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内涵.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585573 上传时间:2024-05-0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内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内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内涵.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社会科学家203 年第 期【哲学与当今世界】收稿日期:2023基金项目:2018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干部依法治理乡村的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18BKS110)作者简介:冉杰(1969-),湖北利川人,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哲学和政治哲学。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内涵冉杰(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401120)摘要:文章试图依据事实、审美和价值三种判断的关系原理,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及其中国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视角,分析阐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美学内涵:其一,在分析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思想的发展进路及其基本立场基

2、础上,阐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普遍原理与中国政治审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遵循,以及其包括“以人类解放与民族复兴相统一为中心审美意象的政治审美化思想和以人民性与艺术性辩证统一为核心的审美政治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其二,认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表达和呈现了目标的“崇高美和优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真理美和善制美”,以及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体人格美与谦逊美”;其三,从科学美、和谐美、正义美和技术美四个方面论述新时期国家治理现代化进一步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审美立场的基本要求。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政治美学;审美意象;审美形态;审美格调中图分类号:8;文献标识码:文章

3、编号:(3)00政治的审美属性借用政治实践的经验事实证明了审美情感、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是推动和影响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美学内涵对于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和更持续有效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近年来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从政治美学视角来展开研究的成果较少,这就为依据事实、审美和价值的关系原理,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及其中国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角度,分析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审美意象、审美格调和新时期国家治理现代化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立场的基本要求,助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留下了值得拓展的研究空间。一、经典马克思主义

4、政治美学思想的发展进路及基本立场政治美包括政治的审美化和审美的政治化两个方面,这决定了政治美学思想的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思想是源起于马克思恩格斯,经由苏俄政治思想家特别是列宁,在结合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特殊要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两种结构的相互嵌入构成了分析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思想的发展进路和基本立场的框架。(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美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思想的奠基者,其相关思想散布在不同著作、论文、手稿和书信中,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其一,劳动与审美活动的同一性。这一命题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审美属性是劳动的内在属性,劳动是在指向特定审美意象的审美情

5、感、审美格调的推动下展开的;另一方面,劳动过程是显现劳动者审美意象和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203 年 月(第 期,总第 3 期),203(No.,eneral No.3)审美情感、审美格调的过程。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但在私有制的社会中它发生了异化,1这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劳动产品成为劳动的异己物,劳动者将劳动看成是一种折磨。2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审美活动,劳动是生活的乐趣,1它塑造了人类的审美能力,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建造,2在异化情况下,劳动成为不幸,因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共产主义的政治活动本身也是重获劳动的美感体验的审美活动,并因此确立了无

6、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社会两种审美意象,形成了革命和人类解放两种审美形态。其二,无产阶级艺术与上层建筑其他部分、经济基础的辩证统一性。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分析指出,劳动创造了美,艺术作为呈现美的一种形式属于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一方面,艺术与同为上层建筑的政治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艺术反映政治的需要,政治为艺术提供内容;另一方面,艺术与作为经济基础的现实有着辩证关系,艺术源于现实、又独立于现实并反作用于现实。2正是基于此,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无产阶级的艺术要有政治倾向性,要揭露资本主义现实的恶,宣传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鼓与呼。3(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思想的发展列宁在继承马克

7、思、恩格斯思想的基础上,主要从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和文艺的政治性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思想。其一,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审美意象和审美格调。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学说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反对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坚持认为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唯一途径;4二是社会主义可以在少数甚至是一国首先取得胜利;5三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阶段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治理形式。6与此同时,列宁认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7社会主义制度建构和实施的政治之美大大超过了前人所能梦想的一切。上述重要论断既明确表达了无产阶级革命

8、与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审美意象和审美格调,更是历史性地推动了无产阶级审美立场与审美实践的一体化发展。其二,无产阶级艺术的党性原则。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审美的政治性的思想:提出了艺术的党性原则,认为艺术一定受特定社会环境、条件的影响,因而具体的艺术作品一定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阶级性,无产阶级的艺术事业要反映无产阶级的需要。8与此同时,反对资产阶级关于艺术创造的绝对自由观,主张党性原则与创作规律的统一。8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思想的基本遵循和核心要义(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的基本遵循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普遍原理与中国政治审美实践和传统相结合,中国马克思主

9、义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思想的中国化。1.坚持人类解放的普遍性政治审美格调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审美格调相统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无产阶级革命美学和国家美学立场,在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和汲取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审美内涵:首先,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来取得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使中华民族从“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制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满足各族人民对自由的审美需求;其次,探索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路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符合十四亿中国人对富裕生活的审美趣味;最后,提出“五位一体”“四个

10、全面”相统一的总体布局和“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将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体现了各族人民渴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审美格调。2.坚持文艺政治倾向的普遍性与中国文艺政治倾向的特殊性相统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艺本质、文艺的党性立场以及文艺创作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发展了其文艺政治倾向性的思想:首先,强调文艺的政治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文艺为人民群众(工人、农民、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武装队伍,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服务;9改革开放时期,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0新时期

11、提出文艺以人民为中心。其次,提出百花齐放、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内涵/冉杰社会科学家203 年第 期百家争鸣的文艺发展方针。11再次,坚持党的领导及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领导的原则。12(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思想的核心要义基于其政治美学思想的渊源和基本遵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思想形成了两个贯穿于其历史发展过程的核心立场。1.以“人类解放与民族复兴相统一”为中心审美意象、审美格调的政治审美化思想人类的解放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最终目标和最高的审美意象和审美格调,而“民族复兴”是这一事业的阶段性目标,它满足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望中华民族实现

12、伟大复兴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格调,饱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象。两者的统一体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首先,体现在“反抗压迫、民族独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和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和反官僚资本主义,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三座大山”的压迫下独立和解放出来,为人民的美好生活和民族的复兴创造必不可少的条件,13充分展示了民族革命和阶级革命的美感。其次,体现在“消灭剥削、民族自主”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使中国人民从剥削制度中解放出来;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

13、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而领导人民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13,显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革命和建设的魅力。再次,体现在“摆脱贫困、民族发展”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这一期间,党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13这一时期呈现出欣欣向荣、国泰民安的美好生活景象。最后,体现在“全面小康、民族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实际出发,坚

14、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13充分显现了人民幸福的大国政治形象。以“人民性与艺术性辩证统一”为核心的审美政治化思想“人民性与艺术性辩证统一”的命题是一个应然性命题,其内涵是:文艺作品既应该满足人民的需要,又要尊重文艺作品的创作规律、创作自由。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是在以问题为导向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其一,在解决文艺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的问题上,提出了文艺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普及和提高人民文艺水平、文艺创作的来源是人民的现实生活、文艺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标准等思想;

15、其二,为解决文艺作品的艺术性问题,提出了文艺创作要尊重文艺创作规律,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不同形式化风格自由发展,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12其三,在解决文艺发展方针问题上,提出既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又尊重文艺创作自由的方针;12其四,为解决文艺批评问题,提出了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相结合的思想;其五,在解决文艺工作中党的领导问题上,在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基础上,提出党在发挥领导作用时,要尊重文学艺术的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12由以上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构成分析可以看出,关于文艺为谁服务、如何服务以及文艺作品的艺术性问

16、题的思想,是解决“人民性与艺术性辩证关系”问题的基础,而关于文艺批评问题和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问题的思想,是以关于“人民性与艺术性辩证关系”问题的思想为基础的,因此可以合逻辑地说,“人民性与艺术性辩证统一”的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三、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审美立场的继承和发展什么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是指党统筹安排、协调各方,以全过程民主方式处理治国理政相关事务的政治活动;“现代化”不是指西方学术话语中与现代性相应的现代化,它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根据当下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二是这一变化应符合民族复兴和人类解放的价值旨趣。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可以被界

17、定为党统筹安排、协调各方,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解放的目标指引下,回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要求,以全过程民主方式处理治国理政事务的活动过程。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实践的一种形态,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认为政治活动与审美活动同一的理论,它本身内在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政治美学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审美立场的继承发展。(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传承了崇高美和优美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基于新时代的要求提出的命题和推动的治国理政实践,坚持“以人类解放与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相统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审美立场。人类解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高审美意象,而民族复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次级审美意象,这两个

18、层级的审美意象同时蕴含着两类审美形态及其相应的审美格调。1.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崇高美及神圣的审美格调崇高意象世界的核心是追求无限,是对个体、群体或人类有限性的超越,包括人类社会理想的不断超越和实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审美意象的人类解放是与共产主义的实现同步的,共产主义社会超越了之前的一切社会形态,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形态,因而人类解放是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用民族利益的大义克服了个体、阶级和时代的狭隘性,因而也具有崇高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确立实现共产主义和民族复兴的崇高理想,新时代仍然在这一崇高理想所蕴含的神圣审美情感的推动之下,领导中国人民展开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探索,建构

19、起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规范并推动其实施,产生了巨大的实际效能;与此同时,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探索与实践展开的过程将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人类解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和神圣情感充分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展示了崇高的巨大魅力和神圣的澎湃力量,在全社会逐渐形成了崇高的审美精神和审美风尚。2.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优美及和谐恬淡的审美格调怡和、宁静、融洽是优美的核心审美意象。14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从自然和社会外加的约束中解放出来,自由自在地从事自己喜欢的劳动,生活怡然自得,这自然是最优美的状态;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极大地满足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20、因而,人类解放和民族复兴都表达了对优美的追求。在这一美好追求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解决新时代国家治理的认知问题和规范性问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国泰民安、其乐融融的社会生态;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党领导的国家治理实践向世界展示追求优美生活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使之形成了影响广泛的社会审美风尚。(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呈现不断发展的真理之美和“善制”之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指国家治理制度及其支持机制的现代化,其目标是人类解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避免结果主义的错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其目标之间的工具-目的关系要求国家治理体系的正确性,这一正确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知上的正确

21、性,要求国家治理体系建立在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相关问题的真理性认识基础上;二是行为选择上的正确性,要求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度和相关机制的价值选择是善的。由于现代化是一个尚未完成的过程,国家治理体系的真和善都会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的发展而发展。1.不断拓展的真理之美及求实崇真的审美格调真理是美的,因为对真理的认识意味着人类对自然或社会发展奥秘的把握,主体因获得了确定性,摆脱了不确定性的折磨,肯定了自身价值而倍感愉悦。国家治理体系必须建立在真理基础上并因此表达和呈现真理之美。在把握真理的强烈愉悦感的推动下,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国家治理实践中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拓展认知空间和认知对象,获得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22、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大量真理性认识,为国家治理制度及其机制的规范性建构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充分展示了理论智慧的魅力。2.不断完善的“善制”之美及制度自信的审美格调真理所内含的审美情感使得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真理转变为行为选择的正确性(善性)依据并依此建构和完善行为规范体系,从而使规范体系本身包含了真、善、美三者的统一。同理,国家治理体系作为规范体系,也是三者的统一,它的善包含了美的追求,即摆脱不确定性的困扰、建构起确定性从而形成充分的自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内涵/冉杰社会科学家203 年第 期肯定而产生的强烈愉悦感。在这种审

23、美情感的驱动之下,党领导人民不断完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制度及相关机制,在确保国家治理体系规范性选择的正确或善的同时,展示了党和人民的自身价值,也使制度自信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鲜明标签。(三)新时代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彰显的主体性人格之美及谦逊之美能力是完成实践活动、达成实践目标的力量,因而国家治理能力就是完成国家治理实践、达成国家治理目标的力量,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作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力量,它是国家治理主体使国家治理的全过程符合其意志、符合现代化价值指向的控制力;其二,由于人先天的有限性和国家治理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发展性,国家治理主体的控制力总是有限的。与此相应,国

24、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表达了两种不同的审美意象和审美格调。1.不断张扬主体性人格之美及自信自强的审美格调使国家治理全过程符合治理主体意志的控制力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意象,因为对行为的控制本身包含着极大的成就感。控制力的美是主体性人格美这一更深层审美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因为相对于客体而言,主体是指在自身意志的指引下自觉采取行动、实现其行动目标的存在者,展现出摆脱奴役、自我管理和控制外界的主人形象,是主体的尊严所系。在充分展示主体性人格力量、维护主体尊严的情感的推动下,党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等方面的建设,提升自身领导全国人民利用科学知识、法治体系和法治精神以及最新科学技术进行全过程民主治

25、理的能力,取得了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成就,铸造了自信自强的政党形象和人物群像。2.永远保持谦逊之美及开放创新的审美格调由于国家治理主体的自主能力和支配能力受人自身的有限性和现代化的发展特性的限制,因此,永远保持谦逊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谦逊,意味着国家主体对自身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有真理性认识,有面对自身不足的勇气,有根据未来的变化做出改变的开放心态,这些优秀品质足以证明它是一种美。求实崇真、勇敢、开放的心态促使党坚持自我革命,领导全国人民紧跟时代的变化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国内国外双循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是这三种创

26、新的统一,创新因此也同时成为社会的一种审美格调。四、新时期国家治理现代化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审美立场的基本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的当下,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进一步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同时也是审美创造活动的原理,这也意味着政治审美上的创新。(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一步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一直是如何协调国家权力与民众权利之间关系的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命题的提出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创新性思考和探索的结果。新时期,针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当今世界技术革命与国家治理的关系以及中国治理与全球治

27、理关系的客观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深化发展:其一,坚定不移地沿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方向,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创新发展主要是根据时代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将国家权力和人民权利的关系放置在有更前沿科学知识体系、更完善法治体系和最新技术支撑的全过程民主的治理结构中加以协调,一方面限制国家权力的滥用,另一方面防止民权的泛滥,避免公权力的虚化,以更加科学地解决国家权力和人民权利关系的协调问题。(二)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审美立场的基本要求与新时期国家

28、治理现代化创新发展要求相适应,马克思主义政治审美立场也必然需要进行创新发展:1.凸显国家治理的科学之美。人类进入现代化发展以来,符合科学要求、追求科学美是国家治理的内在动力。新时期国家治理现代化立足新的实践要求和科学理论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创新治理理念、完善治理制度、优化治理策略、提升治理能力,以此促进国家治理理论的合理化、体系化与规范化,凸显闪耀着真理光辉的科学之美。2.呈现民主治理的和谐之美。民主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手段,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的。民主治理就是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前提下,旗帜鲜明地宣示和保障各治理主体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组织各利益主体平等参与决策和决策的实施和监

29、督过程,形成依靠人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并由人民共享国家治理现代化成果的和谐的治理新格局,彰显政通人和的政治美。3.展示依法治理的正义之美。新时期持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之治”的内在要求。法律制度的现代化实际上是对各利益主体在各项事务中的权利和义务作更合理的界分,旨在协调国家治理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关系:经济体制和机制的现代化是要协调各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形成激发各方活力的、公平的发展格局;政治体制的现代化是要协调各主体之间的政治利益关系,满足各政治主体有序政治参与的热望;文化体制机制的现代化是要界分各主体在文化上的权利和义务边界,激发文化创造活力;社会体制现代化力图通过协调各主体在教育、

30、卫生等方面的利益关系,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生态文明制度的现代化是通过协调各主体的生态利益关系,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这种“各得其所、各尽其责”的利益格局,即正义因为正义就是为了建构和维系各利益主体之间和谐关系而对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边界进行厘定。4.敞开智慧治理的技术之美。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治理理念的变革,也依赖于治理技术与手段的不断创新。伴随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在确保国家治理总体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国家治理向智能治理形态转型,是新发展阶段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新技术背景下创新发展的必然路径,既能满足国家治理实践的实用性需求,又能充分呈现当代新技术的魅力

31、。五、结语事实判断借助于审美判断实现了向价值判断的逻辑转换,善因此可以被理解为具有美感的真:一方面,善是因为美而成为善的;另一方面,善显现美。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价值实践活动,在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审美格调的推动下展开的同时,也必然不断彰显出中国国家治理的崇高美、优美、真理美、善制美、主体人格美、谦逊美以及科学之美、和谐之美、正义之美和技术之美,蕴含着强劲的动力、散发着巨大的魅力。如何更充分地释放这两种力量、推动我国国家治理上升到新的境界,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参考文献1(德)马克思,恩格斯.詹姆斯穆勒 政治经济学原理 一书摘要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

32、6.38;38.2(德)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4;97;121.3(德)恩格斯.共产主义在德国的迅速发展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89.4(俄)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A.列宁选集(第 2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2.5(俄)列宁.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A.列宁选集(第 2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22.6(俄)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与政治A.列宁选集(第 4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9-60.7(俄)列宁.社会民主

33、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A.列宁选集(第 1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16.8(俄)列宁.党的组织与党的文献A.列宁选集(第 1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3;666.9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A.毛泽东选集(第 3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5-856.10江泽民.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A.江泽民文选(第 1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9.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A.毛泽东文艺论集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43.12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A.邓小平文选(第 2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3;210;210-211;213.1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01,005,006,007,008).14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24.责任编辑:唐韵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内涵/冉杰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