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主题一 国家产生和社会改变,第1页,第2页,(约前,2070,前,221,年),项目,中国(夏商周时期),世界(公元前,8,世纪,前,324,年),综述,夏朝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产生;商朝时期,国家机构逐步完善;西周是奴隶制度发展和鼎盛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度走向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特征是国家产生和社会改变,奴隶主民主政治与封建制度发展;和平交往伴伴随暴力冲突;东西方文明猛烈冲撞、融合,政治,(1)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由部落联盟到建立国家政权,(3)由分封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古希腊城邦文明及其民主政治开创了民主政治先河,成为近当代西方民主制度源头,经济,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变,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经营方式,文化交流上: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争夺地中海控制权等暴力冲突在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同时促进了人类文明交流,思想文化,春秋末年,孔子创建儒家学派;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民族关系,诸侯国之间吞并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基础,第3页,考点1 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西周分封制,【,中考说明,】,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知道西周分封制主要内容。,一、夏、商、西周三代更替(识记),(一)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2.,时间: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3.,意义:(1)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2)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产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王位世袭:禹死后,启继承父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4.,灭亡:(1)夏桀残暴。夏朝最终一个国王,桀,,残暴奢侈,引发人民不满,(2)商崛起。夏朝衰败期间,位于黄河下游商部落日益强大。约公元前16,商部落首领,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第4页,(二)商朝,1.,时间: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2.,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建立商朝,定都在亳(今河南商丘)、,3.,迁都: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所以,商朝又称“殷商”,4.,时代特征:我国奴隶社会发展时期,5.,统治情况,(1),政治:商朝设置了比较完备官僚体系,建立了庞大军队,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区域不停扩大,成为当初世界上最大国家之一,(2),经济:农业有了较大发展,是当初主要生产部门;畜牧业规模较大;青铜器广泛使用,(3),文化:,甲骨文,出现与使用,(,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王朝,),第5页,6.,灭亡,(1),纣王无道。商朝末年,商朝最终一个国王,纣,,荒淫残暴,激化了社会矛盾,(2),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兵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军大败,商朝灭亡,(三)西周,1.,背景:位于渭河流域周原,原为商属国,国君周文王重视农业生产,任用,姜尚,等贤臣,国力逐步强大,2.,建立:周文王死后,其子周武王姬发继位,率兵伐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定都,镐,(,今陕西西安,),,又称镐京,3.,时间: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第6页,4.,统治情况,(1),要求土地为国家全部,贵族和平民只有使用权,不能转让和买卖,(,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2),农业、手工业有了深入发展,已实现人工浇灌,5.,时代特征: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到达了顶峰,6.,灭亡:春秋时期,政局混乱,造成,国人暴乱,。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平王东迁,),【,易错警示,】,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启是我国第一个世袭国王,二者要注意区分。“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后,“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第7页,二、西周分封制,(,识记),1.,背景,(1),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暂政局动荡,(2),西周统治范围相对辽阔,2.,目标,(1),现实目标:适应人口不停增加、疆域不停扩大需要;巩固对周围地域统治,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根本目标: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西周等级示意图,3.,条件,(,基础,),宗法制:依据血缘关系亲疏来确定权位和财产继承权制度,并以此为标准进行分封,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周王朝两大政治支柱,),第8页,4.,内容,(1),周天子对诸侯分封:周王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即“授民授疆土”,(2),诸侯权利:由诸侯管理封地内事务,在封地内诸侯能够再次分封人口和土地,(3),诸侯对周天子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命令,定时朝觐、纳贡和服役,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5.,特点,(1),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受封者隶属于周王;层层分封,组成严格等级秩序,(2),封国有同姓、异姓之分,分封对象多元化,(3),分封土地和人民,权利和义务相结合,第9页,6.,瓦解原因,(1),政治上: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强大,王室衰微;诸侯国之间不停进行争霸战争,形成诸侯争霸局面;战国时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废除分封制,(2),经济上,(,根源,),:社会生产力不停进步与发展,铁器、牛耕出现和推广,使得井田制瓦解,奴隶社会开始走向衰亡,7.,瓦解标志:葵丘会盟(公元前,651,年),齐桓公霸主地位得到周天子正式认可,8.,主动影响,(1),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经济、文化联络,(2),亲密了西周同周围各少数民族关系,(3),推进了边远地域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4),调整了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5),加强了对国家统治,促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国家,第10页,9.,消极影响,(1),因为受封诸侯在自己封地内含有相当大独立性,且中央对地方难以形成直接全方面管理,造成东周时期,诸侯争霸,国家分裂,(2),贵族垄断权力,任人唯亲,这种局面不利于人才选拔,【,考点链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P185,):分封制(,P4,)、郡县制(,P13,)、行省制(,P37,)。,【,易错警示,】,分封制形成于西周之前,不是西周首创制度,只是盛行于西周。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第11页,【,历史纵横,】,分封制与井田制关系。,(,1,)分封制是奴隶社会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2),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井田制相适应上层建筑。,(3),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初生产力水平,使西周快速走向强盛。,第12页,考点,2,春秋战国时期战争 商鞅变法 孔子与“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改变(,8,年,4,考),【,中考说明,】,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知道商鞅变法主要史实,知道孔子并了解“百家争鸣”主要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改变。,一、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春秋争霸、战国七雄,)(,识记),1.,概况: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前,770,前,476,年,),和,战国,(,前,475,前,221,年,),2.,时代特征,(1),春秋时期:我国奴隶社会瓦解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战国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第13页,3.,春秋争霸,(,1,)背景,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诸侯,强大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它诸侯国支配权,乘机争霸,(,2,)目标:夺取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霸主,(,3,)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个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第14页,(,4,)概况,齐桓公首霸: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提出,“尊王攘夷”,口号。公元前,651,年,齐桓公经过葵丘会盟成为中原霸主,晋楚争霸:,a.,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军队在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b.,邲之战:公元前,597,年,楚军在邲打败晋国,楚庄王跃升为霸主,吴越争霸:吴王夫差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屈服求和,后卧薪尝胆,灭掉吴国,春秋争霸形势图,(,5,)性质:奴隶主贵族之间吞并战争,;,大国吞并小国、强国侵略弱国非正义战争,第15页,4.,战国争雄,(,1,)背景,根本原因:井田制瓦解,奴隶社会统治基础被打破,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为其奠定了基础,春秋后期,周王室大权旁落,(,2,)战国七雄:战国早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与原有楚、燕、齐、秦并称战国七雄,即齐、楚、燕、韩、赵、魏、秦,第16页,(,3,)主要战役:齐魏,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典故:围魏救赵,),、齐魏,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典故:减灶诱敌,),、秦赵,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典故:纸上谈兵,),(,4,)政治外交策略,“合纵”:六国(齐楚燕韩赵魏)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代表人物:苏秦、公孙衍),“连横”:秦国利用六国之间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代表人物:张仪),(,5,)性质:诸侯国之间吞并战争,含有非正义性;公元前,230,年后,秦国吞并战争含有统一国家进步性,第17页,(,6,)影响,主动:,a.,吞并战争推进了各国改革,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和封建土地制度形成。,b.,由早期争夺土地和人口转变为以统一为目标吞并战争,促进了封建政治制度形成和民族交融,消极: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7,)特征: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教材设问,】,(部编教材,七上),按照西周时要求,周天子能够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仿效。想一想:这种情况反应出了什么问题?,这反应出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西周分封、宗法、礼乐制度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情况。,第18页,二、商鞅变法,(,识记),1.,背景,(,1,)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使用和推广,(,根本原因,),,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私有土地不停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由国家全部变为地主私有,),(,2,)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魏国等国家变法为秦国变法提供了一定经验教训,(,3,)军事上:诸侯国之间战争日益激烈,(,4,)思想上: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思想理论武器,(,5,)主观条件:为了改变秦国落后面貌,秦孝公主动从各国延揽人才,变法图强,2.,时间: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开始,3.,目标,(,1,)直接目标:富国强兵、变法图强,(,2,)根本目标: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第19页,内容,影响,政治方法,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实施连坐法,(1)扩大了国家赋役起源,加强了对地方控制,(2)严刑峻法是造成以后秦朝灭亡主要原因,建立县制。县长官称为县令,由国君直接任命,13,打击并瓦解了旧血缘宗法制度,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经济方法,勉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人,可免去徭役,提升了农民生产主动性,稳定了政府财政收入,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国家认可土地私有,废除井田制,允许自由买卖,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推进封建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生产主动性,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各地域经济交流与发展,军事方法,奖励军功。依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旧贵族特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军功爵制),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打击了旧贵族,思想文化方法,“燔诗书而明法令”,有利于秦国加强思想控制,但摧残了文化并禁锢了人们思想,第20页,4.,性质:一场比较彻底封建地主阶级改革,(,奴隶制封建制,),5.,结果:商鞅因守旧贵族迫害被车裂而死,但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6.,特点:严格执法,深入人心;办法全方面,变法彻底;推行力度大;成效显著;重视“农战”和“法治”,7.,主动影响,(1),政治上:沉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度过渡),最终使封建制度确立,而且对后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2,)经济上:促进了秦国经济发展,使其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诸侯国,(,3,)军事上:使秦国军队战斗力增强,为以后秦国吞并六国提供了军事基础,8.,消极影响:律法严苛、刑罚残酷,加重了对人民压迫,轻易造成统治者暴政;开创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后期妨碍了商品经济发展,第21页,9.,变法成功原因,(1),顺应了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发展历史趋势,(,根本原因,),(2),变法含有正确指导思想,并提出了一系列详细、行之有效办法,(3),秦孝公信任、重用商鞅,商鞅变法也得到民众支持,(4),商鞅不墨守成规,含有勇于创新和改革精神,(5),秦国具备变法条件,【,考点链接,】,中国古代历史上改革(,P183,):商鞅变法(,P6,)、北魏孝文帝改革(,P23,)。,第22页,【,教材设问,】1.,(部编教材,七上),材料研读:,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一,从材料中能够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2.,(部编教材,七上),支持商鞅变法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不畏强权,勇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说明变法触动了旧贵族利益,必定会遭到守旧势力强烈反对,要付出一定代价;变法创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制度,有利于社会进步,所以没有被废除。,第23页,【,拓展思索,】,商鞅变法时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原因。,(,1,)适应小农经济发展。,(,2,)加强对人口和土地掌握与管理;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稳定。,(,3,)赋税和徭役制度改革推进。,第24页,三、孔子,(,识记),1.,介绍:,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我国历史上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言论被弟子统计在,论语,一书中,2.,主张及成就,思想上,“仁”(关键)和“礼”。“仁”就是要爱人,要广泛地了解和体贴他人,自己不愿意做事不应强加于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其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19(1)。“礼”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涵养,使自己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克己复礼”),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教育上,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贫富贵贱,人人都应该有接收教育机会;勉励学生要独立思索,勇于坚持正确意见(“当仁不让于师”);依据学生不一样特点,采取“因材施教”方法,使学生潜能得到发展;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知识,方便“温故而知新”,文化上,整理古籍,著,春秋,第25页,3.,影响,(,1,)主动,孔子创建儒家学说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逐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局面,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机会,对推进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发展起了主动作用。,孔子创建儒家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主要地位,塑造了后世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文化,(,2,)消极:孔子“礼”思想主张贵贱有序,维护奴隶制统治,含有落后一面,4.,孔子思想现实意义:有利于人际关系改进和社会稳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含有十分主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第26页,四、百家争鸣,(,识记),1.,时间:开始于春秋末期,战国时期到达鼎盛历史,2.,背景,(1),经济原因:铁器和牛耕使用,使生产力飞速发展,封建生产方式形成,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2),政治原因: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奴隶制度走向瓦解,(,分封制瓦解,),;统治者巩固和维护政权需要,,,19(3),(3),文化原因:孔子开创私学之后,私人办学盛行,为各派学说传输提供了阵地和人才,(4),社会原因:学术气氛自由、民主,思想文化空前繁荣,(,各诸侯国因争霸需要千方百计地招揽人才,),,,19(1),第27页,学派,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主张,意义,儒家,孟子,(,孟轲,),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主张要珍惜自然资源,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民贵君轻”;“舍生取义”,19(1),(1)儒家思想自汉武帝以后成为历代封建王朝正统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发挥了主要作用;是人类思想文明结果主要组成部分和宝贵遗产,19(2),(2)为当今以德治国、以人为本、仁爱友好政治观念提供了借鉴,荀子(荀况),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主张,认为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君主要尊重人才,重视法治,爱护人民,墨家,墨子,(,墨翟,),墨子,“,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尚贤”(任用贤才);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为构建社会主义友好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道家,老子,(,李耳,),道德经,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能够相互转化,(1)道家提倡“无为”和“自然”,向君主绝对权威提出了挑战,含有朴素反专制特点,(2)道家哲学思想对我国道教文化影响深远,老子思想对唯物辩证法发展有启迪作用,(3)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友好社会有重大意义,启示人们要遵照客观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庄子,(,庄周,),庄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人与自然友好发展,19(1),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1)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理论,深受秦国国君赏识,成为秦国统治理论基础;但严刑峻法也造成秦朝覆灭,(2)法家主张依法治国思想理念影响至今,对建立公正、法治社会有借鉴意义,19(2),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在后世军事领域起到了主要作用,至今已被应用于各个领域,第28页,3.,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发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几千年主流思想形成奠定了基础,基本上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推进了中国历史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史上主要里程碑,奠定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特点;促进了民间教育和学术发展,拓展了民间力量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空间,冲击了周代宗法贵族社会秩序,第29页,【,教材设问,】1.,(部编教材,七上),材料研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主动意义?,2.,(部编教材,七上),材料研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你认为孟子这段话表达了什么思想?,“为政以德”即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这表达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进民生。“道之以德”,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对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友好社会含有主要意义。,做人要不卑不亢,应含有坚定立场、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精神。,第30页,【,拓展思索,】,先秦“诸子百家”中哪些学派思想主张为后世所利用?,(,1,)儒家主张“为政以德”“君舟民水”,促使唐太宗采取“以民为本”统治策略。,(,2,)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思想,促使汉初采取“无为而治”统治策略。,(,3,)法家主张实施“法治”,加强中央集权办法被秦朝所采取,秦朝实施严刑峻法,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第31页,五、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改变,(,识记),1.,各国变法原因,(1),根本原因:发展封建经济需要,(2),直接原因:各国争霸现实压力,需要富国强兵,(3),阶级原因:伴随土地私有制确实立,新兴地主阶级实力增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进行社会变革,2.,概况,(1),经济上: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小农经济兴起,(2),政治上:各国改革,封建制度确立,(,主要表现: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等,),(3),思想上:百家争鸣,(,儒、法、道、兵、墨家等思想,),(4),军事上:改革军制,以适应政治、经济变革要求,3.,影响:各国奴隶制度相继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国家走向统一,促进了文化发展,第32页,第33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