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路径”探究——基于多媒体传播学视角.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501358 上传时间:2024-04-2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路径”探究——基于多媒体传播学视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路径”探究——基于多媒体传播学视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路径”探究——基于多媒体传播学视角.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2-女报 2023.08德育园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路径”探究基于多媒体传播学视角王晓雨(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葫芦岛125100)摘要: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和手段变得多样化,随着社交媒体软件的兴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风险。面对这种新形势、新问题,一定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化、信息化,高校应聚焦传播学应用规律的研究,拓展主流发声渠道,建好主流媒体主阵地,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微路径”,丰富监管方式和路径,建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多媒体;传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示,要求高校思想政

2、治教育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要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分析出大环境中的“时”“事”“势”。“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核心使命,就是“时”;互联网对高校、课堂、学生的影响变大,就是“事”;“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就是“势”。多媒体为媒介的传播平台的发展十分迅速,对高校学生的思想产生强烈的冲击。要改革教育手段,首先必须明确“微路径”的内涵,促进传统思政教育与依靠多媒体快速发展的“微路径”积极融合,探寻新时期思政教育的实施方式,掌握“微路径”的网络话语权,主导“微”思想引导,强化“微路径”管理,只有这样才

3、能构建高效运行、绿色健康的多媒体网络教育平台,才能提供积极健康的思政教育环境。一、“微教育”在思政教育领域中的价值意蕴(一)摆脱“长尾理论”,突破传统媒体话语权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社会成员的价值认同深层次的影响,自媒体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传播媒介,也是各种话语权角逐的战场。麦克卢汉谈媒介和话语的关系时说:“任何传送信息的新媒介,都会改变权力的结构”。当前,“微媒体”成为媒体主流,大学生是使用这类媒体的主流,“微小化”“媒介化”俨然成为高校思想传播的新风潮。在这种新型的媒体影响下,信息的产生和传播非常快。传统的信息生产严格遵循“二八定律”,“微时代”所形成的亚文化的优势就在于它的数量上,“80%”

4、的公众作为信息的发布源头,和所有小众的传播行为累加起来,形成一个比传统的主流市场更大的信息源,而这些处于长尾上的需求,又具有极强的个性化特征,对高校的思政教育来说,学生不仅仅是教育的接收者,也是教育信息互动的参与者。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人都有话语权,学生可以广泛接收思想和传播思想,在此环境下,大学生拥有了自己的话语体系和话语平台。(二)掌控传播内容,纠偏传统教育环境信息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社会交流的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一种以信息为标志的全新生活方式。随着新的技术手段和媒介的出现,主体间的交往方式和场所变得更加丰富。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

5、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在这种网络交往空间里,每个人都是一个信息接收和发射的“节点”,不需要真实在场,而是作为虚拟符号在场,形成“人节点”的关系,使得网络-33-女报 2023.08德育园地媒介和人紧密结合,模糊网络中主客体的身份,转变为“虚拟主体”,自媒体的语境就此形成。在自媒体语境的影响下,信息实现实时交互,达到了“无时不网,无事不网”,信息以“P2P”的形式实现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的传播,实现了对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改革。尤其随着多种自媒体网络平台的兴起,无形中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拓宽了思政教育的途径。由于传统教育途径手段的制约,思政教育只能依靠主流的学校教育,

6、现在这种“围墙”正在被打破,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得身处不同地区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媒体获取需要的知识,与各校专家、教授零距离学习。与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相比,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参与到信息交流中去,思政教育变得更加活泼生动。(三)转变传统教育角色,形成全新“科层制”科层的形成依托社会关系的发展与社会力量的结构化延伸,表现为等级性的特点。韦伯在层级制的表述中,认为“权威”在三大原则中处于首要地位,只有在组织内部实行等级制,才能保持管理者的权威地位,也就是在管理层中信息的流通及掌握信息量的多少成为管理者“权威”的标志。教育社会学的范畴里,教育同样具有制度性和等级性的特点,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要发挥主

7、导作用。由于传统教育方式的限制,思政教育只能依靠各个教育载体独立开展教育活动,彼此之间缺乏信息沟通和对话,使得教育信息的传播受阻,各个教育主体只能单方面对受教育者接收的信息内容、数量和形式进行判断。“微教育”过程中,教育的非权力因素影响越来越大,教育主客体关系模糊,变得更加多元化。教育过程也趋向于平等交流和双向互动,改变了以往传统教育里单向信息输出的格局。新的格局里,用户关注热点,推动交流,引起聚集,制造关注,既是信息制造者也是传播者,有较强的统一性和组织性,区别于以往的信息传播平台。网络世界里,不同利益成员交流思想、表达诉求,当利益一致时,又可以结成新的利益层级,就是新的“科层”。新的“科层

8、”里,信息量激增所带来的选择难题给能够有效“整合”信息的个体提供了机会,这些个体具体表现为各种“主播”“大 V”公众号等,通过掌握信息传播规律,凭借权威性和话语权成为这个层级里的主导力量。不同层级里的信息分类很容易使信息受众根据需求对号入座,进而形成新的层级,这种分层不是专门的社会机构,但却对传统的教育角色进行了更新。二、“微教育”在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一)宏观环境下,多元意识形态冲突问题凸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家主流意识传播的主阵地,必须体现官方意识形态意愿,在“微时代”的背景下,思政教育也要用好“微教育”,来打破教育的传统形式,使教育内容呈现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在这种情境下,主流意识形

9、态和个体意识形态的冲突加剧,大学生在复杂的舆论环境里难以有效完成筛选,价值判断能力被削弱,甚至接触到一些消极的价值文化。在这场价值观冲突中,双方会根据实际利益需求,针对性地攫取和提供教育信息,来实现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和利益最大化。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不同,自然而然地会划分为以兴趣点为依托结成的圈层。各种圈层中,存在多种价值观,思政工作者难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难以有效实施,陷入思政教育“事倍功半”的怪圈。因此,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舆论战中,能否抵得住、打得赢,开创性地完成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权和主阵地,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大难题。(二)微观环境下,个体价值观

10、易受多元意识形态影响网络平台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限制。通过网络遮蔽和身份隐匿,自媒体把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卷入让鲍德里亚所指出的“虚拟真实”,甚至是曼纽尔卡斯特强调的“真实虚拟”的漩涡之中,在这种“真”与“虚”之间的暧昧含混中,新的价值观念建成之前,很容易出现道德约束的“真空地带”,凭借原有的道德标准很难有效约束大学生的实践。依托数量增多的“圈层”,不同文化的影响力扩大,容易产生舆论危机。随着参与主体增多,话语权也具有开放性,信息传播的门槛变低,为各种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三、“微教育”对传播学规律的创新性发展一是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重视“首因效应”。在约瑟夫奈的文化软实力理

11、论和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中,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获得了意识形态的主动性,就能占据思政宣传工作的高地,获得思想政治工作的“舵”。高效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各种博弈中占据主动性,就要增强主流意识影响力,重视“首因效应”。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在1957 年就提出了“首因效应”,即重视信息的时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要体现时效性和时代性,“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微时代”的大环境下,公众对信息的讨论更容易出现谁的声音大,谁的讨论时间久,谁就更容易占据舆论上风。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及时把控舆论热点

12、,先声夺人,控制舆论走向。对传播内容的把控上,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发挥专业优势,严格辨析热点信息,对突发事件、热点问题的评判分析要体现学术性、科学性、严谨性,使信息受众内心信服认可,不断树立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传播方式上,要根据热点问题设置议程,时刻把控舆论高地。李普曼的“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理论认为,媒介议程与公众关注正相关,媒体不能决定大众对某个热点问题的看法和判断,但可以引导大众的关注从一个热点转向另一个热点,因为人们总是更愿意关注那些讨论度更高、更新鲜的问题,并根据媒体为这些热点问题设置的优先级排序来确定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度。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站在时政前沿,主动设置与热点问

13、题相适应的议程,贴合社会热点,使学校思政教育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同时也要始终关注设置议程的最佳时机,把舆论主导权紧紧握在手中,贴近学生生活,把学生讨论度高的问题设置成教育议题,并用正确价值观引导,明辨是非,扩大主流媒体的声音,占领话语传播的高地。二是形成引导合理,培育思想“领袖”。思政教育要回-34-女报 2023.08德育园地归人的思想,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做出正确选择才是思政教育的价值旨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服务学生。发挥思政教育的最大作用,重点在增强引导。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谈的是引导,绝不能生硬强制,教育者要将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上,营造自由、宽松的话语环境,在没有强迫关系

14、前提下,思政教育才能入耳入心。教师要注意引导的方式和内容,要注意语言的使用,尽量贴合学生生活,方式也要从原来的自上而下的说教转变为与学生互动的平等模式,增强教师的亲和力。三是加强信息管控,设置信息筛选“环节”。学生利用“微平台”进行思想表达,高校思政工作者利用网络进行“微教育”,虽然都是借助互联网的平台,但并不意味着信息的传播就是无拘无束的,网络空间也并不是没有底线的真空地带。在现今虚拟网络高速发展的时期,有必要加强网络监管和舆论引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网络思想“领袖”和互联网“微平台”的监管是现在高

15、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点问题之一,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做好本职育人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信息筛选的工作,完善“微平台”监管方式,使网络信息流通在框架内运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谈到:“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者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这里所说的“守门人”就是做信息筛查工作的。高校思政工作者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高校思想教育的“守门人”,要落实好高校教书育人的职责,就必须对“微信息”的传播严格把控,网络媒体的自由性,使得对信息舆论的监管不能只一味地“堵”和“删”,要在网上出现

16、错误思想时进行坚决回击和防控,从而实现思想育人的目的。对于信息传播的载体,高校要建立可管、可控、安全的“微教育”平台,规范信息传播管理。在学校官方网站等平台上,构建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网络教育平台,同时在“微平台”上通过技术手段落实实名制信息,让学生明白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生活同样需要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另外,高校思政工作者也要深入学生喜欢的 APP 中,了解第一手资料,更直观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和诉求,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工作中要善于利用大数据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对收集的信息分析调研,深入发掘大数据后隐藏的更多信息,对于监控到的不良信息,甚至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要及时处理,确保马克思主义在“微媒体”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课题来源:2023 年度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科研项目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路径”探究基于多媒体传播学视角”】参考文献: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人民日报,2016-12-09(01).2 王治河.福柯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59.作者简介:王晓雨(1986),女,辽宁本溪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