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刺法灸法.ppt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627469 上传时间:2024-05-06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78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刺法灸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刺法灸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刺法灸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刺法灸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刺法灸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刺法灸法刺法灸法 针具 伏羲九针针灸针分为针尖,针身,针体,针尾。品种有镀银柄针,铜柄针,金属管柄针,塑柄针等。规格有0.14-0.5013-75mm等上百种。针体必须光滑锋利,针体挺直,易于进针,手感好,针尖具有“秃中带锐,锐中 带秃”的特点,必须达到刺棉花拔出不带纤维,挑木板不起毛勾的境地,施针痛感才小。针柄针体连接牢固,否则容易断针。针刺练习 纸垫用松软的纸张,折迭成长约8厘米、宽约5厘米,厚约23厘米的纸块,用线如井字形扎紧,做成纸垫。练针时,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如持笔状地持1.01.5寸毫针,使针尖垂直地抵在纸块上,然后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前后交替地捻动针柄,并渐加

2、一定的压力,待针穿透纸垫另换一处,反复练习。纸垫练习主要是锻炼指力和捻转的基本手法。棉团用棉花作衬,外用布将棉花包裹,尽量包紧包实,用线封口扎紧,做成直径约67厘米的棉团。练针方法同纸垫练针法,所不同的是棉团松软,可以做提插、捻转等多种基本手法的练习。人体通过练针有了一定的指力和掌握了一些行针手法后,可在身上按要求消毒后进行试针(学员之间也可相互试针)。自身试针时,要仔细体会手法与针感的关系、针尖刺达不同组织结构以及得气时持针手指的感觉。并要求做到进针无痛、针身不弯、刺入顺利、行针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指感敏税、针感出现快。自身试针的意义第一,使医者能体验刺针的痛苦,从而不断提高针刺手法操

3、作技术。第二,能同时体验到手感和针感,提高手法的操作水平。只有手感和针感的紧密结合,才能使针感运用自如第三,要真正体验补泻手法的操作和作用,自身练习是最全面最便捷的路,只有自身的体验才能揭示补泻手法的奥秘,学到真正的补泻手法。针刺治疗前必须严格消毒,包括针具器械的消毒:高压消毒、煮沸消毒、药物消毒,以高压蒸气灭菌消毒法为最佳。医者手指消毒:先用肥皂水洗刷干净,再习消毒棉球或碘伏棉球拭擦。施术部位的消毒:用消毒棉球或用碘伏棉球从中心点向外绕圈拭擦。拭擦针刺部位。毫针的进针方法,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单手进针法是指只用单手持针刺入穴位的方法。操作时以右手拇、食指挟持针柄,中指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

4、住针身的下端,当拇指与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随之屈曲,针尖迅速刺透皮肤。双手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穴位旁,右手持针,紧靠指甲将针刺入皮肤。适合于短针的进针。挟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两指挟持消毒干棉球,再挟持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皮肤表面。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两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皮肤。适用于长针的进针。提捏进针法: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进针。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紧,使针从左手拇、食两指中间刺入。适用于皮肤

5、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管针进针法:即利用不锈钢、玻璃或塑料等制成的针管代替押手进针的方法。针管一般比针短约5mm,其直径约为针柄的23倍,选平柄毫针装入针管之中,将针尖所在一端置于穴位之上,左手扶持针管,用右手食指或中指快速叩打针管上端露出的针柄尾端,使针尖刺入穴位,再退出针管,施行各种手法。针刺的方向 一般或依经脉循行定方向,即根据针刺补泻的要求,为达“迎随补泻”的目的,或顺经而刺,或逆经而刺;或依腧穴定方向,即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特点,为保证针刺的安全,针尖朝向某一特定的方向或部位,如刺哑门、廉泉穴;或依病情定方向,即根据病情的治疗需要,为使针感达到病变所在部位,针尖朝向病所以达“气至病所”的

6、目的,采用行气手法时亦是根据病情决定针刺的方向。针刺的角度 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主要依腧穴所在位的解剖特点和治疗的需要而定,一般分为直刺(90度)、斜刺(45度)和平刺(30度)三种。行针 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喻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施行各种针刺手法,其含义较广。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行的手法可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提插法先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根据浅、较深、深三部,“提”就是将针由深而浅的向上的操作过程;“插”就是将针由浅而深的向下的操作过程,提插法就是提针和插针的结合应用,即在人体的一定深度内将针施行上下、进退的操”

7、方法。而提插的幅度、层次、频率、时间等,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及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而灵活掌握。捻转法 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与食、中指挟持针柄,作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的动作。也就是拇指与食、中指向内、向外来回捻转。捻转的角度、频率、时间等,应根据病情、腧穴及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灵活运用。循法针刺后如无针感,或得气不显著时,用手指沿针刺穴位所属经脉循行路线的上下左右轻轻地按揉或叩打的方法,称为循法。此法可宣通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感传导可缓解滞针。刮柄法指针刺达一定深度后,用指甲刮动针柄的方法。如以拇指或食指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从下向上刮动针柄;或以拇指、中指挟持针根部

8、,食指由上向下地刮动针柄,此法可激发经气,是一种催气、行气之法。弹柄法指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用手指轻弹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但操作时用力不可过猛,弹的频率也不可过快,避免引起弯针。此法亦有激发经气、催气的作用。搓柄法指将针刺达一定深度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单向捻转的方法,此法类似于捻转法,但仅向一个方向捻针,幅度略大。故皮下组织往往有轻度缠绕针身现象。此法用于气至之前,使之得气;用于得气之后,可增强得气感应。摇柄法指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橹或摇辘轳之状。若直立针身而摇,多自深而浅地随摇随提,用以出针泻邪;若卧针斜刺或平刺而摇,一左一右,不进不退,如青龙

9、摆尾,可使针感单向传导。此法有行气作用。震颤法指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此法可以促使得气。得气,即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施用捻转或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的特殊感觉的反应,谓之得气,亦称为针感。患者会感到针下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或沿一定部位、方向扩散传导;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得气与否与针刺疗效关系密切,可以说是针刺取效的关键。一般而言,得气迅速,疗效就好;得气较慢,疗效就差;若不得气,就可能无效。影响得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取决于患者体质的强弱、病情的变化以及医者取穴准否和操作手法。若针刺不得气则应采用行针

10、催气,或留针候气,或温针,或加灸等法促其得气。候气,是将针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内,安静地较长时间的留针;或间歇地运针,施以提乃、捻转等手法催气,直待气至。催气,是指针刺后若不得气,可以均匀地进行提插、捻转,或以摇、弹、循、刮等法,激发经气、促其气至的方法。守气,是指针刺得气之后,就应谨慎地守护其气,防止其散失。单式补泻手法 复式补泻手法 灸法“灸”,灼烧的意思。灸法是利用某些燃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的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施灸的材料很多,但以艾叶为主,因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容易燃烧,且火力温和,故为施灸佳料。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为艾绒,艾绒是由艾叶加工而成。选用

11、野生向阳处5月份长成的艾叶,风干后在室内放置1年后使用,此称为陈年熟艾。取陈年熟艾去掉杂质粗梗,碾轧碎后过筛,去掉尖屑,取白纤丝再行碾轧成绒。也可取当年新艾叶充分晒干后,多碾轧几次,至其揉烂如棉即成艾绒。艾炷的制作 将适量艾绒置于平底磁盘内,用食、中、拇指捏成圆柱状即为艾炷。艾绒捏压越实越好,根据需要,艾炷可制成拇指大、蚕豆大、麦粒大3种,称为大、中、小艾炷。灸法的作用 温经散寒,可用于治疗寒湿痹痛和寒邪为患的胃院痛、腹痛、泄泻、痢疾等;扶阳固脱,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痰饮等;消瘀散结,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起、疾病、瘿瘤等;防病保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

12、强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等四个方面的作用。直接灸,又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无瘢痕灸和瘢痕灸两种。无瘢痕灸,即将艾至置放于皮肤上之后,从上端点燃,当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至夹去,换炷再灸,一般灸37壮,以皮肤充血、红润为度。此法适用于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等。瘢痕灸,又称化脓灸,即灸前先在施术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液,然后放置艾烃,从上端点燃,烧至皮肤有的痛感,可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减轻疼痛。应用此法一般每壮应燃尽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可灸79壮。灸毕在施灸穴位上贴敷淡水膏,大约1星期左右化脓,灸疮45天左右愈合,留有瘢痕。化脓期间应注意清洁

13、,避免感染。此法临床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病、瘰疬等。间接灸又称隔物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依间隔物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称谓,常用的有下述几种。隔姜灸,即以鲜生姜作间隔物,上置艾炷点燃施灸的方法。具有温中止呕、解表散寒的作用,适用于一切虚寒引起的病证,如虚寒性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和风寒湿痹等。隔蒜灸,即以鲜蒜片作间隔物。上置艾炷点燃施灸的方法,适用于治疗虚劳、顽痹等。隔盐灸,即以纯净食盆填敷于脐部。上置艾炷施灸的方法。具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的作用,适用于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隔附子灸,即以附子片或附子药饼作间隔物,上

14、置艾炷施灸的方法。具有温肾壮阳的作用,适用于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和疮疡久溃不敛的病证等。艾卷灸,又称艾条灸,即用桑皮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卷,将其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方法。分悬灸和实按灸,前者又分成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温和灸,即点燃的艾卷一端,对准应灸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cm处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雀啄灸,即点燃的艾卷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走的距离,而是像鸟 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的方法。温针灸,是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又要施灸的疾病。即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

15、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3cm的艾卷施灸,或针尾上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的方法。温灸器灸,是应用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有温灸筒和温灸盒,施灸时将艾绒点燃后放入,然后将温灸筒或温灸盒放在施灸部位上,一般灸1520min,适用于灸治腹部、腰部的一般常见病。灯火灸又称灯草灸、油捻灸、神灯照,是民间沿用已久的简便灸法。取1015cm长的灯芯草或纸绳,蘸麻油或其他植物油,浸渍后点燃起火,对准穴位猛一触,可闻“叭”的一声爆响,灸后皮肤有一点发黄,或起小泡,为恰到好处。主要用于小急性病证,如痄腮、喉蛾、吐泻、惊风等。天灸又称药物灸、发泡灸,即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敷后肤可起泡

16、,或仅使局部充血潮红。所用药物多是单味中药,也有用复方者。常用的有蒜泥、细辛灸、天南星灸、白芥子灸等数十种。由于用药不同,其治疗病证也不同,如蒜泥灸敷涌治咯血、衄血;细辛灸敷神阈治小儿口腔炎;天南星灸敷颊车、颧髎治面神经麻痹;白芥子灸腧穴或患处治关节痹痛、口眼歪斜等。施灸的注意事项 1施灸前要与患者讲清灸治的方法及疗程,尤其是瘢痕灸,一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与合作。瘢痕灸后,局部要保持清洁,必要时要贴敷料,每天换药1次,直至结痂为止。在施灸前,要将所选穴位用温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净,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适当温度,防止受凉,影响疗.2除瘢痕灸外,在灸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艾火灼伤皮肤。尤其幼儿患者。如有

17、起泡时,可用酒精消毒后,用毫针将水泡挑破,再涂上龙胆紫即可。3、偶有灸后身体不适者,如身热感、头昏、烦躁等,可令患者适当活动身体,饮少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等穴位,可使症状迅速缓解。4施灸时注意安全使用火种,防止烧坏衣服、被褥等物。施灸的禁忌 1面部、乳头、大血管等处不宜用直接灸,关节活动部位不宜用化脓灸。2空腹、过饱、疲劳及对灸法恐惧者,应慎用灸法;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3孕妇的腹部及腰骰部也不宜施灸。灸后的处理,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涂以龙胆紫。瘢痕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

18、,慎做重体力劳动,疮面勿用手抓,保护痴皮,保持清洁,防止感染。4.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疗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也不宜施灸。拔罐疗法的操作应用拔罐疗法的操作应用 火罐可有如下几种 1)角制罐:用牛角或羊角加工制成。用锯在角顶尖端实心处锯去尖顶,实心部分仍需留12cm,不可锯透,作为罐底。口端用锯锯齐平,打磨光滑。长约10cm,罐口直径分为6cm、5cm、4cm三种。其优点是经久耐用。2)竹制罐:用直径35cm的坚实成熟的竹,按节截断,一端留节年底,一端去

19、节作口,罐口打磨光滑,周围削去老皮,做成中间略粗、两端稍细,形如腰鼓的竹罐。长约10cm,罐口直径分为5cm、4cm、3cm三种。其优点是轻便、廉价。不易破碎;缺点是易燥裂漏气,吸附力不强,不易观察皮肤的变化。3)陶制罐:由陶土烧制而成,形如石臼,罐口平滑,鼓肚,口底稍细,分为大、中、小三种型号。其优点是吸力强;缺点是易破碎,不易观察皮肤的变化。4)铜、铁罐:系用铜和铁皮制成。优点是耐用牢固,不会破碎。缺点是价格较贵,传热太快,易烫伤皮肤。目前已基本不用。5)玻璃罐:玻璃拔罐是目前家庭最常用的拔罐,各大医药商店的器械柜均有出售。它是由玻璃加工制成,一般分为大、中、小三个型号。其形如球状,下端开

20、口,小口大肚。其优点是罐口光滑,质地透明,使用时可观察到拔罐部位皮肤充血。淤血程度,便于掌握情况;缺点是易摔碎损坏。6)挤气罐:挤气拔罐常见的有组合式和组装式两种。组合式是由玻璃嗽叭筒的细头端套一橡皮球囊构成;组装式是装有开关的橡皮囊和橡皮管与玻璃或透明工程塑料罐连接而成。其优点是不用点火,不会烫伤,使用安全,方法简便,罐口光滑,便于观察。7)抽气罐:抽气罐常用青、链霉素药瓶,将瓶底磨掉制成平滑的罐口,瓶口处的橡皮塞应保持完整,留作抽气用;医药商店的器械柜也有出售成品真空枪抽气罐,它是有机玻璃或透明工程塑料制成,形如吊钟,上置活塞便于抽气。其优点是不用点火,不会烫伤,使用安全,可随意调节罐内负

21、压,控制吸力,便于观察等。它是家庭最适用的抽气拔罐。以排气法分类以排气法分类(1)投火法:用小纸条(如图42)点燃后,投入罐内,不等纸条燃完,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上,即可吸于体表(如图43)。(2)内火法:以镊子夹住点燃的酒精棉球,在罐内绕一圈,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上,即可有吸住(3)贴棉法:用1厘米见方的棉花一块,不要过厚,略浸酒精,贴于罐内壁中段,然后点着,罩于选定的部位上,即可吸住。(4)架火法:用一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直径23厘米,放在被拔部位上,上置小块酒精棉球,点燃后将罐扣上,可产生较强吸力,使罐吸住。2.水罐:利用煎煮水热力排去空气。一般应用竹罐,先将罐放在锅内加水煮沸,用时

22、将罐倾倒用镊子夹出,甩去水液,或用折叠的毛巾紧扪罐口,乘热扣在皮肤上,即能吸住。3.抽气罐:抽出空气。先将抽气罐紧扣于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从橡皮塞中抽出瓶内空气,使产生负压,即能吸住。或用抽气筒套在塑料罐活塞上,将空气抽出,即能吸住。1.单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或明显压痛点。可按病变或压痛范围大小,选取适当口径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处拔罐;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在肩内陵处拔罐;冈上肌腱炎在肩髃处拔罐等。2.多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的疾病。可在病变部位吸拔数个乃至排列吸拔十数个罐,称为“排罐法”。如某一肌束劳损时可按肌束位置成行排列拔罐。治疗某些内脏器官瘀血时,可按脏器解剖部位在相应体表纵横排列拔

23、罐。3.闪罐:吸拔后即起去,反复多次。即将罐拔上迅即起下,再拔上,再起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上。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虚证。4.留罐:吸拔后留置一定时间。即拔罐后,留置515分钟。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夏季及肌肤瘠薄处,留罐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损伤皮肤。5.推罐:又称走罐,吸拔后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处,如腰背、臀髋、腿股等部位。须选用口径较大的罐,罐口要平滑,玻璃罐最好,先在罐口人涂一些滑润油脂,将罐吸上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即后半边着力(如图47),向后按,前半边不用力略向上提,慢慢向前推动(如图48),如此上下左右来回推拉移动数十

24、次,至皮肤潮红或郁血为止。1.药罐:用中药煎煮竹罐后吸拔,称煮药罐。或在罐内存贮药液,称贮药罐。煮药罐:将配制成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将竹罐投入药汁内煮15分钟,使用时,按水罐法 拔于需要的部位上,多用于风湿病等症。常用药处方为:麻黄、蕲蛇、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木瓜、川椒、生乌头、曼陀罗花、刘寄奴、乳香、没药各6克。贮药罐:在抽气罐内或玻璃罐内事先盛贮一定量的药液,药液量约为罐的2/3 1/3,使吸在皮肤上。常用药为辣椒水、两面针酊、生姜汁、风湿酒等。常用于风湿病、哮喘、咳嗽、感冒、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2.针罐:在留针的过程中,加拔罐。即先在一定的部位施行针刺,待有痠、胀、重、麻等得气感后,留针原处,再以针刺点为中心拔罐。多用于风湿痛。3.针药罐:在留针过程中,加拔药罐。即先针刺,得气后留针,再以针刺点为中心,加拔药罐。4.刺络拔罐:用三棱针、皮肤针等刺出血后加拔罐。即用三棱针或皮肤针等叩刺病变局部或小血管,使潮红、渗血或出血,然后加拔火罐。适用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