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风险减量服务的经济学视角探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419380 上传时间:2024-04-26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2.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险减量服务的经济学视角探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风险减量服务的经济学视角探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风险减量服务的经济学视角探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保险园地SOUTHWEST FINANCE2023年第08期保险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维护国民经济稳步运行、防范化解风险和社会矛盾方面的作用及影响显著提升。2023年1月30日,原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 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政策围绕保险回归保障本源、彰显风险管理特征、推动财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实现创新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对保险行业在风险减量服务新模式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定位给出了指导性意见。在国家持续推进金融业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保险风险减量服务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认可和支持,成为推进金融业改革的重要措施,有助于提高全社会抗风险能力、有效降低社会风险成本,以

2、及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一、风险减量服务的背景及现状(一)风险减量概念起源于风险管理1.定义及内涵。人类自诞生起,就与水灾、火灾、风灾等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为伴,风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被定义为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有导致风险损失的可能。它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风险因素的增加可能会引起风险事故,风险事故的发生可能会导致损失。为了认识、测定和管理风险,一般将风险按性质分为纯粹风险、投机风险;按成因分为自然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政治风险等。保险正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风险和损失有了深刻认知,积累了大量感性认知和实践经验后,不断研究和发展各种风险管理措施

3、,运用风险汇聚和风险分散等专业技术,形成的一种风险转移机制和经济制度安排,并通过提供保险商品和服务,发挥风险分散、经济补偿、资金融通、风险管理等社会职能。保险经营的核心就是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本文所探究的风险也仅指属于保险型风险管理范畴的纯粹风险,不包含投机风险和经营型风险等。风险减量概念源于保险对风险的特殊定义和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保险业积极响应国家战略转型,改革创新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发挥保险保障和风险管理功能,开展风险减量服务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本文介绍了风险减量概念的起源与发展,阐明了风险减量与风险管理的关系,研究了风险减量服务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着重分析了

4、风险减量服务中的效用效益、供求关系、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经济学现象,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和管理思路,供政府和企业的决策者参考借鉴。关键词:风险减量;风险管理;保险业转型;保险科技;信息不对称;保险创新;巨灾保险;保险支持实体经济中图分类号:F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350-2023(08)-0085-12作者简介:尹超,男,中级经济师,供职于都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公司理赔部,研究方向:经济管理、理赔。风险减量服务的经济学视角探究尹 超都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10003885保险园地SOUTHWEST FINANCE2023年第08期管理。风险的显著特征是不确定

5、性,在风险-损失传播链条中包含事故发生的不确定性和事故损失的不确定性两个层面,使得对风险因素和发展过程进行有效干预来切断传播链或降低事故概率和减少损失成为可能。经典风险管理理论中提出了财务法和控制法,其中,控制法采用预防、抑制等措施,着重改变引起风险事故和扩大损失的各种条件,其思路可视为风险减量的理论起源。风险减量服务主要指发挥保险的风险管理职能,创新服务手段,在风险事故发生的各阶段,积极采取事前预防、事中减损、事后救援等风险管理措施,以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或灾害的可能损失程度。风险管理从“等量管理”到“减量服务”(王和,2023)的转换是保险经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演进的结果。在传统思维中,风

6、险是“等量管理”,即客观存在的风险通过保险机制进行汇聚和分散,在全社会形成有效的抗风险性,并通过补偿机制将社会财富进行二次分配,但全社会风险总量未发生变化;当保险演进到“减量服务”阶段时,需要从总量上降低社会风险的暴露及其成本,为保险各方和社会创造增量价值。风险减量服务的提出,本质上是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对经典理论的继承和发扬,通过重新定位风险管理程序中预防和抑制损失机制的地位,依托科技,调整和优化风险管控重心,构建全流程的风险介入协作模式,创造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实现新技术和需求条件下的理论升级与实践创新。2.国际发展状况。风险管理的理论演进始终伴随着保险的发展。在保险起源阶段,从14世纪最早

7、出现在意大利海上贸易中的海上保险雏形,到以劳合社成立为标志的英国现代海上保险制度建立,此阶段风险管理研究还处于萌芽和自发状态。在保险发展完善阶段,随着18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生产力大发展、社会化程度提升,新的风险损害出现,促进了人们风险和安全意识的提高。到20世纪,现代保险的主要门类和原理机制已基本形成体系,保险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风险管理思维逐渐形成,并运用到企业经营中(见表1)。进入21世纪,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付出惨痛代价后,针对日益严重的气候极端事件和重大突发应急事件,全面审视和强化风险管理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以灾害风险研究和灾害防治为主线,重点推进自然风险、社会风险高发

8、领域内的综合灾害防范研究和机制完善,进一步强化了国家灾害风险管理和灾害应急管理体系,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经验。灾害风险管理这一风险管理分支领域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和重视,发展前景广阔。3.国内发展状况。20世纪80年代,国内开始风险管理的研究,风险管理和安全系统工程理论被引入小规模生产实践管理,但缺乏专业风险管理机构指导,未形成规模和普遍认识。2008年,汶川地震的重大灾害损失促进了我国灾害风险研究和灾害管理机制完善,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重点推动了保险风险管理向发挥防灾防损职能、完善灾害管理、推进巨灾保险、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向发展。20102016年,有学者提出风险减量概念

9、,并开展了初期的理论研究(王浩,2013;王和,2016)。20172020年,依托物联网、大数据、无人机等技术和工具,在安全工厂、农业保险、交通安全、环境保护、灾害救援等特定场景和局部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对比数据,风险减量服务处于实践运用初步探索阶段。2023年,原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 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明确了在新发展格局中风险减量服务的定位、意义和要求,各方反响热烈并积极参与,标志着风险减量服务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迎来“里程碑式”的新发展阶段。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风险减量服务发展还处于技术积累和理论创新的初期阶段,任重而道远。(二)开展风险减量模式的必要性1.社会财

10、富的增长。20182022年,在世界经济放缓和新冠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经济依然保持了较稳定的增长。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规模突破1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3%,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2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5698元,比上年增长3.0%,超过世界人均 GDP 水平;保险业原保费4.7万亿元,同比增长4.6%,占GDP比例(保险深度)为3.88%(见图1);保障规模86保险园地SOUTHWEST FINANCE2023年第08期图220182022年保险保障规模增长图表1风险管理发展主要事件时间序列表资料来源:根据网络资料整理。时间1931年1932年1938年以后1

11、950年代末19551964年1956年1960年代1970年代1974年1975年1980年1983年1986年1998年2005年国家美国美国美国美国美国美国美国法国、日本瑞典美国美国美国英国美国美国主要事件及影响世界性经济大萧条背景下,美国企业管理协会保险部最先倡导风险管理纽约保险经纪人协会定期讨论有关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后逐渐发展为全美范围的风险研究所,以及美国风险和保险管理协会美国企业对风险管理开始采用科学的方法,并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风险管理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现代意义上的学术性和职业性风险管理诞生拉塞尔 格拉尔(Gallagher)的论文 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的新阶段 在 哈

12、佛商业评论 发表,将风险管理引入实践阶段道格拉斯 巴娄(Barlow)提出风险成本的概念,使风险管理向保险领域之外拓展从美国引进的风险管理在法国国内传播;日本开始风险管理研究汉密尔顿(Hamilton)创立了风险管理周期模型“美国保险管理协会”正式更名为“美国风险和保险管理协会”。该协会通过教育计划和咨询服务,推进了风险管理在美国及全世界的快速发展风险分析协会在华盛顿成立,旨在系统、综合地反映公共政策、风险管理理论及环境风险管理的进展。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专业术语频繁出现在欧美会议中,扩大了学术影响力,到1999年,该协会发展到22000名会员美国风险和保险管理协会年会上通过 101条风险管理准

13、则,标志风险管理进入新发展阶段英国风险管理协会在伦敦成立,其设立了一套着眼于风险管理长期性教育计划的国际资格认证考试体系美国风险与保险学会的年会上,财务风险管理引起了保险学界和业界的充分重视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流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成为美国灾害风险史上标志性事件,促进了风险管理在综合灾害防范研究发展和防灾减灾管理的机制完善图120182022年GDP增长与保险深度图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整理。13679万亿元,同比增长12.63%(见图2),并保持连续增长趋势。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企业和个人通过购买保险规避损失风险的意愿不断

14、增强,生命、财产、健康、责任各方面的保险需求日趋多样和升级,原有保险补偿机制无法全面满足在安全、健康、环境和财富增长等方面更高层次的需求,风险减量模式适逢其会。2.社会风险的聚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工业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全社会的风险也在加速累积。一是全球气候、环境等因素变化导致自然风险增加,台风、地震、洪水等极端自然灾害事件日益频发,损失程度因财富和人口密度的增加而加大。二是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人为风险在增加且多变,安全生产、交通出行、信息网络、反恐维稳等领域的风险具有复杂性和时代性特征,风险管理和灾害防治方法要与时俱进。3.防灾防损的需要。2022年,保险业涉及重大87保险园

15、地SOUTHWEST FINANCE2023年第08期自然灾害的赔付约635.52亿元,投入防灾减灾资金约2.34亿元,投入防灾减灾人力约13.61万人次,发送预警信息约7574.74万人次,排查企业客户风险约11.78万次,预计减少灾害损失约22.77亿元。在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面前,保险不仅提供了经济补偿,更是通过发挥风险管理职能,参与国家灾害防治综合机制,在介入安全管理、提升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009年,我国将每年的5月12日设立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在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体系下,保险防灾防损大有可为。(三)新时代风险

16、减量服务的发展机遇1.盈利模式的改变。我国保险业经营在“承保+投资”双轮驱动盈利模式下,经历了从规模导向到效益导向、再到服务导向的发展进程。在外部经济形势和面临风险状况都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保险业自我革新、寻求突破是风险减量模式的原生动力,时代的进步为“保险+科技+服务”的风险减量服务新发展模式提供了更扎实的技术条件和更广泛的应用空间。2.社会责任的变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巨灾损失方面,我国保险的经济补偿覆盖率不足(见表2),发达国家保险-损失覆盖率普遍在30%以上,而我国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和2008年汶川地震保险-损失覆盖率均未超过4%,这与我国当时的民众保险意识及巨灾保险机制有关

17、。在灾害防范综合机制方面,以美国的国家洪水保险计划(NFIP,TheNational Flood Insurance Program)、日本的地震保险制度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巨灾保险体系起步较早,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日臻完善,我国虽有差距但潜力巨大。未来,我国保险业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3.融入国家战略的需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坚持回归本源,减少风险隐患,降低重大风险损害,以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社会稳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险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事业的战略规划。发达国家的风险管理研究经历了几十年的沉淀和发展,在细分领域累积了完备的制度体系和丰富的实施经验

18、。相较之下,我国风险减量服务更加突出顶层设计的理论高度,彰显中国特色与中国智慧,保持定力、扬长补短,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理论创新的后发优势,在战略层面推动我国风险减量服务的加速发展。二、风险减量服务的典型经济学原理分析在新形势下,保险业承担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历史任务,行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和挑战。运用经济学方法进行理论回归与价值研究,既是对现实问题的规律性总结和思路整合,也是推动保险理论进化并指导改革实践的路径探索。(一)风险减量服务遵循收益最大化原理风险减量的本质是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表2世界10大经济损失自然灾害及保险赔付(单位:亿美元)注:保险-损失覆盖率=保险赔付/总经济

19、损失。资料来源:灾害风险研究概论。排序12345678910年份2005199519941992199820052005199319991991灾害事件“卡特里娜”飓风神户地震北桥地震“安德鲁”飓风长江流域洪水“威尔玛”飓风“丽塔”飓风密西西比河流域洪水“罗莎”风暴台风国家美国日本美国美国中国美国美国美国欧洲日本经济损失12501000440300300180160160115100保险赔付4503015317010105110105454保险-损失覆盖率36%3%35%57%3%58%69%6%47%54%88保险园地SOUTHWEST FINANCE2023年第08期风险管理收益,用“经济

20、人”假设理论解释,即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理性的,并力图用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自身最大化的效用和收益。作为保险产品的组成部分,首先,风险减量服务会面临企业或个人的消费决策,当不买保险可能承担的风险损失或购买保险预期获得的补偿大于买保险的成本时,购买保险就是基于收益最大化原理的最优决策。其次,风险具备广泛性和不确定性,保险公司通过主动服务将风险隐患消除在初始萌芽状态需要投入较高的人力和科技成本,其必须充分考虑收益最大化,才能实现多方共赢的预设盈利模式。以保费定价为例,保费构成分为纯风险保费和附加保费两部分(见图3),纯风险保费主要基于精算概率和保险责任,测算得出所承保的纯粹风险对应的赔付成本

21、;而附加保费包含销售成本、运营成本和预期利润。当实施风险减量使风险总量下降(L1),且因此新增的成本(L2)可控,就能为保险公司利润提升(L3)和被保险人总保费下降(L4)提供空间。通过风险减量降低纯风险保费创造新的利润空间,理论上具备可操作性(见图4)。最后,风险减量总体降低了全社会的风险暴露,只有理性评估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隐性与显性等多方面收益,才能达成社会总收益最大化。(二)供求定律影响保险产品交易保险产品是具有无形性的特殊服务商品,通过服务和保障形式实现保险职能和价值。供求定律作用于保险服务供求两端并贯穿交易始终,保险服务供给与需求相互依存、动态均衡,需求是供给实现的前提、供给是

22、需求实现的条件。以企业为例,一方面,企业有降低安全生产风险、避免财务损失、享受优质保险服务保障、提升内部管理、获得更优惠保费费率等需求。保险公司需要从供给端发力,不断创新产品和改进服务,以满足企业多样化保险服务需求,实现需求拉动供给。另一方面,以风险减量为代表的保险服务供给侧改革正是顺应这种超前量需求,在观念、模式、技术上向企业全面输出产品和服务,促成多方共赢的效果,反过来会扩大产业链,引导潜在需求转化,实现供给推动需求。当需求和供给形成螺旋上升的良性局面时,将扩大保险市场承保能力,促进保险交易和行业发展,反之则否。在形成价格均衡的过程中,影响供求平衡关系的价格、意愿偏好、购买能力、关联商品价

23、格、成本和技术、未来预期、外部环境等因素也会在微观层面对保险产品服务交易和保险市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三)风险减量服务的外部性特征显著外部性又称溢出效应,是经济学中一种广泛存在却易被忽视的现象,通常指某个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外主体的福利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而未得到有利影响的收益,或承担不利影响的损失。比如,保险公司和企业投入成本进行安防改造,减少了事故发生的可能,除了获得赔款支出下降、保费费率降低、内部管理提升等收益外,客观上还避免了社会总财富的损失和促进了公共治理水平的提升,并起到维护社会稳定和缓解公众焦虑的作用。其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并不包含在保险公司和企业的收益中,即产生了外部经济性

24、。反之,如果不投入成本任由风险因素发展引发事故,付出的保费成本显然不足以覆盖损失赔偿,由此产生的损失通过保险补偿,最终转嫁给全社会和所有被保险人,导致社会总财富受损和治理失灵,还可能因灾导致社会不稳定和公众恐慌,即产生了外部不经济图3保费定价构成图图4风险减量示意图89保险园地SOUTHWEST FINANCE2023年第08期性。对风险减量服务公益效应的外部性研究有利于在国家治理和全社会层面进一步明确风险减量服务的发展定位和路径规划。(四)信息不对称制约风险减量模式发展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交易中普遍存在,参与经济活动的不同主体,由于先天因素、后天资源因素、人为道德因素、趋利因素等使得交易

25、一方比另外一方在商品价格、服务、质量、专业技术等信息方面具备更多的优势;另外,还可能通过不道德的行为将另一方置于信息劣势的不利地位,最终导致潜在的交易损失或交易失败。在传统保险市场,交易各方及流程节点之间在个人信息、风险状况、专业知识、经营状况、外部评价和监管等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一是被保险人的个人信息和实际风险情况有可能被隐瞒,可能会导致保险人对风险判断的失误或被风险逆选择,甚至产生道德风险。二是保险人的偿付能力、盈利情况、诚信经营等情况也影响被保险人的权益保障和合法收益。当保险人存在重大经营风险引发的偿付能力不足、经营不善、隐瞒利润等情况时,将导致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的被保险人蒙受经济损失。三

26、是在风险识别技术信息互通、管理监督机制、个体行为约束执行等实操领域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影响风险管控效果。减少信息不对称可以促进市场公平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有效约束市场行为,为通过经济手段调节社会风险打下基础,既是克服市场失灵的有效措施,也是打通风险减量服务发展路径的必要条件。三、经济学视角下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难点(一)风险识别能力不足影响科学决策风险识别能力不足是当前风险减量服务模式从“等量管理”到“减量服务”推进的核心难点问题,包含多层次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导致具体项目决策时出现故步自封、无从下手的情况。1.观念转变难。面对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发展大势,无论是保险公司主动转型求变,

27、还是企业、个人配合接受新产品服务都存在路径依赖,一些参与主体缺乏主动思考和全面认知,导致改革的原动力不足,口号大于行动。例如,责任险作为保障国计民生的重要险种,近年来在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下发展迅速。2022年,责任险原保费收入1148亿元,在财险业中成为继车险、健康险、农险之后第四大险种,占财险业总保费的7.72%,在连续5年经历复合增长率超20%的增长后,责任险行业总体亏损68.05亿,同比亏损增加27.57亿元。其中,人保财险2022年责任险亏损超31亿元,同比亏损增加15.09亿元;责任险总体赔付率为76.2%,同比上升8.4个百分点。以雇主责任险为代表的责任险产品赔付率急升,全行业雇主

28、责任险赔付率已经在70%以上,已然成为高风险板块业务。这与雇主责任险在经营模式、观念和思维等方面缺乏实质性转型有关,“规模上得快,风险未管住”问题突出。多数保险公司经营雇主责任险秉持传统的规模化风险集中和风险分散理念,在风险和承保端基于精算大数法则和行业、职业、工种等传统规则进行业务选择,严重依赖以人力资源公司为主的中介获客渠道,对风险源头的主动管控和服务端互动改进基本空白,风险管理处于敞口状态,造成主要风险信息不对称,大量风险逆选择,大量赔案风险在人力资源中介渠道积压迟滞,与所承保产业、雇主及雇员的日常管理行为隔离,导致保险公司处于饮鸩止渴与放弃市场的两难境地。主动转变观念、摆脱路径依赖、攻

29、坚克难投入资源再造经营管理流程,将责任保险被保险人(责任人)和责任风险前置纳入保险风险减量管理环节,打通中介信息不对称、打破原有利益链、对经营模式和业态进行重构是实现责任险可持续发展无法绕过的创新课题。2.技术运用难。近年来,风险减量管理在农险、车险、工程险及货运险领域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特别是在极端气候灾害的事前预警和事后减灾干预方面成效明显。但这些领域的风险相对聚焦,采用技术手段相对单一,当面对纷繁复杂的细分行业和千差万别的风险领域时,由于基础性研究开展和风险数据积累的不足,风险因子和种类多元叠加,风险技术识别和管控难度将呈几何级上升,新的技术方法亟待建立。以保险型风险管理范畴的纯粹90保

30、险园地SOUTHWEST FINANCE2023年第08期风险为例,既包含天文、气候、地质、水文等自然因素,又涵盖社会、人文等人为因素(见表3),还可扩展到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社会治安、交通安全、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等典型领域的综合性风险防控。另外,在颠覆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风险的分担和支持,科研投入、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等方面还存在盲区和短板。3.人才队伍培养难。风险减量服务涉及专业学科门类广泛,组建其所需要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队伍面临成熟培养模式缺乏、培养成本高、培养周期长、专业知识跨界难、资源共享少、产学研脱节等现实困难。(二)收益不确定性影响供求关系风险的不

31、确定性决定了保险消费具有收益不确定性,风险减量服务是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更需要通过市场接受度来检验成果。现阶段在全民保险意识、消费诚信、服务体验、投入产出比、供需匹配等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影响着供求关系两端,亟待解决。1.宏观层面。2022年,我国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3.88%、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3326元/人,与2014年发布的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保险业“新国十条”)提出的到2020年保险深度达到5%、保险密度达到3500元/人的发展目标还有差距。全民保险意识、市场规模、消费信心的提升空间较大。从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到2008年汶川地震,我国

32、的巨灾保险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保险保障和风险管理都处于较低水平,汶川地震的保险-损失覆盖率不到1%。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重视程度的提高,民众保险意识和需求不断增强,保险市场得到了较快发展,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持续提升,保险业在重大灾害发生后起到的经济补偿和社会稳定作用显著增加。2021年,河南水灾的保险-损失覆盖率已接近10%(见图5),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如美国在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时就已达36%(见表2)。保险业要继续通过风险减量等创新服务提升民众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努力扩大保险市场,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在社会治理和国家防灾减灾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图5重大灾害保险-损失覆盖率与保

33、险业发展图2.微观层面。创新是有成本和代价的,收益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是否接受产品服务、是否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如何科学恰当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等决策。尤其是在安全生产事故未发生或事故损失较小的平稳运营阶段,生产企业甚至还会存在侥幸心理,优先考虑一般经营投入,而忽视安全生产投入。其中,收益的不确定性还包含风险减量效益量化评指可与其他技术组合,在诸多产业领域广泛应用,能对一个产业或多个产业的技术进步产生深度影响的技术。表3基于灾害源的风险损失分类体系资料来源:灾害风险研究概论。风险基本类型自然风险人为风险环境风险灾害损失类型地质灾害气象水文灾害生物灾害技术灾害环境灾害生态灾害损失举例地震、火山喷发、山崩

34、、滑坡、泥石流暴雨洪涝、台风、龙卷风、沙尘暴、雷电冰雹、高温酷暑、干旱、海啸、森林草原火灾、低温冻害森林草原病虫害、农作物病虫害、鼠害、流行性病毒火灾、爆炸、工业灾害、工程灾害、核灾害、电力通信与计算机灾害、交通事故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酸雨、噪声污染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水资源紧缺、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密集的城市化、生物多样性减少91保险园地SOUTHWEST FINANCE2023年第08期估难的问题,不同于一般性收益通过现金流和利润的形式体现在财务报表上,风险管理收益包括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比如,避免决策失误和预防性措施带来的收益难以准确量化评估,因为事

35、故损失并没有发生,并且涉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按最大可能损失来计量风险减量收益存在争议,一般通过经验值比较和相对概率等方式估算直接收益;相较于保费减少、交易费用降低、灾害损失减少等可量化收益,在企业生产效率提高、长期稳定发展、劳资关系和谐、社会责任形象提升等方面的隐性收益更难量化。在局部的、短期的显性收益及经营压力面前,更容易忽视风险减量作用于整体的、长期的隐性收益和社会价值,这些都将影响企业的成本决策。但是,风险减量的目标并不是要将风险降到最低,更不可能降为零,风险降低的效果所对应的是风险管理成本投入的上升,应该将风险限定在一个合理、可以接受的水平上,盲目追求风险减量技术的“高精尖”和运

36、用领域的“大而全”都会带来较大的试错风险和成本投入,导致项目实施难以为继,需要通过风险影响因素的综合优化,建立可以接受的合理风险管理计划准则,达到新的收益平衡。3.风险错位加剧收益分化,所供非所需的情况突出。一是风险的动态变化会导致供需决策的易得性偏差。易得性偏差是指决策时受到最近发生的事情的过度影响的现象(Kahneman and Tversky,1973)。在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中,用价值函数对个体遭受相同金额的损失与获得相同金额的收益进行了描述,其所带来的痛苦情绪与积极情绪有明显差异,前者是后者的两倍(Kahneman and Tversky,1991)。与收益相比,人们对损失更加敏感,

37、在当下人们更厌恶损失。灾害之后的易得性偏差可能导致保险公司在灾害发生以后提升费率、拒绝提供保险;民众在灾害发生以后才买保险,或灾害未发生就停止续保等供需异常现象,如不予纠正,会进一步造成市场风险错位和区域失衡。1927年,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发生严重洪灾之后,没有保险公司愿意再提供洪灾保险,最终催生了美国于1969年实施国家洪水保险计划(NFIP),逐步将洪水保险转为以政府主导、企业代办的强制性模式,以抑制保费上涨和保障缺失。二是现实风险与可保风险的错位。比如,以矿山、建筑施工、营运车辆、运动竞技等为代表的高风险行业和场景业务的客户保险需求强烈,但因赔付高、经营亏损,保险公司倾向拒保和提高条件谨

38、慎承保,所提供的产品也无法覆盖需求。同时,大量报备条款产品闲置、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生命周期短又是保险行业的突出问题。由于高风险业务在商业上的不可持续性和风险不可测性,在依靠新产品开发、扩大承保规模、有效聚集和分散风险等传统手段扩大保险保障能力和促进供求关系方面已经到达瓶颈期和阶段性均衡状态,实施风险减量降低标的的现实风险,为解决可保性问题和风险可预测提供了新的途径。三是服务供给与实际需求的错位。比如,保险公司开展的企业安全培训,如果理论脱离企业生产实际,企业投入成本开展这样的风险减量服务的意愿则不高。(三)外部性特征未引起全社会普遍重视1.社会认同度有待提升。保险的宏观作用和风险减量服务对全

39、社会及国民经济总体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还需要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讲,保险的信誉是靠赔款赔出来的,同样,风险减量服务的存在感和社会效益要靠公众切身感受和实际效果来印证。目前,保险公司传统盈利模式中的“撒网展业,坐等赔款”的思想还部分存在,突破传统保险的“风险分担”机制边界,发挥社会管理“风险削减”的作用(郭清,2022),主动参与国家防灾减灾、技术输出、宣传普及、咨询服务、标准制定、监督执行等风险减量公益性服务工作的意愿和能力都比较欠缺,服务效果和曝光度也比较局限。2.恶性价格竞争导致经济手段调节失灵。保费费率上下调整机制是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外部性的重要措施。对重视风险管理、风险评级较低的

40、企业提供更优惠的费率,以鼓励其继续加强防灾防损管理。反之,对于高风险企业提高费率,督促其采取安全措施降低风险,客观上削减了社会的总量风险。然而,因为市场恶性价格竞争导致费率调整经济手段调节失灵的情况时有发生,低风险企业的优92保险园地SOUTHWEST FINANCE2023年第08期惠性费率会因为高风险企业能获得其他保险公司不计成本地给予同等费率而失去意义;高风险企业的惩罚性费率会因为总有其他保险公司给予其更低的费率而转保流失。3.立法行政手段调节机制还不完善。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国家层面的立法、行政管理、政策导向对全社会开展防灾减灾起到决定性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全社会越重视防灾减灾的

41、作用,综合灾害防范体系中相对应的奖优罚劣风险调节机制也越完善,政府和民众也愈加认同。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就出台了灾害防治相关的法律,50年代开始制定联邦综合性防灾减灾法典,70年代后逐渐形成以 灾害救助法 为基本法的法律体系。一方面,美国通过多层级的立法和政策明确了实施原则、保障范围、组织分工责任及开展流程,使得灾害防御、承保理赔、备灾救援、赈灾救助、恢复重建等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客观上起到了正向引导外部经济性行为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对高风险地区破坏环境、灾害防治不力等风险状况和行为形成有效控制与约束机制,用法治手段调节外部不经济性行为。以美国国家洪水保险计划(NFIP)为例,在强调其公益性

42、和强制性特征之外,限定了部分风险调节性条款,如主要灾区需制定并实施长远的恢复计划和防灾减灾政策措施;延长等待期以控制风险逆选择;必须采取适当的防灾减灾措施后,社区才能参加NFIP,只有社区先参加NFIP,社区居民才能购买洪水保险;禁止向首次被淹后仍不购买洪水保险而又再次被淹的社区居民发放联邦灾难救助;立法批准实施社区等级计划(CRS,Community Rating System),鼓励社区通过开展洪水预防措施将社区风险级别从10级降到更低,以获得逐级对应的保险费率优惠等。在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的灾害防治体系和立法机制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中,防洪法 防震减灾法 安全生产法 机动车交

43、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 等法律法规和一系列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得以立法明确,其立法导向与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初衷和目标高度契合。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客观看待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法律法规中的具体细节还需不断完善,以巨灾保险、责任险、UBI车险等为代表的险种和创新产品还需制度破冰和扩大推广。当然,立法和政策的完善必须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与社会主要矛盾和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结合国情稳步推进,既要“坚定不移,持续推进”,又要防止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情况,通过时间积累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四)信息不对称困扰资源整合风险减量服务中资源整合的难点是利益重新分配和技术与管理手段达成。从商品交

44、易逻辑看,交换差价利润产生的底层经营逻辑中就包含了买卖双方对信息不对称的利用,让一方放弃或交换原有优势资源,找到风险减量的溢价模式增长点,这是多方博弈和长期平衡的过程;从技术实现看,大到国家之间、小到经济个体内部,信息阻隔和信息孤岛的现象广泛存在,通过知识产权合作、专业技术跨界、风险信息互通、万物互联、产业链共享等手段减少信息不对称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技术难度和成本都较高;从管理执行看,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准确、有效地将风险减量管理信号传达给每一个执行者个体,在思想认知、行为模式、执行反馈等方面实现高效协同的难度较大;从产业生态看,风险减量服务的目标是通过提供一揽子金融解决方案,打造保险新生态

45、圈,实现全产业链条延伸和全生命周期价值创造。保险公司不但要梳理解决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高风险业务在市场中到处游走、互联网投保业务品质差、投保信息不真实、理赔不诚信、侵犯消费者权益等行业顽疾;还面临资源整合产业链条延伸后在立法规范、构建生态模型、责任分工、信息安全、系统性风险防范等跨领域的综合性信息问题新难点;更是要规划在信息大爆炸时代与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度融合,高效率处理信息,排除干扰找准风险减量服务的目标和方向。UBI(Usage-based insurance)基于使用量而定保费的保险,是一种以车辆使用和驾驶习惯为基础的定价模式,主要将里程、驾驶习惯和技术、车辆信息和周围环境等数据综合,建

46、立人、车、路(环境)多维度模型进行定价。93保险园地SOUTHWEST FINANCE2023年第08期四、风险减量服务的展望及经济学视角建议风险减量服务对于保险业不是新概念,其可以追溯到保险起源和基础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中的风险预防手段,比如在火险中对民用建筑采取积极的物理防火措施、提升个人防火意识、组建消防队伍等衍生服务,以减少风险隐患、降低火灾致损规模,达到风险减量双赢的目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发展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加速融合,信息化革命引领了保险行业成长。进入21世纪,随着“移动互联”“互联网+”等新业态的普及和技术、数据、经验的不断积累,各保险公司基于风险发生及传导机理的理解开

47、展系统性研究,进一步运用数字化技术探索实践对风险链条的关键环节进行积极干预,实现风险减量服务向更为深入、专业、精细的方向发展,以提高安全性和预测性,满足客户更高层次的保险需求。现阶段,保险行业信息不对称、产品同质化、价格战等顽疾依然存在,加之宏观经济形势导致行业增速放缓、车险综合改革后竞争加剧等因素都倒逼行业必须走“专业化、精细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未来,保险业应该主动抓住国家政策导向,积极主动将风险减量服务融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转型定位。在产品市场方面,风险减量服务将从汽车保险、企业和个人财产保险等传统保险市场扩大到农业保险、健康保险、安全责任保险、环境责任保险、天气保险等新兴保险

48、领域;在技术运用方面,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将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极大提升保险公司的风险识别、评估、精准施策能力;在社会治理方面,通过开展以保险风险减量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安全工厂、防灾防损等项目,优化城市的风险管理与应急响应体系,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生活环境,更好地实现保险业参与并服务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从经济学视角,风险减量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改革实践探索要重点关注和解决以下问题:(一)聚焦风险识别管理能力,突出科技提升效用和效益风险识别管理能力始终是风险减量服务模式的核心能力,要通过前置化、精准化、智能化的风险管控手段,“认得清”风险底数、“看得见”风险后果

49、、“管得住”重大风险,持续提升参与各方的效用和效益。首先,要突出科技是风险减量的路径支撑。技术上要强化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空间遥感等前沿技术的运用,重点解决风险模型分析预测的精准度与效率、产品服务的技术含量与效用、数据信息的质量与安全、管理系统的高效与智能等关键技术难点;策略上要避免项目实施追求大而全,应根据风险特征和技术特长选择重点方向,在风险管理细分领域有序推进,防止出现“噱头”和同质化。其次,要建立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的机制。一是要解决跨学科人才培养难题,以“选准领域、整合资源、专项推进”为基本原则,通过自建队伍与外部整合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高校、科研机构、第三方技术企

50、业、需求企业、保险公司的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在生产实践中反复打磨技术、检验效果、锻炼队伍、共享资源,打造科研成果向保险业实际生产力转化的孵化器,培养理、工、农、医等与保险领域交叉的研究人才。二是要培养主动创新和数字思维意识,紧跟数字化转型趋势,敏锐捕捉客户需求和前沿技术。三是要建立公平、有效的考核体系以留住人才。最后,要建立风险穿透式管理机制。广泛用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海恩法则”强调: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结果,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因此,要加强一线人员和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技能教育,强化安全检查、安全审核、安全评价、安全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