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记叙类文章阅读
一、文章标题:[1、标题含义;2、标题作用;3、标题的拟写]
标题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
1、标题的含义:
(1)理解标题与主题(作者情感的)的关系
①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
②有的标题形象地暗示主题。
③有的文章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深思。
《水磨镇的微笑》(2011.四川资阳)
选文以“水磨镇的微笑”为题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反应了水磨镇人民灾后的幸福生活,展示了灾区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2)双关义:
①《被风吹走的夏天》(2011.广东肇庆)
表层:随着时间流逝,“我”生命中最难熬的一个季节结束。
深层:在亲情的呵护下“我”的一段煎熬、痛苦的心路历程的终结。
②《赌》(2006.湛江)
表层:上帝让暴君与哲人打赌,谁能穿越沙漠谁就为主。
深层:狂妄自大者必然输掉人生,输掉性命。
(3)比喻义:
①《掌心化雪》(2011.湖南娄底)
本义:掌心化雪是指雪在掌心,会慢慢化成水。
比喻义:这里比喻老师对学生那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关爱,能让学生觉得温暖,感受鼓舞。
②《每一棵草都会开花》(2011.湖南邵阳)
本义:是指大自然中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比喻义:这里含有比喻意义,生动地说明了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成功的道理。
(4)象征义:
①《迷雾灯塔之光》(2009.沈阳)
本义:灯塔再次亮起的火光。
象征义:象征人的爱心、真情所闪烁的人性之光。
②《风雨中的菊花》
本义:小乞丐在风雨中献上的那束菊花;
象征义:象征小乞丐坚韧执着的品格及纯洁美好的情感。
2、标题的作用:
(1)文章的线索。
(2)揭示文章的中心。
(3)概括文章所叙之事(主要内容)。
(4)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
(5)吸引读者关注(悬念)。
(6)运用修辞,形象表达某种意思。
例1:《天窗》(2010.江苏南京)
说说文章以“天窗”为题的作用。
(1)以天窗为题,交待写作对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2)天窗既指老屋的天窗,也指心灵的天窗,一语双关,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例2:《为爱挺直》(2009.黔东南州)
阅读选文后,你会为其精美的文题所折服,联系全文,说说选文标题好在哪里?
(1)高度凝练地概括了选文“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这一主旨,展示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2)造成悬念,引领着读者急切地例
3:《半碗馄饨满满爱》
有人建议将本文的标题改为:“半碗馄饨” ,你会选择哪个?说说理由。
我会选择:半碗馄饨满满爱。
因为:(1)“半碗馄饨满满爱”既点出了文章的线索——“半碗馄饨”,又点出了文章的主旨——“满满爱”。
(2)用“半3、给文章拟标题:
(1)找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作者情感。
(2)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3)语言要求简练,多为8字之内。
例1_____________(2010.浙江东阳)
此文选自孙道荣的博客,读完全文,请你给文章拟个恰当的标题。
①冬天的橡树
②穿破毡鞋的小男孩
③震撼心灵的“家访”
碗馄饨”与“满满爱”作对比,突出了母爱的圆满与伟大。
阅读全文
例2《舐犊》
如果让你给文章换一个标题,你会拟一个怎样的标题?
文章结尾:舌头是用来说话的,是用来品尝食物味道的,李国栋却硬是用自己的舌头书写出了一部震撼人心的父爱神话。
根据文章结尾拟题:《用舌头书写的父亲爱神话》。 二、词语的理解:
1、加点词语的理解;
2、加点词的作用、表达效果;
3、加点词指代什么内容;
4、把句中“xx”语改成“xx”词好不好?为什么?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是中考现代文阅读最常见的题型,一是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二是要结合题的要求,灵活恰当地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技巧。
1、瞻前顾后法
(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对于该词语既要瞻前,又要顾后,对词义进行辨析,词语在文中使用的含义,可能是它的本义,也可能是引申义、比喻义或者其他修辞义,甚至可能是临时产生的某个具体义。
《银行里的男孩》(2011.兰州卷)
问题: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
瞻前顾后:职员对他说“没有父母的信函,一个14岁的小孩不能自己取钱”,以及小男孩说的“但这似乎不公平”却又无能为力的表现,词语的含义为:男孩害怕挨打而取钱,取不到钱而灰心失望。
(2)理解词语的指代义。(理解代词和非代词的指代内容)
可紧扣上下文,寻找它指代的对象和范围,一般在代词前句或前段,有时,指代内容比较隐蔽或比较零碎,则需我们综合概括。
《方寸田园》(2011.江西南昌)
问题:文中多次提及的“俗愿”,实为作者追求的平凡而淡泊的生活,试用简洁语句归纳其具体所指。
瞻前顾后:第五自然段:“说起我们这些人的俗愿,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比如说,逛逛书店……”。
逛书店、观书画展、听音乐会、买鲜花、研究化妆、学烹饪术。
2、抓住主旨法
反映重点语句的深层次含义的词语、体现作者思想情感和立场观点的词语、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都适用于这种方法。
《弹着命运的琴弦 一路高歌》纳兰泽芸
问题:揣摩下面这句话加点词的含义。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9个字放在史铁生身上,是那样令人心酸地契合。
令人心酸,表现出作者对史铁生的同情,这个词是作者的感慨,也是史铁生遭遇的无情的人生经历。
3、巧用修辞法
有的“重要词语”还可通过修辞手法去揣摩词义。一些优秀的文章常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表达深刻的含义。
《江南柳》(2011.烟台卷)
问题: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狂颠的柳絮,点点白嫩的轻柔,让人无处逃避。
分析:“狂颠”这个词语本义是形容举止放纵无节制,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形容狂风之下柳絮漫天飞舞的情景。
答案:“狂颠”一词写出了柳絮在风的吹拂下无拘无束、肆意飘荡的姿态。
4、咀嚼品味法
近几年来,有些考题将对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好处结合起来考查,即说明含义并品味。
《你在伞里吗》
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
问题:加点的词“砸”换成“落”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砸”形象地写出了雨的又大又猛,与“嘭嘭直响”相呼应,同时,“砸”也写出了母女俩生活的艰辛,换成“落”就没有这种效果。
5、写作手法法
有的“重要词语”还可通过写作手法去揣摩和赏析。作者有时会用一些写作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体现文章主旨。
《与一只蝶不期而遇》(2011.四川南充)
赏析加点词的妙处。
颤动的双翅萌动一树花蕾,潮涌一河春汛。
“萌动”“潮涌”是虚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蝶带给“我”的那种含苞欲放、春机无限的美的遐想,表达了“我”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三、句子的理解
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是阅读理解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经常考查的题目。
句子的含义主要是指句子所蕴涵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句子的作用则是句子对表现文章主旨、情感所要达到的目的和产生的效果。[解说和品味]
八类重要句子包括:
1、语段首句:提示、统领、概括的作用;
2、中心句:概括一个语段内容的句子;
3、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4、抒情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5、描写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气氛;
6、修辞句:为更好地传神达意;
7、伏笔、铺垫、照应性句子: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严丝合缝。
8、结构比较复杂、意蕴比较丰富的句子:传达更为丰富的信息。
针对不同的考查题型,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1、抓句中关键词语。(有时还要注意修饰成分)
对于一些含蓄而复杂的语句,可以把关键词作为理解句意的突破口。一个句子中常有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理解了这类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整个句意就容易把握了。
(1)《父亲进城送梨》(2011.浙江义乌)
结合上下文,品味这句话的含义。
饭后,他把那蛇皮袋里的梨一只只取出来,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餐桌上。
“一只只”、“小心翼翼”、“平放”等词语写出了父亲对梨的珍视,充分地表现了父亲对子女深切的关爱。
(2)《弹着命运的琴弦 一路高歌》
结合加点词语,揣摩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无字的白纸……
扯紧,牢牢地抓紧,毫不放松,史铁生活得何其
艰难?这句话是史铁生人生的记录,真实的写照。
2、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有些句子的理解,关涉段意,甚至文意,这就必须借助文章语境加以分析,才能达到理解文句意思的目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往往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到理解句意的潜在信息,据此可以比较准确地理解句意。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2011.重庆卷)
结尾写到“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这句话含义深刻,谈谈你的理解。
通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这是主旨句,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⑥⑦⑧⑨段,⑥⑨段写亲情温暖,而⑦⑧两段写关爱的温暖,从而得出答案:艰难的日子,需要以亲情温暖家人,需要以关爱温暖别人。
3、结合作品产生的时代与作者的写作主旨。
作者写文章时,为了凸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
《别踩疼了雪》(2011.贵州铜仁)
品味语言
夜晚再黑,也4、结合修辞手法。(修辞+表达效果)
弄清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这些句子的真正内涵。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夸张:鲜明;
对偶、排比、反复:结构类修辞突出强调所写的内容特征。
反问、设问:增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压不过雪的白。
人生有再大的不幸,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心灵,就能乐观地面对,就能战胜不幸。
(1)《向一棵树鞠躬》(2009.杭州)
下面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将老人远去的形象比喻成行走着的“永恒的雕塑”,赞美了那种不畏艰辛、乐观生活的精神品质。
(2)《绝唱》(2009.烟台)
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水露的圆润、灵动。
(3)《有一种生活叫读书》
本文语言优美,请简要赏析下面句话。
书本无声,但她就像一个朋友,激励你向生命的更深处走去。当你流泪,它如手帕,温柔擦试;当你欢笑,它如夏花,灿烂成片,激起你心海的朵朵浪花。
拟人修辞方法,把书本比作朋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读书的积极意义。
(4)《与一只蝶不期而遇》(2011.四川南充)
下面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最美的梦境是蝴蝶梦,最美的纽扣叫蝴蝶扣;最美的戏服称做蝶衣;最美的舞姿喻为蝶翩跹;最美的爱情是化蝶而去的梁祝……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突出蝴蝶的美,抒发对蝶的喜爱之情。
5、观照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
一般分析句子的作用,要把结构和内容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
句子在开头的作用:(1)开篇点题;(2)设置悬念,引起下文;(3)为下文作铺垫;(4)激发兴趣;(5)总领全文。
句子在中间的作用:(1)埋伏笔:(2)承上启下;(3)照应上文;(4)为下文作铺垫。
句子在结尾的作用:(1)总结点题;(2)深化中心;(3)照应题目或开头,使章结构严谨;(4)含蓄深刻引人深思。
《世上最辛酸的秘密》(2011.广东湛江)
请说明下面这个句子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
他们一拐一拐地去捡破烂儿,一前一后紧挨着走。
动作描写,突出老白父子俩相依为命,感情深厚(内容上),为下文写老白牺牲自己为儿子争取手术机会埋下伏笔(结构上)。
6、分析句子的表达特点(表达技巧)
有些句子在表达上具有显著的特点,抓住特点,才会对句子有较深刻的理解。
(1)整散结合,长短交替。
①整散结合,摇曳多姿
整句是指字数相近、结构相似、内容相关的一组句子。散句不太注重句子的整齐对称,它长短自由,结构多样,灵活诗意。整中有散,语气舒缓;散中有整,诗意灵动。
②长短交错,参差错落。
长句与短句是相对而言的。用词较多,结构较复杂的句子为长句;反之,为短句。长句表意严谨、精确、细致,短句表意简洁、明快、有力。长短句交替使用不但表意丰富,增强抒情效果,而且往往产生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流逝》
品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不禁黯然,是迷失的,抑郁的,暴烈的,几近失常的。
多用短句,节奏感强,强调了作者对春天流逝速度之快,无法挽留的复杂感情。
(2)有些句子打破常规语序,如倒装句,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
《不朽的失眠》
品读下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唯有他,张继,醒着。
句子两处有意停顿,把张继深夜孤独、沮丧的心绪宣泄得淋漓尽致(强调张继深夜孤独、沮丧的心情)。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①《老屋后面的溪流》
下面句子属于哪种表达方式,各有什么作用?
A、夜晚,我们睡在小屋里,听窗外溪流丁丁、淙淙地自言自语着,心想,天这么黑,溪流摸
黑走路,它害怕吗?它孤独吗?
心理描写,表达出对小溪关心体贴。
B、我发现,这溪流,是我的首席人生启蒙老师和美学老师。
议论抒情,体现出我对小溪的评价和敬重!
②《母亲的5000米奔跑》
下面这个句子有什么作用?
太阳在头顶无情地炙烤着,知了在树上声嘶力竭地叫着,天闷热得像刚熄了火的砖窑。炎炎烈日下,母亲不停地向前奔跑着。
景物描写,写出了天气的炎热,母亲奔跑的艰辛和母爱的伟大。
(4)表现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①《最美好的时刻》
结合原文赏析下面这句话
野兔子、小松鼠和金花鼠它们都在那儿奔跳、欢笑;还有那田野里,那花园的阴影处,花草树木都在悄悄地生长。
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烘托了夜晚的和谐、美好。
②《母亲的日历》
请赏析“多少个静静的夜晚,母亲对着日历上那一个个小小的标记会出神很久,回忆她的儿子在家时的每一寸光阴”语句的表达效果。
运用虚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想象中母亲对儿子的思念。
7、掌握语言特点:
从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准确、简洁;清新、明快;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
《方寸田园》(2011.南昌)
琦君的散文语言质朴自然,清新雅洁,灵活生动。试赏析下面的语句,体会其特色。
整天里不必看时钟,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手倦抛书,就可以睡一大半天。
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朴实,清新气息扑面而来四、内容情节
1、概括文章故事情节
(1)人+事
《我们一样爱他们》(2010山西)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10个字以内)。
年轻人资助贫困生。
(2)人+事+意
《白蝴蝶花》(2009贵州安顺)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写的事件。
院长先生为我做手术时,把纱布折成美丽的“白蝴蝶花”,给我启示:做事一定要做到最好。
3)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让儿子独立一回》(2010浙江舟山)
请以史工程师的口吻概述这篇微型小说的故事情节。(不超过80字)。
儿子考上大学,妻子却病倒了,我俩无法送他入学。我们只得让儿子单独去报到。一周后,儿子寄回一叠发票。妻子很欣慰,我却为此大伤脑筋。
2、伏笔、照应与铺垫
铺垫和伏笔的区别:
(1)从目的上看,铺垫描述的是次要人物或事件,目的却在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件蓄势;伏笔是为了对下文作暗示,以使下文的情节不引起读者疑惑。
(2)从形态上看,铺垫是“显性”的,对次要人物或事件作浓墨重彩的描述;而伏笔是“隐性”的,往往一笔带过。
(3)从位置上看,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
例1、《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2007重庆)
选文第⑤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为后文哪些内容埋下了伏笔?
为后文老人等待学生来信(来电)和收到贺卡埋下伏笔。
例2、《期末作文》(2008湖北十堰)
文章用了较大篇辐写次要人物罗曼·德斯尔博士,这样写有何作用?
为下文我去库特夫人家向她道谢作铺垫。
3、插叙、补叙和倒叙的意义或作用
(1)插叙的作用:对上文:补充交待故事情节;对下文:作铺垫;对全文: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突出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
(2)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3)补叙的作用:在叙事之后再补充叙述事件的结果等内容。补叙只对情节中的人、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补叙能突出人物形象,深化文章的主旨。
插叙写的是相关的两件事,而倒叙和补叙都是同一件事。
例1、《敲雪》(2009沈阳)
选文第③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第③段是插叙,交代父亲对这些杏树、李树、桃树的重视、喜爱、悉心照顾以及这些树对我和几个兄弟读书的重要性,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人读书受教育的重视和对我们的爱,为下文父亲半夜听雪、敲雪和训斥我摘桃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例2、《麦黄黄 杏黄黄》(2009潍坊)
第⑨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补叙,补充交待了故事情节;使“父亲”这一形象更加丰满;表现出父亲既对家庭负责,讲究信用,又具有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例3、《鸟瞰地平线》(2010吉林)
作者在第④段中叙述了24年前的一件往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记叙方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插叙,表现出昔日浦东的荒凉落后,与今日浦东的繁盛通达形成鲜明对比。
4、文章的线索、表达方式。
(1)六种线索:
时间线索:《最后一课》:去上学——上课前——上课时——散学。
地点线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人物线索:《故乡》:“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我的叔叔于勒》:以于勒的贫富变化为线索。
事件线索:《社戏》:以看社戏为线索。
物品线索:《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的来去为线索。
感情线索:情感变化为线索:《阿长与山海经》:以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例1、《看山老爹》(2007江西)
本文有明暗两条主线,明线索是 ,暗线索是 ,其只插叙了 看山老爹种树的情节。
老爹一天的活动;老爹对山林的爱;山林被砍伐。
例2、《感谢自卑》(2010广西河地)
本文在表达方式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本文表达方式的特点为:先叙后议论。文章先记叙了“我”在自卑中奋勇奋进的历程,然后结合邓亚萍的事件进行议论,点明文章主旨。
五、文章主题
1、标题提示法:即从文章标题上直接获取文章中心主旨的方法。
2、段意串联法:即将每段的中心联系起来,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来。
3、首尾归纳法:即从文章的首尾段落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主旨。好文章大都蕴涵着作者的精心构思,很多时候,文章的开头、结尾表明了文章的主旨。
4、关键词句归纳法:即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来概括中心主旨的方法。
5、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文章,迅捷、准确 地把握主旨。
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中心,在中考考题中直接出现的并不多,但与此相关的题如:字词句段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通过想象延伸故事情节;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等。
例1、《老水车旁的风景》(2009苏州)
文章的标题是“老水车旁的风景”,但开头却说“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这“老”与“不老”该怎么理解?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这是一个新造的旅游景点,所以水车并不老。水车见证了老妪和少女之间纯真的感情,这种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源远流长,是古老的,也是永恒的。
例2、《唤醒生命》(2007芜湖)
文章写“他”旅游,为什么对“他“在旅游中的所见所闻一笔带过?
因为本文主题是唤醒生命,如果浓墨重彩地写奇特的高原风光,就偏离了主题。
例3、《看海》(2009济宁)
生活中你一定有过与大自然相遇的经历,请结合本文和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感悟。
自然是伟大的,我们要认识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和自然和谐相处,在自然和社会中锻炼自己。
六、人称和写作手法
1、人称的表达作用:
第一人称:真实、亲切,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客观地展现生活。
2、 表现手法:作者在一篇文章中为刻画人物、突出事物、抒发情感、突出主题等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常见的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对比、衬托、悬念、拟人、比喻、夸张、讽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抑扬结合、虚实结合等。
3、
例1、《橘子与毛衣》
本文叙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请结合运用的人称谈谈达到这种效果的原因。
本文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好处是真实亲切,这是故事感人的基础。
例2、《唤醒生命》(2007芜湖)
文章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用第三人称能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
例3、《别踩疼了雪》(2011贵州铜仁)
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象征母亲美好的形象,象征女儿纯洁的心灵。
例4、《父亲进城送梨》(2011浙江义乌)
第②③段写“我”和妻子对父亲的“埋怨”,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与下文“我”和妻子对父亲态度的转变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表现了“我”因忽视父爱而产生的愧疚之情。
例5、《雪》
写法理解:对本文表现手法的表述,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
C、文章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雪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纯洁、温暖、博爱的向往和赞美。
七、人物描写与人物形象。
1、记叙文中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服务的。
(1)正面描写: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细节。
(2)侧面描写: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补充性格形象。侧面描写有人物的烘托和环境的烘托两种。
(3)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烘托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旨。
2、概括人物形象:
(1)结合人物所做的事来分析。莫怀戚的《散步》,叙述了儿子说服母亲出去散步;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儿子背母亲走小路三件事。儿子形象:懂事、孝顺、有责任感。
(2)结合人物的描写来分析。
(3)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
胡适《我的母亲》结尾“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母亲形象:好脾气、待人接物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慈母。
(4)概括人物形象要全面、客观。
猪八戒:一方面好吃懒做、搬弄是非、占小便宜、见识短浅、贪恋女色;另一方面憨厚朴实、知错就改、忠勇善良。
例1、《母亲为我做棉被》
下面句子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娘立刻就会抬起头来,喜盈盈地回道:“你算猜对了!有了这新棉被,今冬下三尺厚的雪,我也睡得安稳了。”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娘给我做棉被的满足感,表现了娘对“我”的关爱。
例2、《光明行》(2011辽宁沈阳)
天地间很静,只有雨、沙沙的雨落在身前身后。
环境描写,渲染宁静的气氛,烘托“我”逐渐平静的心情。
例3、《偷父》(2010广东)
简要分析“偷父”少年的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虽误入歧途,但良知未泯,孝爱之心犹存,令人痛惜而又同情的少年。
八、个性拓展考题。
答题规律:1、指出本文蕴含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文中的主旨句和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回答)。2、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3、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例1、《我有天下最好的继父》周冬雨
读了本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本文表达了对自己拥有一位天底下最博大无私的继父而骄傲自豪的感情。在文中,正是继父让她住哥哥的房间,不让她每晚穿珠帘挣钱,背水泥为她挣舞蹈培训费等无私爱的举动感化了她,才让她将继父当做亲生父亲一样敬重、孝顺。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自己首先奉献了无私的爱,才会收获到无私的爱。
例2、《带着伤痕飞翔》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谈谈你从这只小鹰“带着伤痕飞翔”的历练中获得的感悟。
文中的这只小鹰无数次带着累累伤痕苦苦练习飞翔,它身上这种屡挫屡战的坚毅深深地震撼了我,勇者是打不倒的。就如我,尽管在一次次的月考中受挫,现实与目标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是每一次我都会重新站起来,我坚信,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打不倒的勇者。
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对象和特征:
1、分析标题。
《今天你“低碳”了吗》(2010福州卷)
本文是事理说明文,其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本文标题虽然是一个问句,但暗示意非常明显,即提倡人们过低碳生活,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
中心内容是:倡导人们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
2、抓住关键语句。
(1)抓关键语句。
《热心的海葵》
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海葵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①海葵是无脊椎动物;②海葵外形奇特,色彩斑谰;③海葵分泌毒液用以自卫和摄食;④海葵分泌黏液,用以识别友军;⑤海葵热心帮助弱小动物。
(2)抓段落中心句(首括句或尾括句)
《中华鲟》(2009浙江)
阅读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请细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中华鲟的几个特点。
①体形较大;②物种珍稀,研究价值重大;③有溯河洄游的习性;④中华鲟成熟期长,生长周期长,繁殖率低。
(3)抓文章主旨句。(说明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征,或阐释了怎样的事理)
《四合院》
本文通过北京四合院与高层建筑的比较,清楚地说明了北京四合院的什么特点?
建筑雅致,结构精巧,数量众多。(主旨句在第一自然段)
3、理清文章的结构或行文思路。
说明对象的特征常是多方面的,通过分析行文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也就把握住了说明对象的不同方面的各个特征。
《祸从天降,谁为真凶》(2011滨州卷)
请简要概括舟曲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①地理条件;②暴雨(强降雨);③人类活动。
选文第③段介绍形成泥石流的第一个原因——地质条件埋下了安全隐患;第④段是过渡段;第⑤段介绍泥石流形成的第二个原因——暴雨或强降雨;第⑥段又是过渡段,从段尾的话可以看出,下文第⑦段介绍第三个原因——人类活动。
4、瞄准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为说明事物、解说事理服务的,体现说明对象的某一特征,这其实也是使用某种说明方法的目的所在。通过分析说明方法,往往可以有效地捕捉到说明对象的特征。
《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2008芜湖)
高科技跑鞋一般具有哪些功能?
避震功能;回输功能;附着力强。
文中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举了几种跑鞋来说明,但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把它们找出来就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了。
二、说明顺序和作用
说明顺序:没有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就可以确定为逻辑顺序了。逻辑顺序一般有八种:①总说分说;②先主要后次要;③先原因后结果;④由现象到本质;⑤由特点到用途;⑥由一般到特殊;⑦由整体到局部;⑧由简单到复杂;⑨由具体到概括(抽象)。
说明顺序的作用:说明文讲求条理性、层次性、说明顺序的作用就是条理清楚地向我们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知识等。
《多彩芬芳的花朵》
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准确地说明花朵五彩芬芳的内在联系。
三、说明方法和作用
自身作用 +
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
分类别 条理清晰地
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
作比较 突出强调
列数字 具体准确地
下定义 严密确切地
画图表 直观明了地
摹状貌 具体形象地
作诠释 通俗易懂地
引资料 有力地
例1、《太阳风暴对地球影响有多大?》(2011南昌卷)
文中以“打喷嚏”“感冒”来说明太阳风暴对人类的影响,这样写有什么有达效果?
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
例2、《最佳饮料——白开水》(2010浙江金华)
请分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和其作用。
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从水中矿物质含量的角度说明了白开水对人体是最适宜的。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白开水对人体是最适宜的。
例3、《我们身边的辐射》(2011义乌卷)
请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上面段落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画线句子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CT检查给人带来伤害,甚至可能是永久性伤害。
四、说明的语言。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准确/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怪风揭秘》(2011浙江湖州)
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怪风虽怪,但如果我们巧妙地加以利用,有些怪风也可以为人类造福。
“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怪风都可以为人类造福,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那场风把一只11万吨重的储油罐轻而易举地抛到120米以外。
“轻而易举”形容做事很容易,在文中是指龙卷风把11万吨重的储油罐抛到120米以外很容易,突出了龙卷风威力之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实际不符合。)
《奇特的海水咸度》(2008新疆)
请揣摩文段⑩中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卷”能否换成“带”或“推”?为什么?
不能;“卷”形象逼真地描绘出了巨浪向上翻卷的情景。而“带”有在前引领的意思,“推”是在后推动的意思,都没有“卷”形象、准确。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饰;“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玉》(2011四川达州)
第①段“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一句中的“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之一”是说代表中国文化特色的不只是玉文化,还有其他形式。去掉后就变成了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只有玉文化了,与实情不符。“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议论文阅读
一、把握论题论点
1、论题是议论文章谈话的中心,是作者论述的对象或范围。
2、论点就是作者在文中对论题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
中心论点的位置:
(1)标题(2)开头(3)在文章中间(4)结尾(5)在文章中没有明显的语言表述中心论点,要通过概括全文获得(6)几个分论点相加。
例1、《伟大的力量》(2009深圳)
通读全文,你认为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决定伟大的最基本的力量一是时间,二是跟谁在一起做。(分论点相加)
例2、《世博给中国带来什么》(2010泸州)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试用一句话概括。
上海世博会将给中国带来深刻广泛的影响。
(通过概括全文获得)
二、分析补写论据
1、事实论据(典型事例、典型史实)
道理论据(自然科学的定义、定理、名言警句、谚语俗语等)
2、依据论据判断确定论点。
3、补写论据:名言警句与名人事例。
名人事例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例1、《让信念点亮生命》(2009河池)
给文章第④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第四段分论点:信念助人在苦难中成才。
贝多芬小时候因家庭贫困没能上学,17岁伤寒、天花、肺病、关节炎等疾病接踵而至,26岁失去听觉。在这样的苦难中,他“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最终成为享誉全球的音乐家。
例2、《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2010襄樊)
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1)引出中心论点;(2)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辨别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和作用:
1、举例论证:举……事例(概括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引用……名言等,有力地证明了……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
3、比喻论证: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观点,使论证通俗易懂。
4、对比论证:拿……与……对比,突出强调了……观点,使论证更全面。
例《阅读杂谈》(2010浙江湖州)
第④段中引用欧阳修的话有什么作用?
采用道理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读书是要与自己的身心发生联系而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
四、理清论证过程。
要理清论证过程,就要了解议论文的结构形式。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就本论部分的论证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
(1)并列式:属于横式结构,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表述。
(2)对比式:也属于横式结构,把两种观点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
(3)递进式:属于纵式结构,各层之间层层深入,把道理说深说透。
例1、《匠人与大师》(2009北京燕山)
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
首先提出“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的观点;然后展开分析,具体阐明匠人和大师的区别;最后又举出牛顿、爱因斯坦、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的事例具体论证,有力地佐证前面提出的论点。
例2、《适应》(2008茂名)
本文思路清晰,层层深入论证。试从文章内容入手,概括其论证结构。
适应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会适应;怎样去适应
五、体会语言特点
议论文的语言要求严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准确周密 2、逻辑性强 3、形象生动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是用词巧妙、修辞方法、句式特点等。
例《和谐明善》(2009河南)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任举一例谈谈你的看法。
(1)短句为主,简明快捷,节奏感强。如“贵了不骄,富了不奢,谦以对人,虚以接物”。
(2)句子多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增加语言的气势。如“恶言恶语,难有和谐;刀枪相见,难觅和谐;你死我活,难见和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