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6摘要:福建省自然保护地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和完善,在生态安全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保护空缺、空间重叠且连通性不足、保护力度、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文章梳理了福建省自然保护地历史脉络、建设现状,解读其类型、数量、自然地理分布和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规划发展目标和生态安全格局两个导向,提出优化空间、研判指标、构建保护体系网络等对策与建议。Abstract:After more than 60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Fujian Province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logica
2、l security construction,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such as protection vacancy,spatial overlap and lack of connectivity,protection intensity,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insufficient supply of ecological products.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construction status of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in Fujian
3、Province were studied,and the types,quantity,natural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interpreted.Based on the two directions of planning development goals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such as optimizing space
4、,studying indicators and constructing protection system network.关键词: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路径;空间格局;构建导向;福建省Keywords:protected area system;development path;construction orientation;spatial pattern;Fujian Province文王亚军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副教授博 士福建省国土空间分析与模拟数字技术重点实验室林雨珍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郁珊珊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助理教授DOI:10.1987
5、5/ki.jzywh.2023.10.024引言中国自然保护区建立管理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建探索阶段(19561979 年),开启自然保护区分级分类的探索,从划定天然林禁伐区向成立森林、海洋生态类自然保护区的演变历程;二是快速发展阶段(19802012 年),保护地类型丰富化,1980 年建立湿地生态和古生物遗迹自然保护区后,其他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也应运而生,1982 年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21 世纪初始国家级地质、沙漠和海洋等自然公园相继获批,自然保护地数量快速增长;三是稳定规范阶段(2013 年至今),国家公园体制的提出使得自然保护地建设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和规
6、模发展1。福建省生态资源丰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发展脉络与国家阶段性特征相符,面向国家生态安全构建和需求保障,亟需梳理福建省自然保护地的发展路径和现状特征,完善和强化分类分域管控,从而构建体系网络。1 福建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路径1.1 发展概况福建省多山、多水、多绿,生态文明指数和森林覆盖率均居全国首位。1957 年划定第一批禁伐区,标志着自然保护地体系事业正式开启。19822015 年间,自然公园类型全面丰富,自然保护地数量显著增长。2015 年,启动国家公园试点工作,自然保护地体系治理工作不断强化,建设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平台,多地展开试点。2021 年,省发改委、
7、自然资源厅部署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五项重点任务,同年 7 月,林业局编制“十四五”林业发展专项规划,目标是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出 2025 年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目标值。2022 年 8 月,林业局组织编制福建省自然保护地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20222035 年),对未来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和指导。1.2 发展脉络1.2.1 国家公园2013 年国家公园体制被首次提出后,2016年武夷山列为试点区域,福建省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导下,陆续出台有关规划、条例,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组建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制定有关资源保护、科研监测等十余项配套管理制度和
8、规范标准,探索景观资源有偿利用,创新构建执法体系2。1.2.2 自然保护区1956 年关于天然森林禁伐区划定草案出台后,省林业部划定建瓯万木林、武夷山挂墩及大竹岚一带、三明格氏栲、南靖乐土热带雨林等天然林区为禁伐区3,1979 年正式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即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次年成立自然保护区专业组,不断完善政策法规,自然保护区稳步发展。1979 年至 2001 年共建立国家级 6 处、省级 26 处,面积达 2787.89km2,约占省陆域面积 2.29%4。截至 2021 年,国家级新增至 17 处,省级维持 26 处,面积达3831.26km2,占比为 3.16%。1.2.3 风景
9、名胜区与自然公园风景名胜区与森林公园建设起步较早。1981年,国务院要求各地调查评价风景名胜资源,福建省积极响应;1982 年,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成功列入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6 年,首批省级名胜风景区诞生,截至 2021 年,省级及以上的风景名胜区共 54 处,均已建立管理机构;1988 年,福州树木园被批为福州森林公园;1993 年,升格为省内首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001 年起,多个国有林场陆续申报森林公园,成为省内数量最多的自然公园。21 世纪初,地质、湿地、海洋等生态类型的自然公园相继建立。1995 年,国家提出通过建立地质公园以保护地质遗迹;1999 年,召开全国地质地貌景观保
10、护工作会议,开始部署地质公园工作;2001 年,漳州滨海火山成为首批国家级地质公园之一,编制的总体规划成为国内首个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10 年,宁德地质公园升格为世界地质公园;2015 年至今,审定了 7 个省级地质公园。2003 年我国启动湿地和海洋保护工程,次年厦门市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公园,但早期仍视为海洋特别保护区进行管理,直至2010年才规范化,2011 年首批国家级海洋公园名单公布,厦门成功申报。湿地公园则建设较晚,2008 年长乐闽江河口湿地公园成为第二批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015年通过验收,2019年首个省级湿地公园通过评审。2 福建省自然保护地体系量化特征2.1 类型特征福建省
11、自然保护地类型丰富,文章的研究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Construction Orientation of Protected Area System in Fujian Province福建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路径与构建导向研究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面上项目:“廊道优先”原则下城市生态空间格局修复性构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0J01510)077235|2023|10城乡规划乔木和竹林地面积均可计入森林覆盖率,但仅有部分森林资源质量佳、游憩和科教价值高的林地可以申报建立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其余均维持林场式保护。3 福建省自然保护地
12、体系地理特征3.1 自然地理分布特征3.1.1 多山濒海,水系发达福建省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河谷、盆地交错其间,地势由沿海向山体梯度递增。海岸多海湾、半岛,岸线曲折,沿海一带形成大片平原,是福建省耕地集中区和经济发达区。内陆以武夷山脉为主的闽西山带和以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博平岭为主的闽中山带,形成东北-西南走势的两大生态屏障,天然林地保存完整。两大山带与海岸线平行,生态系统广泛分布,生态格局呈“一带、两屏、多点”模式。3.1.2 自然保护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特征契合运用标准差椭圆工具,以椭圆的长、短半轴长度及其差值分析自然保护地的集中分布范围和方向性(表 2)。海洋公园沿福鼎市至诏2.2.2 区
13、际差异明显,两极分化严重各地级市的自然保护地面积两极分化严重(图 1)。内陆城市以林下经济为主,生态优势维持较好,三明和南平是自然保护地分布的核心区,面积占全省总量的23.23和22.40。泉州、厦门和莆田等沿海城市处于边缘区,由于城市区划面积小,城市建设和经济活动强度大,用地紧张,自然保护地面积合计仅为 2023.81km2,占比17.25,亟需扩充、整合和优化。中间序列的宁德、福州、龙岩和漳州差距不大,空间分布呈“闽中、闽北多,闽西、闽东居中,闽南少”的区异特征。2.2.3 生态文明指数高,自然保护地面积总量少福建省生态优良,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和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列。全省林地面积约 1.39
14、 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 76.08%,但自然保护地面积仍处于低位。一是省内林地主要属集体和国有林场,植被多为人工林,以造林管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自然公园仅是林木保护的方式之一,依照地方自愿申报的原则而设立,因此还有众多森林资源尚未纳入保护体系8。二是郁闭度 0.2 以上的对象是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和湿地公园组成的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共三大类、七小类。各类自然保护地在功能定位与目标上有所不同,国家公园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保护区则保护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
15、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区域,以保护、维持和恢复为主;自然公园要求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注重可持续利用5。截至 2018 年,全国自然保护地共1.18 万个,其中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自然保护地总面积比例已超 80%,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约占3.8%,其余类型占比较小6。福建省自然保护地的类型特征与全国情况基本一致,面积分布上,形成以自然保护区为主导,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为第二序列,总量占所有自然保护地面积的73.64%。数量分布上,森林公园占比超过二分之一,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次之,总体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占主导地位。2.2 数
16、量特征2.2.1 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省海陆域面积比重小截至 2021 年 9 月,福建省拥有国家公园 1处,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 43 处、风景名胜区54 处、森林公园 156 处、地质公园 24 处、湿地公园 9 处(含 2 处试点)、海洋公园 7 处,合计294 处,总面积约 11732.87km2(含交叉重叠面积),约占全省海陆域面积的 9.63%(表 1)。剔除 117 处重叠区域,面积约 1103km2,实际面积约 10510.92km2,占比约 8.66%7。图 1福建省各地级市自然保护地面积分布(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 2福建省自然保护地标准差椭圆分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表 1
17、福建省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地数量(处)和面积(km2)(表格来源:作者自绘)078安县的海岸带分布,海岸格局促使椭圆两轴差值最大,数值达 1.644,方向性特征最明显。省内地貌发育极为丰富,不同地貌形成类型丰富的自然保护区广泛分布,受自然地形影响较小,长、短轴数值最接近,轴差值仅为 0.138,方向性最不明显。其余保护类型的差值均在0.348 0.721 之间,方向较为一致。因 90%以上的湿地公园集中三明、龙岩和福州,造成湿地公园的椭圆范围与其自身分布区域契合,椭圆方向角度与其他类型差别显著,也与山体走向形成差异。自然保护地大多分布在两大山带范围内,两者方向大致平行(图2)。总体来看,自然保
18、护地依托地势,呈多点广泛分布。3.2 空间格局分布特征3.2.1 边界交叉,空间重叠情况大量存在早期由于部门化多头管理,出现地方政府重复申报不同类型的保护地,导致同一保护地类型过多、不同保护地空间重叠的棘手难题以及规划和管理上的职能冲突9。自然保护地重叠情况复杂多样,分为完全重叠、部分重叠和内嵌等。目前仍未形成布局合理、互为补充、管理高效的有机体系,有碍整体功能的发挥10。3.2.2 集聚程度低,多呈离散模式分布运用平均最近邻来衡量各类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模式(表 3),若最近邻比率指数小于 1,表现为聚类模式,大于 1 则趋向于离散模式;随机分布概率 P 值小于 0.05 则随机模式不成立,
19、z值反映离散程度11。根据分析结果,各类自然保护地最近邻比率数值均在 1.07 1.38 区间内,表明集聚程度低,分布范围广。森林公园和海洋公园最近邻比率最接近于 1,表示分布均匀且广泛,符合福建省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位列全国第一,海岸线长度、海岛数量全国第二的特点。复杂的地形导致除了林地与海洋连片,其他类型的自然资源碎片化,由此形成的自然保护地集聚度低,呈现离散模式,尤以风景名胜区最为分散,p 值几乎为零。3.2.3“大分散、小集中、不均衡”的整体格局特征各城市均形成独立核心,省域范围呈多核分散、局部集中特征(图 5)。福州至漳州北部区域经济活动强烈,人口密集,生态、游憩需求旺盛,重视生
20、态资源开发,符合设立条件的地块被悉数申报为自然保护地,但由于城市本身面积较小,造成自然保护地小、多且密,因此在数量上形成了沿海连绵带,面积上则形成多个集聚核心,其中漳州港及厦门海沧区、思明区南端核密度值最高。三明西、北部为武夷山脉,中部为玳瑁山脉,发育着多种地貌景观,并申报为自然保护地,因此在城市西北部与中部形成热点。南平山体、盆谷交替分布,地块分割明显,自然保护地散落分布,数量上形成多处热点;因北部武夷山国家公园单位面积大,面积热点只在北部,而东北部和南部多为省级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相对零碎,从而形成面积冷点区。宁德与龙岩自然保护地集中分布在山体,前者小而多,形成明显的数量热点;后者大而少
21、,面积热点比前者明显,数量反之。整体看,福建省自然保护地面积西多东少,数量西疏东密,热点区外围则存在大范围保护空缺。4 福建省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导向虽然自然保护地数量不断增加,但还存在着大范围保护空缺、空间重叠且连通性不足、保护力度、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12。2019 年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总体目标为全面建成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各类自然保护地科学设置,建设健康稳定高效的自然生态系统,到 2035 年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18%以上5。基于此,需要从发展目标导向与生态安全格局导向出发,形成合理有效的体系网络。4.1 规划发展目标导向
22、福建省自然保护地实际总面积仅占全省面积的 8.66%,与目标值存在较大差距。但各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自然资源本底和生态建设现状不同,加上自然保护地“大分散、小集中、不均衡”的空间格局特征,因此 18%的目标值不能简单平均化套用13。首先,整合、归并、优化、补缺原有自然保护地,明确现有数据14。对于边界交叉重叠的,应依据资源价值再评估、再整合,重新确定类型、级别,勘界立标;对于同一地理单元但碎片化的斑块,应划定更大面积,归并优化相邻、相连的各类自然保护地,补充留白区,优化功能区。其次,在上述基础上因地制宜、分阶段研判目标指数。对于经济活动和开发力度强的沿海城市,应考虑受制于自然和社会条件,无法建立
23、较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地,但有条件支持建立更多潜在的自然公园;内陆城市林地保护价值高,尽可能加强生态服务能力,加快林地质量提升,转化为自然保护地。最后,明确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的关系。将严格保护型和保护为主型的保护地全域及保护开发并重型的保护地核心区划入红线内,禁止开发,绝对保护15;对于生态价值高度复合,自然人文兼容、活动强度高的区域可退出红线划定16,建设自然公园,合理进行表 2福建省自然保护地标准椭圆差数据(表格来源:作者自绘)表 3福建省自然保护地平均最近邻数据(表格来源:作者自绘)图 3福建省自然保护地核密度分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079235|2023|10城乡规划参考文献:1王
24、凯.自然保护地治理研究进展与思考:网络治理视角J.林业资源管理,2020(05):30-35.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进展情况之六武夷山国家公园EB/OL.(2021-04-23)2023-02-24.https:/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26)2023-02-24.http:/ 生态安全格局导向流域是一个包含河流、湖泊、耕地、森林、湿地等生态环境要素的复合系统,是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的最基本载体。根据 DEM 数据提取流域,按流量大小进行河网分级,统计河网缓冲区内自然保护地的数量和面积(表
25、4)。分析结果显示,自然保护地基本上依托水系分布,集中分布在中、高级河流流域:以东、北部的闽江及其支流沙溪、富屯溪、建溪流域和交溪流域,南部的九龙江、晋江和木兰溪流域,西部的汀江流域为主。自然保护地的数量和面积随河网缓冲范围的扩大而增加,其中以河网 1000 米内的范围为核心区域,三分之二以上的自然保护地集中分布在此(图 4)。因此,可以流域生态保护体系为基础,以水系为廊道,识别重要生态源地,对于具有重要连通性价值的自然保护地优先保护,并尽量加强、恢复保护地之间及其与周边生境斑块之间的连通性,构建保护网络17。结语文章主要梳理了福建省自然保护地的发展脉络、类型、数量、规模与分布现状,研究发现,
26、福建省自然保护地:(1)发展脉络特征与国家层面的阶段性特征具有一致性。20 世纪 50 年代建立的首批自然保护区开启了探索阶段;80 年代起进入自然保护地类型高度丰富、快速发展阶段;2013年提出国家公园体制后开始走向规范阶段。(2)在层级上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在面积上以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为主导,在数量上森林公园占据优势,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的定位有所不同,功能互为补充。(3)沿海与内陆城市的数量差异明显、两极分化,面积总量仍处于低位,与高生态文明指数形成明显对比。(4)空间分布上与省域自然地理特征相契合,各类自然保护地集聚程度低,分布广泛,整体格局呈现大分散、小集中,数量西疏东密
27、、面积西多东少的特征,部分存在交叉重叠。在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上,提出规划发展目标和生态安全格局向导,形成初步思路,但还未深入细化研究。国内有学者利用 C-plan 软件计算不同生态类型的规划单元的不可替代性值,从而确定区域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分析保护空缺,也有学者通过 MSPA 和 MCR 模型识别生态源地和廊道,构建生态安全网络。针对福建省的生态基底特征、自然资源特色和自然保护地发展现状,如何有效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优化工作,科学制定自然保护地发展目标指数及具体策略,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后续的研究重点。注释:信息来源于中国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以及福建省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环保厅、林业局、各级人民政府官网,核对后列入统计。统计时间截至2021年9月,并将海洋公园面积划为海域面积计算占比,因省“十四五”林业发展专项规划中2020年的5.63%基期值不包含风景名胜区面积,数据有所差异。表 4不同范围内自然保护地数量(处)和面积(km2)统计(表格来源:作者自绘)图 4福建省河网缓冲区自然保护地分布(图片来源: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