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18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作用机理研究 郑丽君 康 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 南京 211100 摘要:摘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其开展成效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成效。本文重点研究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在关联,并分析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积极作用与作用机理。“意识形态”最初由政治学家特拉西提出,是一门意在系统地分析感知和观念的“观念科学”,是系统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制度和文化模式的思想体系。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一种思想政治工作,旨在建构具有思想吸引力和政治凝聚力的、系统的
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项在人的头脑中搞建设,一项管根本、管长远、处于中心位置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党的事业的兴旺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成败兴衰。关键词:关键词:校园文化;意识形态;作用机理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G64 1 高校校园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内涵及其关联 1.1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内涵 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应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动肩负并认真落实宣传、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维护、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大责任,要以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全面加强党对
3、教育工作领导的战略基点,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工作核心,以思想观念引导、文化传承创新等为主要路径,凝聚广大师生的思想共识,不断壮大主流舆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1.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文化”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保留原生上标2:任何一个组织或者团体都会在特定场域和特定阶段孕育和发展出某种亚文化。高校作为广大师生朝夕教学生活的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和文化资源,高校校园文化就是在全体师生共同参与下和学校长期办学治校下形成的一种特定亚文化,是学校长期形成的物质文化和持续滋养的精
4、神文化的总和,彰显了高校办学方向和价值追求,体现了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和独特气质,也直接反映着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高校校园文化的孕育和生成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教化,激励一代代的青年学子追求真理、陶冶情操,并对其未来发展起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一批学校以深挖校园文化中的育人要素、校史中的红色资源为切入点,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还需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即必须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
5、化博大精深的深沉魅力;吸收红色革命文化,发挥其赓续血脉、传承精神的革命传统;吸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启智润心、铸魂育人3。1.3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内在关联分析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为依托,意识形态工作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校园文化建设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载体支撑。作为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大学,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五大职能,其校园文化建设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展开,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为目标导向,并以此为标准对各种文化进行分析、比较、研究、鉴别和评判,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服务支撑
6、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扎实有效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提是要借助特定的载体,方能有效增强师生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而校园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19 文化传播具有大众性、泛在性、沉浸性等特点,巧妙借助校园文化的传播载体,打造具有时代特征、行业特色、高校特点的大学文化体系,可以让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产生润物无声、成风化人的教育效果。无论是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亦或是宣传橱窗、文化长廊的前沿阵地,校园文化建设既拓宽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渠道,也满足了在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客观需要,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意识形态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问题短板。2 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意识形态工
7、作的积极作用与作用机理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作为首要任务和重要路径,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文化底蕴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因此,高校应当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促进意识形态大众化、时代化、校本化的积极作用。2.1 做好“扩音器”,发挥校园文化对意识形态的传播作用 “文化”一词是古已有之。“文”是“纹”的通假字,意思是指古代陶器中各色交错的纹理,“化”的本义为改造、化成、生成等意。“文化”最早见于 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为在观察人类社会发展中可知,要用教育教化来治理国家。高校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准则、制度规范等组成,具有丰富多元的
8、文化载体,对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具有积极的传播作用。从显性层面来看,增进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性认同需要通过主客体之间的一定形式、方法进行联系,高校可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载体扩大意识形态教育的辐射场域,充分利用报刊、网络、广播等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马克思主义传播矩阵变抽象晦涩的学术话语为生动活泼的学生话语,以学生愿意听、听得懂的方式进行立体化传播和现代化展现,不断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文化底蕴,从而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目的性和实效性。从隐性层面看,长期积淀形成的校风校训、办学理念、大学精神等大学特色文化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目前高校普遍注重发挥校园景观、文化长廊、校史馆等独具特色的校园标志建筑物
9、的育人功能,例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先进师生模范的事迹介绍、校训校风石释义在校园、楼宇、景观中进行宣传,从而将学校长期形成的集体意志、集体观念内化为师生的工作追求、成长需求,形成“处处是课堂、时时有教育”的生动局面,在润物无声中完成对师生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高校也要注重对校本文化的继承创新和不懈求索,通过认真总结学校办校治学以来的文化成果,深入挖掘学校文化精髓,传承弘扬学校先进文化和大学精神;同时顺应时代要求,创新方法和手段、丰富内容和形式、注重借鉴吸收和推动大学文化健康发展,增强学校文化的内驱力,这是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最佳方略,以破除当下不利于学校发展的落后思想文化观念,进一步坚定主心
10、骨、汇聚正能量、振奋精气神,将大学文化做好传播推广。2.2 做好“稳定器”,发挥校园文化对意识形态的防范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多元文化价值观始终在高校校园内交织激荡,而随着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敌对势力针对我高校学子进行意识形态攻击和错误思潮渗透也愈加猛烈,加之在新媒体、全媒体的矩阵传播下,一些师生存在着“非马化”和“指导思想多元化”等思想误区。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坚持文化多样性与指导思想唯一性的辩证统一为主线,一方面始终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在此前提下践行党在文化领域的“双百”方针;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校园广播、电台、校报、新媒体等
11、领域的文化阵地管理,持续优化意识形态教育环境,构筑校园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引导师生持续提升鉴别和防范错误思潮的能力。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高校应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创新新办法,密切关心关注师生思想动向、定期做好其思想滚动调查,加强对“普世价值观”、“公民社会”等错误意识形态倾向和“低红色”“高级黑”等敌意话语表达的辨析力,进一步完善综合舆情防控体系,建立健全组织保障、舆情收集、分析、研究与判断、突发事件预警、应对,处置和总结性评估等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和完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5。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文化风尚,自觉抵制落后
12、、腐朽、低俗文化的侵蚀,增强学校文化的向心力。2.3 做好“聚合塔”,发挥校园文化对意识形态的凝聚作用 校园作为师生教学、科研、学习的特定区域,其独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 特的校园文化可在日学而不察、日用而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言行举止。在长期的熏陶和浸染下,绝大多数高校师生均对其校园文化有高度的理念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因而学校所蕴含的文化基因不仅涵养着本学校师生的独特气质,也对本校的意识形态起到了凝聚作用。高校需要贴近和满足广大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关爱学生成长成才,调动、发挥好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育和形成文化建设与
13、学校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理念,增强学校文化的凝聚力,这是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不竭动力。进一步凝练、固化、传播和宣贯校本文化精神,建立属于学校特有的文化谱系和精神谱系,使之深深根植于每一位南航师生的心中,使之内化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认同、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对于凝聚学校建设发展的磅礴力量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我们不难发现,国内一些具有深厚红色文化、独特红色基因的学校,特别是一些国防、军工类高校往往意识形态工作也开展的有声有色、扎实有效,原因就是因为红色校园文化和行业校本资源本身就引领、凝聚着高校的意识形态。此外,积极正面的校园文化可通过多种文化介质有效将党对高校的要求、高校的“集体意志”内化为学生成长成
14、才的具体指向和教师科研攻关的现实目标,进而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向着人才的方向持续发展,同时激起学校师生的主体意识,使得他们在爱国荣校的荣誉使命和奋发有为的责任担当中不断提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参与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将学校作为其重要的生活背景和精神家园。3 结束语 现如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何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确保培养一批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已成为一项极端重要的政治任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应正确认识意识形态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内在关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对意识形态的三重作用,构筑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大厦”6,实现意
15、识形态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双促双融,实现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战略目标。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363.3张华星,龙金凤.高校意识形态文化引领的大学文化 理 论 及 实 践 研 究 J.西 部 素 质 教育,2018,4(22):21-23.4罗双燕,陈功江.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策略探究J.学术论坛,2015,38(04):160-163.5郭战伟.扎实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
16、与思考 以 河 南 农 业 大 学 为 例 J.河 南 教 育(高教),2019(03):51-53.6姚梦竹,周学智,郭佳.发挥党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四阶作用”,构筑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大厦”J.大学教育,2020(01):185-188.7孙驰.校园文化建设:把握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着 力 点 J.连 云 港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报,2012,25(2):61-64.8孙杰.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若干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1(7):3.9龙金凤,张成勇.高校意识形态文化引领大学文化建设模式建构探究J.休闲,2020(35).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郑丽君(1995),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管委会党政办科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康冲(1992),男,汉族,天津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政办科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基金项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的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