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四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本章要点】,1,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本位。,2,传统伦理思想的历史演变。,3,传统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4,传统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5,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章目录,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本位,第二节,传统伦理思想的历史演变,第三节,传统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第四节,传统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第五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本位,一、伦理与哲学,二、伦理与宗教,三、伦理与文学,四、伦理与科技,本节主要内容,一、伦理与,哲学,中国思想史发展的两条路径:,一,种是从“天道”及“人道”。先秦的老庄、魏晋时的玄学派都属于这种,类型,;,另一种发展路径是由“人道”而及“天道”,即按照伦理政治原则构建其宇宙观。儒家基本都属于这一种类型,。,在儒学那里,哲学完全为道德服务,并以道德为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把哲学道德化,又把道德哲学化的伦理型哲学,为中国宗法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种形态一方面规定了中国人“重理性,轻知性”的思维方式,限制了思辨的发展,以对“人伦”的关注代替对“自然”的研究;另一方面使中国传统伦理学建立了一个相当精致和完备的体系。,二、伦理与,宗教,特点:,在周孔教化兴起之后,中国文化便将中心转移到非宗教的周孔教化上,出现与其他文化类型不同的伦理具有宗教功能、以道德代宗教的特殊情形,。,传统中国人不仅在伦理中寻找终极的关怀,在如何向善和靠善时,其他宗教体现出对于自我的不信任而需要一种外在力量,而传统中国人则可以依赖对于人性的自信和自身的力量而完成成人、成圣的过程。,两千年来的以儒学为中心的中国文化,虽然其中有种种宗教并存,如沿袭自古的祭天祭祖(后来变质而构成孔子教化内涵的主要部分),如佛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然而这些宗教不仅没有动摇儒学的中心地位,而且差不多都表示彼此在精神上是一致的。中国文化以伦理承担了宗教的功能,为人们提供一种终极的关怀;以道德理性取代了信仰,使人确信,只需将天赋的善端“扩之”、“充之”,就可以获得善的品格,甚至获得幸福的人间生活。所以,中国人从伦理生活中,就已经深深尝得了人生的一切趣味。,三、伦理与文学,一:,其一,从中国文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来看,不管是代表古代文学辉煌成就的诗经、楚辞,还是后世的散文汉赋、唐宋诗词、明清之际的杂剧小说,本质上皆以“善”为价值取向,。,二:,其二,从文学与社会教化的关系方面来看,中国古代的文学家不仅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自己对“美善合一”道德审美境界的价值追求,更以其为“厚人伦,美教化”的工具。深受儒家思想濡染的文学家以“修齐治平”的积极入世思想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将“兼济天下”、“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作为他们共同的心态表达,从而形成以诗文为教化工具的古代最重要的文学观念。,四、伦理与科技,基本导向:,基于“天道自然”的自然观以及“轻自然之理而重人文之道”的认知方式,形成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基本导向:以“正德”为价值取向,即以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其“利用”、“厚生”的问题,将科技视为实现人事的工具,。,不足之,处:,这种“正德”、“功致为上”的科技价值观制约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在自然科学方面,重视宏观规律的探求,重视事物总体特征、事物与环境关系的探求,而轻视一事一物具体性质的研究。,第二,节,传统,伦理思想的历史演变,一、先秦孕育形成阶段,二、汉唐一统化的阶段,三、宋元综合完备阶段,四、明清批判总结阶段,本节主要内容,一、先秦孕育形成,阶段,周易,建构了中国伦理精神的原初哲学模式,夏到西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萌芽阶段,公元前,11,世纪,周公从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出发,以天命论为思想前提,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伦理道德原则和“孝”、“友”、“恭”、“信”、“惠”的伦理道德内容。,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形成、奠基阶段。,儒家,为大一统的新秩序的建立和安定局面的形成奠定了伦理道德基础。,二、汉唐一统化的,阶段,汉初,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取黄老之学作为“治国安民”的方针,取得了“文景之治”的实际效果。,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从此,儒家被奉为封建统治思想的正统而定为一尊。,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佛教和道教相继兴起,玄、佛、道、儒大家彼此争斗,儒学一度衰微。,隋朝统一中国后,重新重视儒学,儒学开始复兴。唐朝前期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局面使玄学的悲观主义、佛学的出世思想赖以存在的现实基础渐渐失去,中唐以后儒学在比较和鉴别之中地位回升。,三、宋元综合完备,阶段,理学:,理学把本体论与伦理学相统一,实现了哲学的伦理化和伦理的哲学化。其体系“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形成博大繁杂的逻辑结构,是前人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深化综合阶段,。,朱熹:,朱熹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构成了一套系统的、严密的、哲理化的伦理道德思想,把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四、明清批判总结,阶段,明末清初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中国宗法社会步入晚期,传统伦理思想也演进到了批判总结阶段,。,明朝,理学的巅峰,中期资本主义萌芽,末期进步思想家批判,清朝,严酷的文化专制政策,文字狱,钦定程朱理学为真理,第三,节,传统,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一、人性理论,二、礼的精神,三、成人之道,四、义利之辨,本节主要内容,一、人性,理论,人性论是中国伦理思想体系的基础。中国传统伦理植根于血缘亲情,血缘亲情出于人的本性,要论证伦理的合理性与道德的可能性,首先就必须到人性中去寻找根据。关于伦理道德规范的必要性问题,从根本上讲可以归结为人性是否需要规范的问题。对于人性之本质的探讨,在中国古代最早一批伦理思想家那里就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问题。,人性善,孟子,人性恶,荀子,人性自由论,庄子、魏晋玄学,三种人性观,二、礼的,精神,思想家根据“天道”秩序和人性的“天命”原则构建了“礼”制。“礼”是中国文化人伦秩序与人伦原理最集中的体现和概括,可以说,中国伦理的秩序就是“礼”的秩序,中国伦理思想体系的建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礼”的创造性转化过程。,发源:原始宗教时期,春秋时期,,孔子对“礼”进行了伦理道德化的提升,董仲舒:,把“礼”转化为“三纲五常”,宋明新儒:,将之转化为绝对的“天理”,三、成人之,道,无论处己、处人,还是处世,其逻辑归宿都是“成人之道”或理想人格的塑造,这也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家对道德进行探讨的核心问题。,对“人道”理论的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以“仁义”为内核的理想人格。,儒家,其二,“兼爱”的理想人格。,墨家,其三,“无为”的理想人格。,道家,四、义利之,辨,义和利涉及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即宗族、国家的利益;“利”指物质利益,即个人的私利。,义利之争贯穿中国古代思想史之始终,由此形成三种基本观点。,第一种是重义轻利观,主要代表是儒家学派。,第二种是重利轻义观,主要有以管仲、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第三种是义利并重观,主要代表是墨家学派。,第四,节,传统,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一、天赋德性,二、爱有差等,三、精神自由,四、重义轻利,本节主要内容,一、天赋德,性,地位,总体上却以儒家的天赋德性论为主流,它构成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最显著的特点,从而也形成了中国人对人性的普遍观念。,前提:,强调人禽之分,作用:,1,、,为其天人合一的修养境界说,为修以仁义的必要性,为去欲存理、废私立公的修养命题,为存心养性、责己成善、顿悟成善的修养方式方法和中国发达的道德教育理论提供了本体论的依据。,2,、,为中国传统德治主义治国实践提供了人性论的依据。,不足:,1,、,从根本上使人们轻视法的作用,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法制观念。,2,、,造成传统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淡薄。,二、爱有,差等,由仁道(爱人)精神屈从于宗法等级关系而产生的“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即爱有差等,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的基本特点。它集中表现为以家族为本位、强调等级秩序的整体意识,。,孔子构建的这一社会伦理模式,既有严格的尊卑、亲疏的宗法等级秩序,又有和谐、温情脉脉的人道关系。由于宗法等级制度的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它被统治者奉为“正统”而大力倡导,显示出其持久不竭的生命活力,。,强调“礼”为儒家“仁”道精神的行为节度,“仁爱”原则就必然体现为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等既温情又等级森严的道德规范体系。人道精神完全屈从于上下、尊卑、亲疏的宗法关系,虽然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却也遏制了个体利益和个性自由的张扬。,三、精神,自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选择和主体创造的自由,尽管在理论与现实中受制于天命之必然性,但是,不管是在儒学还是在道家思想中,主体价值的实现最终仍然是以“自由”为旨归的,。当然,这种“自由”与西方的政治、经济层面的实体自由不同,它更多地指向的是一种精神和道德层面的自由。在道德修养中,主体通过“尽心,知性,知天”或“居敬穷理”,在内心中达到“天人合一”,就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就能“止于至善”,即实现儒家所理解的“自由”,,不过这种实现与内心的“自得”是排斥个体的感性情欲和个性自由的。,为儒者所称道的“孔颜之乐”就表达了这种超越感性欲求、达到精神上满足的自由境界。在道家那里,“天人合一”的境界是通过“无己”、“丧我”来实现的;“悬解”世俗伦理及一切矛盾达到的“逍遥游”,则是一种想象中的个体“绝对自由”。儒、道的这种“自由”观对传统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四、重义轻利,在“义利之辨”即道义与功利的关系这一问题上,孔孟“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的道义论,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关于道德价值观的主要倾向。针对“义利”的论争,中国古代虽有如墨子、陈亮、叶适等人的功利主义思想,但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从根本上来说,“重义轻利”的道德价值观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和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主义的产物。,在宗法制和君主专制的统治下,个人与群体利益的关系是既依附又对立:个人没有独立自主的经济权利,更不可能发展个人利益去超越家族和国家的利益,从而形成个人利益绝对服从和从属于家族和国家利益的关系。这种利益关系反映在价值观上即为道义至上,这种利益关系和要求反映在价值观上便是“正义不谋利”。,另一个重要特征:,伦理政治化或政治伦理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除了上述基本特征外,伦理政治化或政治伦理化也是其中重要的特征之一。,由于宗法等级制度和天然形式的存在,维护了宗法等级关系也就稳固了统治秩序。因此,反映和调节宗法等级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与治国安邦的原理原则直接联系而有了“纲纪天下”的政治功能,由此造成了道德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特点。所以,“三纲”既是最高的政治原则,又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孝”、“忠”、“节”三个德目被纳入刑律而法制化,从而使道德具有法的特征。,第五,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二、中华民族的主要传统美德,本节主要内容,一、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规模宏大、经世致用的道德规范体系和与之相应的德性要求美德。,(一)儒家道德规范与美德,:,强调道德自觉、群体本位的理论原则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价值系统,(二)道教道德戒律与美德,:,对长生之道和仙人的存在坚信不疑,。强调人道戒律和积善立功,,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三)佛教道德戒律与美德,:,主要体现在它的善恶观,(四善四恶),与业报轮回,(行善业,得善报),的理论中,。,二、中华民族的主要传统,美德,(一)仁爱孝悌,(二)礼让谦和,(三)诚信知报,(四)笃实宽厚,(,五)俭以养德,(六)义以至上,对今天的启示:,除了上述传统美德,还有“舍生取义”的威武不屈精神,“行己有耻”、“知耻”的道德意识等,这些都在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形成民族强大凝聚力和认同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传统美德也在不断地发展。伽达默尔指出:“,如果没有过去,现在的视阈就根本不能形成。正如没有一种我们误认为有的历史视阈一样,也根本没有一种与世隔绝的现在视阈。,”今天中国的伦理道德建设、文化谋求发展,一方面必须珍视历史传统,才能获得深厚的根基。另一方面,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追求真理的实事求是态度,进行科学的分析,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采取弃糟取精、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古为今用的原则,大力弘扬,使其在当今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思考题】,1,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2,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3,简述儒家人性善理论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利弊。,4,结合当今的社会道德现状,谈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于今天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