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08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rmi.org/4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1.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背景与内涵.71.1 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背景.81.2 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内涵.11(1)关注对象.11(2)转型目标.11(3)工作原则.11(4)核心任务.112.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工具.152.1 指数构建的目的、框架和原则.162.2 指数指标体系.182.3 指数结果.203.指数结果的主要启示和转型之路探索.213.1 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整体现状与前景.22(1)乡村碳中和现状.22(2)
2、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25(3)乡村民生发展现状.27(4)乡村创新投资环境.293.2 领域聚焦:重点行动领域与关键事项.31(1)农业低碳发展.31(2)乡村能源转型.34(3)生态系统碳汇增汇.403.3 区域聚焦:具体地区指数特征和转型重点.43(1)沿海地区指数表现及特征.43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44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45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46(2)内陆地区指数表现及特征.47东北综合经济区.48目录rmi.org/5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大西北综合经济区.49大西南综合经济区.50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51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524.下一阶段行动建
3、议及案例.54案例1:甘肃省通渭县以商业模式创新带动“整县光伏”建设取得良好成效.58案例2:江苏省洪泽区农产品碳标识认证试点开辟低碳农业价值实现新途径.60案例3:浙江安吉创新竹林碳汇收储交易模式.62案例4:“中国沼气第一村”打造清洁能源新农村典范和五位一体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64案例5:公益金融支持助力中小型农业企业带动当地民生发展与农业转型.66案例6:培育高素质青年气候领袖,助力更多“郭小妹”返乡创业.68附录.乡村碳中和相关政策和试点汇总.70参考文献.76rmi.org/6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前言近年来,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极端
4、天气频发,能源和粮食危机加剧,对发展中国家、弱势群体和小农户的生存发展造成了严重冲击,全球不平等现象加深。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更加强调公平,对公平转型这一理念的认知也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在202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公平转型与农食系统在气候行动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际社会各界围绕相关议题也在不断展开积极的探索。我国乡村约有5亿常住人口,以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近全球1/5的人口,其所承载的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是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的根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国家在政策层面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领域和潜力所在,并强调了乡
5、村气候行动与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关联。在实践层面,近年来政策指引下的光伏扶贫、碳汇扶贫取得了积极进展,在气候行动促进公平发展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近期出台的农业农村能源及气候行动相关政策文件与各地创新实践,都印证了乡村是我国实现气候目标与公平转型的重要领域。同时,气候行动与公平转型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需求,为探索“中国特色”的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落基山研究所长期关注气候公平,通过以公平为核心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确保公平的能源转型:加勒比岛国对于韧性、公正的能源未来的示范意义等报告,深入探讨了能源转型的可负担性、包容性和经济可
6、行性等核心议题。本报告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合作,在以往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家战略目标和乡村特点,本报告尝试阐述了“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这一理念的具体内涵,明确其与国家碳中和、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关联,并探讨了转型的核心任务和原则。基于此,研究团队进一步构建了“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工具,从宏观层面勾勒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工作基础、潜力机遇和环境条件的基本面貌,并从分领域和分区域的角度探索转型的意义和关键所在。报告最后结合相关实践和具体挑战提出下一阶段行动建议,为加快推进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提供参考。我国乡村问题深刻而复杂,双碳工作庞大而艰巨,公平转型的理念也需因地制宜、动态发展。本报告
7、提出的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概念和工作思路力争紧密结合我国的发展阶段和现实情况,推动相关政策和实践,并希望为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借鉴,贡献于全球气候公平。rmi.org/7结合国家战略目标和乡村特点,在国际气候变化领域“公平转型”理念的基础上,探索中国特色的“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为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借鉴,贡献于全球气候公平。1.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背景与内涵rmi.org/81.1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背景自从1992年里约地球峰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以来,公平原则就是全球气候行动的重要基础之一。随着气候行动的开展,全球气候公约与宣言等对于公平转型的探讨也持续深化(图
8、表1)。i国际社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所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必须是公平的:即各行为主体在转型中责任的分担应当公平,转型必须以保障所有社群、国家、地区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权利为前提,转型行动的决策过程和机制应当公平地反映所有相关方的诉求,转型也必须关注气候变化和气候行动在能源、社会经济、劳动力方面的影响,在把握转型带来的发展机遇的同时,尤其应当注重对发展中国家、弱势群体和小农户等相对脆弱一方的保障与补偿。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发,能源危机加剧,气候变化更是加剧了全球性的物价上涨和粮食减产,全球面临饥饿和贫困的人口持续上升,全球不平等现象加深。1在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下,如何
9、更好地在农业与粮食安全领域开展注重公平的气候行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2022年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首次设立了“公平转型馆”和“农食系统馆”,建立了公平转型工作组,并通过了“开展农业和粮食安全气候行动的联合工作”的决议,更加凸显了公平转型在新一轮气候行动中的关键位置,以及农食系统在其中的重要地位。2,3,4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已经为全球公平转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国际层面,我国始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积极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并通过南南合作、“一带一路”等倡议积极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全球的公平发展。20
10、21年,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诺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标志着我国在促进全球公平转型的行动中进入了新阶段。在国内层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解决了4000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完成了7.7亿人口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迈向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2020年,我国承诺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气候目标,并在此后陆续发布的“1+N”双碳政策体系中进一步要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惠民利民”的现代化能源体系,这也与公平
11、转型的理念高度一致。i 除了在引用官方文件文本的情况下,本报告不对“公平转型”(equitable transition)“公正转型”(just transition)等概念作语义上的辨析和区分,统一使用“公平转型”,代指气候行动中广义、普世的“公平转型”“公正转型”的理念。rmi.org/9里约地球峰会通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各缔约方应当在公平(equity)的基础上,并根据它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15)国际工会联盟引入“公正转型”(just transitio
12、n)的概念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16)缔约方在 坎昆协议“长期合作行动的共同愿景”中达成一致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巴黎协定 纳入上述议题及代际公平代际公平(intergenerationalequity)、气气候正义候正义(climatejustice)等内容国际劳工组织通过 关于向人人享有的环境上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公正转型的指导方针联合国峰会联合国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纳入公平转型相关内容卡托维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4)超50国签署 团结与公正转型西里西亚宣言多边开发银行公正转型高级别原则九家多边开发银行承诺支持公正转型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
13、6)30余发达国家签署 公正转型宣言公正能源转型伙伴关系启动,欧盟、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承诺为南非公正转型提供85亿欧元支持印度尼西亚G20领导人峰会印尼加入公正能源转型伙伴关系沙姆沙伊赫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首次设立“公平转型馆”和“农食系统馆”建立公平转型工作组通过“开展农业和粮食安全气候行动的联合工作”的决议设立“损失和损害”基金沙姆沙伊赫实施计划 再次强调相关内容-社会和经济发展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的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任务进一步商定在最佳可得科学知识和公平获得可持续发展(equitable acces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基础上,努
14、力确定温室气体排放量全球封顶的时间框架,并在缔约方会议第十七届会议上审议;-承认需要在全球、区域、国家和地方各级广泛吸收各类利害关系方参与包括青年和残疾人,而性别平等(equality)和妇女及土著人民的有效参与对于全面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行动甚为重要;-认识到处理气候变化需要实现一种范式的转变,着眼于建立低碳社会,这种社会既能提供很大的机会,又能确保持续的高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同时确保能够创造体面工作和高素质就业机会的公正的劳动力转型(just transition of the workforce)。坎昆协议,2010-强化的有效气候行动应以公正和包容(just and inclusive)的方
15、式实施,同时尽量减少气候行动可能产生的社会或经济负面影响;-气候危机的可持续和公正解决必须建立在所有利害关系方有意义和有效的社会对话和参与的基础上,并注意到全球向低排放转型对可持续经济发展和根除贫穷来说,既提供了机会,也提出了挑战;-公正和公平转型(just and equitable transition)所含有的路径包括能源、社会经济、劳动力和其他方面,所有这些都必须以国家自定的发展优先事项为基础,并将社会保护包括在内,以减缓因转型而可能产生的影响,并突出表明与社会团结和保护有关的政策工具在减轻所采取的措施的影响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沙姆沙伊赫实施计划,20221992200920102015
16、201820212022公平原则 写入公约公平转型 进入讨论相关议题 进入决议相关共识深化 多方开启行动图表 1.全球气候公约与宣言中的公平转型rmi.org/10无论是从实现共同富裕还是落实气候目标的角度,乡村都是公平转型的重点领域。根据中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乡村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乡镇和村庄等。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我国乡村承载了5亿人口,并以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近1/5的人口,其所承载的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是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的根基;另一方面,我国发展的不平衡集中体现在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当前乡村居民的人
17、均可支配收入不到城镇人口的一半,乡村经济、医疗、教育、能源和基础设施等较城镇也仍有差距,而随着劳动力流向城市,乡村发展与治理也面临着空心化现象带来的挑战。因此,在我国迈向碳中和的进程中,乡村的气候行动只有保障乡村的民生与发展、为乡村的发展提供机遇,才能实现转型的公平。从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农业生产直接依赖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乡村基础设施、资金和技术条件也相对落后,虽然乡村人口和农业生产并不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但承担着不成比例的气候风险,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条件也更薄弱;另一方面,广袤的乡村土地蕴含着巨大的风电、光伏、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和生态系统碳汇资源,对国家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18、至关重要。因此,国家的气候行动也必须关注乡村,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支持乡村气候行动合理、可持续地开展。由此也可见,国家碳中和目标在乡村的落实,需要重视并贯彻公平转型的理念,即:乡村气候行动只有在保障乡村发展、促进公平转型的前提下,其所需的额外成本和资源才能得到保障,相关目标才能在乡村真正得以有效落实;乡村气候行动也只有尊重乡村和地方特点、重视对相对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支持和保障,为乡村创造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利益,才能与国家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已经通过农村清洁取暖、光伏扶贫等国家工程践行了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理念。以光伏扶贫为例,截止到2019年底,
19、我国光伏扶贫建设任务已经全面完成,全国累计建成2636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惠及近6万个贫困村、415万贫困户,在实现边远乡村地区全面通电的同时,每年可产生发电收益约180亿元,相应安置公益岗位125万个。5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6 要求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不断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7在2020年宣布双碳目标后,我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农村能源转型的政策和试点(详见附录),明确指出了
20、乡村气候行动须与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生态保护等议题综合考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这些都从战略定位上体现了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理念,也对进一步推进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提出了更具体和深入的要求。rmi.org/111.2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内涵基于上文提到的国内外政策和实践背景,“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在国家碳中和与共同富裕两大战略目标的指引下,以面向碳中和的乡村气候行动为驱动,促进乡村振兴、提高民生福祉、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群体间的发展差距。以下将从工作对象、目标、原则和核心任务等几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内涵。(1)关注对象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聚焦乡村地区面向碳中和的公平
21、转型。根据中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乡村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乡镇和村庄等。考虑到我国乡村正在经历着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剧烈的经济、社会和空间重构,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不局限于特定时期内符合该定义的乡村地区,也关注更大尺度比如县域层面碳中和工作的开展对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及地区的影响。(2)转型目标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目标是以面向碳中和的乡村气候行动为驱动,促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提高民生福祉、缩小城乡、区域、行业、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最终助力国家实现碳中和与共同富裕。此外,考虑到我国乡村整体发展滞后,且气候变化的外部性特点在乡村
22、尤为突出,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有赖于长期有效的政策、金融、市场、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体制机制,以保证转型过程的高效和结果的延续性。因此,长期有效的内生机制既是转型的重要保障,也宜作为转型工作的具体目标。(3)工作原则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应当遵循“以人为本、面向发展”的基本原则,一切工作不应以影响国家粮食、生态等民生安全和福祉为代价,而应以保障基本福祉、促进民生发展为宗旨。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中,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应贯彻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科学决策的原则,即:首先要充分考虑所有利益相关方,尤其是相对弱势群体(比如经济相对落后或自然条件艰苦地区的乡村、中小农户、乡村人口中的弱势年龄与性别群体以及
23、少数民族同胞等)在转型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包括成本、效益和风险等;在此基础上,力求转型工作帮助乡村居民(尤其是相对弱势的群体)创造最大的效益,并尽量做到成本、效益和风险的公平分配分担;同时,在此过程中,赋能公众参与决策、执行、投资、运营和管理,以保证转型成果落到实处,这也将有助于建立长期可持续的、促进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内生机制。考虑到一些减排固碳技术的不确定性以及我国广大乡村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落实还应科学决策,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科研和实践的最新结果,根据具体地区的自然禀赋、地理区位、发展水平、人口构成、产业结构以及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形态等具体情况开展实践
24、。(4)核心任务实现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关键在于让乡村气候行动最大程度地贡献于乡村民生发展。这意味着一方面要在保障农村生活质量和国家粮食安全等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加快推动面向碳中和的乡村气候行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这些行动对提高乡村民生福祉、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群体间的发展差距。具体来说,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所要求的乡村气候行动主要涉及能源、农业、非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废弃物处理、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等活动部门的减排固碳,不仅关注二氧化碳,还包括其他温室气体。其中,乡rmi.org/12村能源转型、农业低碳发展、生态系统碳汇增汇是本报告所关注的主要行动领域。ii 在乡
25、村能源转型方面,农村用能侧的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替代都有巨大的行动空间,也对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要求;在农业低碳发展方面,除了农业用能的低碳转型外,还应注重减少损耗浪费,提高单产,针对农、林、牧、渔各产业排放的结构特点推广减排降碳技术;在生态系统碳汇方面,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生态保护和经营管理、国土绿化是三个基本的增汇手段。此外,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也必须考虑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需求,并且积极探索减排与适应行动的协同互促,避免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等各种风险进一步加剧城乡及区域间的不平衡、影响减排行动的有效开展和落实。相关工作主要包括加强乡村住房建筑和基础设施(包括可再生能源系
26、统设备)的气候韧性建设,通过改善品种、布局和种养殖方式等提升农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提高乡村自然生态系统涵养作用和屏障功能,以及全面加强针对乡村地区的气候风险监测预警系统、防灾减灾措施、适应技术推广和相关金融支持与机制保障等。在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框架下,以上气候行动都应在保障农村人民和村集体权益、保护耕地和自然生态系统、保障农村生活质量和国家粮食安全等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开展,以不对农村形成额外的经济和社会负担为前提。同时,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要求以上行动的开展通过各种途径为乡村及其居民创造广泛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从而改善民生福祉,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群体间的发展差距。
27、图表2对相关效益及其实现途径做了详细梳理。可以看见,乡村碳中和行动大致可以从“增”和“减”两个角度促进乡村民生发展。比如,在经济效益方面,可再生能源开发一方面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并从带动工资水平上涨、盘活闲置甚至废弃资产、参与碳市场交易(如能有效实现农民/村集体的直接参与和获益)等多维度提升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开发可加快电能替代、促进技术升级、提升生产效率,从长远来看,将有助于降低生活生产成本。ii 囿于有限的公开统计数据,本文暂不对乡村非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以及乡村生活废弃物和交通运输活动相关的排放和减排进行详细讨论,但它们也是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rmi.org/13
28、图表2.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效益实现途径乡村碳中和行动的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之间也可彼此互促,增强它们之间的联动和互促也有助于最大程度地促进乡村民生发展。比如经济效益的增长可以赋能绿色消费以及ESG投资等,进一步推动市场主体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和投入,环境生产力与生态价值的提升又可以进一步带动经济增长;社会效益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卫生健康支出等,改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而居民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又有利于提升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促进社会稳定。图表2仅呈现了乡村碳中和行动本身可以直接产生的效益。此外,乡村碳中和行动还有潜力促进相关上下游及其他产业在乡村的发展,比如光伏零部件制造、新能源汽车
29、动力蓄电池回收、秸秆综合收集处理、有机肥料生产加工、低碳文旅等。乡村产业发展不仅可以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也可以促进区域经济价值、做大绿色供应链,间接为乡村及农民带来更多的效益。同时,直接与间接效益的再分配也能够增进乡村民生福祉,例如,政府补贴、税收减免、信贷与保险等支持将有利于减轻农村气候行动的经济负担;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基础设施投资等将带来更多环境效益;基础设施的完善、经济活动的增加也有利于提升乡村公共服务的水平。也就是说,要最大程度地促进乡村民生发展,就要最大化地实现乡村碳中和行动的直接和间接效益,把蛋糕做大,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效益分配与再分配,推动社会经济整体结构性的公平
30、转型,这也将有助于全面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碳中和相关生产/建设/运营/维护/服务提供就业机会新行业发展与就业机会增加带动工资水平上涨土地/屋顶/房屋等资产生成转让/租赁/股权收益农林及生活废弃物作为生物质资源出售获益低碳/优质农产品溢价出售额外获益参与绿色能源/碳资产/碳汇交易获益设备技术升级提升生产效率节约能源开支及其他生产生活成本节水节能降低环境资源压力增加自然碳汇全面改善人居环境碳中和行动减缓气候灾害增加碳汇、节水节能增强农村适应能力淘汰化石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开发生物质能减少固体废弃物污染建设电气冷热供应网络、信息/新能源-基础设施等促进全民参与社区治理、助
31、力乡村组织振兴推动生态文旅产业发展、振兴乡村生态文明赋能当地人才引进、能力培训、技术创新等就业机会增加人均收入提高生产生活成本降低人居环境优化灾害应对加强健康风险降低基础设施升级公共治理提升减少人才流失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rmi.org/14助力国家碳中和与共同富裕乡村气候行动充分合理开展构建能长期有效支撑转型的内生机制促进乡村振兴、提高民生福祉、缩小发展差距让乡村碳中和行动的广泛效益最大程度地贡献于乡村民生发展转型目标加快推动乡村碳中和关键行动核心任务工作原则适应气候变化工作能源转型农业减排固碳增汇最大化实现乡村碳中和行动的直接和间接效益并优化分配与再分配减少人才流失人均收入提高就业机会
32、增加生产生活成本降低人居环境优化灾害应对加强健康风险降低基础设施升级公共治理提升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机会公平充分考虑所有利益相关方受到的影响过程公平充分赋能公众有效参与决策、执行、投资、运营和管理为乡村居民特别是相对弱势群体创造最大效益并尽量做到成本、效益和风险公平分配分担结果公平充分考虑地域和群体差异以及一些前沿技术的不确定性科学决策以人为本面向发展以不影响国家粮食、能源、生态等民生安全为前提,以保障基本福祉、促进民生发展为宗旨图表 3.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内涵综合以上,现阶段“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内涵可以总结如图表3所示。对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这一理念的探索旨在为现阶段相关工作的开展提
33、供理论的参考。乡村问题深刻而复杂,碳中和工作庞大而艰巨,国际上对于公平转型的探讨也随着气候工作的开展而不断深化。可以预见,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内涵以及未来的工作重点应当、也必将是动态发展和因地制宜的。rmi.org/15基于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内涵,构建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工具,勾勒全国及各省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工作基础、潜力机遇和发展环境的基本面貌,为因地制宜地推进转型工作开展提供现实的依据。2.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工具rmi.org/162.1指数构建的目的、框架和原则前文已经指出,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且尚处于起步窗口期,尤其需要加强相关政策和投资指引,加快政策、金融、市场
34、、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机制体制创新,而所有工作的开展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以人为本,面向发展。为了帮助政策制定者、投资者和社会各方更充分的认知和推进转型工作开展,我们开发了“中国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工具(以下简称“指数”),以期反映中国各地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客观现状、潜力机遇和发展环境的基本面貌。指数的目的不在于为地方工作评级打分,而是为宏观和战略层面的政策协调、投资决策、技术创新和机制建设等提供启示和依据,也为未来工作的开展和进度跟踪提供参考基线。基于以上目的和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内涵,指数从“碳中和”与“发展”两个维度出发,围绕二者的客观现状和发展条件展开,包括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减排
35、固碳资源禀赋、乡村民生发展状况、乡村创新投资环境四个一级指标(图表4)。其中,乡村碳中和现状指标和减排固碳资源禀赋指标意在刻画乡村气候行动的工作基础和主要潜力;二者综合乡村民生发展现状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乡村气候行动促进民生发展的现实需求、未来潜力以及需要重点考虑的民生问题,从而折射出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意义和关键所在;再结合乡村创新投资环境指标,则有望为如何加强转型所亟需的创新与投资提供一定启示。图表4.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设计框架 作为一套支持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工作开展的评估工具,该指数具有不同时间和空间层面的可复制性。在时间层面,当前指数使用2020年数据。2020年是一个注定要载入
36、史册的重要时间节点。我国于这一年正式宣布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并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随着“十四五”开年,国家陆续发布了“1+N”双碳政策体系和一系列乡村振兴政策。因此,当前指数选择从2020年入手并以此作为现阶段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基础和依据。随着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工作的推进,指数的更新将有望反映各省工作的成果进展、乡村空间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变化以及技术进步和方法改进。在空间层面,当前指数采取省级尺度,以国家统计年鉴等数据为依据。但具体工作展开的过程中,也可以用于更小尺度,为具体地区和项目规划提供支持。受当前数据、方法、时间等方面的局限,当前指数体系不可避免地有所局限。
37、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需要关注的指标绝不只有指数目前覆盖的这些方面,指数结果也并不能全面地反映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相关的所有细节,因此仅供反映相关指标的总体面貌,为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工作的开展提供洞见和参考。在未来的指数更新中,我们也将致力于对指标的设计和方法进行补充、完善,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进一步展开。总地来说,指数的构建考虑了五个关键设计原则: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碳中和发展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民生发展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 指数结构(仅显示一级指标)设计维度rmi.org/17 客观性: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应能够客观地反映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现状及问题,发挥在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方面的
38、导向、引领作用。这要求指标的测定方法要标准,计算方法要规范。系统性: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涉及面广,指标的选取必须力求做到系统全面、突出重点、科学合理,准确地反映指标的内涵,从不同角度描述评价对象在各个方面的主要特征和状况,反映相关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简洁性:所选取的指标应当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意义,并且避免指标之间的内涵有所重叠,防止对最后的评价结果有所影响,对于乡村碳中和的发展的刻画有所偏差。可考评性:所选取的指标应当可以通过数值大小衡量其表现,并且具有不同地区之间的可比性,为最后的评价提供依据。可操作性:评价的指标应当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统计数据和便于收集到的数据,选取可操作性强的指标。同时,由于研
39、究指标是省级指标,因此,各项指标的选取需要考虑到各省相关统计数据的完整性。rmi.org/182.2指数指标体系具体而言,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选取能够反映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所需关注的主要问题的主要方面进行刻画,由4个一级指标及其以下的9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构成(图表 5):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碳中和现状指标参考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目录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等方法学文献,对各省乡村当年居民生活、农业生产、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和碳汇量进行核算,按照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的活动类型和形成碳汇的生态系统类型进行分类,对各省乡村当年的净排放量进行估算,从体量和结构两方面描绘各省乡
40、村碳中和的现状。碳排放现状指标包括乡村居民生活用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农业生产用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农、林、牧、渔业),种植业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各主要作物的化肥使用、焚烧秸秆、作物残留物、稻田排放),畜牧业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各主要牲畜的肠道发酵、粪便管理)四个三级指标;碳汇则包括森林、草地碳汇和农田土壤碳汇两个三级指标。iii 8,9,10,11 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指标反映的是各省乡村空间范围内可贡献于碳中和目标的资源禀赋,包括乡村空间范围内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潜力和森林生态系统未来的碳汇潜力,为相关投资活动和政策规划提供决策的依据。其中,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指标使用近期通用的技
41、术参数、风速、光照、下垫面、农业生物质资源等公共数据,考虑耕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经济性等前提,估算了乡村风、光和生物质能发电潜力;12,13,14,15,16,17生态系统碳汇潜力按照2016-2050全国森林经营规划估算了2050年的预计森林碳汇潜力。iv 乡村民生发展现状乡村民生发展现状指标旨在刻画当前各省乡村居民生活发展的条件、状况以及各省乡村在全国粮食安全这一民生发展支柱 中的地位。通过乡村气候行动最大程度地促进民生发展是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关键。这一指标通过乡村人均生活用电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乡村人口高中及以上学历比例和省级粮食自给程度四个三级指标反映各省乡村的能源消费现
42、状、社会经济现状、粮食生产地位,为各相关方在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工作中更好地识别当地发展需求、制定转型战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效益再分配提供参考。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乡村创新投资环境指标是刻画各省当前与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相关的创新环境和投资环境的指标。考虑到科技创新和相关投资对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关键作用,该指标参考国际学术研究和政策文献中有关环境创新和投资环境的决定因素的讨论,18,19通过人均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以及综合考虑各省新建企业数量、吸引外来投iii 乡村空间范围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还包括非农业生产排放、农村生活废弃物排放、农村交通排放、农用地氮淋溶等;生态系统碳汇还包括湿地、冻土等生态系统的
43、碳汇。综合考虑当前数据和方法论的可得性,指数工具暂未对以上几项进行估算。指标描述的森林、草地、农田采取第九次全国森林清查、国土三调中的相应定义。考虑到这些土地类型在城市的分布较少,相关指数暂均以森林、草地、农田的总面积和最佳可得的有关系数估算。森林碳汇主要参考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按照生物量碳储量的变化计算;草地、农田土壤碳汇参考Fang et al.,2018进行估算。iv 乡村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还包括小型水电、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开发形式也不只包括电力开发;此处按发电潜力计算的农村生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形式也还包括沼气利用等非电利用,以及加工有机肥、生物炭还田固碳等非能源利用
44、形式。生态系统碳汇潜力也还应包括湿地、冻土等其他生态系统碳汇。更完整地说,除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系统碳汇以外,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还应包括用能侧能源转换(电气化、氢能化等)、节能改造(建筑节能、供暖设施能效提升等)乡村能源转型手段,有机肥替代、化肥减量等农业减排固碳措施。综合考虑当前数据和方法论的可得性,指数工具暂未对以上几项进行估算。此处可再生能源发电潜力仅计算地面开发,未计算分布式开发的潜力;预计森林碳汇以第七、八、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为基础,采取2016-2050全国森林经营规划中的造林、抚育、每公顷蓄积量、每公顷蓄积年增量等目标估算。rmi.org/19资、吸引风险投资、获得
45、专利授权数量和商标注册数量等方面的“区域创新创业指数”这两个三级指标反映各省的创新环境,通过公路密度、农林牧渔产值增速变化、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变化三个三级指标反映各省乡村的投资环境,为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相关的投资决策和引导性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20指数计算的基础数据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自然资源部耕地普查、2016-2050全国森林经营规划、第七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区域创新创业指数构建与空间格局:1990-2020、世界银行等机构开发的Global Wind Atlas,Global Solar Atlas等公开资料和文献。图表5.中国乡
46、村碳中和发展指数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乡村碳中和现状碳排放现状乡村居民生活用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农、林、牧、渔业用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种植业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畜牧业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生态系统碳汇现状森林、草地碳汇量农田土壤碳汇量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乡村风、光、生物质能发电潜力*生态系统碳汇潜力2050年预计森林碳汇量乡村民生发展现状能源消费现状乡村人均生活用电量社会经济现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乡村人口高中及以上学历比例粮食生产地位省级粮食自给程度乡村创新投资环境创新环境人均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区域创新创业指数投资环境公路密度农林牧渔产值增速变化+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
47、增速变化+*仅计算种植业生物质能+三年年均增速变化rmi.org/202.3指数结果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主要采用了2020年各省份乡村相关的统计类数据进行计算。由于指数采用了基于各维度等权重的层次分析法进行计算并做无量纲处理,各指标的具体得分并无实际意义,但一般可以认为,得分越高,该指标相对全国其他地区表现越好。例如,“乡村碳中和现状”得分越高,该地区乡村整体净排放越低;“乡村民生发展现状”得分越高,可以认为该地区乡村民生发展状况相对全国其他地区越好。图表6展示了各省份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各个一级指标上的得分情况,及其空间分布和离散程度。整体来看,乡村碳中和现状这一指标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性,东北
48、、大西北和大西南以及南部沿海地区的得分普遍优于黄河中游以及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这一指标表现的区域差异性最大,且区域特征显著,并整体呈现从东往西逐渐增加、内陆地区高于沿海地区的趋势;乡村民生发展现状这一指标表现也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并整体呈现从西往东逐渐转好、沿海地区优于内陆地区的趋势;乡村创新投资环境这一指标表现的区域差异性相对不明显,但整体与民生发展现状的空间分布相反。以上结果直观地呈现了我国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所面临的巨大的、多维度的地区差异性。第三章节将对具体差异以及可能原因和相关启示做进一步分析阐述。图表6.一级指标得分的空间分布和离散程度*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
49、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离散系数:0.9901.00.90.80.70.60.50.40.30.20.10.01.00.90.80.70.60.50.40.30.20.10.01.00.90.80.70.60.50.40.30.20.10.01.00.90.80.70.60.50.40.30.20.10.0乡村碳中和现状离散系数:0.435乡村民生发展现状离散系数:0.608乡村创新投资环境离散系数:0.354rmi.org/21基于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结果,勾勒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概貌,并探索重点行动领域和不同地区的转型特点及工作重点。3.指数结果的主要启示和转型道路探索
50、rmi.org/223.1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整体现状与前景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结果呈现了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各相关指标的整体状况和地区特点,也反映了一些指标在空间分布上的关联与错配。归根结底,指数计算的结果往往由各省乡村的自然条件、产业结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客观情况决定,各地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工作及其效益的实现也受到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客观限制。因此,任何根据指数结果进行的分析和判断都应尊重地方具体情况,指数结果也彰显了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工作中科学决策、因地制宜的必要性。与此同时,指数结果所呈现的显著的、多层次的地区差异性亦揭示了转型的巨大潜力和关键所在。整体来看,绝大多数省份的乡村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