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腧穴总论2014.10.26更多医学精品尽在医学吧http:/ 明明杨继洲集明以前针灸学术精华及他个人经杨继洲集明以前针灸学术精华及他个人经验撰针灸大成,他将腧穴按其名称、性质验撰针灸大成,他将腧穴按其名称、性质进行分类,对各科各类病症充实了针灸辩证选进行分类,对各科各类病症充实了针灸辩证选穴配方、补泻手法等内容,并使腧穴增加至穴配方、补泻手法等内容,并使腧穴增加至359个个之多。之多。清清李学川将针灸与方脉合一,统一于辨证论李学川将针灸与方脉合一,统一于辨证论治体系之下,倡导针与药不可偏重方能左右逢治体系之下,倡导针与药不可偏重方能左右逢源,他撰针灸逢源,将历代医籍中十四经源,他撰针灸逢源,
2、将历代医籍中十四经穴全部收集一起,使穴位增加到穴全部收集一起,使穴位增加到361个个,沿用,沿用至今。至今。2014.10.26 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了统一的经穴国家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了统一的经穴国家标准,规定了人体腧穴的定位方法和标准,规定了人体腧穴的定位方法和361个经个经穴,穴,48个经外奇穴。个经外奇穴。212 腧穴分类(掌握)腧穴分类(掌握)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一一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指归属十二经和任脉、督脉循行线上的腧穴,有固定名称、固定位置和归经,具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二奇穴 又称经外其穴,指既有一定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
3、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2014.10.26奇穴特点:奇穴特点:1、在十四循行线上,、在十四循行线上,2、不在十四、不在十四经经循行线上,循行线上,3、不止一个部位由多个穴位组合而、不止一个部位由多个穴位组合而成,成,4、有些经穴本身就是经穴,由于它有特殊、有些经穴本身就是经穴,由于它有特殊作用,把它抽出,如百虫巢(血海)。作用,把它抽出,如百虫巢(血海)。三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始见于千金方中,这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213腧穴命名腧穴命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故腧穴各有一定部位和命名,且名
4、称2014.10.26都有一定 的意义,故千金翼方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了解腧穴命名的含义,有助于熟悉、记忆腧穴的部位,理解腧穴的功能及临床应用。一根据所在部位命名(据解剖部位命名)1人体解剖部位命名,如腕骨,乳根,颧髎;2内脏解剖名称命名,如心俞、肝俞、肾俞。二根据治疗作用命名(据穴位的功能命名)如:睛明、光明、风池、哑门。三根据天体地貌命名(据自然现象命名)2014.10.261以天文学上日月星辰而命名,如上星、日月、华盖、太白。2以地理名称结合腧穴的形象而命名,如承山、合谷、小海、阴陵泉、风市。四参照动植物命名:如鱼际、伏兔、攒竹。五借助建筑物命名:如天井、库房、地仓、梁
5、门。六根据中医理论命名,1阴阳五行类:阴交、阴市、会阳、阳关;2脏腑气血类:神堂、魂门、关元、气海;3经脉流注类:大迎、三阴交、百会、三阳络。2014.10.26 22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一一扪穴检查诊断疾病,用循按、触摸方法,在经穴部位寻找异常变化,如在穴位上出现压痛、寒温、硬结、隆起、凹陷、条索状物和皮疹等,以推断何经何脏发生疾病,来协助诊断,作为辨证施治依据,此种方法称为扪穴检查法二检测穴位诊断疾病知热感度测定法:为日本学者赤羽幸兵首先发现,既利用线香或特制的电热器作为热源,刺激十二井穴或背俞穴,测定温热感觉的灵2014.10.26敏度,通过对左右敏感度差异的分析,来诊断
6、脏腑经穴虚实。23腧穴的治疗作用(掌握)腧穴的治疗作用(掌握)腧穴生理上是气血输注部位、病理上是邪客之处,防治上又是施治点。通过针灸等刺激可以通经脉,调气血,使脏腑阴阳平和,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腧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是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3个方面。一近治作用 指一切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是一切腧穴主治2014.10.26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二远治作用 指十四经所属腧穴,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处的远隔部位的脏器、组织及经脉病症。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三特殊作用 指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性作用。1对机体的不同状态有着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2腧穴治
7、疗作用有相对的特异性。腧穴的 主治作用:归纳起来是:本经腧穴能治疗本经病,表里经2014.10.26穴能治互为表里的经脉、脏腑病,经穴还能治局部病。各经腧穴的主治既有特殊性,又有共同性。十四经腧穴主治异同表十四经腧穴主治异同表 手三阴经手三阴经经名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本经主治特点 二经相同二经相同 三三经同经同手太阴经手太阴经 肺、喉病肺、喉病 胸部病胸部病手厥阴经手厥阴经 心、胃病心、胃病 神志病神志病 手少阴经手少阴经 心病心病2014.10.26手三阳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阳经经名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本经主治特点 二经相同二经相同 三经三经同同手阳明经手阳明经 前头、鼻、口、齿病前头、鼻、口
8、、齿病 咽喉病、咽喉病、热病热病手少阳经手少阳经 侧头、胁肋病侧头、胁肋病 目病、耳病目病、耳病 手太阳经手太阳经 后头、肩胛病、神志病后头、肩胛病、神志病经名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本经主治特点 三三经同经同足阳明经足阳明经 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足少阳经足少阳经 侧头、耳病、胁肋病侧头、耳病、胁肋病 神志病、神志病、眼病、眼病、热病热病足太阳经足太阳经 后头、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后头、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2014.10.26足三阴经足三阴经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任督脉任督脉任督脉任督脉经名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本经主治特点 三经三经同同足太阴经足太阴经 脾、胃病脾、
9、胃病 前阴病、前阴病、妇科病妇科病足厥阴经足厥阴经 肝病肝病 足少阴经足少阴经 肾病、肺、咽喉病肾病、肺、咽喉病经名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本经主治特点 二经相同二经相同 任脉任脉 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 神志病、脏神志病、脏腑病腑病督脉督脉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妇科病、二阴妇科病、二阴病病 2014.10.264特定穴特定穴(熟悉)(熟悉)是指十四经中有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一五腧穴五腧穴 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五腧穴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但未指出具体穴名和部位:“经脉十二,络
10、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2014.10.26输也。”灵枢本输则详细地阐述了各经井、荥、输、经、合各穴的名称和具体位置,唯独无手少阴心经,后甲乙经补完。最早提出五腧穴主治作用是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皆痛,经主咳喘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五输配五行始见于灵枢本输:“阴井木,阳经金”,难经六十八难补全阴阳各经脉五腧穴的五行属性。为后世时间针灸学、母子补泻法的奠定理论基础,2014.10.26二二原络穴原络穴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腧穴。“十二原(穴)”见于灵枢九针十二
11、原,但仅有五脏原穴,灵枢本输补充六腑原穴,并指出原穴位置,仅缺心经原穴神门甲乙经补齐,阴经五脏之原以输代原,阳经六腑之外另有原穴。“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原穴主要应用诊断,治脏腑疾病。2014.10.26 络穴首见于灵枢经脉皆位于肘膝关节以下,加上任之络鸠尾、督之络穴长强,脾之大络大包穴,共有十五穴,故称“十五络”。络穴各主治其络脉病证,又能治相表里之经病症,临床上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之经的原穴配穴使用,即“原络配穴”。三郄穴郄穴 郄穴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郄穴名称和位置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十二经郄穴加上阴阳维、阴阳跷各有一个郄穴,共十六郄穴,除2014.10.26胃经郄穴梁丘在膝以
12、上,其余均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郄穴多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孔最治咳血,阴郄治吐血,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梁丘治胃脘痛,外丘治颈项病。四下合穴 下合穴是六腑之气合于足三阳的六个腧穴。下合穴分布于肘膝部或肘膝关节以下,它是根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合治内腑”理论2014.10.26提出来的,主治六腑疾病。五俞穴、募穴 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背俞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俞穴位于腰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致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十二穴,首见于灵枢背腧,载有五脏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素问气府论提出“六
13、腑2014.10.26之俞各穴”,但未列出名称,后经脉经、甲乙经千金方补充完备。背俞主要治疗脏腑病症,也可治疗与脏腑有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如肾俞既治肾病,又治疗与肾有关的耳鸣、耳聋、阳痿、骨病。六脏六腑共有十二募穴,募穴首见于素问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难经六十七难有五脏募在阴,而俞在阳的记载,但无具体穴名,至脉经才2014.10.26见,甲乙经及后人补充完备。募穴主治与俞穴共同之处,主治脏腑病症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使用,如“俞募配穴”。此外还可相互诊察病症,协助诊断。六 八会穴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四十五难。八会
14、穴与其所属的八种组织脏器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2014.10.26穴也。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也;膻中为气之会,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也;膈俞为血会,因其位于心肝俞之间,心主血,肝藏血之故;大杼为骨会,因其近于椎骨也;阳陵泉为筋会,因其位于膝下,膝为筋之府也;太渊为脉之会,因其为手太阴经原穴,居于寸口为脉之大会也;绝骨为髓会,因其属胆经,胆主骨所生病,骨生髓也。治疗上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症均可选用相关八会穴治疗。2014.10.26七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腧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注八穴,被窦汉卿收集在针
15、经指南,都位于腕踝部上下,主治奇经病症。八 交会穴交会穴 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如:三阴交、关元,既可治本经病症,又可治交会经脉疾病。始见于灵枢寒热病论“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2014.10.26五五腧穴的定位方法腧穴的定位方法一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可分为1固定标志 指各部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脐窝等。如两眉之间的印堂,腓骨小头前下的阳陵泉、脐旁两寸的天枢。2活动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
16、即需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2014.10.26如咬肌隆起的颊车、耳屏与下颌骨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的听宫。二二骨度折量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 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又称骨度分寸定位法。即以灵枢骨度规定的人体各部分寸为基础,结合历代学者创用的折量分寸作为定位依据,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可按这一标准在其自身测量。2014.10.26三三指寸定位法指寸定位法 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常用的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3种。四四简便取穴法简便取穴法 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如风
17、市,患者两手臂自然下垂于股外侧,中指尖到达之处就是本穴。2014.10.262014.10.26腧穴的现代研究腧穴的现代研究一、腧穴的形态结构研究一、腧穴的形态结构研究1、穴位的解剖学观察 石中良(1962年)解剖全身361个经穴,报道与神经有关者205穴,占568%,表明穴位与周围神经有密切关系,姜开采(1960年)观察309个穴位,发现262个穴旁有动静脉干占8436%。有人统计有625%穴位在肌肉分界处,其余的穴位则位于肌肉、肌腱之中或起止点,与肌肉、肌腱关系密切。2014.10.262、穴位的组织学观察 人们亚甲蓝法或墨汁法等对截除肢体和手术切口部位的穴位针感点观察,发现穴位15 周围
18、有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神经干(支)、血管壁上的传入神经和包囊感受器。也有报道淋巴与穴位关系密切,穴位深层肥大细胞密集程度较非穴位为高。总之,穴位结构是由多种组织共同组成的“立体结构”,其与非穴位相比在已知组织上的分布上存在某些方面的相对特异性,也许这正是穴位功能相对特异性的物质基础。2014.10.26二腧穴功能特异性的研究(见P36)长期的医疗实践,古代医家认为穴位的功能有一定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与经脉循行分布及与其所属络和联系的脏腑相关。50年代以来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也证实。如针刺照海、阴谷等穴,对正常人的水负荷后的肾脏泌尿活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照海为著,针刺肾俞、京门、复溜等穴则
19、表现为抗利尿作用。又如有人观察针灸对膀胱排尿功能的影响,次髎、膀胱俞、曲骨、关元、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列缺等穴引起膀胱收缩的效应依次减低。2014.10.26三经络的物理和生化特性:(1)穴位的低阻抗性 当电流通过穴位时,该部位具有较周围皮肤为高的导电量(即低阻抗),这是腧穴区别于非穴位的客观标志。是1950年由日本的中古义雄发现。(2)穴位的高发光特性用光子记数器对人体体表发光强度测定,发现穴位发光强度较非穴位处强。(3)穴位和经络处的温度特性穴位比周围组织温度高05-1 C。用红外线热像图会发现经脉循行线有光亮带或暗带。2014.10.26 4经络具有离子特异性 天津中医学院研究表明:
20、穴位存在高Ca2+、K+,Na+浓度 则抵于非经穴,H+浓度升高反映脏腑病变特性。5经络的代谢性 匈牙利学者发现经穴的CO2呼出量明显高于非经穴;湖北中医学院观察到经穴深部的PO2高于非穴位。6经络的氨基酸特异性 通过组织化学分析,发现穴位组织的氨基酸与其相对应的脏腑的氨基酸结构相似,称之为经络的氨基酸特性。2014.10.26四经穴与脏腑相关及腧穴在临床诊断上的研究 脏腑病变通过经脉的 联系反应于体表 经穴,而刺激体表经穴又能治疗相应脏腑疾病,此即为经穴脏腑相关。如:在X线钡餐透视下,可观察到用平补平泻针刺胃溃疡患者的中脘、胃俞、足三里等穴,可使胃痉挛者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减弱;有人制作犬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针内关组心肌损伤范围和程度明显小于非针刺对照组。2014.10.262014.10.262014.10.262014.10.262014.10.26更多医学精品尽在医学吧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