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校加强“Z世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践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467226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加强“Z世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践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校加强“Z世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践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第 期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N o ,(总 第 期)J OUR NA LO FMU D AN J I ANGC O L L E G EO FE D U C A T I ONS e r i a l N o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郭帅(),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传播、战略传播;单明圆(),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研究”(项目编号:Z D )阶段性成果.高校加强“Z世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践路径郭帅单明圆(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摘要当前,我国国际传播事业方兴未艾,而人才作为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一环,将

2、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和国际地位产生深远影响.文章以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为导向,结合“Z世代”的专属特性,从思想道德素质、学科建设、交流合作、科研实践等方面着手,探讨高校在“Z世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的方向和举措.高校应多措并举提升“Z世代”的国际传播综合素养,助力我国国际传播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贡献青年力量.关键词国际传播;高等教育;“Z世代”;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形势波诡云谲、瞬息万变,国家只有不断审时度势、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够享有国际话语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国际传播工作方面倾注力量,并不断根据国内外形势进行适时

3、调整.国际传播工作自然离不开人才,现如今,“Z世代”已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Z世代”的国际传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国家发展的高度、速度和深度.而目前高校学生主体为多为“Z世代”,深入理解其独有的世代特点是找到教育突破点的关键所在.一、“Z世代”的群体特征“Z世代”通常是指 年 年出生的一代,他们是伴随互联网、新媒体环境成长起来的,可谓是“互联网原住民”.世纪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随之不断提高.“Z世代”正是见证了国家的崛起,以及国际关系巨变的一代.在此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有着与以往世代迥然不同的特点.首先,突出特征之一是他们从小浸染在数字环境里,在信息检

4、索、捕捉、吸纳方面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和敏感性.在信息流水化、碎片化、庞杂而缺乏深度的信息爆炸时代,“Z世代”的认知也具有浅表性,容易被混杂的信息和观念所影响.其次,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Z世代”的知识水平普遍高于之前的世代群体,公民意识觉醒程度高.再者,近些年我国民众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持续提升,“Z世代”作为其中一员,心态也更加平和、自信.总之,“Z世代”思维活跃、崇尚创新、个性鲜明,有着较强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他们走在时代前沿、价值观多元,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当前,“Z世代”作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生力量,对我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影响日益凸显.二、高校提升“Z世代”国际传播能

5、力的时代背景和必要性面对全球化不断加强和深化的形势,我国也逐渐认识到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国际传播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做出关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指示 新形势下要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当前,“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为大势所趋,培养一大批综合素质过硬的国际传播人才工作迫在眉睫.“Z世代”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

6、量,在跨文化传播能力和“全球胜任力”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目前高校学生主体为“Z世代”,他们的知识水平、媒介素养和国际观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变量.高校应致力于提高“Z世代”的国际传播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国际传播建设中去,拓宽国内外青年交流渠道,占领未来国际传播格局高地,助力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三、高校培养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的具体举措国际传播工作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而人才培养要结合受教育者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笔者结合多年的高校工作经历,试图从以下四个层面,探索出高校在培育国际传播人才方面的着力点.(一)高校应注重对“Z世代”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做好“Z世代”价值观的正面引导在当今纷繁复杂

7、的国际局势下,帮助“Z世代”树立客观理性的民族观、国家观和国际观,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要主动寻求与“Z世代”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教育全过程,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将思想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类课程、专业课、实践教学等环节,增强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另外,还要重视历史文化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学生以史为镜,知史鉴今,为“Z世代”日后从事国际传播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文史积淀.国际传播工作需要的是“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帮助学生加强对中国国

8、情、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使得学生可以在对外传播实践中更深入更形象地展示我们的社会面貌和优秀文化.其次,学校要引导学生拥有国际化眼界和格局,胸怀天下,关注全球议题,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再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这是对外交流工作的基础.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Z世代”群体可能会感到迷茫,在人生观、世界观方面出现失衡的状况.因此,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长远的目标和坚定的理想信仰尤为重要.教育者要以更加平等的姿态、诚恳的态度和接地气的话语去面对“Z世代”.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主动了解青年群体所思所想,试图理解“Z世代”的特性,找到教育、沟通的契合点,营造平等、和谐、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另外,

9、高校还应做好信息舆论“把关人”,帮助学生锻炼辩证思维、提升媒介素养、增强判断力,从而在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也能保持头脑清晰.(二)高校应加强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为导向的学科建设,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做好课堂内外的联结教学是高校工作的根本,培养掌握专业理论和技能的高端人才是开展国际传播工作的基石.当下,要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理念为指引,做好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课程体系,打造复合型人才.如今,“Z世代”呈现出的多元文化特质给高校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单纯的知识传授方式早已过时 而可以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能够帮助学生参透知识金字塔底层逻辑的课堂,才是“Z世代”心之所向的.

10、为此,教师授课时要减少粗浅信息的传递,提供有思想有深度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开放、理性、科学、批判的思维方式,重点指向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教学及管理等方面转变观念,适时更新知识体系,融入任务导向型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完成一件件具体的事情累积成就感,形成独立思考习惯和深度思考能力.针对“Z世代”的课堂教学手段和模式也亟待创新.现代课堂需要融合运用信息化手段,高新技术与传统课堂有效互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网络直播等方式可以使教学形式更加灵活,甚至摆脱传统课堂的时空束缚.借助虚拟现实(V R)教学系统模拟教学环境,学生可以体验沉浸式学习.还可以运用情景式教学、研讨式教学、

11、翻转课堂等多样化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满意度.此外,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外场域,对传统授课形式和内容进行有益补充.近些年,许多高校教师利用网络平台授课,通过直播、慕课等形式的“云课堂”,收获“云学生”.微博、“B站”等多种社交媒体也提供了新的知识传播途径.这些网络平台凭借其中包罗万象、新鲜有趣的内容强烈吸引着“Z世代”.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平台,转变知识生产思路,捕捉“Z世代”关注的热点话题,根据受众反馈适时调整内容或风格,满足平台主要用户 “Z世代”的心理需求.如此一来,学生可以从中汲取传统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全面的认知.(三)高校应打造国际传播联动矩阵,筑建共享平

12、台,加强中外“Z世代”群体的交流与对话高校应倾注力量构建全球“Z世代”舆论阵地新格局.一方面,需要着力提升中国“Z世代”群体的国际传播媒介素养.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向学生传授跨文化交际及国际传播的多元化策略,鼓励“Z世代”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创新传播方式.利用好新媒体平台上易发生的“群聚效应”,激发传播裂变.通过社交平台展示生活、文化和思想,展现年轻人眼中的中国和世界,传播优秀中华文化和中国理念.采用具有普适性的文化符号,对不易被理解的内容进行转译,以小见大,将宏大的文化观、价值理念融入身边小事,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特色社会主 义 文 化 的 魅 力.青 年 人 可 以 巧 借F a c e b

13、o o k、T w i t t e r、Y o u T u b e、T i k T o k(抖音国际版)等全球化社交平台,创新性地将中国文化融入图片和视频创作,强化群体价值认同,拉近同外国受众的距离.另一方面,留学生群体在跨文化语境中具备天然的优势,高校应充分激发“Z世代”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分享欲.挖掘知华友华的外国青年,以真诚的沟通、切实的帮助获得其信任.创造更多机会使他们切身体验在华生活和中国文化,从而主动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在中国旅行、学习或参加活动时的情况和体会.针对“Z世代”国际传播要重视人际传播的力量,培养“洋网红”,使其作为“意见领袖”去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从而提升中国文化的感

14、召力和亲和力.这样的“他者”视角更加中立,可以更好地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另外,搭建高校青年交流平台,构建全球“Z世代”成长共同体也至关重要.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国际性活动、比赛、合作项目等,促进国内外“Z世代”群体的互动.在中外青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中,中国学生可以更加了解世界,开拓视野;而留学生则可以自然而然地接触中国、理解中国,形成客观的认知.(四)高校要做好“Z世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相关科研工作,大力开展实践活动,加强与其他单位的合作高校可以为“Z世代”国际传播规划与战略研究提供学术、智库支持.高校应与学术组织、业界机构等一道,整合资源,建立合作机制.在

15、教育、传媒等多领域搭建平台,为“Z世代”国际传播工作注入动力和活力.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及用人单位开始关注“Z世代”,并成立相关研究机构,可以更好地推动“Z世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作.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于 年创立了“Z世代创新传播中心”,该中心主要研究国际传播视野下的“Z世代”媒介活动和传播规律,结合媒体传播与中外青年跨文化实践,打造“Z世代”信息调研、发布和创新实践平台.另外,要做好国际传播工作,不能囿于理论,也要注重实践.高校要积极开展国情教育和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到实地参观、调研,切实了解国情民情;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支教、扶贫等工作;开设社会公益课堂

16、、红色研学等“行走的课堂”;邀请学界业界资深专家及优秀校友做讲座、分享;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依托国际性赛事或活动,创设青年实践平台等.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北京、河北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共有万余名,他们深受国内外好评,集中展现了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这些实践活动,可以促使“Z世代”从虚拟世界的围观者转变为现实世界的创变者,从而更好地践行所掌握的国际传播理论.四、结论综上所述,为提高青年一代的国际传播素养,高校应充分认识和理解“Z世代”的特性,注重对其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加强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为导向的学科建设;打造国际传播联动矩阵,搭建共享和交流平台;同时,做好“Z世代”国际传播能力

17、建设相关科研、实践活动,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从而使得“Z世代”拥有强烈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较强的综合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推动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作向前迈进.如今,时代赋予“Z世代”以重任,他们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应努力提升“Z世代”国际传播能力,鼓励他们用新视角新手段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国智慧,为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贡献新生代力量.参考文献 王珺对话文学评论家何言宏:理解“Z世代”N中国教育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 B/O L()h t t p:/w wwg o v c n/x i n w e n/c o n t e n t_ h t m 史安斌,童桐理念升维与实践创新:党的十九大以来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研究十大前沿议题J编辑 之 友,():张颐武中国Z世代的国际观已经浮出水面J中关村,():彭振刚“Z世代”国际传播策略与实践路径研究J对外传播,():杨宝光为冬奥赛场奉献 在就业赛场奔跑N中国青年报,()责任编辑:曾宏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