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MLR,2010,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籍调查规程解读,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2010,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籍所,*,2010,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籍所,*,2010,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籍所,*,2010,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0,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0,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0,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0,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0,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地籍调查规程解读姜栋,十月十八日,1/66,主要内容,第一部分 地籍调查规程修订说明,第二部分 地籍调查规程相关条款说明,2,2/66,第一部分 地籍调查规程修订说明,一、修订背景与目标,二、修订标准与依据,三、修订编制过程,四、修订主要内容,3/66,一、,修订背景与目标,(一)修订背景,我国现行城镇地籍调查规程是90年代初颁布实施,1993年6月进行过修订,近二十年来该规程在指导、规范和促进地籍调查工作有效开展,加强土地管理和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维护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保护土地使用者正当权益等方面均起到了主要作用。,4/66,(一)修订背景,然而伴随新土地管理法实施,调查伎俩、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发展,土地管理职能转变,规程中大部分要求已经极难满足当前地籍管理要求,部分技术要求已难以满足计算机等新技术方法要求,为此,尽快修订城镇地籍调查规程是十分必要和迫切。,一、,修订背景与目标,5/66,一是按照,法律、法规、政策要求和当代地籍管理制度、最新技术发展要求,对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等进行系统地分析、总结、补充、修改和完善,形成适时、实用、可操作地籍调查规程。,二是,处理标准老化和技术水平低问题,更加好指导和规范当代地籍调查工作,为建立当代地籍管理制度,有效维护土地权利人正当权益和正常土地市场秩序,切实保护耕地,为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供主要技术支持。,(一)修订目标,6/66,(一)标准,1.,继承与稳定标准,规程基本目标、适用范围、精度标准、内容等应不受时间和空间影响要素,能继承就应该继承,能保持稳定就不要随意改变。,2.,先进与统一标准,在修订地籍调查规程时,应充分考虑调查伎俩、测绘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有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为技术创新提供合理框架和充分发展空间。,二、修订标准与依据,7/66,(三)适应与完整标准,土地调查资料结果日益丰富、多样,将调查内容作为规程关键,充分吸收地方规程优点,增强规程适应性和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结合,20,多年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结果,起草组重新确定地籍调查规程(修订稿)所适用范围,以建立多用途地籍为目标组织规程内容,表达调查内容和调查工作体系内容完整和统一,满足覆盖城镇地籍调查需要。,(四)准确与协调标准,地籍调查规程修订和编制,要求结构合理、文体统一、用词准确,术语科学、层次清楚,条文逻辑性强、尽可能降低或消除条款二义性。同时,应考虑与相关标准相互协调,增强规程准确性。,8/66,(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调查条例,土地调查条例实施方法,土地登记方法,确定土地全部权和使用权若干要求,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方法,宗地代码编制规则,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地籍测绘规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集体土地全部权调查技术要求,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实施细则等。,二、修订标准与依据,9/66,(一)开展全方面研究,三、,修订编制过程,至期间,分别在江苏徐州、安徽合肥、湖北武汉、宜昌和恩施、山东寿光、四川青神等地开展地籍调查技术与方法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地籍调查空间层次模型、宗地划分方法、地籍测量精度、调查程序与相关法律法规关联性、“3S”技术在地籍调查中应用等,确定了地籍调查规程修订标准、方向,构建了地籍调查指标体系和构建了覆盖城镇地籍空间层次模型等,确定了当代“3S”技术在地籍调查中应用方式和方法。,10/66,(二)对现有相关规程、规范开展全方面梳理和分析,搜集整理了与本规程修订相关标准及其它相关资料,如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实施细则、集体土地全部权调查技术要求、地籍数据库标准、地籍测绘规范、土地登记相关法律知识、土地登记实务和地籍调查等。同时搜集了北京、广东、天津、河南、浙江、深圳等地制订地籍调查地方性技术标准。,对这些标准和资料进行了全方面分析和处理,确定修订技术路线和依据。,三、,修订编制过程,11/66,(三)编制地籍调查规程(讨论稿),,在资料分析、试验和研究基础上,编制了地籍调查规程(讨论稿)。,(四)召开研讨会,开展充分研讨和论证,2月21日、3月6日及3月21-22日,部地籍管理司与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屡次组织相关教授,在北京召开了地籍调查规程修订教授研讨会。这些教授学者专业领域包括地籍调查、土地登记、权属调处、地籍管理、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开发和标准化研究等。与会教授围绕地籍调查规程(讨论稿)文本,结合本身实际工作展开了充分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提议。,三、,修订编制过程,12/66,(五)完善规程,征求意见,经过研讨和论证,起草组认真地分析和梳理了教授意见,对地籍调查规程进行了深入修改和完善,形成了地籍调查规程(征求意见稿)。,4月1日,将征求地籍调查规程(征求意见稿)发送到58个省、直辖市、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厅和国土资源部相关司、局及其事业单位征求意见。,三、,修订编制过程,13/66,(六)修改形成送审讨论稿,4月20日之前共收到36份反馈意见。,经,深入细致分析和研讨,对规程做了深入修改,并于4月22日再次召开由相关省市国土资源厅(局)及基层从事地籍调查、土地登记相关人员参加研讨会,并征求了相关法律教授意见,形成了地籍调查规程(送审稿)。,三、,修订编制过程,14/66,(七)经过审查,公布实施,5月18日,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召开了地籍调查规程推荐性行业标准审查会,与会19位教授一致同意经过审查。,7月9日,国土资源部公布第16号公告:,“地籍调查规程推荐性行业标准已于经过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现予同意、公布,于9月1日起实施。编号以下:TD/T 1001-地籍调查规程,代替标准名称及编号:TD 1001-93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三、,修订编制过程,15/66,(一)规程名称修订,经过深入研究,广泛征求教授学者意见和提议,充分表达规程科学性和未来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制度发展趋势,将原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修订为地籍调查规程。,四、修订编制主要内容,16/66,(二)对规程编制格式修订,按照,GB/T1,标准化工作导则系列标准,采取国家标准委提供“,TCS,”软件修订编制地籍调查规程。,四、修订编制主要内容,17/66,(三)对体例修订,1、增加调整了范围、规范性文件引用和术语与定义等内容。,2、为与土地登记方法相协调,将“初始地籍调查”调整为“地籍总调查”,将“变更地籍调查”调整为“日常地籍调查”。,3、与地籍数据库和地籍信息系统建设进行了衔接。,4、增加了附录种类并对原来附录内容和说明进行了适当增减调整。,5、删除了原规程中“土地分类”部分。,四、修订编制主要内容,18/66,(四)对总则修订,1、将原规程中“目标和依据、地方补充要求、规程解释权”等内容放到新规程“序言”中。将原规程中“规程适用范围”单列,修订为“范围”。将原规程中“地籍勘丈方法”调整到“调查内容”中。,2、将原规程中“实施单位”归入新规程“地籍总调查”“准备工作”中。,四、修订编制主要内容,19/66,(四)对总则修订,3,、,将原规程中“内容、调查单元、地籍编号”调整为“调查内容、调查单元、地籍编号”。,(1)对调查内容:将“地籍勘丈”修订为“地籍测量”,调整修订了土地权属调查内容和地籍测量内容。,(2)对调查单元划分方法进行了重新整理归纳。,(3)对地籍编号方法进行了重新整理归纳。,四、修订编制主要内容,20/66,(四)对总则修订,4、将原规程中“基当地籍图及百分比尺”调整为“地籍图百分比尺、地籍图分幅与编号”。重新要求了地籍图百分比尺系列,并要求了各百分比尺地籍图分幅方法和编号方法。,5、“总则”新增内容为:地籍区和地籍子区划分、坐标系统和计量单位等。,四、修订编制主要内容,21/66,(四)对总则修订,修订后总则内容包含:,4.1,调查内容、,4.2,地籍区和地籍子区划分,4.3,调查单元、,4.4,地籍编号,4.5,坐标系统、,4.6,地籍图百分比尺,4.7,地籍图分幅与编号、,4.8,计量单位,四、修订编制主要内容,22/66,(五)对地籍调查类型进行了修订,地籍调查分类地籍总调查、日常地籍调查;,将“初始地籍调查”修订为“地籍总调查”;并重新组织了地籍总调查内容:,1、将原规程中“准备”所含内容调整修订为“组织准备、资料准备、工具与表册准备、地籍区和地籍子区划分”进行了全方面修订。尤其对资料准备做了比较深入修改,显化了土地权属起源资料类型。,2、在“土地权属调查”中增加了“调查工作底图选择与制作”、“土地权属协议书制作和土地权属争议原由书签署”等内容,对其它内容做了愈加科学、细致、丰富修订,增强了适应性和操作性。,四、修订编制主要内容,23/66,(五)对地籍调查类型进行了修订,3、将原规程中“地籍勘丈”修订为“地籍测量”,要求地籍测量工作内容为地籍控制测量、界址点测量、地籍图测绘和面积测算等,删除了过时三角测量、平板测量、基于手工面积测算与平差等方法,增加了基于“3S”技术地籍测量方法,如正射影像地籍图、利用GPS-RTK系统测量界址点和地籍图方法、基于GIS面积测算控制平差等。,4、增加了“检验验收”和“结果资料整理与归档”两部分内容。,四、修订编制主要内容,24/66,(五)对地籍调查类型进行了修订,将“变更地籍调查”修订为“日常地籍调查”。并重新组织了日常地籍调查内容。,1、基于原来变更地籍调查内容,结合相关要求,吸收地方要求优点,深入明确了数字化条件下日常地籍调查内容和程序,强调了日常数据结果检验。,2、增加了地籍调查资料查询单、日常地籍测量汇报等,并在附录中增加了对应格式。,3、删除了原规程中地籍变更编号方法。,四、修订编制主要内容,25/66,(,六,)对界址点测量方法进行了明确,明确了解析法和图解法概念,并明确要求了图解界址点坐标不能用于放样确定界址点位置。,(七)附录修订,原城镇地籍调查规程附录有,8,种,修订后地籍调查规程附录有,1,5种。,删除了以街道为单位宗地面积汇总表和变更地籍调查通知书;,修订了地籍调查表、图式、图例;,新增了土地权属界限协议书、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日常地籍测量汇报、土地权属争议原由书、地籍调查资料帮助查询单、参考文件等。,四、修订编制主要内容,26/66,一、总则,二、地籍总调查,三、日常地籍调查,四、地籍数据库和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第二部分 地籍调查规程相关条款说明,27/66,1、地籍调查内容,2、地籍区、地籍子区、调查单元划分,3、地籍编号,5、百分比尺,一、总则,28/66,(一)地籍调查主要内容,土地权属调查,包含土地权属情况调查、界址调查、宗地草图绘制、地籍调查表填写、土地权属界限协议书签署等。,地籍测量,包含地籍,控制测量、界址测量、地籍图测制、面积量算等。,一、总则,29/66,(,二,),地籍区,、,地籍子区、调查单元划分,地籍调查基本单元是宗地。,在地籍总调查之前,应首先划分地籍区、地籍子区,。,在地籍子区内,划分国有土地使用权宗地和集体土地全部权宗地。,在集体土地全部权宗地内,划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宅基地使用权宗地。,一、总则,30/66,地籍区和地籍子区划分方法和标准,在县级行政辖区内依次划分地籍区和地籍子区。,地籍区,乡(镇),或,街道办事处,行政界限+,显著线性地物,地籍子区,行政村,或,街坊,界限+,显著线性地物,地籍区和地籍子区划定后尽可能保持稳定,标准上不随所依附界限或线性地物改变而调整。,在县级行政辖区内,地籍区应不重不漏;在地籍区内,地籍子区应不重不漏。,一、总则,31/66,(三)地籍编号,1、宗地代码,宗地代码采取五层19位层次码结构:,县级,行政区划代码(6位),地籍区,代码(3位),地籍子区,代码(3位),土地权属类型,代码(2位),宗地次序号,(5位),土地全部权类型码:,“,G”-,国家土地全部权,“,J”-,集体土地全部权,“,Z”-,土地全部权争议;,宗地特征码:,“,A”-,集体土地全部权宗地,“,B”-,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地表),“,S”-,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地上),“,X”-,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地下),“,C”-,宅基地使用权宗地,“,W”-,使用权未确定或有争议,土地,“,Y”-,其它土地使用权宗地。,(“,D”-,土地承包经营权宗地,“,E”-,林地使用权宗地,“,F”-,草原使用权宗地),一、总则,32/66,2、界址点号,(,1,)编号基本标准:在地籍子区范围内统一编号,并确保界址点号在地籍子区内唯一。,(,2,)地籍调查表和宗地草图中界址点编号,可采取地籍子区范围内统一编制界址点号;,也能够宗地为单位,从左上角按顺时针方向,从“,1”,开始编制界址点号。,(,3,)界址点号表示方法,解析界址点,编号可采取,J1,、,J2,、,表示;,图解界址点,编号可采取,T1,、,T2,、,表示。,(,4,)界址点号变更,界址变更后,新增界址点号在地籍子区内最大界址点号后续编,废弃界址点号不再使用。,一、总则,33/66,(四)地籍图百分比尺,地籍图可采取1:500、1:1 000、1:2 000、1:5 000、1:10 000和1:50 000等百分比尺。,集体土地全部权,调查:基本百分比尺为1:10 000。,土地使用权,调查:基本百分比尺为1:500。对村庄用地、采矿用地、风景名胜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铁路用地、公路用地等区域可采取1:1 000和1:2 000百分比尺。,五、坐标系统和百分比尺,一、总则,34/66,1、准备工作,2、土地权属调查,3、,地籍测量,4、检验验收,5、结果资料整理与归档,二、,地籍总调查,35/66,(,一,),准备,工作,包含组织准备、资料准备、工具与表册准备以及划分地籍区和地籍子区等。,地籍总调查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二、,地籍总调查,36/66,土地权属调查,:,包含工作底图选择与制作、预编宗地代码、土地权属情况调查、界址调查、宗地草图绘制、地籍调查表填写等。,需要说明是:,1、工作底图上应标绘地籍区和地籍子区界限。,2、现场指界:土地权属起源资料正当,界址明确,经实地核实界址无改变宗地,直接利用已经有资料填写地籍调查表。土地权属起源资料中界址不明确宗地,以及界址与实地不一致宗地,需要现场指界。无土地权属起源资料,依据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要求,经核实为正当拥有或使用土地,可依据双方协商、实际利用情况及地方习惯现场指界。,二、,地籍总调查,-权属调查,37/66,3、,界址边长丈量,界址边长,:应实地丈量;,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相关距离或条件距离:,解析法测量界址点,,每个界址点最少丈量一条;,未采取解析法测量界址点,,每个界址点最少丈量二条。,确实无法丈量,应在界址标示表中说明栏中说明原因。,明。,二、,地籍总调查,-权属调查,38/66,4,、宗地草图绘制,概念:,描述宗地位置、界址点、界址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现场统计。,特点:,图形现场绘制,是近似不依百分比尺;界址边长实地丈量并注记;宗地原始描述。,制作:,能够利用正射影像图、地形图、土地利用现实状况图、地籍图等,依据实地丈量数据绘制宗地草图。,面积较大、界限复杂集体土地全部权宗地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宗地,宜利用调查底图绘制土地权属界限附图,可不绘制宗地草图。,二、,地籍总调查,-权属调查,39/66,5、附录A要求了地籍调查表填写内容和填写方法。,6、面积较大、界限复杂集体土地全部权宗地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宗地宜签署土地权属界限协议书。附录B要求了签署土地权属界限协议书内容和方法。,7、对争议宗地,应按照附录C要求填写土地权属争议原由书并签字盖章。,二、,地籍总调查,-权属调查,40/66,(一)地籍控制测量,地籍控制网分为地籍首级控制网和地籍图根控制网。,各等级控制网布设应遵照“从整体到局部、分级布网”标准。,二、,地籍总调查,-,地籍测量,41/66,(,二,),界址点测量测量方法,包含解析法和图解法。,解析法:,采取全站仪、GPS接收机、钢尺等测量工具,经过,全野外测量技术获取界址点坐标和界址点间距,方法,。,图解法:,采取标示界址、绘制宗地草图、说明界址点位和说明权属界限走向等方式描述实地界址点位置,由数字摄影测量加密或在正射影像图、土地利用现实状况图、扫描数字化地籍图和地形,图上获取界址点坐标和界址点间距,方法。图解界址点坐标不能用于放样确定实地界址点准确位置。,二、,地籍总调查,-,地籍测量,42/66,(,二,),界址点测量界址点精度,二、,地籍总调查,-,地籍测量,43/66,(,二,),界址点测量解析界址点测量方法,极坐标法,;,角度交会法,;,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法,;,截距法,;,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方法,。,二、,地籍总调查,-,地籍测量,44/66,(三),地籍图测绘,1、,地籍图主要内容,行政区划要素,;,地籍要素:,包含地籍区界限、地籍子区界限、土地权属界址线、界址点、图斑界限、地籍区号、地籍子区号、宗地号(含土地权属类型代码和宗地次序号)、地类代码、土地权利人名称、坐落地址等。,二、,地籍总调查,-,地籍测量,45/66,(三),地籍图测绘,1、,地籍图主要内容,地形要素:,注记表示方法按照国家基本百分比尺地图图式第1、2、3部分执行。,数学要素:,包含内外图廓线、内图廓点坐标、坐标格网线、控制点、百分比尺、坐标系统等。,图廓要素,:图廓要素包含分幅索引、密级、图名、图号、制作单位、测图时间、测图方法、图式版本、测量员、制图员、检验员等。,二、,地籍总调查,-,地籍测量,46/66,(,三,),地籍图测绘,2、,地籍图测绘方法,全野外数字测图,数字摄影测量成图,编绘法成图,二、,地籍总调查,-,地籍测量,47/66,(三)地籍图测绘,3、,宗地图编制,以地籍图为基础,利用地籍数据编绘宗地图。依据宗地大小和形状确定百分比尺和幅面。对宗地图内容进行了明确要求。,1)宗地所在图幅号、宗地代码;,2)宗地权利人名称、面积及地类号;,3)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点号、界址线、界址边长;,4)宗地内图斑界限、建筑物、构筑物及宗地外紧靠界址点线附着物;,5)邻宗地宗地号及相邻宗地间界址分隔线;,6)相邻宗地权利人、道路、街巷名称;,7)指北方向和百分比尺;,8)宗地图制图者、制图日期、审核者、审核日期等。,二、,地籍总调查,-,地籍测量,48/66,(三)地籍图测绘,4、地籍索引图编制,应以县级为单位编制地籍索引图;,主要表示本调查区内地籍区、地籍子区分区界限及其编号,以及不一样百分比尺测图区域分区界限和主要道路、铁路、河流等;,在地籍图分幅结合表基础上参考地籍图缩小编制而成;,地籍索引图百分比尺以一幅图能包含全调查区范围而定。,二、,地籍总调查,-,地籍测量,49/66,(,四,),面积量算,面积量算是指水平投影面积量算或椭球面面积量算。本规程仅要求高斯克吕格投影面面积计算,椭球面面积量算与汇总方法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执行。,图解法计算宗地面积,应在地籍调查表说明栏注明:“本宗地面积为图解面积。”土地登记时,应在土地登记卡和土地证书说明栏注明:“本宗地面积为图解面积;条件许可时,应采取解析法计算面积代替图解法计算面积。”,二、,地籍总调查,-,地籍测量,50/66,1、检验验收内容,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控制测量,界址测量与地籍图测绘,2、“三检一验”制度,地籍总调查结果,作业员自检,-,作业队,(,组,),互检,-,作业单位专检,-,国土部门验收,“三检”,工作由作业单位组织实施,接收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监督和指导。检验、验收过程应有统计,专检和验收结束后应编写检验(验收)汇报。,地籍总调查结果,验收,由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二、,地籍总调查,-,检验验收,51/66,地籍调查结果应在调查工作结束后归档。,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建立地籍调查档案管理制度。,结果资料分类。,结果资料应按照统一规格、要求进行整理、立卷、组卷、编目、归档等,。,二、,地籍总调查,-,结果资料整理与归档,52/66,1、准备工作,2、日常土地权属调查,3、日常地籍测量,4、结果资料检验、整理与归档,三、,日常地籍调查,53/66,(一),准备工作,1、资料准备,地籍调查资料帮助查询单,到国土、房产、规划等行政主管部门档案室或在数据库中查询、查对并获取被调查对象档案资料和数据,并要求出具证实或在资料复印件上加盖档案资料专用章。,1,)土地登记、抵押、查封、地役权和土地权利限制等情况;,2,)集体土地征收、农转用和审批情况;,3,)土地供给情况;,4,)四邻土地权利人情况;,5,)相关控制点、界址点坐标;,6,)其它所要了解情况。,三、,日常地籍调查,54/66,(二),准备工作,2、技术准备,档案资料、数据分析与整理,发放指界通知书,计算测量放样数据,地籍调查表、绘图工具、测量仪器等,调查人员身份证实等。,三、,日常地籍调查,55/66,(二)日常土地权属调查,1、普通要求,核实指界人身份。,对照权属起源资料和档案资料、数据,现场核实权属情况。,对界址线有争议、界标发生改变和新设界标等情况,应现场统计并拍摄照片。,三、,日常地籍调查,56/66,(二)日常土地权属调查,2、界址未改变土地权属调查,1、查,询分析档案资料,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实地调查。,2、不需要到实地进行调查,填写新地籍调查表,;,3、实地调查:,发觉土地权属情况与相关资料完全一致,按上条办理。,发觉丈量,错误,须重新绘制宗地草图,填写新地籍调查表;,4、宗地代码变更:土地权属类型发生改变宗地,原宗地代码不再使用,新代码按照宗地代码编制规则要求编制。,三、,日常地籍调查,57/66,(二)日常土地权属调查,3、新设界址与界址改变土地权属调查,依据土地登记申请书,查询档案资料和数据;,宗地代码变更,:,原宗地代码不再使用,新代码按照宗地代码编制规则要求编制。,界址点号变更:,新增界址点点号,在地籍子区内最大界址点号后续编。,宗地草图变更:,新设宗地,按照宗地草图绘制要求绘制宗地草图。,界址发生改变宗地:(依据实际情况),(1)可按照要求重新绘制宗地草图,原宗地草图复印件一并归档;,(2)也可在原宗地草图复印件上修改制作成变更后宗地草图。,三、,日常地籍调查,58/66,(三)日常地籍测量,1、界址检验,对于解析法测量界址点:,如检验值与原值差数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如检验值与原值误差超出允许误差;,界址点,位置恢复,。,三、,日常地籍调查,59/66,(三)日常地籍测量,2、界址放样与界址测量,新设界址点;,界址发生改变;,宗,地分割或界址调整;,3、宗地面积计算,高精度代替低精度标准;,原面积计算有误;,变更前后均为解析法量算宗地面积;,变更前为图解法量算宗地面积,变更后为解析法量算宗地面积;,变更前后均为图解法量算宗地面积,宗地分割时。,三、,日常地籍调查,60/66,(三)日常地籍测量,4、日常地籍测量汇报编制:日常地籍测量应编制日常地籍测量汇报,附录K要求了汇报内容和格式。,三、,日常地籍调查,61/66,(四)结果资料检验、整理与归档,主体:地籍数据维护和管理单位,工作:按照检验验收要求,,对纸质或电子日常地籍调查结果进行检验,并给出检验意见。,结果:检验认定结果资料正确,,更新地籍数据库整理调查资料并归,档,用于土地登记等相关工作;,不然,责成任务负担单位检验修正结果资料,直到符合要求为止。,三、,日常地籍调查,62/66,(一)总体要求,地籍总调查结束后,应将结果资料按照地籍数据库建设要求入库,并建设地籍信息系统。,日常地籍调查后,应对地籍数据库进行更新,维护升级地籍信息系统。,地籍总调查结束后,应将结果资料按照地籍数据库建设要求入库,并建设地籍信息系统。日常地籍调查后,应对地籍数据库进行更新,维护升级地籍信息系统。本规程仅要求地籍数据库和地籍信息系统建设普通要求,详细要求由相关标准和规范深入要求。,四、,地籍数据库和地籍信息系统建设,63/66,(,二,),地籍数据库建设,1、,数据内容,基础地理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土地利用数据、栅格数据等。,2、,主要工作内容,准备工作、资料预处理、数据库结构设计、数据采集和编辑处理、数据建库、质量控制、结果输出、文字汇报编写、检验验收、结果归档、数据库更新与应用、数据库运行与管理等。,四、,地籍数据库和地籍信息系统建设,64/66,(三),地籍,信息系统,建设,1、建设标准,实用性、稳定性、易操作性、安全性、先进性与开放性,。,2、,主要,功效,数据采集与交换,、,坐标转换与投影变换,、,数据编辑处理与检验,、,土地登记工作流管理,、,查询统计,、,空间分析,、,元数据管理,、,系统维护与升级,。,四、,地籍数据库和地籍信息系统建设,65/66,66,谢 谢,请各位领导、教授批评指正!,66/6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