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9 期2023 年 9 月 10 日计 算 机 教 育Computer Education中图分类号:G642114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质量保障机制构建及应用郭 涛,颜 琪(吉利学院 智能科技学院,四川 成都 641423)摘 要:为有效解决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存在的系列问题,提出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围绕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课程目标达成、毕业要求达成,阐述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最后说明实施效果。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文章编号:1672-5913(2023)09-0114-06基金项目:2022 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产教融合下的混合制课程教
2、学改革探索”(220905103093109);吉利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二级学院教学质量内部评价机制的构建”(2022xjgglz12)。作者简介:郭涛,女,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颜琪(通信作者),女,助教,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0引 言工程教育认证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工程类专业开展的一种合格评价1。核心是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强调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合格性评估,可有效指导专业进行各教学环节改进,全面提升工程型人才培养质量2-3。教育部从 2006 年开始在全国
3、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这不仅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还是高校促进工程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契机4。目前,国内高校已全面开展了工程教育认证工作,通过工程认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增强工程型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5。1工程教育认证中存在的问题(1)常态监控与定期评价未能有机结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下,通过常规性的教案、讲稿、试卷、论文等教学材料检查进行常态监控,但缺乏对课程体系、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培养目标达成情况的定期评价,因此,常态监测与定期评估未能有机结合,评价反馈不能有效指导教学的持续改进。(2)重教学质量监控,轻教学质量反馈。在教学质量监控方
4、面,将教学质量的监控结果作为对教师评价的依据,但忽略了教学质量反馈这个关键环节。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应有的反馈和思考,缺乏持续改进措施,阻碍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3)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机制尚未形成。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明确了各专业类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等要求,但标准比较宏观,具体落实途径尚需结合学院专业特点进行不断完善。目前,学院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大纲、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践教学、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缺乏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实施机制,教学质量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得不到
5、保障。(4)监控体系没有形成科学、合理和有效的闭环。现有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信息收集不系统、不全面的问题。对收集到的信息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特别是对收集整理出的问题,只进行了形式上的简单反馈,没有对标认证指标进行充分分析,更没有制订相应精准的整改措施和方教育与教学研究第 9 期115度上达到工程教育认证对教学过程质量保障监控的要求,为开展工程认证工作提供必要的关键性机制保障。坚持工程认证面向产出的“主线”和“底线”,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包括内部评价及改进机制(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机制、专业培养持续改进机制)和外部评价及改进机制(毕业
6、生跟踪反馈机制、社会评价反馈机制和专家建议),通过外部评价,调整和完善内部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建设架构如图 1 所示。案,缺乏后期整改落实和反馈的监控与管理,使得教学监控体系未能真正形成完整有效的“设计实施评价反馈改进”闭环。2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构建对标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从教学质量环节标准、课程体系设置、课程目标、毕业要求达成、培养目标 5 个方面构建面向产出的教学质量保障及跟踪反馈机制,在机制保障和实施过程规范程图 1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建设架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第三方机构评价用人单位评价专家建议持续改进机制培养质量评价外部评价反馈信息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专业培
7、养目标达成情况人才培养改进意见及建议外部评价及改进机制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过程质量监考机制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机制持续改进机制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指标学生学习效果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内部评价及改进机制调整在人才培养内部评价及改进机制中,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社会需求制订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并以此为依据合理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课程考核、课程评价等环节实施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在课程评价与毕业要求评价环节,围绕学生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对课程教学产出和专业培养质量进行评价6。将教学过程质量
8、监控、课程评价、毕业要求评价所发现问题与建议反馈到专业培养各个环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专业培养水平。在人才培养外部评价及改进机制中,围绕本专业学生培养的产出质量,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高等教育系统以外各利益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专业培养目标达成情况与专业培养目标制订的合理性进行定期评价7。将外部评价意见(毕业生评价意见、用人单位评价意见、第三方机构评价意见和校外专家评价意见)反馈到专业培养目标制订与修订环节中,通过不断地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持续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2023116计 算 机 教 育Computer Education3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具体实施3.1制订主
9、要教学环节质量要求及监控措施,规范各教学环节开展教学环节质量监控,按照“标准实施检测反馈改进”的监控措施,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制订智能科技学院本科教学环节质量要求,对专业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课程考核方式及内容审查、教学质量评价、持续改进 8个主要教学环节提出明确质量要求(如图2所示)。图 2 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要求质量检测点主要质量要求质量控制责任人质量标准及监控措施考核周期、结果与改进措施形成文件和记录性文档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环节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考核质量评价持续改进教学环节质量
10、检测要素3.2建立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机制,对毕业要求形成有效支撑1)评价原则。(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原则。(2)坚持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原则。(3)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2)评价组织分工和责任机构。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校统筹安排全校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工作,对学院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学院负责组织各专业开展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工作。学院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和“认证(评估)标准”的要求,制订符合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办法;安排专人负责,定期对课程体系合理性进行评价并形成评价报告,引导和推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3
11、)评价周期和工作流程。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与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周期相同,原则上每 4 年进行一次全面修订,2 年进行一次局部调整,每年可进行一次微调。工作流程如下。(1)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院教学质量小组召开会议,部署相关工作。(2)本专业召开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工作会议,确定工作内容、负责人、时间节点等。(3)本专业开展内部、外部调研和评价,做好记录。(4)本专业形成评价报告及评价结果,提出课程体系的修订意见,提交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5)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对各专业提交的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进行审核。审核结论反馈教学副院长和各专业,为课程体系修订做好准备,同时报教务处备案。教育与教学研究第 9 期
12、117(6)教务处统一组织审议,审议通过后,批准颁布实施。4)评价内容。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主要针对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以及所设置课程的教学大纲,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课程体系结构合理,课程类别能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2)课程体系能否合理支撑所有毕业要求,课程教学能否落实毕业要求的支撑任务。(3)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课程考核的设计科学合理,能有效支撑对应的毕业要求。5)评价方法。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评价有 3 种方式: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为检验修订质量而进行的同行和企业专家的审核式评价;基于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开展的诊断式评价;开展基于学生、教师、毕业
13、生跟踪调查以及用人单位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定性评价。6)评价主体和责任人。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主体涵盖学生、专任教师、校院教学督导、校院管理者、校外专家和利益相关方。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是专业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负责机构,其主任为责任人,各专业负责人组织本专业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的具体实施。7)评价记录及结果的使用。本专业在实施评价过程中要做好评价记录,包括评价内容、评价依据、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结果等,要求记录文档完整、可追踪。同时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评价结果与评价报告;根据评价结果形成的课程体系评价分析报告,对存在问题给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为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大纲修订提供依据。3.3建立课程目标达成情
14、况评价机制,使课程评价可测量、教学过程可回溯、过程材料可监督(1)评价工作责任机构。课程评价工作的责任机构是学院教学质量小组。(2)责任人。责任人包括任课教师、课程负责教师、院长、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系主任、教学督导、教学办。(3)评价对象。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对象为课程目标的考核点,即该课程教学产出的学生能力表现。(4)评价周期。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周期为该课程开课学期。(5)评价依据。对专业培养各环节规定的课程目标考核材料进行评价,如课程作业、考试试卷、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实验报告、实习实训报告、毕业设计报告等,各个环节考核评价均有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与规则,具体落实到课程教学大纲、实习实训、毕业
15、设计的评分标准与规则。(6)评价过程。根据课程实施对课程设置与修订、教学大纲的制订和审查、课程教学过程监督检查、课程考核方式及内容审查、实习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所形成的数据进行评价。(7)评价方法。根据课程类型不同,开展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评价。课程目标达成情况为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得分之和与对应的总分之和的比值,其计算公式见式(1)。=总评成绩中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分总评成绩中相关考核环节平均得分之和课程目标达成(1)结合课程目标达成定量计算,综合评价课程目标达成,形成“课程目标达成定性报告”,形成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评价报告将作为下一轮课程持续改进的依
16、据。(8)评价结果使用要求和反馈方式。课程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达成定性报告”,在课程试卷分析报告中将本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结果及分析说明反馈学院,同时需要基于评价结果提出课程教学持续改进措施,并在后续的课程教学中实施这些持续改进措施。3.4建立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是检验和判断专业人才培养的“出口质量”是否达到预期质量标2023118计 算 机 教 育Computer Education准,既是毕业要求的重要保障机制,又是专业持续改进的基本前提。制订“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对评价责任机构、管理制度和文件、评价对象、评价周期、评价过程、评价方法、结果
17、使用要求和反馈方式等都做出明确的规定。评价采用“直接评价+间接评价”的综合评价方式对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评价。直接评价以定量评价为主,间接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是基于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计算,专业课程目标的达成支撑了毕业要求的达成;间接评价主要是基于校院两级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的调查,直接了解他们对毕业要求达成的主观评价。此外,第三方评测机构评价作为参考。1)定量分析。学院对本专业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定量评价,根据支撑毕业要求各指标点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结果,通过加权累加得到相应指标点的达成度评价结果,公式见式(2)。在计算了毕业要求各分解指标点的达成度评价值后,找出其中的最小值,作为该
18、项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结果,公式见式(3)。如果最小的评价值达到平均标准,则该项毕业要求达成。=支撑该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课程目标达成度支撑权重 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2)2)定性分析。学院对本专业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了定性评价,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座谈、走访、第三方机构评测等方式,向本专业毕业生及毕业生所在单位进行调查,了解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要求达成的评价。(1)毕业生评价。基于学习者体验间接评价(毕业生自评):针对全部毕业要求,收集和分析学生学习体验和主观感受,判断各项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毕业生自我的毕业要求评价没有细分二级指标能力,直接对 12 条毕业要求设置问题进行问卷。每个问题 5
19、 个选项,分别为“非常符合、符合、基本符合、部分符合、不符合”,分别量化=Min(该毕业要求所有指标点达成度)毕业要求达成度(3)为 100 分、80 分、60 分、40 分、20 分。根据每个毕业生答题结果,计算得到毕业要求指标的量化评分,公式见式(4)。(2)用人单位评价。基于人才使用者感受间接评价(用人单位评价):针对全部毕业要求,收集和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毕业 1 年内)能力的评价,判断各项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毕业生用人单位对毕业要求评价没有细分二级指标能力,直接对 12 条毕业要求设置问题进行问卷。每个问题 5 个选项,分别为“非常符合、符合、基本符合、部分符合、不符合”,分别量化
20、为100分、80 分、60 分、40 分、20 分。根据每个毕业生用人单位答题结果,计算得到毕业要求指标的量化评分,公式见式(4)。4质量保障机制实施效果1)评价结果用于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通过对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对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课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如针对大一新生刚跨入大学,对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专业方向感到迷茫的问题,在课程体系中设立工程认知课=本指标点被调查总人数非常符合人数100+符合人数80+基本符合人数60+部分符合人数40+不符合人数20毕业生评价(4)程,加强学生工程和专业教育,明确今后专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为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在通识课中增设创新创业实践
21、,在专业方向课程中增加专业素质拓展,在综合实践类课程中增设社会实践;为强调数学与自然科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新增数学实验。此外,对实践类课程在内容、形式和教育与教学研究第 9 期119方法上进行调整。学生在省级以上专业比赛中取得好成绩,2022 年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一等奖 1 项、省级互联网+大赛金奖 1 项。2)评价结果用于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学院每学期开学初和学期末均开展以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为目的的“说课”“磨课”活动。开课前,组织专业课程教师进行说课,对本学期承担的课程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课程实施方案讲述。学期末,任课教
22、师根据课程目标达成报告对本学期课程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以及毕业要求支撑情况进行总结,对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持续改进的措施和方法。通过将课程评价结果用于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的改进,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程质量,1 位老师在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电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课程教学竞赛中获二等奖。3)评价结果用于毕业要求的持续改进。根据毕业生的毕业要求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反馈问题,在 2022 年对原毕业要求内容进行修订完善,制订 2022 版的毕业要求内容,如将毕业要求 1 中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和其他相关自然科学知识,能够在软件开发中应用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改为能够将数学、
23、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强调数学与自然科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在毕业要求 3 的二级指标中增加能够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将毕业要求指标点 6.3 支撑课程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工程实习”更改为“毕业实习、劳动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工程教育”课程,解决了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不充分的问题。5结 语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通过构建二级学院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明确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完善课程体系,深化课堂改革,明晰教师责任,健全评价机制,着力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教学实践
24、证明该机制的构建是有效的,对同类院校提升教学质量有积极的推广和借鉴作用。参考文献:1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EB/OL.2023-02-07.https:/ 王庚,朱露,胡德鑫,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2):35-44.3 刘联欢,李程盛.专业认证与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的实现J.教育教学论坛,2019(38):70-7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EB/OL.(2019-10-18)2023-02-07.http:/ 谭春娇,陈微,赵亮,等.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9(2):123-126.6 魏维,唐聃,方睿.试论面向产出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6):188-193.7 张永鹏,孙洪生,王莹,等.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在二级学院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2(3):122-125.(编辑:宋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