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复制与再创造:科普类短视频模因传播动因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451049 上传时间:2024-04-2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97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制与再创造:科普类短视频模因传播动因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复制与再创造:科普类短视频模因传播动因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复制与再创造:科普类短视频模因传播动因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第14期 NEW MEDIA RESEARCH78新媒体研究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和形态更加丰富多元化,内容更加饱满与新奇,越来越体现为一种双向互动的模式。高度自由化、可视化、匿名性强的网络空间中,用户无门槛零成本即可参与内容创造,其中最为普遍的行为则为模仿,从而催生大量模因。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扭转大众对科普的刻板印象,积极应对媒介社会潜在的过度娱乐化风险,科普类短视频开始崛起,一定程度上有效缩小了科学知识鸿沟,助力了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发挥短视频知识传播优势,达到“科学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对于当今全民素质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对于视频创作者而言,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特点,创新科普方式,打破严肃、死板的传统型科普壁垒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抖音账号“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主要科普生物学知识,博主张辰亮长相酷似藏狐,在打假辟谣及与受众互动时肢体语言丰富生动,基于此产生了大量网络文字和图像模因,致使其进一步“出圈”,视频传播效果显著提高,这或许揭示了模因传播在提升影响力、曝光度等方面的潜力。本文以此为基点,从模因论视角研究科普类视频模因的传播主体、渠道和动因,对优化短视频创作形式,提高科普内容质量有着积极指导作用。1 研究回顾1.1 模因论及模因传播相关研究模因作为一个舶来词,理论起源和框架构建均在国外。其英文为“meme”,中文翻

3、译为“模因”“媒母”“米姆”等尚无定论,本文使用“模因”译法。这一概念最早由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他尝试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找到一个与基因相对的文化术语,认为模因是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的文化单位1。道金斯认为,要使一个东西成为一个可再生的因素,它必须具有三个特性:遗传、变异、选择1。道金斯提出 meme 概念后不久,许多学者对meme 的含义和规律进行了进一步阐释。苏珊布莱克摩尔在谜米机器一书中总结了其具备文化模仿和自主创造的特征2。Lankshear 和 Knobel 认为模因是“能被人迅速理解并传播开来的以书面文字、图像、语言流动或其他文化

4、单位形式出现的理念”3。国内最初引入模因概念,是将其作为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对象。何自然、何雪林总结了模因论的各方观点,并最早探究汉语中的模因现象4。夏家驷、时汶较早讨论了模因机制在语言中的关系和作用5。虽然不同学者对模因的定义还有所差异,但其共识之处在于模因的本质即复制传播的过程,而变异和选择则是这个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有关 meme 的研究逐渐从生物学领域转向文化领域。Heylighen 系统梳理了模因理论,并认为模因具有文化适应性,经历同化、保持、表达和传输四个阶段后模因才能实现复制和传递6。Distin 同样认为模因的进化过程主要有复制、变异和选择,模因会调整自身适应不同传播环境7。互联网环

5、境加速了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进程,海量素材为模因复复制与再创造:科普类短视频模因传播动因研究肖林蕊摘 要 以“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为例,运用个案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探究科普类短视频模因传播主体、渠道和动因。模因传播以青年群体为主体,按垂直社区、微博、微信叠加式发展,用户出于趋同狂欢、信息传递、关系社交、身份认同、仪式互动和优越心理进行复制或再创造。关键词 模因;短视频;科普类;传播动因;“无穷小亮”;深度访谈中国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3)14-0078-05作者简介:肖林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新媒体。79新媒体研究MEDIA OB

6、SERVER 媒体观察 制和传播提供了丰厚土壤。Shifman将“互联网模因”定义为“由网民通过互联网传播、模仿和转化的一组互联且具有共同内容、形式和特征的流行文化单位”,并提出模因变异的三个维度:内容、形式和立场8。随后,模因的内容和形式逐渐扩大到任何可复制传播的图像模因、视频模因、观念模因等,并延展至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内容上,有学者将模因适用性从文化领域拓展到政治和社会领域。Milner 认为模因是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方式,有助于意见的交流和协商9。国内 2016年的“帝吧出征”现象吸引了较多学者关注,被认作是爱国主义情怀和仪式力量下的典型模因传播实践10。形式上,樊林

7、洲从图像认知角度分析视觉模因相较文字模因的优势所在11。以往研究大多探究某个符号文本或图像的流行现象,分析其特征或传播策略,而聚焦视频领域的研究较少。但从 2014 年起,短视频作为重要的社交分享平台进入主流视野,随后进入高速发展期,视频模因的流行和传播具备了与文字、图像模因所不同的基本特征。随着受众主动性的显著增强,模因的变异趋势尤其凸显,应对此给予更多的关注。1.2 科普短视频相关研究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短视频凭借碎片化、个性化、娱乐化等特征成为了网民日常接触最多的媒介形式之一,并创造了一种能够连接更多用户进行互动的文化参与方式。2018 年以来,知识文化领域的短视频账号迅速崛起,其强化“场

8、景”的特征,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直观、可接受的新型知识传播方式。新冠疫情背景下,公众对专业科学知识的渴求度和吸收度大大增加,使得视频形式的科普传播进一步发展。目前对媒体平台和账号本身的特性与传播策略的研究比较多,而传播效果和机制方面的研究则较少。内容上,关于医学相关知识的传播则更为普遍,但生物学、地理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研究则较为缺失。“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是自 2019 年开设的抖音账号,经常占据知识类视频区播放量、喜爱度榜首。杜亚丽对其生产内容和受众范围进行分析12。李雨薇从微观关注该账号的传播策略及用户反馈机制13。但总体研究数量极少,多是从宏观层面分析其账号内容和传播特征,未能深层次洞悉其火

9、爆根源。该账号走红的最大原因并非是其内容本身,而是以其运营者和视频内容作为传播中心发散延伸出的模因。综上,模因理论目前的推广度仍较低,少数对于视频模因的研究,大多重点关注其传播特征及效果,而对个体接收与运用模因层面的考察较少。当下,数字媒介的发展为研究突破提供了契机,科普类短视频作为一种填补大众科学教育空缺的重要手段,将其与模因论结合起来研究是极其有必要、有意义的。2 研究设计2.1 研究问题本文重点聚焦于网络视频模因的传播主体、渠道和动因,运用深度访谈法进行实证研究,以“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作为典型案例,考察模因在科普类短视频领域的适用性。“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发布的“网络热门生物鉴定”系列

10、视频被广泛复制和传播,据此提出研究问题 Q1:模因论视野下,网络视频模因以怎样的形态出现?模因被人们复制和改造后,需要进一步扩散,最终形成数量庞大、类型丰富的整体,由此提出Q2:模因复制与改造实践中的主体、渠道为何?Q3:人们出于什么原因进行模因复制与传播?2.2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法。访谈由 3 个板块构成:基本个人信息、模因创作及传播行为、模因对科普类视频的适用性看法。征集受访者主要有两个来源:以在抖音、微博平台上与用户互动的方式随机招募;通过滚雪球抽样获得其他符合要求的用户。每次访谈由 2 名访谈人员共同完成,每次访谈时间约为 40 60 分钟。团队事先征得受访者的同意,并

11、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全程录音。2021 年 12月至 2023 年 3 月期间,总共获取 22 位受访者,对其进行编号。在访谈结束后将录音逐字逐句转录成文本资料,获得约 4.5 万字文稿。在第 11 次访谈中出现的相关概念 70%以上在此前的访谈中得到反映,第 15 位后的受访者叙述内容几乎与之前受访者一致,再利用剩余 7 次访谈资料中的概念进行检验,不再能提供新信息,意味着目前所收集到的分析资料趋近饱和,进一步收集数据不会再包含更深入的理解,认为此时达到理论饱和,能够进行下一步分析判断。此外还有 3 位相关领域专家接受了访谈,用以补充视角和完善资料,与用户感知和行为交叉印证。3 模因传播主体、渠

12、道3.1 模因传播主体青年群体作为模因文化创造的主力,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和共享中发挥重要作用。据 CNNIC 发2023年第14期 NEW MEDIA RESEARCH80新媒体研究布的第 5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 39 岁年龄段网民占比达 33.8%14。访谈数据显示,受访者绝大部分(81.8%)集中在 30 岁以下,其中青年学生占比超过一半(54.5%)。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又被称作是“数字原住民”,他们思维活跃、追逐个性、数字媒介素养较高,对于网络模因的传播有着较高的宽容度,也更愿意成为新型文化的传播者、改造者,在网络文化构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2 模

13、因传播渠道3.2.1 垂直社区:模因生产阵地在 2010 年以前,贴吧、论坛作为主要的网络互动社区,容纳了大量的非主流文化,基于开放、包容、自由的社区互动氛围,在此阶段产生了大量的网络流行语,也即文字模因。如“神马都是浮云”最早由天涯论坛一位网友提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各大平台不断向垂直领域延伸,如以二次元文化、弹幕互动为特色的 B 站,短视频领域领军者抖音、快手等,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和话语逻辑。图片模因的生产阵地较为广泛,且组合形式、风格多样变化,在各大互联网平台都能实现广泛传播。一方面,技术手段降低了图片模因的制作门槛,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和组合自己关注的内容,制作出独属于自己的图

14、片模因。而视频模因主要以垂直类短视频平台为生产阵地,平台鼓励全民创作的政策,内置或用户上传的视频制作模板,使用户更加轻松、简便地实现视频模因的模仿与再创造。受访者中,63.6%的用户参与过模因的创造,且大多直接在抖音、B 站等垂直社区进行传播。短视频将社交媒体“点赞、评论、转发”以及添加话题等机制转化为自身优势,强化其社交属性,激励用户以此为纽带进行更大范围内的扩散和转发。3.2.2 微博:出圈引爆场域微博由于信息通达度高,用户互动性强等特点,成为互联网用户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2021 年 5月起,“无穷小亮”因其表情包和视频模板出圈,热度持续几个月不减,曾一度凭借“藏狐打人”“狐主任”“微

15、博藏狐表情”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其表情包在各大社交平台流传,账号粉丝数和观看量也显著上升。“我就是刷微博的时候看见的,我记得那个时候还上了热搜第一吧,藏狐 狐主任之类的,我还以为是真的藏狐,结果点进去就看到他那种出圈儿的叹气表情包,后来也去抖音刷视频了。”(编号 4)随后,各自领域本身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公众人物,也就此热点与“无穷小亮”进行联动,如央视总台记者王冰冰曾与其共同出镜录制节目,奥运冠军管晨辰在抖音与其互动,钓鱼大师天元邓刚则作为嘉宾出现在其视频内容中,更是吸引了热度和流量,助推其成为一个又一个火爆点。3.2.3 微信:圈层蔓延格局相较于垂直社区和微博等平台,微信具有显著的强关系性,是

16、基于熟人社交形成的网络圈层。强烈的社交需求使其表情包进一步扩散和蔓延。语言使用习惯、表情包使用习惯或是视频分享与发布习惯,都是作为“社交货币”在用户“前台”进行展示的内容,而这些习惯的底层逻辑即模因的复制与传播。用户通过这些模因的运用来呈现自我,传递个人价值观,展示个人倾向,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模因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对方,同时受到对方使用习惯的影响,如此循环往复,如同水波纹一般蔓延开来,受到更多人认同和接受的模因则成为某段时间内的强势模因。如今,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成为新媒体的中流砥柱,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用户注意力的抓取和抢占,借助最新流行的文字、图片或视频内容吸引用户眼球已经是平常的营销手

17、段之一。“最近流行的,你还不知道?”“全国都在关注的这件事”等浮夸标题和关于最近流行的某个新事物的封面背景充斥在人们的社交平台中,在推送信息的同时,助力模因进一步跨越圈层进行“刷屏式”传播。4 模因传播动因作为典型的文化现象之一,模因的每一次传播实践都是在各种交错复杂的动因之下形成的。参与者分散在网络空间的各个角落,有着各自迥异的信息偏好和使用诉求。4.1 趋同狂欢:“我是乐子人”模因包括文字模因、图像模因、视频模因等形式,其通过复制和创造,首要满足了用户的娱乐需求。复制行为通过数量和意义的叠加,在对应社群内意义空间中产生了不言自明的滑稽或诙谐效果,发挥其娱乐性。“乐子人”本身也属于模因之一,

18、其本意即以看乐子为目的的人,他们抱以“吃瓜”“看戏”“娱乐”等目的,不分场合地从各种事情中发现乐趣,或满足自己的娱乐诉求,或采取话语和行为戏谑某个对象。部分受访者表示,复制和再创造模因对他们来说就是取乐的一种方式。81新媒体研究MEDIA OBSERVER 媒体观察“故意做成丑图,找一些低成本乐子。”(编号 2)“搞笑的目的,朋友的丑图配上一些逗乐的文字可以在小群里流行,代替我们发文字,很方便,有什么消息来了直接无脑回复表情包。”(编号 1)而部分受访者也表示,时下最新的潮流元素对他们来说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视频模因在此方面优势尤其显著。由于算法机制成倍扩大用户接触相关模因的可能性,助推话题进一

19、步扩散,科普短视频得以在有效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满足了人们对互动性的需求,让知识触及更多的受众。而对于短视频创作者来说,虽然“蹭流量”是一个贬义词,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是难免依靠这种途径。“有的就是跟风,最近流行的嘛,什么火看什么,什么火做什么。”(编号 7)4.2 信息传递:“意义是可以创造的”Shifman 提出“交际导向型模因”的概念,认为其具备传递信息和情感的功能15。在模因的复制和再创造过程中,具备了公共议题构建、引导社会观念和知识信息告示的重要手段。例如 2016 年的“帝吧出征”事件中,人们就是通过大量的相关模因复制传播而实现爱国主义情绪的调动和群体共意的形成。樊林州认为,借助

20、模因原理,政府能够更好地实现公共教育和观念宣传,也可以从反面抑制或预防谣言传播,使大众获得“免疫力”16。通过广泛的复制、模仿和再创造,模因借助其直接的视觉冲击和意象表征能力而具备显著功能性,在群体中迅速感染和动员,最终形成一套主张相似的话语表征,以此来表达公众意见或吸引更多公共注意力。模因对于个体情绪表达,以更加含蓄、委婉的方式起着显著作用。模因的传播尤其体现出“传播是撒播”的话语观点。美国学者彼得斯认为,传播是平等地撒播,受者拥有自由解读的权利17。通过模因的运用,人们将个体情绪和意见,融入到模因本身所具有的所指之中,但又不断开创和增添新的附加意义,传递出更为丰富的意义内涵。“其实有时候我

21、自己都不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我选择发表情包或者发个语言梗,比如okk 打几个字的事儿等等,但也无所谓,意义是可以创造的。我发过去信息这个行为本身,不也是一种信息吗?”(编号 19)4.3 关系社交:“维系我们之间的感情”网络社会,个人对世界的感知由媒介框架和个人关系框架共同决定。个人关系框架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关系为渠道,以多元共同体为特征的社交传播时代正在到来,任何微小的兴趣、事件、话题,都可以集结成为稳定的或临时的共同体,这种紧密的人际关系联结使多元的信息更容易被传播和共享。“作为父母的话,大家多学习一些当下的流行语言也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融入孩子的世界。”(编号 10)

22、在一些网络亚文化圈中,大量模因的复制和适用情景广泛的表情包甚至能够代替实质性内容,用某种图像或文字代表约定俗成的含义,这种情况在青年用户的日常网络交流中很常见,并且越来越成为社交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这些没有实质性意义的内容,仅仅是作为关系连接的渠道,在传播模因的过程中,传达一种“我在听”“我在看”的情感慰藉。“就是更有谈资吧,其实我感觉现在所有的网络文化根源都是具有社交性,啥东西都能扯到社交上面去,但也确实是这样的。”(编号 13)4.4 身份认同:“让自己成为其中一员”模仿是人们获取进入接口的重要手段之一,表示自己对内容和意义的认同。模因传递中,参与者自觉地形成一个以趣缘为依据的虚拟圈层,他们

23、在这场传播中找到了“知音”,与陌生的彼此产生了遥远的相似性,即心理和情感上的短暂共鸣,从而获得参与网络文化塑造的身份认同和情感与价值认知的群体寄托,并被这种共鸣所激励,促使他们进一步深度参与或参与下一次模因传播活动。访谈过程中,多位受访者均提到了自己使用模因的原因之一是便于更好地融入当下所迫切希望加入的群体,或为强化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存在感及意义。“怕人家会说你连这些梗都不知道还好意思自称是他粉丝,因为感觉他们之间有一些事情和某种暗喻是我无从得知的,所以会尽可能地通过经常使用这些东西来弥补,让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编号 14)这种心理尤其明显地体现在青少年过渡时期和粉丝群体内部。处于这一过渡

24、时期的年轻人,社会支持和心理资源愈发重要,媒介成了他们寻求这种支持与资源的重要渠道。粉丝在对“明星”的认同和依恋中肯定自我价值、投射自我以及重新建构自我,形成身份认同。追星变成年轻人媒介化自我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4.5 仪式互动:“就像一种仪式感”模因是一种充满仪式感的身份声明工具,能够作为每个社交圈层群体内部的习俗和规范,证明成员的归属和地位,也能够作为一个社交圈层对另一个社交圈层争锋和交流的工具。柯林斯在其互动仪式链理论中提出,个体在互动中产生出一种共同的关注焦点,产生高度的情感共鸣,从而形成群体固2023年第14期 NEW MEDIA RESEARCH82新媒体研究有的情感符号和群体内部

25、的规范准则,这是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显著特征18。只有清晰其中意义变化过程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其中模因所代表的文化,将这些模因作为自己表情达意的语言工具之一。因此,模因也成为圈层成员构建群体意义和维系自身和群体关系的纽带。“主要就是觉得有意思就做了,最好是能被他注意到,然后感觉就像一种仪式感一样吧,是我们和他(喜欢的明星)之间才能懂的图。”(编号 6)模因成为网络时代区分兴趣文化圈的重要名片,“人以群分”的基础范围和集结速度都是空前的。模因中蕴含的图文因子来源明确,传播模因者可以在输出模因的同时吸引有着相同爱好和关注点的用户,达成某种身份标志的互换。多位受访者均表示,在“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视频评论

26、区中发布“藏狐”表情,是出于对共同观看视频用户的吸引和互动。在这个过程中,用户获得了极大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我一般就在评论区发,大家都喜欢小亮嘛,希望和他们有一些交流和互动,就是会让我感觉啊,不是我一个人在喜欢这种想法。”(编号 15)4.6 优越心理:“彰显自己的个性”再创造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出于人们的心理优越感与自豪感,试图通过变更元素和特征来表明自己的独特性与个性。模因的变异性极强,能够对个性化创造和自我价值观进行有效输出,为人们“共同塑造自我”提供了有力条件8。显然,模因的传播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共生,使得用户在能够依附于群体,获得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的同时,又能保持自我独特

27、性,充分自由地积极表达。“现在感觉自己制作表情包和梗已经成为大趋势了,每个人都想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表情包,彰显自己的个性。”(编号 15)模因作为一种小众的、非主流的新型表征形态,成为年轻一代人宣誓自己个性的领地,这种符号话语的创制与应用所表现的除了某种意义上的“反抗”,更突出表现为“自我的彰显”,通过无厘头的娱乐狂欢,表现对于个人理性的重建、自我认知的重塑,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正因为模因以及其代表的青年亚文化无法撼动主流文化的核心地位,这种独属于小众领域的非主流文化才更容易成为互联网年轻用户的根据地,他们通过这种圈层内的模因传播来获取自我宣泄和自我满足。“第一是喜欢这些动漫作品,其次二创很

28、有成就感。”(编号 9)接收者对“无穷小亮”的语言方式、视频内涵进行移花接木式的重塑,单个模因也可以与其他模因一起组成“模因结合体”,使得模因实现多次裂变,拥有了新的生命力。模因的表达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再现,而是积极的、参与式的,人的主观性得以强烈显现。凭借创作门槛低、鼓励创作分享、赋予成就感和社交荣誉等特征,模因得以在网络中广泛流传。5 不足与展望本文运用深度访谈法和个案分析法,探讨了视频模因的传播主体、渠道和动因。本文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第一,以“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为例的个例分析法或许并不能代表所有网络模因的传播特征和趋势。第二,视频模因样本库是由研究人员手动收集的,可能存在缺漏。未来期待能

29、有更多研究以模因制造者为主体进行考量,同时将模因的传递放在整个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加以分析,并可以考虑适当扩大研究对象范围,力求全面反映模因生存和变异现象,为科普知识的传播添砖加瓦。参考文献1 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卢允中,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10-220.2 苏珊布莱克摩尔.谜米机器M.高申春,吴友军,许波,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441-443.3 KNOBEL M,LANKSHEAR C.Online Memes,Affini-ties,and Cultural Production,in Knobel Michele and Lankshear Col

30、in(eds.)M.A New Literacies Sampler,New York:Peter Lang,2007:199-227.4 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200-209.5 夏家驷,时汶.模因论与人文社会科学:生物基因理论在语言上的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0(12):133-134.6 HEYLIGHEN F.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 Selection Criterion for Cultural EvolutionC.Proceedings 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

31、n Cybernetics,Decyberntique,Namur,1998:418-423.7 DISTIN K.The Selfish Meme:Acritical Reasse-ssmen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58-67.8 SHIFMAN L.Memes in Digital CultureM.Camb-(下转第86页)2023年第14期 NEW MEDIA RESEARCH86新媒体研究阅读方式提供时事资讯,增加语音交互的方式进行信息资源查询,通过分步骤视听引导的方式进行综合服务展示。最终,通过不断完善和探索,依托新

32、型站群系统构建一个融信息、内容、资源、效果为一体的全媒体“信息服务商城”平台13。5 结语高校网站作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是高校智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网站依托新型学校站群管理系统平台建设,能充分发挥校报、电视台、广播台等传统媒体优势,实现微信、微博以及客户端等多种媒体账号管理和信息发布,有力推动校园媒体互联互通、协同联动,解决多个媒体平台各自为政、分散管理、信息重复录入、内容无法统一共享和兼容性的问题14。建议各高校把有限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投入到学校网站建设,以期有效推动高校媒体融合发展工作,加快探索新时代“全程、全息、全员、全效”教育媒体发展路径,不断提升教育新闻舆论工

33、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参考文献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6)2022-06-28.http:/ 张文娟.媒介时间的变迁与主流媒体融合创新J.电视研究,2022(5):86-88.3 戚天雷,高原,刘玲玲.高校融媒体系统的建设思考:以清华融媒体系统建设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21,31(10):77-83.4 顾烨烨,张毅,王小禾.媒体融合研究:大变局下实践和学术的攻坚时刻J.传媒观察,2023(2):57-65.5 曾祥敏,刘日亮.中国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现状调查和重点

34、问题探究M/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0.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0.6 铁铮.融合发展:大学校园媒体必由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5(2):45-47.7 倪松涛,杨涛.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现状、困境和发展方向J.传媒,2022(23):30-33.8 张克宣.新视阈下的高校融媒体平台建设初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8):44-47.9 唐静武.高校全媒体网站群平台建设探究J.电子世界,2020(22):40-41.10 邓伊楚,张海涛.基于媒介生态观念的高校融媒体建设J.传媒,2022(22):85-87.11 徐延章.技术赋能: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融媒体智慧服务转向J.中国编辑

35、,2023(Z1):90-94.12 郑晓发,常疌.技术美学视野下智能媒体的审美特征J.工业工程设计,2021,3(4):42-46.13 郭雯,方毅华,李蔚杭.从“融媒体”谈“媒体融合”J.新闻爱好者,2020(9):68-70.14 单伟萍.全媒体时代高校新型网站群管理平台建设研究J.计算机时代,2020(5):20-22.ridge:MIT Press,2014:40-42.9 MILNER R M.The World Made Meme:Discourse and Identity in Participatory Media D.Lawrence,KS:University of K

36、ansas,2012.10 刘国强.作为互动仪式的网络空间集体行动J.国际新闻界,2016,38(11):114-128.11 樊林洲.模因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综述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5,32(2):57-62.12 杜亚丽.抖音高热度科普短视频内容生产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21.13 李雨薇.泛知识类短视频的参与式科普研究:以“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抖音号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2,8(2):31-34.1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3-03-02)2023-05-31.https:/ SHIFMAN L.The Cultural Logic of Photo-based Meme GenresJ.Journal of Visual Culture,2014,13(3):340-358.16 樊林洲.表情包的视觉模因信息表征和传播优势J.新疆社会科学,2020,229(6):108-116.17 约翰杜翰姆彼得斯.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M.邓建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174.18 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85-87.(上接第82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