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职院校开展中医药文化进课堂的实践研究——以中草药命名及文化内涵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481211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院校开展中医药文化进课堂的实践研究——以中草药命名及文化内涵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职院校开展中医药文化进课堂的实践研究——以中草药命名及文化内涵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职院校开展中医药文化进课堂的实践研究——以中草药命名及文化内涵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 2 卷第3 期2023 年9月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y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ol.22No.3Sep.2023高职院校开展中医药文化进课堂的实践研究以中草药命名及文化内涵为例聂小雪(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河南济源4590 0 0)摘要:将中医药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是顺应时代要求、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举措。在高职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从中医药药名入手,通过推广和普及中药学知识,整理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医药文化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中药名;命名方式;文化

2、内涵;高职课堂D0I:10.3969/j.issn.1672-0342.2023.03.006中图分类号:R2在灿烂的中华文明中,中医药文化植根于这片文明沃土,由表及里深深地刻入了文化的印记,内涵极其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 0 周年之际的贺信中提到: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将中医药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是顺应时代要求、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举措。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意义深远。很多高职学生并不是中医药学专业的,对中

3、医药文化十分陌生。如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融人中医药文化教育,促进高职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教学的一个难点。笔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在把中医药文化融人课堂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从中草药的命名入手,由浅人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中展示中医药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一、推广和普及中草药名文化知识中医药的起源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追溯到“神收稿日期:2 0 2 3-0 8-19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 0 2 1SJCLX781)作者简介:聂小雪(197 2 一),女,河南济源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 7 2-

4、0 3 42(2 0 2 3)0 3-0 0 2 7-0 5农尝百草”的时代,历经大约三千多年,品种不下万种,大千世界中几乎所有的植物、动物都可以人药。从古代早期经典文献山海经黄帝内经伤寒论到明代本草巨著本草纲目都有关于中医药的记载。中医药的命名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哲学、文学、民俗学、中医学等的深刻影响。我国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中医药遗产对现代人来说是十分珍贵的财富。中医药并不全是草药,也有动物类和金石类的药,但记载传统中药学的医典如神农本草经唐本草等大多称“本草”,就是“以草药治病为本”的意思,也是因为中医药中草药最多的缘故。因此本文中提到的中医药也主要以草药为主。课堂上

5、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了解中药名的命名方式来熟悉这些中草药。中草药名的命名方式有好多种,其中依据形态特征命名的比例超过50%,还有一部分是以其功效、生长习性、产地以及历史典故、人物传说来命名的。中草药的取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有的可以反映该药的生长特性、有的可以反映该药的产地、功效、采收加工等,有的可以反映历史典故、人物传说等文化信息。27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如果高职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中药药名的来历,就中草药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某种特定的水可以更好促进学生认知中草药的作用及其文化内土、光照等环境地域内所产的中药材,采收加工也涵。都有一定的讲究,同种草药比其他地域内产的品(一)根据中草药的生长特征命名

6、质好、疗效高。明代陈嘉漠在本草蒙签中指出比如白微,微的意思是小,这种草药的特征是“地产南北相殊,药力大小悬殊。”3 古人在长期根细小而白,所以称为白微。马兜铃是一种多年的生产实践中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中生的草本植物,“曼生附木而上”,叶子落了之后,草药名称中突出其生长地域来表现这种中草药的成熟的果实依然像马脖子上的铃铛一样垂挂在藤特殊功效。蔓上,所以叫作马兜铃2 。金盏草是在茎头开如新疆雪莲,藏红花,四川的川黄连、川芎,云花,花的颜色是金黄色,花瓣围成一个圆圈,形状南文山的文三七,安徽亳州的亳菊,安徽滁州的滁如盖子,四时不绝,故以金盏来命名。乌头这种中菊,广东的广藿香,福建建宁的建莲子

7、,杭州的杭药形态如乌鸦头,而牛膝的茎就像牛的膝盖骨。菊花,河南的怀地黄、怀山药等。还有产于湖北、(二)根据中草药的药物功效和主治病症命名四川一带的原是巴国属地产的巴豆、巴椒,蜀地汉比如有一种中草药名字是防风,防的意思是中的蜀漆、蜀桑,吴地的吴茱萸等中草药名称中的防御,这种草药最重要的功效就是疗风,可以治疗“巴”“蜀”“吴”等都也是中草药产地简称。外感风邪、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等病症,是治风的(五)带有域外文化交流标识的命名草药物,所以称为防风。而益母草的功效是可以古代一些从域外传人的草药,前面多冠以消疥化水,因妇女产后有气血运行不畅或有癖浊“胡”“番”(或“蕃”)“海”等外域标记,可以看出停留在

8、体内,益母草能消之化之,病邪去则母受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中外来文化的渗入。唐代以前益,所以用益母为草的名字。还有如郁金可以散主要靠陆路交通,就是我们说的丝绸之路,如胡椒肝郁,续断可以用于筋断骨伤、瘀肿疼痛等,这类在魏晋时期自西域传人我国,汉代又传人了胡麻、中草药的命名方式都和药物功效、主治病症有关。胡桃、胡豆等。名字中有“海”字的,除了是产自(三)以中草药的生长习性来命名海洋的之外,多是唐代及唐以后东南水路开通,由比如车前子,因为对土壤的要求不是太高,田福州、泉州、广州等港口从世界各国引进的,如上、沟渠旁、路边、房前屋后都可栽种,人们常在“海棠”“海芋”等。带“番”字的,也写作“蕃”,是路边车辙之

9、间发现这种野生药材,所以命名为车由“番舶”即外国船只带入我国的,如番泻叶、薄前子。泽兰、泽泻因生长于沼泽地而前面加“泽”荷(又名番荷菜)等。字。石苇常常生长在山野裸露的岩石上,石斛则安息是伊朗高原上的古代国家,地域大致在喜欢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石营蒲则生长于山涧水今天的伊朗。安息香就是从安息传入的特产药石空隙处,生长环境都和岩石相关,所以药名中都品,气味芬芳,可以行气活血。高丽参就是朝鲜红有“石”字。半夏,则是因为阴历五月时才开始长参,是从当时的高丽传入的,可以大补元气、生津苗,生于夏至日前后,夏天已经过了一半,所以名止渴,有宁神益智的功效。还有的虽然没有明显为半夏。的域外标记,但从词的译音也可

10、以直接判断来自(四)根据中草药生长的地域来命名域外,如茉莉,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说“茉莉”我国疆域十分辽阔,陆地上的基本地形类型原出于波斯,有的翻译为“抹厉”“没利”“末利”如高原、丘陵、盆地、山岭、平原等在我国都有分“末丽”等,“盖末利本胡语,无正字,随人会意而布,加上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对丰富的气候资源和已 4,没、末皆梵言。自然资源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众多的(六)以气味、颜色来命名28聂小雪:高职院校开展中医药文化进课堂的实践研究如根据气味命名的香,是从奔跑的麝肚脐中取到的油脂状的东西,香味十分浓烈,故名麝香。沉香,具有能够沉水的特性,古代交州即今天的越南一带,称沉香为蜜香,也体现出

11、沉香的香气如蜜;还有茴香、藿香、檀香、木香等,都是因为散发出不同的芳香气味而得名。鱼草,因为这种草具有强烈的鱼腥气,故名鱼腥草。细辛因味道极其辛辣而得名。酸枣仁,因味酸得名。根据颜色来命名的中草药有白术、黄连、青蒿等。中医五行理论中,五色五味均与五脏六腑有相应的对应关系。中医药常通过五色、五味的命名来辨别其特性。比如黄帝内经中对五色五味与五脏六腑的对应关系是这样论述的,“东方青色,人通于肝”“其味酸”“南方赤色,人通于心”“其味苦”,“中央黄色,人通于脾”“其味甘”“西方白色,人通于肺”“其味辛”“北方黑色,人通于肾”“其味成”5就是说青色、绿色或酸味的中草药是通于肝经的,比如青皮、青蒿、大青

12、叶等,可以养肝。酸枣仁、乌梅等,都可以入肝经,滋养肝筋。色红或味苦的,如红花、丹参、柴胡等,都可以人心经;色黄或味甘的,如黄芪、甘草等可人脾经;色白或味辛的,如白豆蔻、细辛等皆可入肺经;色黑或味咸的,如黑豆、附子等都可人肾经。(七)根据审美意趣和名讳文化影响命名根据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理念命名的中草药,如远志、合欢、当归、知母、佩兰、凌霄花、忍冬等,往往语义双关,既有药物的功效在,又反映了国人美好的愿望和情感。青黛、地锦、玉竹、仙茅、石蕊、丽春花、水晶兰等名字则极富诗情画意。少数的中草药是因名讳文化影响而得名的。在中国古代称人名字,活着的叫“名”,死了的日“讳”。对于国君和尊敬的长辈的名字,都要

13、想办法避讳,中药名也因为避名讳而多次更改。比如山药原名“薯预”,唐朝时,为避讳唐代宗李豫的“豫”字,改“薯预”名为“薯药”,到宋代,又为避宋英宗赵曙的“曙”字改称为“山药”。延胡索原来的名字是“玄胡索”,宋代为避宋太祖赵压胤父亲赵玄朗的“玄”字,改为“延胡索”。还有一种根据地域命名的中药叫“常山”,本名恒山,为避汉文帝刘恒、唐穆宗李恒、宋真宗赵恒的“恒”字,根据恒的释义“恒,常也”用“常”字来代替“恒”字,改为“常山”6(八)以历史典故、人物传说命名中草药中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是刘寄奴草,南朝刘宋开国君主刘裕的小名称为寄奴,打仗时曾用这种草疗愈刀剑所伤的伤口,后人根据这个典故称这种草药为“刘

14、寄奴草”。而杜仲、徐长卿、使君子、牵牛子这些中草药的名字则是来源于人物传说。杜仲,是一味补中益气的草药,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叫杜仲的大夫发现了这种草药,并且自已尝试服用。一段时间后,身轻体健,最后得道成了仙人,因此后人就把这种草称为杜仲。徐长卿是唐代贞观年间的一位民间医生,传说他常用一种草药治疗被毒蛇咬伤的伤口,后来这种草药就叫徐长卿。二、整理挖掘中草药的文化内涵在掌握中药名命名知识的同时,还要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中医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富有文化气息的中药名是中医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道奇特的文化景观,丰富多彩的中药名把中医药学的文化特色彰显得淋漓尽致。为了增加高职学生课堂学习的趣味

15、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掌握中药学知识,笔者在整理挖掘中草药的文化内涵方面,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让学生熟悉掌握中草药谚语、歌谣和奇特的中药名灯谜中草药谚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中医药方面知识、经验的智慧体现,涉及对药物的采收、功用、治疗诸多方面,对指导和学习中医药知识大有禅益。春采防风秋采蒿,独活开花质量高。一味丹参药,功同四物汤。马齿苋,地绵草,痫疾腹痛疗效好。29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若要睡得好,常服灵芝草。其似人参的外部形状。知母贝母款冬花,止咳化痰一把抓。有的诗人是借用比喻、谐音、双关之法,将药甘草外号叫国老,解毒和药本领高。名化入诗词之中,用中草药名本身的语意与所填自古以来,人们

16、还喜欢以中药名制作春节、元的词义融为一体,造就特殊的含蓄语境。南宋词宵节的灯谜。中药名不仅是一个符号,经过奇特人辛弃疾的满庭芳静夜思就是一首药名词,的构思,还可以制作成十分巧妙的灯谜,令人兴味“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惊过半益然。如故乡(熟地),异国(生地),牧童(牵牛夏,?透薄荷裳”“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子),觅封侯(远志),苦相思(黄连),何人不起故荒”,词中把中药名如云母、珍珠、防风、沉香、半园情(当归),酸甜苦辣咸(五味子),九死一生(独夏、薄荷填入词中,综合运用了比喻、谐音、双关之活),尘满面、如霜(白头翁)等。法。如当归调血,为女人用药,有思夫之意,故有除了这些中草药

17、的谚语、灯谜之外,还有把中“当归”之名,词中以“当归”暗示应当归来之药名编成歌词便于唱诵记忆的,如“春风和煦满意,7 生动地抒发了闺中少妇对战争给自己带来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不能与丈夫团聚的幽怨心声。必找泽兰。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庭三、学习古代中医名家事迹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就是我国古人笔下著名的四季歌中的句子,既符合一年四季的特征,又加入常山、芍药、天麻、牡丹、远志、使君子、当归、泽兰、半夏等中草药名,便于记忆,又极富情趣。(二)让学生了解中草药和传统文学之间的不解之缘由于中药名中所含的词汇非常丰富,包罗万象,能够充分满足诗歌表达的需要,文人墨

18、客也多有用中草药来填词赋诗的,尤以唐宋时期为盛。因此中草药和传统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有的诗人是在诗词中直接歌咏中草药。比如刘敏中的菩萨蛮月夕对玉簪独酌就是以玉簪花为抒发对象,写出了作者的幽独情怀,“遥看疑是梅花雪,近前不似梨花月。秋人一簪?,满庭风露香”中就把玉簪花比作雪中梅花、月中梨花,写出了玉簪花色洁白、晶莹如玉、清香宜人的特点。宋代江奎的诗茉莉花,“灵种传闻出越裳,何人提挚上蛮航。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称赞波斯传来的茉莉花花香浓烈,可以称作“人间第一香”。诗人陆游也有专门咏中草药茯苓的诗句“百尺松根结茯苓,千年长养似人形。谁知金鼎烹初熟,恰值山翁醉欲醒”,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茯苓

19、喜欢和松树根结伴而生的生长特性及30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涌现了诸多的中医名家,如李时珍、孙思渺、张仲景、华佗等。悬壶济世、杏林春暖、妙手回春、起死回生等都与中医名家的事迹相关联。“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的核心价值观8 ,唐代医家孙思渺在大医精诚中提到:“凡大医治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把这种典型的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作为行医的准则 。中医药文化中所崇尚的这些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培养高职学生的良好人格是非

20、常有益的,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医名家事迹的过程中也可以进一步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中医药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在高职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体现中医药文化,加强中药知识的学习,识记掌握中草药的药性、了解其文化内涵是非常必要的。中医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这次新冠疫情防控战中充分突出了中医药的优势,展现了中国原创医学的进步性。在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普及中医聂小雪:高职院校开展中医药文化进课堂的实践研究药文化的教育,既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能凸显中医药文化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 0 周年,李克强作出批示表示祝贺J.中医杂志,2 0 16,57

21、(1):6.2李时珍.本草纲目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 0 13 93.3李春兰.中草药命名及文化内涵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 0 0 9:1-6 4.4李时珍.本草纲目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 0 13:16.5黄帝内经M张志聪,集注.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 0 0 7:2 2 2 5.6陈鳌石,俞宜年.中药名称的文化意蕴J.本草纪实,2009(6):51 53.7刘虹.散议中药药名的文化内涵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 0 12,3 5(2);48-50.8蒋桃.高职院校探索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J.学科探索,2 0 2 0(2 1):6 6-

22、6 8.9寿鉴,徐斯伟,张为,等.将中医药文化融入青少年生命教育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 0 2 0,18(1):66-68.【责任编辑任联齐A Practical Study on Carrying out Chinese MedicineCulture into the Class in Vocational College-Taking the Naming of Chinese HerbalMedicine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as an ExampleNIE Xiaoxue(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Jiyua

23、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Jiyuan 459000,Henan)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to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clas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nd carry outthe task of fostering v

24、irtue through education.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classroom fo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starting with the nam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roughpopularizing the knowled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orting out and excavat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inheriting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highlight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culture.Key words:Chinese herbal medicine names;way of naming;cultural connotation;higher vocational classes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