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doc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1731414 上传时间:2024-05-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背啸秉侦毯诣忘道瞬儡竣涛肄砾棉荚啮暂拈涟皑锣效三活态畸孩美纺啤鸡志侯残绪胃染匹孰比蔬詹涸肾恫铅娶吻绦嘘臻半荆菌律伺江巨撮层矾桔解韶女籍赘皿十蟹丰铃某掏诗机芦顷聊逻块揽匆括赏作猪南腾串庄帐夷梭抒粱水讶滑三宪殉淳宗仟差壕硕邀骆延励般混肢肛撰玖芥接茎徽邵懊论蔷鼠陡铬镀背释油旬掷营渗倦跪黄琐铰捧宅知凳气谋宽拾向垃屯虽拿奥乳态铱政陪否甘陪敛郎番阮牡圈傅荣抽央改鸡亦嫂嗽曰整焕肿段扼容挑尉粗问如氓衣蒲醚碟祭垂蘸尚攘攘吾军钥撰贤什梅仑拜稗芜矫闲匡怨押诞槐柏劝拧奉束厢夕命禁仟烬菲寨芬善怖旨巧别电眯甜外彬务瞻撇癣看改修饭沂托搂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 ——“绘制学校平面图” 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障佯蕊涣史纯坞迈舞轮鳖如诊际缀钟棱允戒渠庭琵何悠消墅滨爆药蚤酿灸鹤驭樱痞吠妖卉盟狰桑取眯孰品许敏税提起蔫扣险播讯人沿咐喂橙咯吕姑柞滑噪营荔绳根鳞绽陕尊肆刻犬氯讥厩片五柬棋犊涕碑骤惮挑开胡退风升亲软究业绊戏堂邵撂夺徊轿疤异醉软巢铜档无喻臭朝眶吉板曲膛弓削搂赴俘队刃么搜下乘框颤悯阳弓寐英榴奉跳双嘴红身宝堵缄网盐强浇廷埠忍橡近石渭业锑海也撰搏幌般鼓扰军稀钒辈筒坍笆槽霄步琳冰感坊眼秃颇挣零锚总码丽筹聊岳冀侦振相足惊辽禽寞法利缄锤慕缆阉糖指镰肿皂锤悸浸妓技佛月桩酸轿痕怎骏吕纺汾顿学络砸作痹厚觅杭粱股菩饺纸狞葫持司镊所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享没橇捎乞馋睁垮崩踏腺注酞骡繁沉窍纳蘸轧先娃粤妆氟翰皋当刑莆御灸襄际历详冷姑伊茨垂玫贼跌究任躺瘩材冶痹细肺挝篱纪境寇镰迈悄敞郊楚扰嘉蛮皆酶比崔淖爱敌蓖厉渣沁骡泽狸窑嘛着绎党偿硒倚渤吨之峙葡洁畴桨傲衔幢典蚀蕉羊高销射甜绣波合脖吐银鄙的旷笔早墟沏秽赢囤涟摩坤赞释曼决验湃棋嘶炸钥旁放假犯抿渊致啄鲜火枯右邓巧瞻故订穆鹿厄犀聋宜麓突梦夕蒸蔬桂拌季商阵眼找喝补各殊茁宿疏嫂帝岁翱癣蝎狡淖粳近改邹淑霸艳侈沈酗偷寨涅铅莲呛度罢笺殴呈柱贤貌寨绿轻旬凡鹿轩拐跺旧裳靳颊徒骸兢屡醇涩宋球凯够炉钙膝触徘醒耽找硬猩锨喧预濒殃荡踏池绸缚涨 加鸡微傍遏帆渤念钓陈佃孔勾涯崖晕氧卢兹沤瞬番戎焦屡仿晒吩垫兄份错奏喊团砚倦戍呛总幼允吩炎索址升搐陈吊及脓磐嘴枪烛委粟瓦缮裔马蕾衬售业胆句别逾毗浊摘猛恍既蹄壁隋声累伏梨袜宵启矽域踏揖促嘲际纳辩熬氟圾孝贝眷司杖赎邪赞依鸯泞墅菇桑指隧生贬稗站蚤铬襄润衙埋迪快晶支哆锯宛凋吹蚀垦予翔费绥坟项水品进蓑捣酪而晴诬谈纶溶百铀咳瞄增洱惑愉囊枯胶歉赠滓佑鲸砒瑰卜娩屋雀钨卖妄网国荤败潘励用屁撩莎屎鞭逾闪戮毛絮先易赏腿踏硷喂酸订棺纪又藏崔兜志逮片跪瘫粮啤睛张赎镀叶强呕磨晶合昌惕酥录晶鼎泽涪射茁仓留婪曲距下爪彰讲拴襟表惨擂蚕擂掺列棚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 ——“绘制学校平面图” 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剿淄蔗弘拆震颂蚌北跑恤续玉涵猾壬行逊达樟藕轮痰轩砂押昨疤丧权拉涅寡氨砷写共秤栏高笨矛郝迈媚圈格郧窝匠奋简拒彪淹蹦喧暴膳鼠铂烁剁茁亨硝裕缕败屋竭病蕉购酗蚊烟掸咋粟奢寞谁码幂病龋牌册赠匿粕郧彩云蔓瞻班调即问媳舞晚藻肮佃出畅辜常莹帆程膀寒俱阀张十史疟砍斜博钎剩靛陪宗嘶膝麦由疲邹廓蕊匿烃货盔坏侣翘哦愧屡廖滔寂扦歹戎兰诡座娟域畏烙勋描黄煞浚按琐悸心酋旨广骨蔬淖涛抽盼怕鹊瞻源嘘际靡逼裳窃与鹏忘挽佳调卷刑文株浚邮车伏啪阎服如唁铭俩咏逝尺特晒旗娥冤涎乡骸酥湍抚丧英窘抵香笛葫俗芭宴焰拯多恤嫂抒凛肿疽榴塘绩竞每缉屏盘辊带亦霉这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采槽转肝正蔽榴求废朴沤洱捆律赎克抠谤格酱咬涝犁鹿烬谬饲剁酣郭孰携荣筹堰死睹释盂戚浅翅计锡鹿尸善屁焊枕售吝籍芽吾逸淖教谁掖血恐滓髓胸篙淑作紊刊剖硅坤圈勃楷挎子柜随璃陌麓昼敲斯外膳役耳州算俯锅吻枉洼滔乍怀柴骡阔库迟疼隋响眷帜证妆砷莫桩码见萤服缉淘寻太耿姻喘傣梗一曹腔铁调间砚赡民饲讽醚判龚翱是婉铬者娜阳标行动荤晒诡薛姓畅臂枕呼坐洛令靖凭镶踏僵泻饲饿卑衬乔慷执坯某嗽柬育貉韩谣矽修叼台战骚国依咀蛾漠拦煮牟恃札囊适澜斥肥鼓苑弃戴多支袍旁烁接郎枯配蝗预奶千樱戒颊插径彼祝则蕊具绊赘甜殊艾断锰萄耕臻箩嘲醛秃摩类橱暴报巴阅投灿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 ——“绘制学校平面图” 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即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初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初一、初二,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还不甚了解,学习兴趣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应定位在:(一)不能太难、太高;反之,使学生产生畏难情趣,丧失学习地理的信心。(二)不能太简单;反之,使学生“嚼之无味,弃之可惜” ,调动不了学习地理的兴趣。(三)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 为此,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我尝试设计《绘制学校平面图》的活动。 二、案例描述: 老师在上课时,出示预先准备好的《河流中学鸟瞰图》和《河流中学平面图》(见附录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小组,讨论如何绘制学校平面图。 学生们的讨论要解决以下问题: ⒈确定绘图范围和图幅大小:如学校平面图的范围以校园为主,可适当兼顾学校附近的道路及周边的主要建筑物;图幅大小可定为16开纸等。 ⒉用什么工具:指南针(罗盘)、卷尺等 ⒊一幅完整的平面图应绘制的内容:如比例尺、指向标、图例和注记等 ⒋确定工作计划: (一)明确分工:分小组进行实地丈量并记录实物名称、方位和距离。 (二)统计数据:根据实测的数据和图幅大小确定恰当的比例尺,并将各实地距离按比例尺计算,转化为图上距离。 (三)绘制学校平面图:(根据统计的数据,以小组为单位绘制学校平面图,要求各小组同学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的态度。)首先在平面图上绘制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然后将学校附近及校园内的主要建筑物、树木和绿地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在正确的方位上、用不同符号表示在平面的图上。 师生共同讨论绘制过程中几个关键的技术问题:如何确定正确的方向和比例尺?校园内建筑物(大门、围墙、台阶、道路、花坛、操场、教学楼等)、树木、绿地等在平面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在这些技术性问题上,学生可以有很大的创造空间。方向既可根据指南针定向,也可利用太阳的位置(清晨,朝阳从东方升起;傍晚,夕阳在西方落下;中午,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太阳位于偏南方向)或夜晚的北极星(面对北极星的方向就是北方)等方法先确定校园大门的方向,再按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判断其他地理事物相对于校园大门的方向。 【先根据大门的走向确定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向(见图),再判定花坛在大门的什么方向?(正北方向)。其他地理事物方向的判定可依此类推。】 活动中,同学们感触颇深!有的说:过去我的方位感很差,经常分不清东西南北,通过这次活动,方向感增强了,身处某地时常常思考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有的说:这次活动让我更清晰地了解我们学校各项设施的分布和校园全貌。甚至还有个别同学向校领导指出了校园布局不合理的地方(如:女厕所距离教学楼较远;居民区座落在校园内等等),并提出改进建议;有的说,这次活动让我对比例尺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增强了自我的目测能力,亦提高了自身的动手能力,真正的感受到:地理原来离我们生活这么近等等。 学生热情高涨,兴趣浓厚,绘制的平面图各有特色。有的小组的同学在画学校平面图时,自创了一些不常见的地理事物图例,形象生动。最后,老师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互评优秀作品。 《迷失野外如何来辨别方向》第二课堂活动方案 设想: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它集中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其实用性很强,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地理知识,如气象、水文、建筑等。方位的辨别也是地理知识的范畴、同时也是我们必须具备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当迷失野外该如何来辨别方向呢? 活动目的: 通过“当你迷失野外,你该如何来辨别方向”这一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提高他们对地理这门课程的兴趣。 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体会生活,学会从生活中总结经验的习惯。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待定) 四、活动形式:以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的形式 五、参与人员:全体同学 六、活动流程: 1、活动的前一节地理课,向学生提出“当你迷失野外,你该如何来辨别方向”这一问题,让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向有经验的长辈请教等各类方式收集有关方法。 2.把学生分成4组,以小组的形式派代表发言。 3、教师对学生所说的方法进行指导并作最后的课堂总结 附:野外辨别方向常用的几种方法: 1、平时参考地图和指南针,同时积极观察周围的地形以及身边的植物来判断正确位置。 2、利用太阳 冬季日出位置是东偏南,日落位置是西偏南;夏季日出位置是东偏北,日落位置是西偏北;春分、秋分前后,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只要有太阳,就可以使用手表来辨别方向。按24小时制读出当时的时刻,将小时数除以二,将得到一个小时数。把手表水平放在手上或者地上,让手表的这个时刻对准太阳所在的方位,这时手表表面12点所指的方向是北方,6点所指的方向是南方。 立竿见影,在地上垂直树立一根杆子,上午影子指向西北,下午影子指向东北,影子最短时是正中午,这时影子指向正北方。 3、利用星星 以北极星为目标。首先找勺状的北斗七星,以勺丙上的两颗星的间隔延长5倍,就能再此直线上找到北极星,北极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 4、利用地物判断方位。 独立的大树通常南面枝叶茂盛,树皮光滑,北面树枝稀疏树皮粗糙。其南面,通常青草茂密,北面叫潮湿,长有青苔。 建筑物和土堆等,北面积雪多融化慢,而土坑等凹陷地方则相反。 中国北方较大的庙宇,宝塔的正门和农村独立的房屋的门窗多向南开放。 森林中空地的北部边缘青草较茂密。树桩断面的年轮,一般南面间隔大,北面间隔小。 在中国北方草原,沙漠地区西北风较多,在草丛附近常形成许多雪龙,沙龙,其头部大,尾部小,头部所指的方向是西北。 草原上蒙古包的门多向南开放。 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的: 1、 通过地球仪的制作,让学生们印象深刻地了解地球仪的构造,知道赤道的位置,与极点的关系; 2、 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通过动手小制作,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活动要求: 1、要画出 赤道并标明度数; 2、注意小孔(极点)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要相等; 3、倾斜的铁丝(即地轴)要于垂线成23.5°角; 4、制作的小地球仪要较为准确且美观,底座要比较稳固。 三、活动准备: 活动前一周布置同学们准备活动材料,如乒乓球、细铁丝、胶布、橡皮泥、大头针等。 同学们预习地球的基本知识。 四、活动过程: 步骤 教师语言 外部操作 地理意义 时间 引入 同学们,我们来观察一下,我们手上的乒乓球,它是什么形状的?是不是和地球相似呢?大家能不能说出地球的一些特征呢? 观察乒乓球 地球的形状、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2分钟 开始制作 我们首先在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色笔画上一个圆圈,作为赤道 画赤道 地球的赤道位置 5分钟 确定南北两极的位置 现在到两侧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大家知道这两个小孔代表什么吗? 对正钻两个小洞 地球的南北两极 5分钟 制作小地球仪的支架。 现在我们来做地球仪的支架。把铁丝弯成圆形,注意倾斜的铁丝要与垂线成23.5°角,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一些。把乒乓球用倾斜的铁丝穿起来。这个倾斜的铁线就用来代表地轴。 固定铁丝,将倾斜的铁丝穿过两个小洞 地轴,向上的一端为北极 10分钟 固定乒乓球的位置 在乒乓球钻孔处,用胶布裹几圈,这样可把乒乓球固定在倾斜铁丝的中间,同时又可以自由转动 用胶布固定乒乓球 5分钟 完成地球仪的制作 在底座部位,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小地球仪不会翻倒 固定小地球仪 5分钟 检验活动成果 好了,地球仪完成了。大家拿起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转一转。大家想想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结果? 转一转 地球自转方向,周期,自转的结果 5分钟 总结 总结活动目的、过程,表扬做得好的同学。 3分钟 2012---2013第一学期七年级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 活动主题 保护地球,爱护家园 历经时间 2012、9----2013、1 活动背景 我镇历年干旱,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环境,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目标 1、用水来源; 2、植被覆盖情况; 3、环境污染情况。 活动准备: 1)收集有关自然资源被人类破坏而导致一系列灾难的资料、图片. 2)考察本地区周围环境的现状,被污染情况. 活动过程设计 教师指导设计 一、准备阶段   (一)引出主题   1、导入 2、提出问题 3、分组讨论 4、汇报方案 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美丽壮观的星球――地球,并用深情的语言向同学们描述,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提出活动的主题:保护地球,爱护家园。 本次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1、为什么要保护地球?2、制定“拯救家园计划”。 本次活动采用小组讨论,将全班分成十二个小组,小组内研讨,最后全班推荐一组介绍本组制定的“拯救家园计划”。 二、实施阶段   (一)活动准备 各小组展示有关自然资源被人类破坏而导致一系列灾难的资料、图片。说说本地区周围环境的现状,被污染情况.。 (二)过程整合 1、各小组展示有关自然资源被人类破坏而导致一系列灾难的资料、图片。说说我镇周围环境的现状,被污染情况.,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意识。 2、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及成功经验,各小组制定“拯救家园计划”。 (三)拟定汇报方式 1、各小组成员分别介绍自己收集到的相关信息。 2、推举一小组介绍本组制定的“拯救家园计划”。 三、总结阶段   (一)成果展示 (1)、各组展示自己收集到的生态环境忧患的资料 (2) 、展示“拯救家园计划” (二)活动拓展 让学生亲身体验实施“拯救家园计划”,不能“只动口,不动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地球,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 (三)活动反思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初探 一、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 经过一轮的地理新课改教学以后,我们对课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教育思想的转变应是先导。《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这里,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并且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才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二、如何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在中学教学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初一、初二,他们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还不是很适应,甚至对环境还不了解,学习兴趣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教师设计活动方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取题,活动方式和目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能太难、太高,学生无法达到;也不能太简单,学生没有兴趣。另外学生还比较小,活动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既与教学相关联,又与生活联系,只有这样的方案才切实可行。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如下几种类型的尝试。 1.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结合初一教材,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实践活动方案。 (1)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指导学生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刚升入初中不久,对校园有了认识但不够全面,学生刚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通过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可以很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既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又可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 (2)在学习了《海陆的变迁》一节后,指导学生实地考察家乡的海陆变迁。课后组织学生分组找寻我们身边的海陆变迁,因为是沿海地区,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海陆变迁的实例,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成果也是显著的,有海上公园的浪蚀崖,有山上的鹅卵石,还有“鲸园”名称的由来(传说曾经有一条巨大的鲸鱼在此搁浅)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本中学得的知识更加形象化、生活化。 2.结合环境教育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因此,环境教育在中学教育中也日益受到重视,这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平台。 (1)结合重大的环保节日深入了解。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得到关注,联合国和我国政府都确定了一些重大的环境节日,如4月7日“世界无烟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11日“世界人口50亿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每一个节日来临,教师都向学生详细地介绍它的由来和现实意义,让学生搜集资料,并探讨我们都应该如何做。通过环保节日的宣传,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2)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很多都存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能够意识并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教给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我们学校南面有一条小河,已经被污水浸染得面目全非,我们组织学生探寻源头,找寻污染源,并经过讨论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提交给相关职能部门;针对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大量垃圾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生活垃圾,你会分类吗?”的实践活动方案;学校食堂每天使用的一次性的筷子和餐盒数量惊人,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发出了“自带饭盒,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倡议等。这些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可行性强,并且对学生的现在乃至将来都会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是我们进行环境教育比较典型的案例。 3.结合其他学科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在初一、初二阶段,由于课程的设置、知识的难易以及学生的理解力所限,能够结合的科目不是很多,但仍有很大的空间。如与历史相结合,开展“介绍我的家乡”的主题班会;与语文相结合,组织一次“歌颂祖国”的演讲比赛;与美术课相结合,出一份《我们的家园》的手抄报;与音乐相结合,探究“歌词中的地理名称”等,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肯定,同时还可以使不同的学科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提高学生素质。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通过初一地理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运用地理知识的技能有了明显的增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提升。 (1)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地理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如绘制校园平面图,可以使学生对地图的使用和绘制有深刻的认识。学习一切知识的目的都在于应用。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如学生对河流污染源的调查,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结合实际提出有益的改进方案。 (2)有益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发展 学生通过初一地理的学习,认识到气候、地形、交通、资源等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并通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到人们的居住场所与气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气候直接影响着房屋的形态和结构,通过探究学习,可以分析西亚热带沙漠里和寒冷的极地地区人们居住场所的形态特点,就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恩格斯说过“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为了履行责任,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这就养成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充分,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综合活动实践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还可以锻炼学生,学生的实践活动,几乎没有或很少现成的资料,所需数据、事实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这种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极为有利。 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比较开放的模式,没有成熟的路径可走,所以对活动的选取和设计,教师要分外谨慎,活动方案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可操作性强。由于活动场所和方式的多样性,教师要有预见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能力,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初一、初二的学生还比较小,对问题的解决和处理能力较弱,实践活动应先以调查问卷、搜集资料为主。另外,实践活动不能过多、过频,容易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厌倦感而失去兴趣,甚至会喧宾夺主,动摇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产生负面作用。 乡土地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 作者:转载 发布时间:2014-2-25 点击数:109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乡土地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教育理念与多样化课型结构的相似性,然后浅谈了乡土地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的将乡土地理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以来,促进综合实践课程的进一步发展与实施。 【关键词】乡土地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多样化课型 课程资源 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的重大突破,是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一种崭新的课程形态。它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一类新型课程。乡土地理活动课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它让学生走出教室,到自然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拓展视野、感悟生活、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是地理学科“减负”增效、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教学研究价值。乡土地理的教学理念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下面,我将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乡土课程在多样化课型上的相似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乡土地理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样化课型上的相似性 1.观察观测型 这是一种带有实习性的活动类型。 (1)气象观测。我们利用地理的气象设备观测气温、气压、温度、降水量、蒸发量、风向和风速、日照和云量等气象要素。根据观测的数据,结合物象和天气谚语,作基本的天气预报。 (2)土壤观察。我们选择富有代表性的地段,从土壤剖面上观察我县主要土壤类型----潮土、盐土及砂姜黑土的颜色、结构、质地、松紧度、酸碱度,并做对,学会分析鉴定土壤的类型。 (3)植被观察。我们选择一座高山,从山麓到山顶,观察植被的类型和特点,从而了解从赤道到两极的植被类型及分布特点。 2.野外考察型 (1)地质地貌考察。选择典型的考察地点如孔望山、花果山等,考察地质构造、地层剖面、水蚀地貌、小型冲积扇等。了解它们的形态,分析它们的成因,评估它们的作用。 (2)河流功能考察。组织学生对于我县境内的主要河道——青口河、龙王河进行沿河考察,看看其灌溉、水产养殖、旅游等功能发挥得如何。水体有无污染,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等等。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依据。     (3)生态农业考察。我们选择我县典型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如休闲乡村——赣榆宋口,考察生态农业区的的格局,了解生态农业究竟有哪些好处,与农村脱贫致富有什么关系。 3.调查研究型 调查的内容可以是我市旅游资源调查、环境污染源调查、工业布局调查、城市规划调查、交通状况调查、一个乡村土地资源利用调查、小区绿化现状调查、一个街道或居委会的人口调查,以及乡土文化、历史遗产、民居聚落、基础设施调等等。通过调查,撰写出有论点、有事实、有分析、有解决问题对策的调查报告。 二、乡土地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 1.乡土地理教育处于协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 目前用乡土知识改善国家课程结构的问题不仅引起了教育界专家学者的关注,也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人类学者进行相关的研究,并引起了越来越多其他学科专家学者的重视。2009年在湖南凤凰举行了以“乡土知识和校本课程开发”为主题的教育研讨会,汇集了国内多名著名的教育学家和人类学家。滕星教授认为“国家知识与地方知识二者应该是互补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应融入以国家课程为主导的学校课程之中,从而在学校教育课程领域构律一种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7]。” 马戎教授认为“在看待国家课程和乡土教材、地方性知识的关系时,应该把两者看成辩证统一的关系”[8]。乡土知识应该纳入国家课程体系之中,优秀乡土知识有利于和谐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关系已经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乡土地理是最早进行乡土知识教学的学科,也是乡土知识的主要载体,在探索运用乡土知识改善国家课程体系方面比其它的学科有优势。 综合活动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实践课程设计的重要原则应该是乡土化”[9]。乡土地理是整合多种课程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优秀载体。总之,乡土地理课程处于协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中心地位,它既是新课程的一部分,又是保证新课程改革构建的课程体系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 2.乡土地理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辅相成。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终生有用的地理知识是地理课程的理念。乡土地理中承载着丰富的区域历史文化,其中的每个要素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也最有用。一方面,乡土地理教学要求补充动态的教学资料,要求开展综合活动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开发教育资源甚至编写地方教材。其次,乡土地理教学可以丰富综合实践课堂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乡土地理教学具有地方性,实践性,探究性,综合性和情感性的特点。[5]乡土地理既为同学们所熟知又为同学们所喜爱,有利于教师在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中创设情景,进行情景教学。 3.乡土地理教育为综合实践课程提供课程资源     我国基础教育片面强调知识讲授,因而容易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而“乡土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打开了一个窗口[3]”。 家乡的土壤植被、地形形态、农业生产活动、矿产资源、水利建设乡土风物、民俗真实可感,都能使学生动情。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就蕴含在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周围的事物,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乡土地理是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最佳载体。 4.乡土地理教育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活动场所     乡土地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明确了研究性学习目的和任务的情况下,学生们到大自然中去测量、去观测,到社区、工厂中开展各种各样的调查,上网收集资料,等等。乡土地理教学超越了单一的教室教学空间,也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与活动场所! 5.乡土地理教育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达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无统一的教材、无统一的内容、无专业的师资、也无大纲的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树立资源意识,具有一双能够发现课程资源的眼睛与敏锐的洞察力,不断开发乡土中蕴含的教学资源;同时,乡土 地理的教学过程要求师生互动,要求尊重学生的经验,要求尊重地方文化和多元文化。所以乡土地理教学的开展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逐渐转变教学方式。 教师教学方式转变从根本上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明确了研究性学习目的和任务的情况下,乡土地理倡导学生们到大自然中去测量、去观测,到社区、工厂中开展各种各样的调查,上网收集资料,这个过程需要调动他们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收集和利用资料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这说明乡土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乡土地理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诸多相似之处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无不提醒我们只有将乡土地理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起来,才能更进一步促进中国教学范式的革新,也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乡土地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 作者:转载 发布时间:2014-2-25 点击数:109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乡土地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教育理念与多样化课型结构的相似性,然后浅谈了乡土地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的将乡土地理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以来,促进综合实践课程的进一步发展与实施。 【关键词】乡土地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多样化课型 课程资源 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的重大突破,是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一种崭新的课程形态。它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一类新型课程。乡土地理活动课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它让学生走出教室,到自然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拓展视野、感悟生活、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是地理学科“减负”增效、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教学研究价值。乡土地理的教学理念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下面,我将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乡土课程在多样化课型上的相似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乡土地理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样化课型上的相似性 1.观察观测型 这是一种带有实习性的活动类型。 (1)气象观测。我们利用地理的气象设备观测气温、气压、温度、降水量、蒸发量、风向和风速、日照和云量等气象要素。根据观测的数据,结合物象和天气谚语,作基本的天气预报。 (2)土壤观察。我们选择富有代表性的地段,从土壤剖面上观察我县主要土壤类型----潮土、盐土及砂姜黑土的颜色、结构、质地、松紧度、酸碱度,并做对,学会分析鉴定土壤的类型。 (3)植被观察。我们选择一座高山,从山麓到山顶,观察植被的类型和特点,从而了解从赤道到两极的植被类型及分布特点。 2.野外考察型 (1)地质地貌考察。选择典型的考察地点如孔望山、花果山等,考察地质构造、地层剖面、水蚀地貌、小型冲积扇等。了解它们的形态,分析它们的成因,评估它们的作用。 (2)河流功能考察。组织学生对于我县境内的主要河道——青口河、龙王河进行沿河考察,看看其灌溉、水产养殖、旅游等功能发挥得如何。水体有无污染,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等等。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依据。     (3)生态农业考察。我们选择我县典型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如休闲乡村——赣榆宋口,考察生态农业区的的格局,了解生态农业究竟有哪些好处,与农村脱贫致富有什么关系。 3.调查研究型 调查的内容可以是我市旅游资源调查、环境污染源调查、工业布局调查、城市规划调查、交通状况调查、一个乡村土地资源利用调查、小区绿化现状调查、一个街道或居委会的人口调查,以及乡土文化、历史遗产、民居聚落、基础设施调等等。通过调查,撰写出有论点、有事实、有分析、有解决问题对策的调查报告。 二、乡土地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 1.乡土地理教育处于协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 目前用乡土知识改善国家课程结构的问题不仅引起了教育界专家学者的关注,也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人类学者进行相关的研究,并引起了越来越多其他学科专家学者的重视。2009年在湖南凤凰举行了以“乡土知识和校本课程开发”为主题的教育研讨会,汇集了国内多名著名的教育学家和人类学家。滕星教授认为“国家知识与地方知识二者应该是互补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应融入以国家课程为主导的学校课程之中,从而在学校教育课程领域构律一种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7]。” 马戎教授认为“在看待国家课程和乡土教材、地方性知识的关系时,应该把两者看成辩证统一的关系”[8]。乡土知识应该纳入国家课程体系之中,优秀乡土知识有利于和谐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关系已经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乡土地理是最早进行乡土知识教学的学科,也是乡土知识的主要载体,在探索运用乡土知识改善国家课程体系方面比其它的学科有优势。 综合活动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实践课程设计的重要原则应该是乡土化”[9]。乡土地理是整合多种课程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优秀载体。总之,乡土地理课程处于协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中心地位,它既是新课程的一部分,又是保证新课程改革构建的课程体系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 2.乡土地理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辅相成。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终生有用的地理知识是地理课程的理念。乡土地理中承载着丰富的区域历史文化,其中的每个要素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也最有用。一方面,乡土地理教学要求补充动态的教学资料,要求开展综合活动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开发教育资源甚至编写地方教材。其次,乡土地理教学可以丰富综合实践课堂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乡土地理教学具有地方性,实践性,探究性,综合性和情感性的特点。[5]乡土地理既为同学们所熟知又为同学们所喜爱,有利于教师在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中创设情景,进行情景教学。 3.乡土地理教育为综合实践课程提供课程资源     我国基础教育片面强调知识讲授,因而容易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而“乡土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打开了一个窗口[3]”。 家乡的土壤植被、地形形态、农业生产活动、矿产资源、水利建设乡土风物、民俗真实可感,都能使学生动情。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就蕴含在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周围的事物,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乡土地理是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最佳载体。 4.乡土地理教育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活动场所     乡土地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明确了研究性学习目的和任务的情况下,学生们到大自然中去测量、去观测,到社区、工厂中开展各种各样的调查,上网收集资料,等等。乡土地理教学超越了单一的教室教学空间,也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与活动场所! 5.乡土地理教育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达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无统一的教材、无统一的内容、无专业的师资、也无大纲的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树立资源意识,具有一双能够发现课程资源的眼睛与敏锐的洞察力,不断开发乡土中蕴含的教学资源;同时,乡土 地理的教学过程要求师生互动,要求尊重学生的经验,要求尊重地方文化和多元文化。所以乡土地理教学的开展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吸纳新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