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章编号:1001-8611(2023)05-0001-03关于新型举国体制的若干思考闫东哲 杨礼胜 王迎春(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 北京 100176)摘 要:文章阐述了新型举国体制下组织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和优势,列举了新型举国体制发挥优势的应用场景与重点领域,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组织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等方面提出了新型举国体制下农业科研组织方式,从坚持市场导向、按照创新要素分配、优化权益共享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新型举国体制下成果收益分配机制,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充分调动多方资源与力量攻克农业技术难题,释放和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加快实现农
2、业科技自立自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关键词:新型举国体制;农业科技创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粮食安全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49/J.CNKI.ISSN1001-8611.2023.05.001收稿日期:2023-05-11作者简介:闫东哲(1993-),男,硕士,主任科员。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科技政策。王迎春为本文通讯作者。第 42 卷 第 5 期2023 年 10 月农业科技管理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42,No.5Oct,20232021 年月 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
3、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1,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2。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农业科技创新事关食物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具有公共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农村若干重大问题需要应用新型举国体制;事关国际竞争力,我们必须在重大科学问题上率先布局、有所突破,深入探讨如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创新农业科技组织方式,
4、“快、准、好”地解决原创性、引领性、全局性重大科学命题和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才能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中,牢牢把握创新主动权和发展主动权。1 新型举国体制下组织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和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既是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客观性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综合体现。1.1 新型举国体制充分体现国家意志 举国体制是以实现国家利益为根本目标,以国家意志支配特定领域社会活动过程和方向的体制。新型举国体
5、制延续和强化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将相关市场主体分散的研发目标、个体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引导和整合到国家战略需求上来,彰显社会主义制度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创造和延续中国发展奇迹奠定了制度基础3-4。因此,举国体制应用于组织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实质是运用社会主义计划体制的方式和手段来统筹调配创新资源、管理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利用举国体制的独特优势,组织完成了多个国家农业科技项目任务,成功突破了区域和产业发展的重大难题。20 世纪 70 年代,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业科技大会战,由原农业部主持,设立12 个试验区,
6、组织 204 个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1 100余名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历经 20 多年,成功实现了对黄淮海平原盐碱土的治理。1996 年,我国启动实施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这一计划被列入总理基金项目,由袁隆平、谢华安等众多知名专家领衔,组织了国内数十家单位的优势科研力量,建立起由遗传育种、栽培植保、技术推广和生产管理等跨学科、跨部门的专家协作组,在正确技术路线指导下,一大批产量高、抗性强、适应性广的超级稻新品种相继选育成功,推动中国超级稻发展迅速步入快车道。1.2 新型举国体制有效引入市场机制 新时期,我国正处于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的征程中,新型举国体制的攻关有了更好的基础、更多的资源、更高的目标、
7、更强的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的实质是在科学发现和科学应用上通过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协同发力,综合运用行政的和市场的诸种手段的一种组织方式,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5。与传统的举国体制相比,新型举国体制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协力,凝聚和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资源共同攻克重大难题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需要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并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尊重科学规律、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6。1.3 新型举国体制引导强化“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加强调“要围绕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快推进产学研
8、深度融合来谋划和推进”。“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是指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用户在创新体系中协同发挥优势作用,形成了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也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开展了成功的实践探索。建立完善新型举国体制,要从顶层设计上贯彻全链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理念,强化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激发科技所蕴含的巨大潜能,引领构建行业内的开源式研发平台和开放式商业平台,实现科企有机融合。例如,开源式种业研发平台可以集成国内外育种资源,开放式种业商业平台针对有研发能力的育种公司和种子销售公司,分别做好科研成果的许可和定制,实现种业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快出成果,出好成果,促
9、进产业发展繁荣。2 新型举国体制发挥优势的应用场景与重点领域应用新型举国体制具有突出优势,打通人才、资本、信息等资源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的流通渠道,在颠覆性技术领域、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以及区域共性问题上,可以充分发挥出强大的创新效能和持续的成果转化动力7-8。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农业领域都适用于新型举国体制,一些直接面向市场的领域,更适合发挥市场作用配置创新资源。2.1 突破原创性引领性科学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9。国家层面强化顶层设计,找准科学问题,率先布局,利用新型举国体制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开展自主创新,进而实现原创性、引
10、领性、颠覆性技术变革。例如,研究探索 C3植物转化成 C4光合途径机制,提高 C3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研究快速定向精准育种的基因编辑技术,全面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选育生物固氮作物,筛选共生固氮微生物,强化生物“固氮工厂”的作用,减少氮肥的施用。探索面向“双碳”目标的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机制,实现确保粮食安全和减排固碳的协同,占据农业减排增汇的国际前沿。2.2 攻克产业链上关键技术难题 2022 年 9 月 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强调“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要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10。与传统的举国体制相比,新型举国体制既面
11、向国家战略需求,也聚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是通过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协同发力,凝聚和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资源共同攻克重大难题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从国家急迫需要和产业发展长远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提出影响“国之大者”的关键环节和影响食物安全的重大技术难题。例如:培育名特优新品种,核心种源是国家食物安全和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能推动农作物、畜禽品种的更新换代和遗传改良11;研发非洲猪瘟的防控技术及其疫苗,非洲猪瘟是关系生猪产业发展的重大疫病,对稳定养殖业和肉品市场行情具有重要作用;研制国产替代的高精度传感器,农作物环境全要素传感器是智能农机的基础,而智能农机对农业
12、强国建设具有引领作用。2.3 聚焦跨区域共性技术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新型举国体制在区域层面同样可以发挥组织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农业资源禀赋、农业特点和产业发展定位,找准区域性农业农村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重点解决研发周期长、成果转化见效慢、问题突出的共性问题。第 42 卷农业科技管理2中央和地方政府调动多层级、多省份、多创新主体、多学科开展联合攻关,多种技术路线并行。例如:研究东北黑土地保护技术方法,提出区域耕地质量提升应对策略,这是保障区域粮食产能的通用技术;解决丘陵山区实用高效作物田间机械操作问题,实际上是解决
13、西南、西北地区农业机械装备的共性问题;培育再生稻品种是川渝云贵西南区、粤琼华南区、闽赣浙台东南区的区域性种业问题,需要多省份不同地区之间协同攻关、紧密配合。3 新型举国体制下创新农业科研组织方式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下,新型举国体制的理想形态是建立政府、企业、高校、研发机构和用户共同参与的“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3.1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12。立足全球科技竞争大背景,在战略谋划和决策部署中,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
14、组织者的作用,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在国家层面打造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和生力军,科研机构、高校和创新型企业多元化创新主体深度融合,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乘风破浪,行稳致远。3.2 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 7 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均强调指出,要“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13。当前,我国农业强国建设正处于现代化生产方式贯穿转型的关键时期,“十四五”乃至未
15、来较长一段时间,涉农企业在农业基础产业关键命脉、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领域将肩负更多使命和责任。强化涉农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首要任务,关系农业强国将来“由谁来创新”“成果如何用”等重大问题。要构建以涉农企业为创新主体,涉农科研院所、高校等高度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推动创新技术与产业协同发展,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3.3 组织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 在农业科技核心关键领域和“卡脖子”技术上下功夫,推动农业重大科技创新直接服务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从产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发现重大技术难题、凝练科学问题,国家层面布局组织重大科技项目
16、进行集中攻关,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农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转变。通过打造“大团结、大协作、大会战”的精神理念,突破原有体制机制障碍,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技项目,确定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明确项目分工协作方式,建立信息集成与资源共享机制,多种技术路线并行,攻克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难题14。4 新型举国体制下创新成果收益分配机制在新型举国体制下共创共享、协同创新过程中,各创新主体之间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和经济收益分配机制,是拉动和评价可持续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创新成效。4.1 坚持市场导向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按照市场导向分配效益,进
17、一步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在收入分配上的自主权,发挥科研资金、项目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加强科技成果产权对科技人员的长期激励作用。借助市场发挥收入分配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发挥知识产权对创新成果转化的激励功能,激发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创新热情。4.2 按照创新要素分配 根据不同创新主体、不同创新领域、不同创新环节智力劳动的特点,实行有针对性的分配政策,建立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薪酬体系和收入增长体制,对科技人员实施股权、期权、分红激励制度安排,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共享机制,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收益分配机制,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5。4.3 优化权益共享机制 在当前激烈的国
18、际竞争中,实现农业强国和乡村振兴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也更加需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农业科技创新公益性强,条件艰苦,经济效益周期长,只有通过新型举国体制,才能实现人才、信息、成果等创新要素的共建、共享。同时,鼓舞和激励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奉献者,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农业科技创新、尊重农业科技人才的浓厚氛围。坚定不移地坚持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充分调动多方资源与力量攻克农业技术难题,释放和发挥农业科技(下转第 35 页)3闫东哲等:关于新型举国体制
19、的若干思考第 5 期获得科技服务奖励占总奖励的 45.3%,服务成效与奖励趋于匹配。4 结语科技服务对推动科技成果的生产转化应用、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农业科研院所应持续加强科技服务工作,在成果熟化、激励机制、人才培养、职称晋升等方面研究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制度,不断总结服务经验,构建高效科技服务体系,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三农”场景提供科技支撑。5 参考文献1 徐晓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访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会长陈生斗J.中国农资,2022(7):52 陈贵江,林玮,朱锦磊,等.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创新科技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
20、业科学研究所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1,40(3):37-403 李东平,龚传胜,胡晓钟,等.新形势下加强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与思考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9,38(2):64-664 段慧.巴彦淖尔市农业科技信息服务问题及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205 许桓瑜,林祥明,王明,等.南繁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7,36(6):41-446 林何莺,李向阳,孟颖超.山西省“三区”农业科技服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网络信息,2018(4):20-247 旦增.西藏农业科技服务问题与对策探讨J.西藏
21、科技,2017(7):10-11,428 付涛,王振,王焱.浅析我国当前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研究,2020,26(10):65-669 杨雅华,丁冯洁,张薇,等.地方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2,41(2):49-5110 曹凯歌,彭杰,毛佳,等.乡村振兴战略下淮安农业科技服务路径探析以淮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1,40(6):33-36,5811 尚红梅.对甘南州农业科技服务相关问题的调研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9,31(4):56-5712 刘宇峰,张
22、明辉,杨军,等.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启示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0,39(6):13-1713 贾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农村科技特派行动的实践与思考J.辽宁农业科学,2022(3):63-6414 贺贝.“乡村振兴”背景下科技服务“三农”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1(6):18-19,5215 王庆,李东平,徐磊,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服务模式的探索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2,41(5):62-6535薛志忠等:地方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服务农业生产的实践与思考第 5 期(上接第 3 页)创新的整体效能,加快实现
23、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引领农业现代化。5 参考文献1 李晔,王金颖.新型举国体制“新”在哪?EB/OL.(2023-04-05)2023-06-20.https:/ 65065232735303&wfr=spider&for=pc2 王钦.健全新型举国体制EB/OL.(2022-12-08)2023-06-22.http:/ 40951.html3 郑士鹏.新型举国体制的内在特质J.理论导刊,2023(8):50-564 何虎生.内涵、优势、意义:论新型举国体制的三个维度J.人民论坛,2019(32):56-595 封凯栋.新型举国体制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J.今日科苑,2023(1
24、):96 马婷婷.国有资金+市场化管理是新型举国体制的体现N.21 世纪经济报道,2023-05-22(10)7 喻思南.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J.党课参考,2023(3):68-708 陈劲.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J.人民论坛,2022(23):24-289 朱松纯.以有组织科研推进原创性、引领性创新N.光明日报,2023-02-18(10)10 佚名.习近平: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EB/OL.(2022-09-14)2023-02-22.https:/ 李雁争.新型举国体制聚焦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N.上海证券报,2022-12-26(2)12 孙凝晖.新型举国体制下对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的战略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2):1833-183913 贺艳.全方位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EB/OL.(2023-04-18)2023-05-15.https:/ 53710566942593&wfr=spider&for=pc14 张娟.新型举国体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研重大项目指南形成机制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23,36(5):1-615 温金海,陈晓伟,吕科伟,等.如何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J.中国人才,2020(1):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