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发展心理学课件:---发展-.ppt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2626715 上传时间:2025-11-14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479KB 下载积分:8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课件:---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发展心理学课件:---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1,第一节 概述,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过程,第五单元 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第六单元 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第七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2,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属于基础理论学科。目前,日益突出强调应用研究。在这个意义上,发展心理学研究又属于应用基础研究。,一、心理发展的内涵,种系发展,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比较心理学),种族发展,对处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各民族心理进行比较研究(民族心理学),个体心理(狭义),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3,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心理发展的性质,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人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随年龄增长而匀速前进的,第一发展加速期:婴幼儿期,第二发展加速期:少年期(青春发育期),6,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关注发展性,年龄跨度大。,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横向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又称为横向比较研究。,优点:适用性、时效性,缺点:人为的联接性、组群效应(,将受不同社会环境影响造成的差异当成随年龄增长引起的发展变化,),7,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纵向研究设计,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称为纵向跟踪研究。,优点:系统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缺点:时效性较差、被试容易流失、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纵横交叉研究设计,首先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再对这些被试进行,纵向跟踪,研究。,8,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纵横交叉研究设计,9,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受遗传因素决定的,环境(包括教育)只起一个引发的作用。,代表人物:高尔顿(家谱调查),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否认遗传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代表人物:华生,10,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三、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同等成分、孤立存在、企图揭示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二因素论:简单而机械的拼凑。,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社会学习理论:班都拉,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观察学习、替代性强化,机制:对榜样的认同,有意识地模仿模型人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社会认知:儿童的模仿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发展者。,11,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心理的实质: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低级心理机能:动物和人类共有,受生物成熟因素制约;,高级心理机能:人类所特有,受文化历史因素所制约。,心理机能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标志:随意化、概括,抽象化、整体化、个性化。,12,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儿童与教养者、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共同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源泉。,语言符号是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的中介。,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思想;,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个体发育成熟,某些心理特征处在开始形成而尚未达到成熟之时)。,13,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智力的本质是适应,四个基本概念:图式(认知结构)、同化(加强丰富原有认知结构)、顺应(图式得到质的改变)和平衡(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14,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经验:物理经验、数理逻辑经验(,10,个石子),社会环境,平衡化,15,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过程,一、心理发展的连续论,二、心理发展的阶段论,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心理发展中的量变、质变关系,四、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16,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过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感知运动图式,前运算阶段(,2-6,、,7,岁):心理符号(表象),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三山实验,”,)、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红花多还是花多)、思维的不可逆性(反演可逆性:球状变肠状;互反可逆性:,AB,)、缺乏守恒,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需要具体内容支持的运算图式,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关注假言命题,进行假设,演绎推理,17,年龄阶段,主要发展任务,良好的人格特征,婴儿前期,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品质,婴儿后期,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品质,幼儿期,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品质,童年期,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品质,青少年期,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成年早期,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的品质,成年中期,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关心品质,成年后期,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智慧、贤明品质,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第五单元 心理发展的内动力与外动力的关系,内动力:人类所具有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外动力: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儿童心理发展是在内动力和外动力的相互作用下展开的,内动力和外动力良性互动的结果形成具有新质的发展动力,这才是制约并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因。,18,19,第六单元 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儿童早期发展对毕生发展的关键意义,对毕生心理发展的质量有重要影响,是独特的发展时期,既迅速又显著,早期对负面影响最为敏感,关键期,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过了这个时期有关方面的发展会出现障碍,且难以弥补。近来,多用于生理特征和生理功能的发育和形成方面。,敏感期,在这段时间,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些方面发展迅速的时期。如果错过了敏感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发展比较缓慢。,20,第七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诞生的思想基础:人本主义思想和儿童教育的需求,诞生的研究基础: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普莱尔,1882,儿童心理,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一批先驱者、不同学派、演变与增新,二、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标题,21,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第一单元 新生儿的发展,第二单元 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第三单元 婴儿的学习,第四单元 婴儿的认知发展,第五单元 婴儿的言语发展,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22,第一单元 新生儿的发展,产前期(约,280,天),胚种期(,0-2,周)、胚胎期(,3-8,周)、胎儿期(,9-38,周),新生儿:出生到,1,个月的婴儿,一、新生儿的反射行为,无条件反射:生存反射(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定向反射)、原始反射(抓握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围抱反射、巴宾斯基反射),23,第一单元 新生儿的发展,二、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睡眠,觉醒周期模式,睡眠不规律可能是出现某种异常问题的征兆。,三、新生儿的心理发生,以感觉的产生为指标,以无条件反射为指标,以出现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为指标,24,第二单元 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一、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二、婴儿的动作发展,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心理发展的源泉,发展水平的指标,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手的抓握技能和独立行走,遵循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影响因素:成熟程度、刺激物的支持、环境提供的动作活动机会、探究愿望、抚养方式等。,25,第三单元 婴儿的学习,婴儿的学习是指在环境中获得经验,由经验引起行为的变化。,一、模仿学习,新生儿模仿成人表情,二、条件反射学习方式,对喂奶姿势做出食物性条件反射,三、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呈现新刺激,反应强度提高(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方法),26,第四单元 婴儿的认知发展,一、婴儿感知觉的发展,婴儿感觉的发展,视觉技能:视觉集中、视觉追踪运动、颜色视觉等,听觉技能: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等,婴儿知觉的发展,跨感觉通道的知觉:手眼协调和视听协调,模式知觉:偏爱人脸(范兹:视觉偏爱程序),深度知觉:约从六个月开始具有(吉布森:视觉悬崖装置),27,28,29,第四单元 婴儿的认知发展,二、婴儿注意和记忆的发展,注意内容的选择性,受刺激物外部特征的制约,受知识经验的支配,受言语的调节和支配,婴儿的记忆,人类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是胎儿末期,12,个月以前: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12,个月以后:表象记忆和词语记忆,30,第五单元 婴儿的言语发展,一、婴儿的发音,婴儿发音的阶段性,简单发音阶段:基本韵母为主,很少有声母,连续音节阶段:多音节发音,学话萌芽阶段:听起来像说话,没有明确意义,婴儿发音的特点,最初的发音呈现出普遍的规律性,真正掌握母语的各种发音,要到第一批词出现时才能开始,3,岁左右基本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31,第五单元 婴儿的言语发展,二、婴儿词汇的发展,词汇量的发展,1-1.5,岁:第一批词汇,,50-60,个左右,3,岁:,1000,个左右,掌握词汇的特点,从熟悉的事物的名称开始,如人、食物、玩具等,理解的词义与成人不尽相同,扩大、缩小词义等,三、婴儿句子的发展,从单词句到多词句、从简单句到复合句,32,第五单元 婴儿的言语发展,四、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婴儿与成人之间的前言语交往,利用手势,将注意引向特定物体或事件,婴儿与成人言语交往,说出知道的内容,表达愿望及要求,成人与婴儿的言语交往,内容:贴近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一般限于眼前的事物,交流技能:诱导注意,叫名字、运用感叹词、调整说话的语调,语用技巧:句子简短,基本合乎句法;语速慢,增加停顿;话语多重复。,策略:把孩子看作是对话的交谈对象;对话应辅以姿势、游戏、演示、示范等活动;进行问答式对话;将单词句和双词句加以扩展和引申。,33,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一、婴儿的气质,婴儿的气质类型,按活动特性划分(巴斯等),情绪性:情绪反应突出,负面情绪占优势,活动性:积极探索周围环境,乐于从事运动性游戏,冲动性:情绪反应强烈,极易冲动,不稳定而多变,社交性:具有强烈的社会交往要求,主动与他人交流,按三种类型划分(托马斯和切斯),容易抚养型:生活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抚养困难型:生理节律、生活规律性差,负性情绪多,发展缓慢型:对环境变化适应缓慢,情绪常不甚愉快。,34,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婴儿气质的稳定性特征,出生后第一年,气质的稳定性连续增长,中等程度的稳定性,婴儿气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及其与教养的关系,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对早期教育的适应性和要求不同,“,拟合优化模式,”,:以符合其气质发展需要的方式,鼓励并促进婴儿表现出更多的恰当行为。,35,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二、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婴儿兴趣的发展,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出生至百日前后),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半岁前后),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1,岁前后),婴儿的社会性微笑,自发性微笑阶段:生理反射性微笑,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区分人和其他非社会性刺激,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能区分熟悉人和陌生人的声音和面孔,36,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婴儿的社会性哭泣,自发性的哭:生理反射性哭,应答性的哭:向抚养者表达需要的信号,主动操作性的哭:从经验中学到的哭,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分离焦虑,最初阶段:啼哭、悲伤,拒绝陌生人、抗议,第二阶段:希望破灭,减少啼哭,情感冷漠,第三阶段:寻求可亲近的人,企图适应新的环境,37,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情绪是婴儿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婴儿的种种需求通过情绪信息在母婴之间传递,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本能性的驱动力,心理社会性驱动力,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功能,婴儿对他人情绪的分辨、利用情绪信息指导行为,在,7,、,8,个月时发生,之后,不断提高。,38,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依恋是婴儿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情感联接,最多发生在母婴之间。,依恋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选择地对人反应,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与母亲的情感联系更加紧密,把母亲作为安全的基地。,第四阶段:互惠关系形成阶段,能把母亲当作交往的伙伴,能够接受母亲的暂时离开。,39,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婴儿依恋的类型,安斯沃斯:陌生情境法,安全型依恋:将母亲视为安全基地,能够在陌生的情境中积极地探索和操作。,回避型依恋:母亲在场或离开都无所谓,自己玩自己的,与母亲之间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接。,反抗型依恋:缺乏安全感,时刻警惕母亲离开,对母亲离开极度反抗,非常苦恼。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安抚,表现出矛盾的态度。,40,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早期教养对依恋的影响,早期社会性依恋的重要意义,早期社会性依恋对日后人格特征的影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成人后具有高自尊,往往享有信任而持久的人际关系,善于寻求社会支持。,早期依恋类型影响个体内在工作模式的形成,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反应性:通常能正确理解婴儿发出信号的意义所在,并能予以积极的应答和反馈。,情绪性:经常会通过说、笑、爱抚等积极情绪,进行情感交流,以满足婴儿愉悦的需要。,社会性刺激:通过互相模仿、亲子游戏、共同活动等社会性互动以及通过丰富环境、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婴儿活动节律和互动内容的要求来适应婴儿的社会互动需求。,41,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四、婴儿自我的发展,婴儿自我的发展过程(哈特),主体我的自我意识,8,个月前还没有萌发自我意识,一周岁前后,显示出主体我的认知,能把自己作为活动主体来认知:如用自己的动作引发出镜像的动作,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如热衷于扔玩具,客体我的自我意识,两周岁前后,显示出客体我的自我认知,能从客体(照片、录像)中认出自己,能运用人称代词称呼自己和他人,客体我自我意识的出现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42,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促进婴儿自我的健康发展,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健康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早期自我能否健康发展取决于亲子交往的质量,父母对孩子充满爱心,给孩子以安全感;,一贯地对孩子的需要做出敏感的反应,使他享受满足感;,热情的鼓励孩子的进步和努力,使他体验成就感;,合理安排和组织好孩子的生活环境,让孩子感觉到周围环境的规律性以及环境变化的可预测性。,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