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校舆情素养培塑现状及对策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486649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舆情素养培塑现状及对策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校舆情素养培塑现状及对策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校舆情素养培塑现状及对策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育探索166第51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其中作为“网生一代”的“00后”大学生群体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然而,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固定的大学生极易受到负面舆情和虚假舆情的不良影响,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当前,网络舆情已成为部分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手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作为网络应用主力军,提升大学生群体的舆情素养,使其能够正确应对来自负面舆情带来的挑战,化解西方国家通过网络

2、渗透的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一、大学生舆情素养概述(一)大学生舆情素养的内涵“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主体民众对舆情客体所持有的社会态度。“舆情素养”是指人们在舆情管理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包括对舆情的敏感度、分析能力、应对能力和沟通能力等。这种能力既包括对舆情真实性的判断,也包括对信息来源的辨别和信息价值的评估等。由于大学生群体当前获取舆情的主要渠道为网络,其态度、意见和情绪既会影响网络舆情的走向,也会受到自身网络素养的影响,故而大学生的舆情素养主要指该群体在面对网络中各类信息时的自我判断、分析和应

3、对等能力。(二)大学生舆情素养形成的基础大学生的舆情素养会随着其认知、情感、意志、能力等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且根植于其逐步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般认为,舆情素养的高低与个体所受教育的水平紧密相关。受教育水平高的个体一般认知能力相对较高,其明辨是非能力也相对较强,一些明显缺乏内部逻辑或科学依据的负面舆情往往会在这一部分群体面前不攻自破,所以舆情素养一定程度上以个体文化素养为基础。一方面,大学生群体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理应具有批判能力和理性思维,但当前,大数据的运用、推广和不良媒体“诡计多端”的情绪煽动式的报道方式,极易使大学生群体陷入“信息茧房”,引发其偏激情绪,弱化其辨别能力和理性思维

4、。另一方面,舆情素养从本质上根植于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正确的“三观”和坚定的政治意识的引导。(三)提升大学生舆情素养的必要性全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来源和内容更为复杂多样,且伴随着极快的传播和扩散速度。上网方式方面,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换代升级以及5G技术的普及应用,上网已不再受空间、设备的限制,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应用就是这一现状的典型表现。中国青年网的调查结果显示,超八成大学生经常刷短视频,他们会通过短视频来关注校园生活、时事热点、知识科普等各类信息。但仅针对短视频这一种网络舆情获取渠道进行分析,便存在着诸多乱象,如内容偏离主流价值观、负面舆情等现象层出不穷。大学生群体舆情素养不高致

5、使其无法分辨信息真伪,导致其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甚至成为负面舆高校舆情素养培塑现状及对策研究朱静钰(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安徽合肥230031)摘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舆论斗争已成为各国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方式。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舆情的主体,尤其是学习、生活都已离不开网络的当代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由于“三观”尚未完全形成,极易成为部分西方国家舆论攻击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对象,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舆情素养的培塑。目前,不少高校已将这一任务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但仍存在着内容不够完善、目标不够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缺失等问题,亟待寻找相应的对

6、策予以解决,以提升大学生的舆情素养,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挑战。关键词:舆情素养;高校;大学生作者简介:朱静钰(1993),女,汉族,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探索167情的制造者或传播者。一份新冠疫情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谣言传播行为的调查数据显示,约有40%的大学生在不确定信息真伪的情况下,会将信息传播和扩散至其个人社交平台(如抖音、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这种不恰当的“分享欲”成为负面舆情传播的加速器。这一现象折射出大学生群体对于信息真实性分析和判断不足及对扩散谣言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即舆情素养不够高。由此可见,在当下复杂的国际舆情环境中,提升大学生的舆情素养尤为紧

7、迫。二、高校大学生舆情素养培塑存在的问题(一)现有教学体系中缺少对舆情素养的针对性培塑大学生舆情素养的培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之一,但在高校思政课体系中并未开设相关针对性课程,而是采取将舆情素养的培塑融入相关思政课程的形式。比如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了解历史,以史明鉴,辨别历史虚无主义,等等。总的来说,目前高校主要是通过将部分舆情素养教育内容融入已有思政课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对舆情的判断和分析。诚然,正如上述强调的,舆情素养从本质上根植于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课程的培养非常重要,但不可忽视的是,当下的高

8、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缺少针对舆情素养培塑的专门课程,或者说,在目前高校思政教学体系中缺乏明确的培养学生舆情素养的教学目标。(二)现有教育方式中缺少实践化、多样化的培塑手段“素养”一词出自 后汉书卷七四下刘表传,意为平日的修养,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大学生舆情素养的形成既需要长时间的理论教育,也需要通过训练和实践强化个体对于舆情的理解、判断和应用处置能力。然而,很多高校即使将舆情素养的培塑融入了日常思政课程的教学,也很少针对其设置长期性教学布局和多元化教学手段,致使教学过程缺乏训练和实践环境。这一情况很有可能导致大学生在局限的认知框架下,只能以直观的、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难以透过

9、现象认识舆情的本质和内在逻辑。比如,在面对不良媒体散布负面舆情并恶意煽动情绪时,大学生会比较容易受负面舆情、情绪的干扰,难以保持客观、理性,导致出现认知偏差甚至走向极端。(三)校园文化中缺少有利于舆情素养培塑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校大学生的活动范围往往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网络一定程度上成为其了解、探索世界的主要渠道,也是其拓展和维系社会交往的主要渠道。调查显示,与过去相比,无论是学习、娱乐还是社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会选择线上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当代大学生很大一部分的课余时间都会花费在网络媒体上。然而不少高校未能及时针对这一情况进行调整,致使其校园文化环境的构建仍停留在线下层面,忽视了目前学生使用

10、、关注更多的线上层面,这也就导致不少高校缺少有利于大学生舆情素养培塑的网络校园文化环境。另一方面,部分开始建设网络校园文化环境的高校也存在着内容、形式单一,难以走入学生内心的问题;或是部分已有的校园网络体系未起到系统监督的作用,未做到及时监管、收集或分析网络舆情事件,及时甄别和处理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隐患等。三、高校舆情素养培塑对策(一)围绕舆情素养培塑目标丰富教学内容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大学是青少年角色转变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既经历着生理的成熟,更伴随着心理的成熟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但是这一发展的过程仍然充满着矛盾性、可塑性和不稳定性。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也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

11、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正因如此,大学生群体往往成为敌对势力渗透其意识形态的重要对象。因此,高校必须将学生舆情素养培塑的目标纳入教学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一般而言,直接指向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课程为大学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因而,首先可从发挥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丰富思政课程中的舆情素养培塑内容着手,为大学生舆情素养的培塑注入政治能量。比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章节与舆情素养培塑都有密切关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融入舆情素养的培塑,引导大学生在面对舆情时恪守道德规范和文明底线,并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和举报不法行为等;又如形势

12、与政策课程,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形教育探索168势观、政策观的教育时,可适当结合目前学生们关心的时事热点和国内外舆情进行综合分析,引导学生判断、分析舆情真伪和舆情传播背后可能存在的目的,透过舆情看本质,引导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除此之外,根据情况开设通识课程、选修课程、线上课程以及组织舆情素养相关讲座、培训也是高校加强舆情素养培塑的重要手段。(二)针对舆情素养的实践目标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针对舆情素养培塑的教学手段较少、实践不足的情况,高校需要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探索多样化的、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合理处置舆情。除传统的讲授法,还可加入研究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

13、辩论式教学法等增强教学互动性、自主性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舆情素养进行训练,锻炼其舆情处置能力。比如围绕某一舆情事件开展辩论比赛,启示学生多角度地、辩证地、理性地看待舆情事件,并引导学生总结、反思,为下一次面对舆情做好充分的准备;或是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并总结隐含意识形态风险的舆情所具备的特征,以及不当处理可能带来的危害,探索正确的处置路径。(三)根据现实需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无论是接收邮件、获取通知还是选课、查询成绩、参加活动,都依赖于校园媒体,而目前高校所搭建的校园网络平台包括校园网、公众号以及一些公众社交平台和新

14、媒体平台等,正是大学生接触舆情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应利用这些平台掌握舆论主动权,宣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舆情,及时对虚假舆情进行辟谣,纠正对舆情的错误认知和极端思维,及时披露不良媒体和存在安全隐患的信息源,以消除舆情信息差和“信息茧房”造成的风险隐患,为学生提供值得信赖的舆情来源,为大学生舆情素养的提升营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全媒体时代,高校的线下教学、活动也离不开校园网络环境的支撑。因此,在教学方面,高校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学,用线上教育补足线下教学中欠缺的部分。如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就可以通过线上资源补充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点破部分历史虚无主义和民

15、族虚无主义的错误诊断,为提升学生舆情分析、判断能力奠定基础。在校园活动方面,依托校园网络平台,组织舆情素养培塑方面的活动也为学生舆情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更多的通道。除此之外,高校还应重视健全舆情监管机制。学生对于舆情的处理和应对方式体现了学生的思想和态度。高校教师通过学生在网络上的浏览记录和信息输出能够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在排查出风险隐患时,及时采取舆情引导措施,为学生舆情素养的培塑保驾护航。四、结语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认知域已成为国家斗争的主战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新媒体等媒体形态的高速发展,我们每一个人都已成为战场上的一员,尤其是肩负着民族复兴任务、代表着祖国未来的大学生群

16、体,更是未来战场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必须承担起培塑大学生舆情素养的重要任务,依托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完善相关教学内容,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为提升大学生舆情素养打好知识理论基础,打通训练实践通道;同时发挥校园文化的强大力量,为培塑大学生舆情素养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参考文献: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1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3(2):39.2成馨雅,胡佳忆,金航萍,等.新冠疫情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谣言传播行为分析与治理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3(1):128-132.3沈娟,吴萍.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以连云港市高校为例J.电脑校

17、园,2019(6):13694-13696.4郭士鼎.浅析大学生网络舆情与应对措施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3):55-57.5尹成鑫,李礼.网络舆情视角下大学生意识形态风险监测体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3):81-85.6周媛.提升公众应对国际舆情的媒介素养探析以“俄乌危机”网络舆情为例J.传媒评论,2022(6):68-69.7张仪,陈本煌,林俊韬.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育人模式的探索研究以闽江学院网络思想政治“六微”育人工程为例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8):61-63.8白德诚.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22.9谢巧燕.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对策探究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J.时代报告,2018(8):161.10巴琳琳.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研究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3.11梁洁.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及管理机制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6(3):176-177,180.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