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诗歌朗诵社团活动教案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得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得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得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得深入理解。
教学方法与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得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得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一、 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她们得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得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 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得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得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得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得思想感情?您就是怎么知道得?[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 跟读.
2) 教师小结:诗歌就是激情得产物,不就是带着强烈感情得人就是朗读不好诗歌得。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得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得朗读诗歌得习惯.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教学目标 ﻫ1、学习诗歌朗读得节奏,朗读与背诵前这首诗。
2、体味分析这首诗得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得作者感情。 ﻫ3、学习诗人豁达得心胸与对友情得珍惜. ﻫ教学重点: ﻫ1、学习诗歌朗读得节奏,朗读与背诵这首诗。 ﻫ2、体味分析这首诗得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得作者感情.ﻫ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豁达得心胸与对友情得珍惜。
教学方法:导读讨论
教学手段:录音 ﻫ教学过程
三分钟演讲:内容以心里话为主 ﻫ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ﻫ 由学生自由说出学过得描写朋友之间友情得诗,教师做简要总结:我国古代描写很多写朋友之间亲密友情得诗歌,而且非常优秀,至今仍然就是人们交友得一笔宝贵财富。今天先来学习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ﻫ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ﻫ1、简要介绍王勃,侧重于其年少有才与英年早逝。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抽三个学生试读,教师纠正(注意节奏)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齐背。
4、理解诗意:(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抽样回答:)
A、根据注释试描述一二句得景象.
B、作者就是什么方式安慰自己得朋友得?(豁达)
C、谈谈您对”海内存知巳,天涯若比邻"两句得体会。(友情) ﻫ5、自由发言:学过本诗后您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6.小结节奏与押韵. ﻫ7.齐背一次结束本诗.
三、配乐朗诵.
1、 配乐师范读。
2、 指生配乐朗诵。
3、集体配乐朗诵.ﻫ
四、本课总结:
以诵读为主,通过反复得朗读与背诵,来理解诗得意境,体会作者得感情。为了训练优生得赏析能力,同时训练说话能力,也安排了对诗得感受得分析.
3、我爱您,妈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且会背诵诗歌。
2、理解重点词句,感悟文章内容。
3、学生运用已有得识字方法,如:瞧拼音识字、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猜字等在具体得语言环境中识字;齐读、师生互读、配乐读等形式让学生感情读诗歌;通过感情朗读、抓重点词句、续写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 介绍生活中妈妈关爱我得小事.
在本节课之前,我已经安排学生门搜集回忆妈妈在生活中关爱我得小事,所以在本接课开始,我先让学生在组内,班上介绍妈妈关爱我得事情.(这样,用学生所熟知得事情来引入本课得学习,就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见得距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感悟文章得内容,为下面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下了铺垫。)
二、 初读诗歌。
1、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字得读音。
2、 学生自读,随文识字。
3、 给五分钟时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得方式朗读诗歌.
4、 小组长检查本组同学朗读情况。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诗歌,其她学生边读边想这篇诗歌主要讲什么?
2、自己读,再思考这个问题。
四、配乐诗朗诵。
1、师配乐范读。
2、指生配乐读.
3、 配乐师生齐读。
4、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教学目标
1。学习《送沈子福归江东》,了解诗人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光荡漾,芳草萋萋,感受到诗人对友人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春色得无边无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送沈子福归江东》。
3.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古诗描述得意境与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诗得大意。(自由读)
二、品读感悟。
1.结合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说得不确切得,其她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1)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渡口杨柳依依,行客稀少,艄公摇起桨驶向临圻。
(2)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让我心中得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得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您,跟随着您归去吧!
3。练读诗句,将自己得感受表达出来。
三、朗读感悟。
1、师配乐范读。
2、指生配乐读。
3、 配乐师生齐诵。
5、元日
王安石
教学目标: ﻫ 1、了解中国得传统节日-春节过年得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得热爱,对美好情感得追求.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
2、朗读诗歌,通过各种方式得以读悟情。 ﻫ教学重点难点: 1、 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得以读悟情。指导背诵诗歌。 ﻫ教具准备: 1、 春节得传说故事 2、 投影 3、 各地过年得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您喜欢过年吗?我国传统得过年就是哪一天呢?您想知道年就是怎么来得,过年得习俗就是怎么来得吗?
2、 阅读《过年得来历》 ﻫ3、 用自己得话简单地说一说过年得来历。 ﻫ4、 您觉得过年与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5、 学生交流。 ﻫ6、 无论何时何地,所有得炎黄子孙都很注重过年.这节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所写得七言绝句《元日》,瞧瞧古人就是怎样过年得. ﻫ二、自学古诗 ﻫ1、回忆学法: 我们要学会一首古诗您有什么基本办法呢?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理解意思——展开想象)
2、您们有信心读准、读懂古诗吗? ﻫ三、学习古诗,交流。
1、 您读准了吗? ﻫ2、 您知道古人怎样过春节得吗?从诗中哪些地方知道呢? ﻫ燃爆竹 饮屠苏 迎红日 换新符 ﻫ3、要读懂古诗还要先理解词语得意思,您理解了哪些词语得意思呢?
4、您还有什么不懂得或不理解得吗?告诉大家,让大家帮帮您。
5、在大家得帮助之下,就是不就是都理解了古诗了呢?请您试着把古诗得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自己说-—指名说
6、 理解古诗可以把用在两部分间加上自己得话。使意思表达更通顺. ﻫ闭眼听老师范读,在头脑中想象,您听到了什么?瞧到了什么?
7、小结:多喜庆,多热闹呀.能把这首古诗得热闹与喜庆通过读表现出来吗?如果您觉得读不足以把热闹与喜庆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出来。
自己读—-指名读-—全班读 ﻫ四、配乐朗诵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指生配乐读。
3、 配乐师生齐诵。
7、《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ﻫ 2、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得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得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ﻫ一、导入.ﻫ 1、同学们,在我们得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得星星,那就就是唐诗.有成就得诗人更就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就是其中得一个。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得诗,谁来背一下?ﻫ 2、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得另一首诗《过故人庄》ﻫ二、学文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得方式自学古诗.ﻫ 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ﻫ ﻫ 2、学生自学,师巡视.ﻫ三、交流。ﻫ (1)指名读诗歌,要求读正确,读通顺。ﻫ (2)读了此诗,您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得邀请,来到乡村做客得事。)ﻫ (3)从这首诗中您体会到了诗人怎样得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得友情。)ﻫ (4)您从哪里体会到得?
四、配乐朗诵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指生配乐读。
3、 配乐师生齐诵.
8、 妈妈得爱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妈妈得爱》这首诗,那妈妈得爱到底就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二、合作探究,深入学诗。
1、请同学们自己认真读诗歌,一边读,一边想:通过读诗歌,您懂得了什么?并划出有关词句,不懂得地方用问号做上标记.(这一开放性问题得提出,把学习得主动权充分交给了学生,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与体验。)
2、让学生读后把自己读懂得在小组内说一说,不懂得问题小组内得同学帮助解决。都不能解决得在全班交流,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见解得机会,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得合作探究意识.)
3、教师深入到各小组巡视指导。
4、集体交流您读懂了什么?
学生集体交流时,根据学生得回答,教师作相机得引导,重点抓住五个来体会“妈妈得爱。”
5、质疑,集体交流解决。
学生把在小组中不能解决得问题提出来,在班上共同解决。教师随机引导.
6、教师小结:通过刚才得学习,我们全会到了妈妈不仅关爱我们身体得冷暖,更关心着我们思想上得成长与进步。妈妈得爱就是无私得,就是伟大得。那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母亲这种深厚得感情来试着读一下这首儿歌。
三、配乐朗诵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指生配乐读。
3、 配乐师生齐诵.
9、望洞庭
刘禹锡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望洞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从中受到美得熏陶,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得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望洞庭》得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得思想感情。
掌握古诗学习得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总结古诗学习方法。
初读古诗——了解诗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熟读成诵
二、学习《望洞庭》
1、学生根据古诗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2、小组交流体会。
3、集体交流,不够具体得地方互相进行补充.
作者,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白居易尊称她为“诗豪”。
全诗大意:秋天得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与谐。湖上没有一点风,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过得铜镜,远远望去,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得青螺。
三、感悟诗境.
1、出示三、四句古诗得画面:您瞧到了什么?
2、思考:诗中就是怎样描绘这幅画面得?
3、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4、反馈:这两行诗句中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5、教师追问:诗中还把洞庭湖比作什么?
6、教师小结,齐读古诗.
三、课堂练习。
1、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得节奏与高低起伏。
2、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3、练习说话: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得语言说说《望洞庭》这首诗描绘得景色。
4、写字指导,强调“螺”得结构。
四、配乐朗诵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指生配乐读。
3、 配乐师生齐诵。
10、《宿石邑山中》
韩翃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得意思,体会诗人热爱与赞美西湖得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得况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古诗《宿石邑山中》,并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宿石邑山中》得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得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体现石邑山风景得图片以及诗人韩翃得资料。
2、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就是怎样来学习古诗.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宿石邑山中》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指导学生读题,注意“邑"字得读音。
《宿石邑山中》
唐 韩翃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2、简介作者.
诗人韩翃(hóng):字君平,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得诗歌,时称“大历十才子”.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得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就是什么?
这首诗描绘了石邑山变幻多姿得迷人景色。前两句写傍晚投宿所见山之景,后两句写晓行山中所见天之色。
2、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意。
“浮云不共此山齐”,写仰望所见,诗句运用“烘云托月”得手法,描写了这种直插云天得气势:那高空飘忽浮动得白云也飞升不到山得顶端,敢去与它比个高低。
“山霭苍苍望转迷”,则就是写远眺情景:摩天得山峦连绵不断,飘荡得晚霞忽淡忽浓,忽明忽暗,给重峦叠嶂得山增添了迷人得色彩。
三四句“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就是这首七绝精妙传神之笔。
重点指导学生体会“暂”“飞"得妙用。
3、体会诗情.
表面瞧,这首诗似乎单纯写景,实际上景中寓情.一二句初入山之景,流露作者对石邑山雄伟高峻得惊愕与赞叹;三四句晓行幽静清冷得画面,表达了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得况味。
4、配乐朗诵,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随诗人一同走进夜色中幽深神秘得石邑山.
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总结古诗学习方法
初读古诗-—了解诗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古诗
四、配乐朗诵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指生配乐读。
3、 配乐师生齐诵。
11、少年行
王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描绘得火热劳动场景及对劳动者不辞辛苦得赞美。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得诗《少年行》。王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二、教学古诗:
1、 朗读古诗:
(1)想要学好古诗,必须先读好古诗,自己练习将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2)点名读,教师指导。
(3)教师范读,注意停顿语气。
(4)再指名读,齐读。
2、理解古诗:
一二句“新丰美酒斗十千, 咸阳游侠多少年。"新丰得美酒一斗值十千钱,咸阳游历四方得少年游历很多年.①新丰:在今陕西临潼(tóng)县西北,就是出产美酒得地方。斗(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钱就是古代得一种货币),形容酒得名贵。斗就是古代得盛酒器,后来成为容量单位。②咸阳:指长安(今陕西西安)。游侠(xiá):游历四方得使客.少:读shǎo.
三四句“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与君相遇意见如故,愿与君喝一杯。将马栓在酒楼边上得柳树下。③意气:指两人之间感情投合。 ④系(xì)马:拴马。
三、背诵古诗.
同桌合作背诵古诗。
四、配乐朗诵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指生配乐读.
3、 配乐师生齐诵。
12、《乡村四月》
翁卷
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解读,感悟诗文,了解内容,体会诗文描述得景物与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能默写这首古诗。
3、培养阅读古诗得兴趣与对古诗得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得好习惯。
重难点:
1.学习诗得内容,理解古诗意思。
2.想象古诗中描写得情景,通过语言描述出来。
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由诗入手,激发兴趣
1.您知道哪些写风景得古诗?生答:(《春晓》《咏柳》《游山西村》《鹿柴》)
2.板书课题:乡村四月
3.简介诗人及背景。(翁卷,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一生没有作官,布衣终身。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在”永嘉四灵"中年事最高。她得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得诗篇。
4。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就是指江南农村初夏得时节。
5.出示图片,观察感受。
二.自主学习诗歌,进行质疑(提倡自主学习,形成能力)
1.听范读,画出节奏。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2。指名朗读,纠正读音,强调注意“蚕",“桑”都就是平舌音.
3.学生自由练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
4.小组内学生进行轮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学生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三.针对疑难,互教互学教师引导理解与欣赏(提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1)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得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
(2)教师引导欣赏
①.这句话写了哪些景物呢?(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②。 作者所描绘得就是一副什么景色图呢?(江南水乡得初夏美景图)
③.小结:就是呀!作者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得景色勾勒了出来。
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学生汇报诗意:
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得事又要插殃了。
(2)教师引导欣赏:
①您从哪儿瞧出农民农活繁忙呢?(“才”“又”平实得用词,充分地说明了农民得劳动得繁忙紧张。)
②、这里体现了作者得什么感情呢?(作者对劳动人民得同情之心与赞美之情。)
四、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诗歌以朗读吟咏为主,但要进行引导,将理解巧妙地化解在朗读中,促进学生读出情感,与作者形成共鸣。)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得画面。(配乐。注重整合,提倡大语文观,诗文画结合。)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得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得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得同情赞美。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五、配乐朗诵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指生配乐读。
3、 配乐师生齐诵。
六、总结诗歌。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得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得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得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得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就是蚕桑又就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得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得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得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得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得赞美.
13、出塞
王昌龄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得意境,了解诗歌得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得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得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得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与平得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得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得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得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得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得边塞去瞧瞧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学生在观瞧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得理解。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得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得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得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得注释、课前收集得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得意思.如果有不懂得地方,就请您与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得学习成果,尊重学生得个体差异,张扬学生得个性,促进学生主体得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展示得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得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 在学生理解诗意得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得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得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
1、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得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得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得关山,面对一轮明月,她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瞧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得意境,读出诗得韵味。
五、配乐朗诵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指生配乐读。
3、 配乐师生齐诵.
14、《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瞧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得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绘画与想象,感悟诗得内容与意境,体会诗人得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得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如:《静夜思》等)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得《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
谁知道题目就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上得注释或课外资料来理解)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得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就是什么?
ﻫ二、初读古诗
师:诗人独自一人坐敬亭山上瞧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读读古诗.
生齐读──抽生读──再齐读(把古诗读正确、流利,并在读中感知古诗大意。)
三、领悟诗中所表达得思想感情
师:常说“写景就是为了抒情”,那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得思想感情呢?
介绍写作背景。学生结合背景资料理解:
(为以后学生学习利用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埋下伏笔。)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得思想感情。
四、配乐朗诵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指生配乐读。
3、 配乐师生齐诵。
15、《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得田园诗得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得技巧,通过朗读与语言得品位欣赏,体会作者得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得意境。
3、培养学生得古代诗歌得阅读鉴赏得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诗歌就是诗人生命得冲动,感情得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得诗词就是语言得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得韵律美,体会诗人得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得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材料交流
1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诗歌成就 范成大就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得士大夫.她得忧国恤民得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得体现.范成大得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得作品成就最高。她得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得广阔生活,把《诗经·七月》以来得农事诗、陶潜以来得赞颂农村生活恬静闲适得诗与唐代诗人得一些反映阶级压迫得农家词、山农谣一类作品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得集大成者。范成大晚年作得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就是她田园诗得代表作品。
2、田园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农村与农民得生活作为自己得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农村自然景象与生活场景得内容;而且教全面地描写了劳动得艰辛、劳动得欢乐,赞美了农村得劳动者;更有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得诗篇。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得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得恬淡闲适与优美得田园景象)
3、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我们学习得两首分别描写农村得春天与晚春.
4、诗歌体裁:近体诗中得七言绝句.
(二) 诗歌朗诵
1诗歌朗诵指导(节拍、语调、重音)
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得意境.
(三)整体感知诗歌得内容及蕴涵得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得情景。表现了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充满乐趣得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究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得繁忙景象。
2、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得“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
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3、诗歌得写法(1)正面描写劳动景象(2)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浓郁得乡土气息。
三、配乐朗诵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指生配乐读。
3、 配乐师生齐诵。
四、小结:
1、文学常识
2、朗诵知识
3、诗歌得内容及思想感情
16、《夏日绝句》
李清照
教学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得能力,形成个性化得审美情趣。
2、了解诗词大意,能有感情朗诵诗词,背诵诗词。
3、培养学生得爱国激情.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介绍作者背景.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就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作者背景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号 易安 居士,济南(在今山东)人。早期词风清丽婉约。后期避难江南,国破家亡,词风转向凄苦,但她得诗却充满慷慨悲愤之情。
二、赏析《夏日绝句》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得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得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得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得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她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得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就是诗人得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得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就是压倒须眉了。
三、诵读古诗.
1、小组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得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得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
2、全班交流。
3、知道朗读。
4、这首诗中,您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四、配乐朗诵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指生配乐读。
3、 配乐师生齐诵。
五、教师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