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国际传播人才建设的时代图景与行动实践——基于本土国际传播教育与实务创新的研究综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597252 上传时间:2024-05-06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传播人才建设的时代图景与行动实践——基于本土国际传播教育与实务创新的研究综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国际传播人才建设的时代图景与行动实践——基于本土国际传播教育与实务创新的研究综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国际传播人才建设的时代图景与行动实践——基于本土国际传播教育与实务创新的研究综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国际传播国国国国国际际际际际传传传传传播播播播播人人人人人才才才才才建建建建建设设设设设的的的的的时时时时时代代代代代图图图图图景景景景景与与与与与行行行行行动动动动动实实实实实践践践践践 基于本土国际传播教育与实务创新的研究综述T h eN e wE r asV i s i o na n dP r a c t i c eo n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mm u n i c a t i o nH u m a nR e s o u r c eAR e v i e wb a s e do nL o c a

2、 l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mm u n i c a t i o nE d u c a t i o na n dP r a c t i c a lE xpe r i e n c e吴炜华 黄 珩WuW e i h u a H u a n gH e n g摘要:本文对国际传播人才建设的相关研究展开了梳理与归纳,逐步解析了中国国际传播新战略的理论发展与实践经验。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呈现出立体、多维、递进前行的本土模式。本文将从新时代人才战略建设的角度,多线程地对相关研究展开层次分明的梳理与归纳,并从本土研究入手逐步推进,解析中国国际传播

3、新战略的理论发展与实践经验,尝试探寻以中国实践来锚定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建设的行动路径与中国理论。关键词:国际传播;人才建设;时代图景;行动实践A b s t r a c t:T h er e s e a r c ha n dp r a c t i c eo fC h i n as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h u m a n r e s o u r c e(I CHR)w i t h t a l e n t h a s s h o w n a m u l t i-d i

4、m e n s i o n a l,p r o g r e s s i v e l o c a lm o d e l d u r i n g t h ep a s t t e ny e a r s.T h i sp a p e r c a r r i e so u tah i e r a r c h i c a lr e v i e w f r o m 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s t a t es t r a t e g yo fh u m a nr e s o u r c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n t h en e we r

5、a,a n dg r a d u a l l ya d v a n c e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l o c a lm o d e lo fI CHRt oa n a l y z e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p r a c t i c a le x p e r i e n c eo ft h en e wp a t t e r no f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mm u n i c a t i o ns t r a t e g y.I

6、 ta l s oa i m s t oe x p l o r e t h ea c t i v ep a t ha n dC h i n e s et h e o r yo fu s i n gC h i n e s ep r a c t i c et oa n c h o r I CHRi nt h en e we r a.K e y w o r d s: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t a l e n t c o n s t r u c t i o n,e r as v i s i o n,a c t i v ep

7、r a c t i c e761中国新闻传播研究:视听传播新图景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已经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是世界变局中的稳定器、正能量”。随着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中,习近平总书记在2 0 2 1年5月3 1日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下大气力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而“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因此,加强国际传播人才建设

8、工作,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学术支撑和智力支持,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时代性命题。国际传播人才建设是新闻媒体、人力资源与国际政治、公共外交、跨文化研究的交叉领域。在理论层面,它呼应着政治传播、全球媒体、新闻实践、传播运营与人才管理等多领域知识资源的对话与流动;在实践层面,它体现着新闻与传播策略的底层思维与人力资源构建的行动逻辑。因此,本文将从新时代人才战略建设的角度,多线程地对相关研究展开层次分明的梳理与归纳,并从本土研究入手逐步推进,解析中国国际传播新战略的理论发展与实践经验,尝试探寻以中国实践来锚定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建设的行动路径与中国理论。一、时代图景:国际传播需求与人才建设之回应习近平总书

9、记关于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论述,引发了学界的热烈反响与解读热潮。研究者们将国际传播工作放置于当前国际传播形势、国内外历史语境之中进行考量,在学理层面上形成了对宏观形势的研判与认知:错综复杂、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下的战略需求,与媒介环境巨变、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时代需求实现了历史性的交汇,而国际传播人才建设是在这一历史交汇点上出现的极具基础性和建设性的关键工作。对宏观形势的研判勾勒出国际传播人才建设的底层逻辑,深刻影响了体系建设的整体布局。86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1:3 1.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并讲话

10、E B/O L.(2 0 2 1-0 6-0 1)2 0 2 2-1 0-2 2.h t t p:/w w w.g o v.c n/x i n w e n/2 0 2 1-0 6/0 1/c o n t e n t_5 6 1 4 6 8 4.h t m.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2 0:2 5.国际传播(一)国际传播人才建设的理论转型有学者指出,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在思想理论意义层面必须跳出传统的观察和理解国际传播的范式,从更加纵深的历史意义和更加宏观的国家发展大局中展开思考和研究”。事实上,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传播工作总是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

11、势作为参考坐标,以不同的社会历史情境和国际传播语境为转移,形成了“党际”“国际”和“命运共同体”相互交叉的三维向度传播体系。以此作为基点,对新时代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思考,以及对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思路的探寻,已然走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功能性认知范式和单一模态的国际新闻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在成为满足党和国家战略需要的核心工作与重要抓手的同时,更呼应着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性跃升,锚定着后全球化转型的国际传播场景中人才建设策略、教育实践理论与应用实务模式的全面更新。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与社会历史情境从外部与内部两条路径,已针对国际传播人才建设催生出最为迫切的时代性、媒介性与传播性的战略需求,不仅对

12、其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产生影响,更在呼唤全新的国际传播人才建设的本土理论与创新模式的出现。首先,“国际传播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同国际秩序的演进密切相关”。暗流涌动的外部国际局势对国际传播环境形成了倒逼,来自西方世界的话语攻讦与明暗掣肘越发密集,同时国际传播局势支配性力量也在国际政治格局的变革下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复调化趋势。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抓住国际传播格局重构的历史机遇,在与其他国家的话语博弈中塑造我国的国际形象,扭转话语低位,都对当下国际传播人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其次,中国也在自内而外地向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中国力量。2 0 1 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

13、演讲,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指出“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中国媒体构建具961张毓强,庞敏.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新基点、新逻辑与新路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 0 2 1,4 3(7):4 0-4 9.姬德强,朱泓宇.党际、国际与命运共同体: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的三维向度及其交叉关系J.全球传媒学刊,2 0 2 1,8(3):4 8-6 8.赵永华,孟林山.国际传播格局及其影响因素N.中国社会科学报,2 0 2 1-0 1-2 1(0 3).段鹏,王一淳.国际传播人才培育路径探析J.出版发行

14、研究,2 0 2 2(2):2 3-2 8.段鹏.当前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问题与对策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 0 2 1,4 3(8):1-8.杜尚泽,任彦,王远.习近平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 0 1 7-1-2 0(0 1).中国新闻传播研究:视听传播新图景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论提供了依据和导向,同时为新闻传播、内容制作、交流合作等国际传播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遵循,“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国际关系和公共议题中的传递,将中国的话语体系融入国际传播的叙事体系”成为该理念下国际传播人才建设的目标与要求。(二)全球化转型

15、与本土化应对在由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所生发的战略需求之外,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也对国际传播人才建设提出了时代性的迫切需求。适应全媒体传播生态、善于利用新兴媒介技术进行内容创作、深谙跨文化传播与精准传播之道成为新型国际传播人才必备的素养与技能,亦成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重点。研究者们对传媒环境的变迁及其所蕴含的时代需求进行了探寻,并以此为起点提出国际传播人才建设的路径与对策。走向深度发展的融合媒体以及未来的智能媒体不仅是传统新闻传播理论话语中的媒介或中介,而且是信息基础设施和社会的操作系统,拥有着技术融合、人人融合、媒介与社会融合等本质特征。当更泛化和更多元的信息逐步主宰人们的移动化、数字化和智能

16、化生活,国际传播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从融合媒体到智能媒体,再到媒介与社会一体同构的历史进程之中,其研究对象超越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二元划分,关注人类社会传播从传播小众到传播大众、到大众传播再到如今的个性化传播的深刻转型。在数字全球化的技术变迁中,如何探索国际传播形态演进和人才建设的中国模式至关重要。全媒体传播格局呼唤着全媒体传播产品,这是新闻内容生产、形态、模式与实践范式的创新性重塑,更是镌刻于其发展变迁过程的核心观念。2 0 1 8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推出三集新闻短视频 中国一分钟,以 瞬息万象 跬步致远 美美与共 三个篇章重构了中国故事的媒体融合表达,线上播放量超2 4亿,线

17、下覆盖用户超2.5亿,成为当年标杆式爆款新闻产品。从 中国一分钟 的绚丽开场,到之后 新中国密码:1 5 6 6 5,6 1 1 6 1 2!的听觉视觉通感创新表达,从 鼓岭鼓岭 新闻沙画的感人瞬间,到 父亲我们时代 创意互动的精巧构思,从 天渠 深刻经典的新闻071李宇.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国际传播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J.国际传播,2 0 2 0(6):8-1 5.吴敏苏,王鹏宇.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下的中国故事:中国日报社“新时代大讲堂”传播模式研究J.中国编辑,2 0 1 9(5):1 0-1 4.廖祥忠.从媒体融合到融合媒体:电视人的抉择与进路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 0

18、2 0,4 2(1):1-7.廖祥忠.媒介与社会同构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必须着力解决的三大问题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 0 2 1,4 3(1):1-6.国际传播漫画设计,到 臊子书记 网感十足的动感叙事,全传媒传播产品的越界发声和跨文化传播是推动国际传播话语、模式与效能创新的基础。全媒体人才培养与国际传播人才建设之间由此也形成了彼此叠置、互为引用的交集。有学者认为,当前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效果已然凸显于我国的软实力建设,尤其是新型国际传播体系的建设方面,具体包括国际传播理念的迭代升级、国际传播方式的优化创新、国际传播主体的丰富多元。另有研究者对媒体融合与国际传播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具体

19、分析,认为融媒体技术的发展能推动舆论格局重构变迁,提供话语权力实现空间;完善社会现代治理体系,夯实国际传播根本基础;顺应传播生态发展趋势,助力传播效果扩大升级。二、教育实践的发展: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与融媒素养国际传播人才建设落实到具体的高等教育、媒介行动与产业实践中,已然成为国家、企业、高校、民间等多元空间中互为关照、流动的教育实践场景,以求各个环节都体现出对国家战略需求、时代需求的回应。在国家层面,由国际传播人才建设顶层设计推进的丰富、多样态、立体的教育规划与政策出台;在高等教育层面,国际传播教育场域已然形成,其中,既有制订教学计划和调整专业方向的教育者,也有收集、评估研究成果,反观自身的研

20、究者,更有教学行动的实验者、参与者,以及为国际传播人才建设研究提供一手经验素材的参照者、实施者。师生共创的国际传播教育场域,共同促进和参与到国际传播教育理念与实践行动的快速发展进程中。而贯穿其始终且在衍变中历久弥新、逐渐明晰的,是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与融媒体素养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分别在学科建设与教学实践中得到持续的重视。(一)学科建设有学者提出,加强国际传播相关学科建设是新文科建设的紧迫要求,是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战略选择,也是构建中国学派的重要环节。在学科建设的高度对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向进行研究,能更充分地激发学科交叉共建的想象力与行动力,在学科坐标的调整中实现知识生产与理论建构的创新,从而

21、有力地回应时代与国家战略赋予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171于运全,王丹.媒体融合发展助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报,2 0 1 9-4-2 6(0 5).胡正荣,李荃.推进媒体融合,建设智慧全媒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J.对外传播,2 0 1 9(5):4-7.刘滢,姜飞,盛阳.从学科建设的视角探索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 0 2 1(1 8):4 5-4 7.中国新闻传播研究:视听传播新图景近年来,在国际传播相关学科建设方面的最显著研究成果,是重新锚定了国情教育在教学体系中的位置。自1 9 8 2年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增设国际新闻专业以来,国内的国际传

22、播教育就遵循以“外语+新闻传播”为基础的培养模式,但以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为参照,这种简单的组合模式已经略显滞后。研究者们从国际传播教育的职责出发,提出要培养具有大局意识和使命责任感的国际传播人才,建设立足国家立场和中国问题意识的新闻传播学科。国情教育与思政教育自此融入了国际传播学科建设的视域,立足中国国情,树立国家立场,厚植家国情怀,培养本土问题意识成为相关学科建设的价值引领与动力源泉。与此同时,对学科建设的探索深化和拓展了对国际视野和时代发展的关注,在国际传播语境变迁和媒介环境演进的背景下优化顶层设计,为学生提供更有实用价值的课程与知识。高晓虹等学者在总结教学经验,推进教学理念创新时指出,

23、国际新闻传播教育在坚持“价值引领”、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强化国情社情认知的基础上,还要创新“知识传授”,努力探索外语与专业融会贯通、史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能力培养”,致力于打造具有融合传播力和实践创新力的后备人才队伍,为服务国家国际传播事业大局提供坚实人才支撑。此处“知识传授”的创新与“能力培养”的强化分别指向了学科建设中对国际视野和融媒体传播素养的重视。其中,国际视野是对外交流与国际传播的基础工具,也是新闻工作者走出国门、走向国际的必备条件。国际视野不只是“会讲外语”,更是对文化背景、语言艺术、表达技巧的习得与应用,标志着学科建设中语言能力与专业能力的融会贯通。而融媒体传播素

24、养则是媒介环境巨变下大环境所催生的人才培养要求。身处媒介融合的崭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既要精通传统媒体的报道技巧,也要熟练掌握多种技术手段,创作不同媒介形式、适于不同传播平台的新闻作品,尝试探索融媒体环境中的国际传播创新范式。(二)教学实践学科建设层面对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融媒体素养的关注被投射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构成了高校国际传播人才建设的实践图景。高校师生作为国际传播人才建设的行动者与研究者,不断在共同参与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生成教育理念,推动271唐艾华,尚京华,路永民.国际传播人才教育类型与阶段刍议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 0 1 0(4):1 5 5-1 5 7.郑

25、亮,周竹青.构筑基于中国国情的国际传播教育J.青年记者,2 0 2 1(1 1):7 1-7 3.高晓虹,冷爽,赵希婧.守正创新:中国特色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编辑,2 0 2 2(7):4-9.高晓虹,赵希婧.新时期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理念拓展与路径创新J.中国编辑,2 0 1 7(4):4-9.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科学化发展。第一,在家国情怀方面,有学者发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具体教学实践之间深度勾连的缺失,提出应“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先导,引导人才在实践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识,提高应用水平,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一理念在清华大学、中

26、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的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硕士班培养中得到了贯彻落实。三所高校均将国情调研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组织学生赴井冈山、西柏坡、兰考等地,实地学习党和国家的建设历史,洞察社会发展状况与国家发展成就,并鼓励学生调动所学新闻专业技能报道和呈现调研见闻,为其在未来“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体认经历和情感认同。同时,从2 0 1 0年起,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轮流举办国际新闻传播硕士国情教育讲座。该讲座邀请经验丰富的主讲人,结合当下的国情实际,围绕国家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安全战略等主题进行宣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成为学生了解国情、形塑本土化问题意识的窗口。第二,在

27、国际视野方面,国内领军的新闻传播院校在国际新闻传播硕士培养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海外交流与海外游学的项目,在借鉴西方国际新闻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本土化的国际传播人才教育理念。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通过多年来对项目以及学生个人经验的总结归纳,学校实现了“海外游学”教育范式的创新,并将其总结为“实践教学四条线”:其一,寻访伟人奋斗足迹的“海外红色之旅”;其二,到国家驻外媒体和文化传媒机构实地感受国际传播;其三,学习实务课程;其四,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习作品。“实践教学四条线”的提出,是多年来海外游学实践的经验转化与理论总结,体现了对“走出去、引进来”的深刻认识与践行。“实践教学四条线”让未来国际传播的人才

28、走到国际新闻传播的第一线,开拓国际视野,体验式地学习最前沿的国际传播知识与技巧;也让师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国家驻外机构的工作环境,增强使命初心,真实体验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工作应该具备的素养和能力。第三,在融媒体素养方面,有学者敏锐意识到全媒体时代对国际新闻传播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与前所未有的宝贵机遇,提出要“把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的培养纳入全媒体思维之中,未来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需要掌握全媒体传播技巧,不断创新融媒371吴炜华,姜俣.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创新与本土实践: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传播研究M/中国新闻传播研究: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 0 2 1:6 8-8 4

29、.中国新闻传播研究:视听传播新图景体实践”。在全媒体时代的语境下,国内各新闻传播院校对相关的专业设置与视听实践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以提升学生用融媒体技术完成国际传播的实践能力。例如,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从建院之初,就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打破了媒体形式和二级学科的限制,贯彻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向的“大新闻”和“大传播”理念。就国际新闻传播方向而言,无论是在对媒体实践和个案的研究中,还是在校内的专业人才培养和校外的从业者实务培训中,都注入了“全媒体”和“全传播”的前沿理念。中国传媒大学则在教学实践中加入了融媒体素养的培养。2 0 2 1年,中国传媒大学和 光明日报 联合制作并推出“二十四节气里的中

30、华文化”系列中文和英文融视频,由团队教师带领学生对作品进行制作、翻译和配音。师生团队不仅在实操过程中进行了专业的“译创”(在中文原素材基础上进行编译和二次创作)教学,并总结出“文化自信原则、传播效果原则和使命担当原则”三个“译创”原则,而且还积极推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向世界传达和阐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三、实务回溯:传播实践、平台建设与行动跃升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与建设并不仅仅囿于象牙塔之中,在新闻业务实践的最前线也得到了充分探索。回溯中国国际传播自身发展与外部关系,中国自外宣模式到积极参与构建国际传播秩序的实践,传递出伴随着和平崛起的“共同价值”取向,国际传播媒体在这一历史进程中

31、不断打磨着自身的业务能力,并与学界产生双向交流,在最前沿的国际传播阵地实现人才的培养。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认为国际传播业务实践的探索总体上呈现出传播实践转型、双重平台建设和行动跃升等三大显著特征。(一)传播实践转型得益于高校国际传播教育实践的创新与进步,大量具备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与融471曾祥敏,汤璇.全媒体时代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基于中国传媒大学的教育实践M/中国新闻传播研究:课程思政和新文科建设.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 0 2 2:1 1 3-1 2 2.史安斌.全球全民全媒:国际新闻传播教育与研究的路径与前景:以新闻传播大变局中清华大学国际新闻传播教育与研究为例J

32、.新闻界,2 0 1 2(1 0):1 0-1 3.李艾珂,殷乐.新时代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译创”原则和策略探索M/中国新闻传播研究:国际传播与文明互鉴.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 0 2 2:2 9-4 0.李明德,乔婷.中国国际传播:历史演变、现实背景与前沿问题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2,4 2(5):1 2 3-1 3 5.国际传播媒体素养的新闻人由高校进入业界。涌入国际传播实践一线的新鲜血液,帮助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作品完成媒介话语与传播实践的转型 重塑宏大叙事,以微观、民生、草根的视角勾勒新时代中国;构建多模态中国故事,以四力重写扎根中国大地的城乡变迁与新闻叙

33、事;建设全新的全媒体传播实践,开拓视频逻辑与社交传播多频共振的跨文化、新全球式传播格局。一杯咖啡里的脱贫故事 以云南咖啡为切入点,将“脱贫攻坚”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宏大主题浓缩进一颗小小的咖啡豆之中,以东西方受众都能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讲述了中国的脱贫故事;接力 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与三代妇产科医生的传承结合在一起;餐桌上的“地标”故事 将走向世界的中国产品放置于全球各国人民的生活场景之中讲述;大山里筑信息路 以同学们在疫情期间的网课需求为切入口,讲述了中国数字乡村建设的进程与做法;云端村落架天梯 以悬崖村居民搬迁后真实的生活情景为切入口,讲述了中国政府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所做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绝

34、壁凿出万米渠 则以黄大发同志带领村民开凿水渠的故事为切入口,展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人民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上述作品既有国际新闻传播的本质特征,又充盈着浓郁的互联网思维和网络文化语态,以短视频所赋能的视听传播强势、社交链所释放的国际传播潜能、个人经验和集体记忆的唤醒为先导,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制造”“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等宏大的主题,迅速、准确、活泼地带向国际传播的第一线。当历史进程中生动感性的一面取代磅礴的解说与旁白,当更为情感化的故事讲述取代客观精确的泛泛描述,作品中自然流淌出气韵流动的生活真谛,让不同文化的观众都能够更加快速地

35、理解视频内容,真切感受到中国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故事和中国理念的独特魅力。同时,媒介话语的转型还体现在作品的体量上。上述获得成功的国际传播作品,基本上都是篇幅较小、体量较轻的短视频作品。在现代社会中,现代化的经验,就是加速的经验。在整体加速的社会中,短视频作品以更大的信息密度、更快的传播速度,契合了用户单位时间获取更高信息密度的内容的诉求,成为移动传播时代媒体创新报道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这一背景下,体量更轻的短视频作品,更加具有移动传播的基因,能够在国际传播中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由中国日报社出品的系列视听作品 老外看小康中国,就在发布后得到了许多海外用户的关注与喜爱,许多海外

36、用户在社交平台上转发了该作品的三集小故事,并热烈讨论中国的发展与中国人民的生活571RO S A.S o c i a l a c c e l e r a t i o n:an e wt h e o r yo fm o d e r n i t yM.N e wY o r k:C o l u m b i a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2 0 1 3.汪文斌.以短见长:国内短视频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电视研究,2 0 1 7(5):1 8-2 1.中国新闻传播研究:视听传播新图景状况。故事中所蕴含的中国式扶贫路径也随着社交平台上的探讨与传播走进了全球用户的眼中,实现了中

37、国故事和中国理念“走出去”的目标。(二)双重平台建设国际传播作品叙事模式的深刻转型及其传播效果的提高,彰显了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建设已初具成效。然而,若要保持接续进步,形成国际传播人才的持续流动、国际传播作品生产的良性循环,还需要对叙事模式转型的思路进行总结与推广,并通过平台建设的方式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系统性和机制性的升级。本文认为,当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需要依托两种平台的建设与完善,而这两种平台的建设正在并行不悖地进行之中。首先,是与外部世界接轨、参与全球性平台竞争的中国数字平台建设。当下的国际传播、全球传播已经全面进入平台化的时代,“以大型互联网平台公司为主导的信息传播新型基础设施正在从技术、市

38、场、政治和文化等多个层面,重构着全球传播的信息流动新格局、地缘政治新秩序和文化交往新生态”。在国际传播与全球性数字平台高度内嵌、“国际传播”已上升为“战略传播”的新全球化时代,中国数字媒体平台“出海”,既是中国国家创新能力与整体软实力增强过程中,中美互联网企业通过“模式之争”与“系统之辩”规避冷战思维与恶性竞争,探索共生共赢的“竞合”新模式,也是国际传播在理念和实践上超越美式全球化“依附之路”的大胆探索。而在中国数字媒体平台建设与“出海”的具体过程中,平台搭建是基础,主流媒体要通过自主平台的打造和入驻平台的延伸,嵌入并优化全球的平台系统格局;内容供给是保障,主流媒体亟待基于数字平台提升中国故事

39、的触达效率与传播效果;社群凝聚是关键,主流媒体应当促进与用户的广泛连接和交流互动,有效衔接国际舆论场域。其次,是在内部建设可供业界与学界双向流动、互通有无的交流平台。有老师从教育实践一端出发,在课堂上通过网络连线了在世界各地从事国际新闻报道的记者,让他们与学生分享镜头前后的精彩故事,将各自从事国际新闻传播的实践经验、对于国际新闻实践的深刻理解生动地传递给同学们,以打破教育实践与业界前沿壁垒、消弭课堂边界的方式,为有志于从事国际传播事业的新鲜力量坚定信念,树立目标。671姬德强.数字平台的地缘政治:中国网络媒体全球传播的新语境与新路径J.对外传播,2 0 2 0(1 1):1 4-1 6.史安斌

40、,朱泓宇.数字华流的模式之争与系统之辩:平台世界主义视域下中国国际传播转型升级的路径与趋势J.新闻与传播评论,2 0 2 2(5):5-1 4.田香凝,曾祥敏.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平台建设J.中国编辑,2 0 2 2(7):2 3-2 8.吴敏苏,王鹏宇.跨越课堂边界塑造全媒人才:课堂连线驻外记者之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 0 1 9(9):5 1-5 5.国际传播而一些媒体则从业界实践的一端出发,分享国际传播工作中的所思所得。如中国日报社于2 0 1 8年推出的“新时代大讲堂”,邀请嘉宾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题展开演讲。这些演讲一方面为海外用户推介和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

41、念及其背后的中国智慧,另一方面也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搭建起一个故事内容新颖、演讲主体多元、符合融合理念的特色传播平台,将业界的一手思考与收获开放性地分享给更多未来的国际传播人才。(三)创新行动跃升在社交平台快速发展和普及的背景下,国际传播的主体不再是单一的主流媒体与专业媒体,越来越多的自媒体也加入到这一场域之中,形成了国际传播内容生产者泛化的态势。国际传播人才建设也跳脱出高校与专业媒体的圈子,将来自国内外的“草根”“网红”“i n f l u e n c e r”纳入其中,引发学界关注。有研究者以走红网络的“吃货老外”常乐为个案,分析了国际自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叙事特征与独特优势。研究表明,凭借

42、自媒体传播者以低语境编码完成的他者叙事,自媒体中所呈现的中国“既不同于中国官方媒体尽力展现的经济飞速发展的大国崛起形象,也不同于西方媒体故意凸显的中国人民贫穷扭曲的刻板印象”,为促进海外用户消除偏见,从更积极的角度解码中国发挥作用。也有学者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这种现象做出了分析与批判,有学者以国风美食类博主与短视频创作为例,将此类作品视作社交媒体的平台化力量生成的一种新的、超越传统文化边界的回声室,提出:社交媒体平台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生产着特定内容的,包括文本和关系,因此,具有中国文化基因和现代文化特征的短视频火爆全球、走向世界的现象凸显了社交媒体时代跨文化传播的平台化特征 流量中心主义是

43、经济基础;在此前提下,社交媒体平台只有致力于孵化更加去语境化和个体化的内容以及促进(国际传播场景中)参与者的紧密互动,方能推动优质的(跨文化、跨地域的)观赏性媒介产品的生产以及丰富的、具有情感动员能力的国际传播图景的形成。综合而言,对于国际传播人才建设中的“草根”力量与泛化趋势,我们需要认识到他们的积极作用,也要警惕其背后来自社交平台的“流量霸权”。未来的国际传播人才建设亦需要超越工具主义思维和单线程逻辑模式,从更具辩证性的角度去建立和完善包容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壮大国际传播人才队伍,提升国际传播效能。771梁静.国际自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成功叙事:以Y o u T u b e平台“吃货老外”为

44、例J.国际传播,2 0 2 1(5):8 9-9 6.姬德强.李子柒的回声室?社交媒体时代跨文化传播的破界与勘界J.新闻与写作,2 0 2 0(3):1 0-1 6.中国新闻传播研究:视听传播新图景四、结语:国际传播人才建设的本土路径与未来展望当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交叠拉锯,国际形势纷繁复杂,这对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尤其是国际传播人才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使命。本文通过研究的梳理与归纳,认为在多年的发展中,我国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建设研究形成了宏观形势研判引领总体布局,教育理念、业务实践多线程跟进的本土路径。其中,宏观形势研判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国际传播工作作出的重要论述与指示,具体

45、分析当今国际传播事业所对应的国家战略需求与时代需求;教育理念演进包含了学科建设与教学实践两个环节,从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融媒体素养三个主题出发加强人才建设;业务实践则在国际传播工作的一线总结经验,在传播实践转型、平台建设和行动跃升等三个维度探索提高国际传播效能的方法。然而,就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整体情况而言,目前的建设虽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本土路径,但仍无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循环的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要学界、业界加强合作,紧密关注国家战略需求,从战略高度整合资源,以更立体、多元的视角推进宏观形势研判、教育理念演进和业务实践探索三者的融合,接续调整和优化这条本土路径,构建出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包含中国智慧的体系化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与建设方法。吴炜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黄珩,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融合出版与文化传播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研究助理 特约编辑:付晓光8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