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冯骥才的天津味道.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420505 上传时间:2024-04-2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冯骥才的天津味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冯骥才的天津味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冯骥才的天津味道.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很多作家的成长都与他的故乡息息相关,他们的创作也颇具地域色彩。比如:追忆淳朴奇美的湘西,看沈从文;说起纸醉金迷的上海,看张爱玲;而谈到天津,自然是冯骥才。他的作品选取新颖的视角,开掘生活底蕴,咀嚼人生百味,其间浓郁的“津味”更是为人称道。冯骥才不仅是著名作家,还是一位优秀的画家和文化学者。他自小喜爱绘画、古文及球类运动,经受生活的磨难,深谙社会人生真谛,开始走向文学创作,陆 续 发 表 了铺 花 的 歧 路 雕花烟斗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一百个人的十年等多部代表性作品。青年时代的冯骥才为学习写生第一次游览泰山,除了泰山的气势和美景,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泰山的挑山工。返回家后他

2、就创作了一幅画。他这样描述这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这也是他的散文名篇挑山工(收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写作缘起。多年来,冯骥才的确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这幅画作在唐山大地震中课本里的 作家冯骥才的 燕 青味道天津天津味道”5050不幸被毁之后,他又重新画了一幅。这幅画作曾多次在画展上亮相,很多收藏家都想得到它,但冯骥才一直不忍出让,他说:“在我的创作生涯中,有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就是与挑山工连在一起的。它已经注入我的骨髓,我要永远地将它保留。”这篇文章自1983

3、年被选入语文教材以来,每年有无数孩子诵读它,并从中受到心灵的启迪和意志的砥砺。画家与作家的双重身份造就了冯骥才散文的独特风格,他追求意象与画面同在,文字细腻、生动、跳脱,画面构图意境深远。如逼来的春天一文以随风晃动的枝条、自由翻飞的小鸟、高涨的湖水等细腻的景物描写,绘制出生机勃勃的春日田园风景图画。空信箱把那种等待的寂寞描写得淋漓尽致。朋友久不联系,以至于“蜘蛛开始在信箱里拉网了,上下左右,横来斜去,它们何以这样放胆在这儿安家?天一凉,秋叶钻进来,落在蛛网上。金色的船,银色的渔网,一层网一层船,原来寂寞也会创造诗。”珍珠鸟(收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这篇文章细腻描写了他与珍珠鸟由陌生、

4、戒备到熟悉,再到成为朋友的过程,这个红嘴小精灵累了竟然落在“我”的肩头小憩,于是,“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这微小的生活细节,这鸟与人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让人感受到冯骥才内心的细腻柔和、安宁悠闲。全文情景交融,立意精妙,给人启迪,令人回味。冯骥才在民间文化领域颇有建树。自20世纪90年代起,冯骥才开始为抢救民间文化遗产而奔走,被誉为“中国古村落保护第一人”。他用细腻的文字描写了温暖有情的平民光景和风俗人情,唤醒大众对民间文化的亲切记忆。他的系列短篇小说俗世奇人以清末民初天津的社会生活

5、文化为背景,描写记51叙津门各路奇人趣事,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传奇色彩。冯骥才的语言精准、传神,略带幽默诙谐,在他的笔下,这些匪夷所思的俗世奇人个性斐然、生动有趣、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入选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刷子李就是其中一篇。冯骥才说,“天津是市井,百姓心里边就是生活吃喝玩乐,好吃好喝好玩和有乐子的事都喜欢,还爱看绝活儿”,“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待着”。刷子李虽然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但刷墙技艺高超,“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作家在文章开端就极力渲染刷子李的绝活,吊足读者胃口,而后从一个

6、小徒弟的视角见证刷子李的真功夫,而正当小徒弟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的裤脚上有一个白点。在徒弟和读者一起内心嘀咕的时候,作者揭开谜底,原来那白点不过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这种先抑后扬的手法使刷子李的形象越发高大,也使全文的叙事曲折有致,情趣盎然。天津人喜欢把手艺人的姓氏和他们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如刷子李、泥人张、张大力等。他们讲究手艺、认真生活,具有工匠精神。除了刷子李,泥人张的故事也曾被收入课本。这位生活在咸丰年间的民间艺人手艺出神入化,他只是从“鞋底抠下一块泥巴”,“右手端杯饮酒”,“眼睛只瞅着酒菜”,“只左手飞快捏弄”,就将海张五飞扬跋扈的丑态塑造得栩栩如生,由此“贱卖海张五

7、”的笑话在天津卫流传开来。冯骥才偏爱写“俗”,善于选取新颖独特的视角,将天津卫码头上的世风人情描写得淋漓尽致,并从中提炼出复杂的生活底蕴和深沉的人生况味。正如评论家吴义勤所说,细细品读俗世奇人,“看到的不只是近代天”5252津卫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更多更深刻的是处在近代天津卫的各色人等在世俗生活中的入世精神,是囿于生存的人性特点,是人性的光辉在黯淡处闪耀发光的景象”。冯骥才笔下的奇人都幽默逍遥,日子过得安静有趣,透露出天津人包容与逍遥的秉性。天津是海运漕粮的终点和转入内河的码头,由于漕船海难不断,元朝泰定三年(1326),皇帝下令在海河码头建了一座天后宫,人们在此奉祀海神以求出入平安。每年春

8、节,这里都会涌来一群想要“拴娃娃”的女人,她们“趁着娘娘不留神偷走一个,拿回家中”,这种传统“仪式”反映了天津人朴素美好的生活愿望。祈福的人群带来了许多摊贩,各种各样的年货堆成一座座花花绿绿的小山。赶集的孩子们中女孩儿戴绒花、男孩儿闹鞭炮,幼小的冯骥才最想要的是一个花脸。他在花脸(曾入选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中这样描写童年记忆中的热闹光景:“过年时人都分外有劲,挤在人群里好费力。终于,我从挂满在一条横竿上的几十种花花绿绿的花脸中,惊喜地发现了一个。”而说起天津的特色美食,除了大名鼎鼎的“狗不理包子”,还有民间糕点“杨村糕干”。冯骥才在神鞭一开场便提到“杨村糕干”:“但飞来凤很少掀开罩子捏点什么吃,却偏偏让胡妈把台下挎小篮卖杨村糕干的村姑叫上来,张口就说包圆儿了。”这些风味美食中,也蕴含了天津传统的文化特色。天津不仅是冯骥才的出生地,更是他“灵魂的巢”。他写天津带给他的感受:“我太熟悉一次次从天南海北,甚至远涉重洋旅行归来而返回故土的那种感觉了。只要在高速路上看到天津的路牌,或者听到航空小姐说出它的名字,心中便充溢着一种踏实,一种温情,一种彻底的放松。”也正是这样的内心归属感,才让我们在他的作品中读到真正的天津味道。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