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36∕T 1330-2020 山地户外运动安全管理规范(江西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131012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8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6∕T 1330-2020 山地户外运动安全管理规范(江西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DB36∕T 1330-2020 山地户外运动安全管理规范(江西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DB36∕T 1330-2020 山地户外运动安全管理规范(江西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DB36∕T 1330-2020 山地户外运动安全管理规范(江西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DB36∕T 1330-2020 山地户外运动安全管理规范(江西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97.220.99 Y 55 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36/T 13302020 山地户外运动安全管理规范 Safety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for mountain outdoor sports 2020 - 12 - 29 发布 2021 - 07 - 01 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6/T 13302020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基本要求 . 2 5 场地设施要求 . 2 6 安全管理 . 3 7 应急管理 . 4 8 监督改进 . 5 DB36/T

2、 13302020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西省体育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体育产业管理中心、江西省标准化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林军、熊伟、张芸、冀海贵、江娉婷、周学礼、涂志明、陈元元。DB36/T 13302020 1 山地户外运动安全管理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山地户外运动安全管理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场地设施要求、安全管理、应急管理、监督改进。 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各县(市、区)行政区域内

3、由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经营单位组织的山地户外运动的安全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T 10001.1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1部分:通用符号 GB 13495.1 消防安全标志 第1部分:标志 GB/T 15566.1 公共信息导向系统 设置原则与要求 第1部分:总则 GB 19079 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 GB/T 27962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图标 GB/T 3

4、4285 健身运动安全指南 GB/T 34311 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 总则 CH/T 4004 省、地、县地图图式 CH/T 4016 定向运动地图规范 GA 654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 GA/A 1465 消防产品市场准入信息管理 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许可管理办法(国家体育总局第17号令)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山地户外运动 mountain outdoor sports 在海拔3500m以下,以自然山地环境为主要场地,开展带有探险性质或参与体验性质的户外运动。 注:不包括自然岩壁、冰壁的攀登活动。 3.2 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经营单位 mounta

5、in outdoor sports project business unit DB36/T 13302020 2 在江西省境内组织山地户外运动项目活动的企业、协会、俱乐部等组织。 3.3 山地户外运动场地经营单位 mountain outdoor sports site business unit 依法取得山地户外运动场地使用权和经营权的组织和个人。 3.4 高危险性体育项目 high risk sports 由国务院体育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 全民健身条例 规定公布的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经营活动。 3.5 技术指导人员 instructor 传授山地户外运动相关理论和技能,并指导开展运动项

6、目的人员。 4 基本要求 4.1 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经营单位(以下简称项目经营单位)应在相应登记机关合法登记。 4.2 活动所用设备器材均应取得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书和认证证明,如 CE(欧盟)认证、UIAA(国际登山联合会)认证、GB(国家标准)认证。 4.3 山地户外运动技术指导、应急救援、医护等从业人员均应持有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执业资格证书方能上岗。 4.4 运动项目应在合法场地进行。 4.5 场地经营单位应购买相关责任险,并配有紧急避险场所。 4.6 山地户外运动场地开放条件应符合 GB/T 34311 和 GB 19079 的要求,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经营应按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许可管理办

7、法的要求,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批准。 5 场地设施要求 5.1 标识 5.1.1 场地经营单位应设置场地标识,标识应清晰、醒目、牢固。其中安全标识应符合 GB 2894 的要求,公共指示标识应符合 GB/T 10001.1 的要求,导向系统设置应符合 GB/T 15566.1 的要求。 5.1.2 在场地内的危险路段或危险区域应设置预警标志。 5.1.3 消防标识应符合 GB 13495.1 的要求。 5.1.4 应配有场地地图,地图的符号式样应符合 CH/T 4004 的要求。 5.1.5 应在醒目位置设有山地户外运动安全须知,对涉及安全的事项和特殊要求作出真实说明和明确警示。

8、 5.1.6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标识应符合 GB/T 27962 的要求。 DB36/T 13302020 3 5.1.7 应在相关安全标志旁增加安全指引,有条件的可设置安全小知识的二维码标识,参与人员通过扫描二维码可获取相应运动项目的安全须知和应急指南等信息。 5.2 交通设施 5.2.1 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的起点和终点应与主干道之间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 5.2.2 山地户外运动场地应配有停车区域。 5.3 消防设施 应按国家消防相关规定,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 5.4 其他设施 应配备与活动相适应的其他设施,如水源、厕所、医疗急救室、餐饮设施、住宿设施等。 6 安全管理 6.1 制度管理 6.1

9、.1 项目经营单位应建立健全应急救援制度、环保制度、活动组织规范、技术操作规范等运营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6.1.2 项目经营单位应组建安全救援队和配备完善的救援装备,或与专业救援队伍建立合作关系,在出现突发应急事故时,确保可以及时展开救援行动。 6.2 人员 6.2.1 从业人员 6.2.1.1 项目经营单位应配备与运动项目相适应的技术指导人员(如攀岩教练员、户外运动指导员、拓展训练师等)、应急救援人员、医护人员等。 6.2.1.2 项目经营单位应急救援部门应保持救援电话畅通。 6.2.1.3 应急救援人员应掌握医疗急救、野外救援、通讯等专业技术知识。 6.2.1.4 参与运动的技术指导人

10、员数量应符合 GB 19079 的要求。 6.2.1.5 宜根据运动项目的强度与危险程度要求参与人员购买相应保险。 6.2.2 参与人员 参与人员如患有不适宜参加运动项目的疾病应主动告知项目经营单位。 6.3 气候与环境 6.3.1 项目经营单位应通过与当地气象、地质、环境等部门合作或其他方式了解活动场地的气象、危险动植物情况,及时调整活动预案。 6.3.2 不得在雷雨、大风、冰雹、大雾等恶劣气象条件下开展山地户外运动。 6.4 安全教育 6.4.1 应告知参与人员运动项目的安全须知,团队纪律,应穿戴的服装、护具等。 DB36/T 13302020 4 6.4.2 应现场对参与人员详细演示设备

11、器材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6.4.3 应按照 GB/T 34285 的要求,引导参与人员做好热身运动,防止出现运动损伤。 6.5 活动过程 6.5.1 活动方案制定 6.5.1.1 应在活动前期制定活动方案。 6.5.1.2 应制定明确细致的活动路线,确定活动区域的边界,绘制活动路线图、活动区域图,如果活动区域有保护区(如自然保护区,电力设施保护区等),未经相关区域责任方批准不得进入。 6.5.1.3 应明确活动路线上的休息点、露营点、卫生间位置、垃圾回收处理点等。 6.5.1.4 应了解活动路线上易发生应急事故的地点,并做好防范措施。 6.5.2 活动组织实施 6.5.2.1 应确保所有人

12、员到齐,明确工作人员分工。 6.5.2.2 应检查设备器材是否满足活动要求,包括种类、型号、数量、质量等。 6.5.2.3 应时刻掌握活动区域的气象、环境信息。 6.5.2.4 活动过程中,技术指导人员应时刻关注参与人员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 7 应急管理 7.1 应急保障 7.1.1 项目经营单位应建立应急管理组织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组建应急救援队伍。确保应急人员、资金、通信及有关应急设施得到保障。 7.1.2 对需要公众广泛参与的非涉密的应急预案,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电视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普及材料,向公众免费发放。 7.2 应急预案 7.2.1 应

13、建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预案的编制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文件的规定。 7.2.2 应按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有关要求在应急预案发布 20 个工作日内将应急预案报当地有关部门备案。 7.2.3 应建立应急预案定期评估制度,分析评价预案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及时根据评估结果或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修订和完善。 7.3 应急培训演练 7.3.1 应有健全的应急培训制度, 定期对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人员进行培训, 使其熟悉应急预案和程序,掌握必要的应急措施。 7.3.2 应结合实际,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

14、高从业人员的应急知识和技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方案。 7.3.3 宜与当地社会救援队和有关政府部门联合开展应急演练。 DB36/T 13302020 5 7.4 应急响应 7.4.1 应急处置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应根据事件大小和发展势态,分级启动应急预案,调配相关人员及物资,采取相关应急行动。 7.4.2 事后恢复 在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威胁和危害已得到控制或消除时,进行事后恢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恢复场所及周边正常运营秩序; 协助开展事故调查; 损失状况评估; 家属接待安抚; 协调事故赔偿、保险理赔。 7.4.3 评估总结 在应急响应结

15、束后,应对救援过程、应急预案进行评估与总结,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能力。 8 监督改进 8.1 投诉处理 8.1.1 项目经营单位应建立健全投诉处理规章制度,设立机构并配备相关人员负责投诉处理事宜。 8.1.2 应设置投诉举报热线和信箱,鼓励参与人员就山地户外运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不合规操作等情况进行投诉和举报。 8.1.3 对参与人员提出的投诉举报内容和合理化建议应及时做好登记、沟通、反馈及回访工作。 8.2 评价改进 8.2.1 应采取日常检查、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专项检查等方式进行内部评价,形成自我评价报告。 8.2.2 应通过召开工作例会、座谈会等形式进行沟通交流、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及时制定整改措施。 8.2.3 每年宜邀请第三方机构对场所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价。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运动美食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