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年临床医学急诊科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 以下哪种情况不是心肺复苏的终止指征?
A. 自主呼吸及心跳恢复
B. 经医务人员检查病人已死亡
C. 有其他人前来接替抢救
D. 抢救持续30分钟以上,仍无心跳、呼吸恢复的迹象
答案:C
解析:心肺复苏终止指征包括自主呼吸及心跳恢复、经医务人员检查病人已死亡、抢救持续30分钟以上,仍无心跳、呼吸恢复的迹象等。有其他人前来接替抢救不是终止心肺复苏的指征。
2. 成人气管插管的深度一般为
A. 20 - 22cm
B. 22 - 24cm
C. 24 - 26cm
D. 26 - 28cm
答案:B
解析:成人气管插管深度一般为22 - 24cm,可根据患者体型等适当调整。
3. 关于电击伤,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电流通过人体可造成全身组织损伤
B. 雷击伤可造成心跳呼吸骤停
C. 电烧伤创面容易愈合
D. 急救时应立即切断电源
答案:C
解析:电烧伤创面往往较深,愈合困难,常需植皮等处理。电流通过人体可造成全身组织损伤,雷击伤可导致心跳呼吸骤停,急救时立即切断电源是正确的措施。
4. 急性中毒患者,首先采取的急救措施是
A. 立即终止接触毒物
B. 清除进入体内已被吸收的毒物
C. 清除进入体内未被吸收的毒物
D. 使用特效解毒药
答案:A
解析:急性中毒患者首先应立即终止接触毒物,这是最重要的急救措施,然后再根据情况进行后续处理。
5. 诊断有机磷中毒最重要的指标是
A. 确切的接触史
B. 出现毒蕈碱样和烟碱样症状
C. 血胆碱酯酶活力降低
D. 阿托品试验诊断阳性
答案:C
解析:血胆碱酯酶活力降低是诊断有机磷中毒最重要的指标,其降低程度与中毒严重程度相关。
6. 下列哪种药物不是治疗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
A. 肾上腺素
B. 地塞米松
C. 多巴胺
D. 异丙嗪
答案:C
解析:过敏性休克首选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可用于抗过敏,异丙嗪也可用于抗过敏,多巴胺主要用于抗休克时提升血压等,不是过敏性休克首选药。
7. 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
A. 高血压合并脑动脉硬化
B. 脑动脉粥样硬化
C. 先天性脑血管畸形
D. 脑动脉炎
答案:A
解析:高血压合并脑动脉硬化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其他选项也可导致脑出血,但相对少见。
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出现相应的症状及体征,完全恢复最长应在
A. 6小时内
B. 12小时内
C. 24小时内
D. 48小时内
答案:C
解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及体征一般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
9. 急性心肌梗死最早出现的症状是
A. 疼痛
B. 发热
C. 恶心、呕吐
D. 呼吸困难
答案:A
解析:急性心肌梗死最早出现的症状是疼痛,多为心前区压榨性疼痛。
10. 心力衰竭最常见的诱因是
A. 感染
B. 心律失常
C. 过度劳累
D. 情绪激动
答案:A
解析:感染是心力衰竭最常见的诱因,尤其是呼吸道感染。
11. 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的典型体征是
A. 两肺满布哮鸣音及湿啰音
B. 两肺满布哮鸣音,呼吸音延长
C. 一侧肺部满布哮鸣音
D. 两肺可闻及散在湿啰音
答案:B
解析:支气管哮喘发作时典型体征是两肺满布哮鸣音,呼吸音延长,严重时可出现“沉默肺”。
12. 消化性溃疡最主要的症状是
A. 上腹痛
B. 恶心、呕吐
C. 反酸、嗳气
D. 黑便
答案:A
解析:上腹痛是消化性溃疡最主要的症状,具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等特点。
13. 下列哪种疾病不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
A. 消化性溃疡
B.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C.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D. 胃癌
答案:D
解析: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胃癌相对少见。
14. 急性胰腺炎最常见的病因是
A. 胆石症与胆道疾病
B. 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
C. 胰管阻塞
D. 手术与创伤
答案:A
解析:胆石症与胆道疾病是急性胰腺炎最常见的病因。
15.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特征性表现为
A. 呼吸加深加快
B. 皮肤黏膜干燥
C. 昏迷
D. 呼气有烂苹果味
答案:D
解析:呼气有烂苹果味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特征性表现,是由于丙酮等物质产生所致。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 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正确部位是
A. 胸骨中下1/3交界处
B. 两乳头连线中点
C. 剑突上2横指
D. 胸骨中段
答案:ABC
解析:胸外按压正确部位是胸骨中下1/3交界处、两乳头连线中点、剑突上2横指。
2. 急性中毒洗胃时,下列哪些情况不宜洗胃?
A. 惊厥患者
B. 服毒超过6小时
C. 吞服强腐蚀性毒物
D. 昏迷患者
答案:AC
解析:惊厥患者洗胃可能诱发惊厥发作加重病情,吞服强腐蚀性毒物洗胃可导致消化道穿孔等,均不宜洗胃;服毒超过6小时仍可洗胃,昏迷患者可在气道保护下洗胃。
3. 脑出血患者,出现下列哪些情况提示预后不良?
A. 深昏迷
B. 瞳孔散大
C. 血压进行性升高
D. 体温升高
答案:ABC
解析:深昏迷、瞳孔散大、血压进行性升高提示脑出血病情严重,预后不良;体温升高可能是多种原因引起,不一定提示预后不良。
4. 下列哪些是稳定型心绞痛的特点?
A. 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后
B. 疼痛性质为压榨性
C. 疼痛持续时间一般3 - 5分钟
D. 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答案:ABCD
解析:稳定型心绞痛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后,性质为压榨性,持续时间一般3 - 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5. 下列哪些是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
A. 出血
B. 穿孔
C. 幽门梗阻
D. 癌变
答案:ABCD
解析: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包括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 心肺复苏按压与通气的比例,单人操作时为( ),双人操作时为( )。
答案:30:2;15:2
解析:单人操作心肺复苏时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双人操作时为15:2。
2. 有机磷中毒的特效解毒药是( )和( )。
答案:阿托品;胆碱酯酶复活剂(如碘解磷定等)
解析:有机磷中毒特效解毒药是阿托品和胆碱酯酶复活剂。
3. 脑出血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时,应首选( )降低颅内压。
答案:甘露醇
解析:脑出血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时首选甘露醇降低颅内压。
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上出现病理性Q波,提示心肌梗死已发展至( )期。
答案:坏死
解析: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提示心肌梗死已发展至坏死期。
5. 支气管哮喘患者,长期控制病情的首选药物是( )。
答案: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解析:支气管哮喘患者长期控制病情首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简述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
答案:立即停用致敏药物或其他致敏物质;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0.5 - 1mg,必要时可重复使用;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应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抗过敏;应用抗组胺药物如异丙嗪等;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解析:过敏性休克病情危急,需迅速采取措施,肾上腺素是关键药物,同时要保证呼吸、循环稳定及抗过敏等综合治疗。
2. 简述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原则。
答案:禁食、胃肠减压,减少胰液分泌;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抑制胰液分泌,如使用生长抑素等;镇痛,可选用哌替啶等;抗感染,根据病情选用合适抗生素;防治并发症,如防治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对胆源性胰腺炎,若有指征可考虑手术治疗。
解析:急性胰腺炎治疗需综合考虑抑制胰液分泌、维持内环境稳定、控制感染、防治并发症等多方面,针对病因及病情采取相应措施。
五、病例分析题(25分)
患者,男性,55岁。因突发心前区压榨性疼痛4小时入院。患者4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伴大汗、恶心、呕吐,疼痛向左肩部放射,休息及含服硝酸甘油后无明显缓解。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血压最高达180/110mmHg,未规律服药。查体:体温36.5℃,脉搏102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50/90mmHg。神志清楚,痛苦面容,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10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心电图示:V1 - V5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病理性Q波形成。
问题:
1.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5分)
2. 为明确诊断还需做哪些检查?(5分)
3. 目前应采取哪些治疗措施?(10分)
4. 该患者的护理要点有哪些?(5分)
答案:
1.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解析:患者突发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向左肩部放射,心电图V1 - V5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及病理性Q波形成,符合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表现。
2. 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心肌梗死诊断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心脏超声检查了解心脏结构及功能。
解析:心肌损伤标志物可确诊心肌梗死并判断病情,心脏超声有助于了解心脏整体情况。
3. 绝对卧床休息,吸氧;立即给予吗啡等镇痛;静脉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应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等强化抗血小板;应用他汀类药物调脂稳定斑块;根据情况应用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若有指征可考虑溶栓或介入治疗;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变化。
解析: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需综合多方面措施,包括休息、镇痛、改善心肌供血、抗血小板、调脂、稳定心率血压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再灌注治疗,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4.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尤其是心率、血压、呼吸;观察心电图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变化;严格卧床休息,避免搬动;给予心理支持,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遵医嘱准确用药,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解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关键在于密切观察病情、保证休息、心理支持、防止并发症等,确保患者安全度过急性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