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河中石兽》.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650363 上传时间:2024-05-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中石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河中石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河中石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河中石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河中石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河中石兽河中石兽导学案【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观点。(重点)2.参考注解,识记某些词古今不同的意义;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逐步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重点、难点)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教法】多媒体教学法、点拨法。【学法】预习法、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归纳法。【导学流程】一、自主预习(第一课时)(一)1、走近作者。 纪(J)昀(1724年6月-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文学家。直隶河间府(今河北献县)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份,卒于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历雍正、乾隆

2、、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清初书法,由于康熙、乾隆等人的倡导,书法大多受赵孟頫、董其昌的影响,他的书法书写流利、圆融,显得雍容华贵,书法大小相兼,收放结合,疏密得体,苍劲多姿,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四岁开始启蒙读书,十一岁随父入京,读书生云精舍。二十一岁中秀才,二十四岁应顺天府乡试,为解元。接着母亲去世,在家服丧,闭门读书。三十一岁考中进士,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任编修,办理院事。外放福建学政一年,晋升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

3、文达公。代表著作阅微草堂笔记。(二)夯实基础正音辨形(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圮( p 倒塌 ) 棹( zho 划船 ) 颠 ( din 精神失常 ) 设帐(设馆教书 )物理 (实物的道理、规律 ) 确论( 正确的言论 ) 湮( 埋没 )除了这些词,我认为有些词也很重要。如:一寺临河干。临,靠近。棹数小船。棹,划船,名作动。阅十余岁。阅,经过。竟不可得。竟,终于。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非木柿。是,这。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暴涨,洪水,动作名。渐沉渐深耳。耳,罢了,语气词。盖石性坚重。盖,表推测语气。但知其一。但,只。(三)结合注释反复朗读课文。(设计意图:熟读课文,加深理解,培

4、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四)利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试译课文,将疑难处勾画出来,以备课上交流;积累文言词句。(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翻译文言文的能力)(五)归纳文言知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省略句、倒装句。(六)复述文章故事(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理解和概括地能力)二、课堂探究(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抽测预习,夯实基础。(三)出示目标,明确任务。(四)朗读课文,培养语感。1.小组比赛读。2.个人速度PK读。3.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五)疏通文意,整体感知1、处理字词,写出词义(1)通假字:不亦颠乎( 通癫,疯狂 )(2)一词多义 岂能为

5、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动词,成为 )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之 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 ) 求之地中 (代词,石兽 ) (3)古今异义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 今义:物理学 )是非木杮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是 ) (4)词类活用棹数小舟( 棹: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暴涨携之去(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大水 )(5)文言句式 a省略句: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省略介词“于”,相当于“在”)求之(于)地中(省略介词“于”,相当于“向”)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得”后省略宾语“之”) b被动句:

6、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示被动,译为“被”)c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介词结构后置,应为“当于上流求之”)(6)解释词语 二石兽并沉焉(一起) 阅十余岁(经过,过了) 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竟不可得(终于,到底) 凡河中失石(大凡,凡是) 如其言 (依照)(7)处理语句 翻译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削下来的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流而下寻找石兽,不是荒唐吗? (3)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石头的特点是坚硬而沉重,河沙的特点是松软而浮动。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

7、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在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沙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怎们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2、翻译课文 3、整体感知 梳理课文故事情节(六)品味赏析 解决质疑(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唐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唐僧和讲学家都犯了拘泥于一般的道理

8、而主观臆断的错误。石兽掉进河里,唐僧以为水能漂物,石兽一定被冲到下游去了。讲学家认为石性重而沙性松,石兽一定深陷进河沙里了。只有老河兵凭着他多年治河的实践经验,具体分析了石、沙、水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石兽逆流而上的结论。事实证明老河兵的判断是正确的,实践出真知。(2)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其中有对唐僧的嘲讽,也有盲目的自信;老河兵的笑,是因为实际经验,是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3) 河中寻找石兽,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其他方法不正确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老河兵的方法正确,是因为这种方法既有理论

9、又有实践,准确地把握了流水、石兽、泥沙的性质及相关关系。第一种方法认为应在水中原处寻找,没有考虑流水、石兽、泥沙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种方法认为应在下游,是因为只考虑了流水的因素,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因素。第三种方法认为应在原地深陷于泥沙中,错在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而忽略了流水。 启示: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七、 拓展延伸,质疑思辨1. 对于课文,我们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也会产生疑问。下面这则资料也许会引发你新的思考,请与同学交流。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

10、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2. 阅读伤仲永,跟同学交流一下你的疑惑或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1、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

12、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从小通达聪慧,会做诗的能力,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得到的禀赋,比起有才能的人高多了。最后成为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的学习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先天得到的,禀赋如此之好,却由于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没有先天的禀赋,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普通人恐怕都不能够吧?八、导学反思,收获感悟1、

13、 我的收获2.我的疑惑导学交流: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练习及时检查所学知识,扫清障碍。2.巩固学过的词、句的含义,理解文章含义。二、教学重难点扫清文中障碍,理解文章含义。三、教学过程 1.检查学过知识,扫清障碍河干(gn)棹(zho)曳(y)钯(p)木杮(fi)湮(yn) 啮(ni) 坎(kn)穴遂(su)溯(s)解释关键字一寺临河干。临,靠近。棹数小船。棹,划船,名作动。阅十余岁。阅,经过。竟不可得。竟,终于。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非木柿。是,这。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暴涨,洪水,动作名。渐沉渐深耳。耳,罢了,语气词。盖石性坚重。盖,表推测语气。但知其一。但,只。常

14、用文言文虚词下列词语中,与“啮沙为坎穴”的“为”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为人谋而不忠乎。B.可以为师矣。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众服为确论。下列词语中,“其”的含义与其它各项不同的是()A.回也不改其乐B.其反激之力。C.如其言D.但知其一整体感知位置理由结果寺僧求之下游顺流下矣寻十余里,无迹讲学家求之地中(深处)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老河兵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果得于数里外翻译句子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四、导学反思,收获感悟1、我的收获2、我的疑惑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