文化,总的基调是科学的,那就是“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所以,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他指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辩证地总结和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珍贵遗产,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而应当“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

13、的文化”。毛泽东酷爱中国诗词文化,同时精通中国历史文化,是现代社会为数不多的古体诗人,他的军事领导才能和指挥艺术与其传统文化底蕴密不可分。他的哲学著作实践论矛盾论吸收借鉴了先秦道家和名家的朴素辩证思想,同时刘少奇的论共产党人的修养也明显借鉴了中国传统的儒家修身思想,都是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阐发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著作。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辩证地看待中华文化中,剔除其封建性糟粕的部分发掘弘扬其中蕴涵的民主革命因素。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始初步融合。(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传统文的反思和调适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面临的最大任务,就是如何在推翻一个旧世界

14、的基础上,建设一个新世界,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仍然是批判继承。为了与传统封建糟粕文化划清了界限,我党在全社会开展了移风易俗运动,对传统社会中的腐朽文化、封建思想和会道门等进行了取缔和批判,使社会文化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中央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进步,针对知识分子进行了思想改造动动,加强劳动教育,使绝大多数知识分子认识到劳动的价值,自觉的将自已的创造和思考放在为工农兵服务上面。(四)改革开放新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拨乱和恢复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随着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我党传统文化的认识逐渐回归理性。以邓小226 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采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

15、首先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反省,一方面“文革”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严重的破坏,期间破坏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对孔子、儒学全盘否定。另一方面,这种非理性的批判本身就是一种封建主义残余思想的表现。所以邓小平在 1980 年时说,“要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不要“不加分析地把什么都说成是封建主义”11986 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恢复了建国来“双百”方针,为我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表率。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西方文化思潮开始不可避免地大量涌入,对全社会的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负面影响,也猛烈冲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对这

16、种情况,党中央高度重视,更加注重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2胡锦涛也多次强调“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3同时,在这一时期,孔子学院开始在世界各地建设,在国际社会上形成一股“国学热”,传统文化开始走出国门奔向世界。(五)新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强化和弘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到了文化自信的高度,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将中华文化的发展推向了高峰,是中华文化和

17、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以来,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待传统文化,将其视为彰显我们民族和国家独特性的根本特征。2013 年,他到曲阜孔子研究院视察,提出要复兴我们的传统文化;2014,他以总书记的名义参加了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大会,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2016 年主持召开哲学和社会科学座谈会;2017 年中央两办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21 年“七一讲话”提出两个“相结合”论断;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一系列重视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都显示出我们党对传统文化的最新认识,中华文化

18、制的发展进入又一高峰。释放出凝心聚力的时代价值,也为我们走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丰厚滋养。三、中国共产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经验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认识、看待、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认真总结并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对于继续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优势,把党和国家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重大意义。(一)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社会的发展能够起到指引和推动作用。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基因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实践中我们不能只坚持马克思主义,完全抛弃传统文化,这样我们就会断送

19、我们根和魂;同样的我们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视为异族文化“以儒代马”,这样我们就失去先进理论的指导,重回老路。百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弘扬,用传统文化阐释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要坚持批判与继承相统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要采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认识方法,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按照“剔除糟粕,吸收精华”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结合历史流变、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加以鉴别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

20、,“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完全照搬传统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均是要不得的,对待传统文化制要始终坚持以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来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提出了“文化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建国后和十一届三全会,我党又提出和重申了“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些口号的提出充分说明了,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是要为社会最广大的人民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爱惜群众,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建设生力军的作用,并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建设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注释:1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35 页2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58 页3胡锦涛文选,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640 页作者简介:于海元(1986-),男,汉族,山东广饶人,中共潍坊市委党校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国哲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