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耳穴阳性点揿针疗法联合“老十针”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观察.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230181 上传时间:2024-04-1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耳穴阳性点揿针疗法联合“老十针”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观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耳穴阳性点揿针疗法联合“老十针”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观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耳穴阳性点揿针疗法联合“老十针”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观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 C H I N A SN A T U R O P A T H Y,S e p t.2 0 2 3,V o l.3 1N o.1 8基金项目:2 0 1 7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卫生计生科研计划项目(2 0 1 7 0 3 1 8 9);2 0 2 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科技计划项目(2 0 2 2 0 2 3 8 7)通信作者:王雄耀,E-m a i l:9 7 8 6 7 9 2 0 0q q.c o m第一作者:张丽丽,E-m a i l:1 0 3 5 7 3 4 6 2 2q q.c o m耳穴阳性点揿针疗法联合“老十针”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观察张丽

2、丽1,李嘉莹1,赵 磊1,王雄耀2(1.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0 2 1 0 0 8;2.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0 1 0 1 1 3)【摘要】目的:探索耳穴揿针疗法联合“老十针”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 6例中风病后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3 2例、西药组3 1例、观察组3 3例。常规针刺组采取常规针刺治疗,西药组采用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肌内注射治疗,观察组采用耳穴阳性点揿针疗法联合“老十针”针刺疗法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呃逆症状评分、王氏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呃逆症状评分低于其他两组,且

3、常规针刺组 低于西药组,差异均有 统计学意 义(P0.0 5);观察组饮食、精神、睡眠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其他两组,且常规针刺组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及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 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 6.9 7%(3 2/3 3),优 于常规针刺 组的7 5.0 0%(2 4/3 2)及西药组的5 4.8 4%(1 7/3 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伦理批准号:2 0 1 7 S YY-1 3)。1.2 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 中风病诊断标准参考 各项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制定:急性起病;局灶性神经功

4、能缺损,少数为全面性神经功能缺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持续2 4h以上;脑C T或MR I检查示有责任梗死病灶,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呃逆诊断标准参照 最新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诊断治疗实用技术手册 制定6。诊断要点:呃逆持续4 8h以上,呃声或高或低,可自行停止,但在3 06 0m i n后继续发作,严重时呃逆无停止,持续发作。74中国民间疗法2 0 2 3年9月第3 1卷第1 8期 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 C H I N A SN A T U R O P A T H Y,S e p t.2 0 2 3,V o l.3 1N o.1 8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 中医内科学 中呃逆的诊断标准制定

5、7。主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其呃声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次症:胸脘、膈间不舒,胃中嘈杂、灼热,腹胀,嗳气。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 87 8岁;具有正常的认知和表达能力;此前未对呃逆采取治疗;患者或家属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1.4 排除标准 非中风原因所致的呃逆者;对甲氧氯普胺过敏者;既往有精神病病史且不能配合治疗者;合并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者;有晕针、恐针等针刺禁忌证者。2 治疗方法2.1 常规针刺组 采用针刺治疗。基础穴取中脘、膈俞、内关、足三里、膻中等,配穴随证加减。操作方法:嘱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用7 5%酒精棉

6、球反复消毒所取穴位3次,选取0.3 0mm4 0mm一次性毫针,采用单手快速进针法,斜刺膈俞2 0mm(针尖向脊柱方向),平刺膻中3 0mm(针尖向下刺入),直刺内关2 0mm,直刺中脘、足三里3 0 mm,诸 穴 行 提 插 捻 转 泻 法,得 气 后 留 针3 0m i n,其间行针1次,每日针刺1次。治疗5d。2.2 西药组 采用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江苏朗欧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 3 2 0 2 6 4 4 2,1m L1 0m g)肌内注射治疗,每次1 0m g,每日1次。治疗5d。2.3 观察组 采用耳穴阳性点揿针疗法联合“老十针”针刺疗法治疗。耳穴阳性点揿针疗法。操作方法:嘱患

7、者取坐位或卧位,充分暴露耳郭,以7 5%酒精棉球对医者双手和患者耳郭进行消毒,采用C L RH-A型耳穴探测器对耳穴进行逐一电探测,出现阳性点时记录该穴位。耳穴探测完成后,再次对耳穴阳性点进行常规消毒,并进行揿针(日本清铃株式会社P Y O N E X,0.2 0mm0.6 0mm)针刺,每个穴位贴压完毕后垂直按压1 0s,并嘱患者回家自行按压,每日1 0次,强度以耳部感觉充血、发胀、发热为宜。两耳交替进行揿针治疗,每日1次。“老十针”针刺疗法。取穴:内关(双侧)、上脘、中脘、下脘、天枢(双侧)、气海、足三里(双侧)。穴位定位参照 经络腧穴学8。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以7 5%酒精棉球反

8、复消毒所取穴位处3次,选取0.3 0mm4 0mm的一次性毫针,采用单手快速进针法,直刺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足三里3 0mm,直刺内关2 0mm,诸穴行提插捻转泻法,得气后留针3 0m i n,其间行针1次,每日针刺1次。治疗5d。3 疗效观察3.1 观察指标 呃逆症状评分。以患者2 4h内症状最严重时刻为评价依据,分为正常、轻度、中度、重度4个等级。正常:呃逆症状无发作,计为0分;轻度:呃逆症状每小时发作5次,且不影响患者正常进食,计为3分;中度:呃逆症状每小时发作61 0次,或每小时发作5次,但患者不能忍受,正常进食受到影响,计为6分;重度:呃逆症状每小时发作1 0次,或虽为每小

9、时发作1 0次以下,但因呃逆症状不能正常进食,计为9分9。呃逆症状评分分数越高代表呃逆程度越重。生活质量评分。对患者食欲、精神、睡眠3个维度进行评估,每个维度又根据表现的不同分为15分,分数越低代表生活质量受影响程度越重1 0。3.2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呃逆症状及伴随症状均消失;有效:呃逆发作频率降低,持续时间缩短或间隙时间延长,症状得到缓解;无效:呃逆发作频率无明显减少,症状无明显缓解1 1。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 0 0%。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2 5.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

10、用2检验。组间两两比较用L S D-t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釆用秩和检验。P 0.0 5)。治疗后,3组患者呃逆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呃逆症状评分低于其他两组,且常规针刺组低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 5)。见表1。表1 3组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治疗前后呃逆症状评分比较(分,xs)组别例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观察组3 37.1 81.2 42.4 50.6 2#常规针刺组3 27.0 31.3 63.9 40.5 8#西药组3 16.6 81.2 95.4 20.6 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 5;与常规针刺组治疗后比较,P0.0 5;与西药组治疗后比较,#P0.0

11、 5)。治疗后,观察组饮食、精神、睡眠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其他两组,且常规针刺组高于本组治疗前及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 5)。见表2。84 中国民间疗法2 0 2 3年7月第3 1卷第1 8期 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 C H I N A SN A T U R O P A T H Y,S e p t.2 0 2 3,V o l.3 1N o.1 8表2 3组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xs)组别例数时间饮食评分精神评分睡眠评分观察组3 3治疗前2.6 70.2 12.7 80.4 52.3 20.5 4治疗后4.4 20.7 9#4.6 10.4 9#4.8

12、 70.8 9#常规针刺组3 2治疗前2.5 60.5 32.8 30.7 82.4 70.5 7治疗后3.3 40.7 8#3.7 80.7 9#3.8 20.9 2#西药组3 1治疗前2.4 50.1 22.5 90.6 42.3 90.6 7治疗后2.9 70.8 83.2 30.8 03.0 30.9 6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 5;与常规针刺组治疗后比较,P0.0 5;与西药组治疗后比较,#P0.0 5。(3)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其他两组,且常规针刺组高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 5)。见表3。表3 3组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组别例数

13、治愈(例)有效(例)无效(例)总有效率(%)观察组3 32 5719 6.9 7常规针刺组3 21 6887 5.0 0西药组3 151 21 45 4.8 4 注:与常规针刺组治疗后比较,P0.0 5;与西药组治疗后比较,P0.0 5。4 讨论呃逆相当于西医的膈肌痉挛,是指膈肌、膈神经受到刺激后发生膈肌异常运动的现象1 2。中风患者呃逆的发病机制为颅内压升高、脑组织缺氧水肿、大面积脑梗死等原因导致脑干受压,呃逆反射中枢受到刺激,很难自行缓解,可演变为顽固性呃逆1 3。西药治疗呃逆多采用药物如调节电解质药物、肌松药、抗精神病、抗抑郁药、止吐药等,多对中枢神经有调节作用,但不良反应较多。膈神经阻

14、滞对呃逆的疗效较好,但术后并发症较多。呃逆属于中医“哕”的范畴,主要病机为胃失和降,上逆动膈。黄帝内经 曰:“胃为气逆,为哕。”该病的发病机制为胃气上逆。景岳全书 言:“凡以大病之后,或以虚羸之极,或以虚损误攻而致呃逆者,此最危之证,察其中虚,速宜补脾。”“凡中焦寒甚者,多由脾胃气虚而然。”脾胃不和、胃失和降是本病的发病根本,本研究采用的“老十针”针刺疗法即是以此为依据,“老十针”是著名中医王乐亭教授以“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诊疗思想总结的针灸处方,其取穴集中于腹部周围,治疗核心在于调理胃肠的通降功能。中脘为腑会、胃之募穴,与上脘、下脘统称为三脘,三穴合用可调理脾胃,通达中焦;气海为任脉要穴,可滋

15、补元气;天枢为大肠的募穴,可益气和胃;内关为心包经的络穴,可理三焦之气机。研究表明,针刺相应的穴位可影响呃逆中枢的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的生成和分泌,从而抑制呃逆1 4。关于耳部与脏腑经络关系的论述,灵枢口问 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人体耳的形态如胎儿倒置,将耳部视为缩小的人体,与中医认为的“人体体表的每一个穴位均是体内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之所在”的规律异曲同工1 5。研究发现,耳穴阳性点较周围的正常皮肤具有明显低电阻特性,这种特性不随主观操作的差异而变化,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可显著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通过应用耳穴探测器可被发现,可以作为治疗疾病的依据1 6。通过本研究统计

16、数据可以看出,观察组在改善中风后呃逆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效果优于常规针刺组及西药组(P0.0 5),提示耳穴阳性点揿针疗法联合“老十针”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优势明显。本课题研究不足之处在于观察样本容量小、评估的客观指标少,未对患者进行远期疗效追访等,应在以后的科研过程中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 齐建华,李兴山,韩宝杰,等.“调神和胃”针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 0 1 8,2 9(2):3 7 1-3 7 3.2 王江艳.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D.天津:天津中医药大学,2 0 2 0.3 潇洒,孙原洪,周桦,等.针灸在脑卒中

17、后顽固性呃逆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 0 1 7,1 3(5):1 4 9-1 5 2.4 陈细旭.加减降逆止呃合剂治疗颅脑创伤术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观察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 0 2 2.5 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项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 9 9 6,2 9(6):3 7 9.6 陈洪宾.最新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诊断治疗实用技术手册M.北京:北京科大电子出版社,2 0 0 4:3 7-4 1.7 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 0 1 2:3 9.8 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

18、社,2 0 0 6:1 1 1-1 1 2.9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 0 0 2:1 6 7-1 7 8.1 0 魏朝晖,莫一心,陈和年,等.生活质量测定量表S F-3 6的应用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 9 9 7,1 4(4):1 4 5-1 4 7.1 1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 0 0 2:3 1 9-3 2 0.1 2 蔡磊.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94中国民间疗法2 0 2 3年9月第3 1卷第1 8期 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 C H I N A SN A T U R

19、O P A T H Y,S e p t.2 0 2 3,V o l.3 1N o.1 8 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2 0 2 0.1 3 金晓仙,高旸.顽固性呃逆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 0 1 4,3 4(5):9 8 7-9 8 9.1 4G EA X,R Y A N M E,G I A C C O N EG,e ta l.A c u p u n c t u r et r e a t m e n t f o r p e r s i s t e n t h i c c u p s i np a t i e n t sw i t hc a n c e rJ.A l t e rC

20、o m p l e m e n tM e d,2 0 1 0,1 6(7):8 1 1-8 1 6.1 5 黄丽春.耳穴诊断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 9 9 1:1 4-1 6,1 3 3-1 3 4.1 6 赵磊,张丽丽,包华,等.耳穴阳性反应点与中风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针灸,2 0 1 5,3 5(6):6 0 9-6 1 2.(收稿日期:2 0 2 2-0 7-0 1)基金项目:江西省中医药科研课题(2 0 1 9 A 0 6 0)通信作者:陈岗,E-m a i l:c h e n c 8 5 2 9 51 6 3.c o m第一作者:彭晨曦,E-m a i l:8 0 4

21、9 1 2 4 9 8q q.c o m丁苏桂热敷剂治疗湿热阻络型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观察彭晨曦1,陈 岗2,吕 劲2(1.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3 3 0 0 0 4;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3 3 0 0 0 6)【摘要】目的:观察丁苏桂热敷剂治疗湿热瘀阻络型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 0例湿热阻络型膝关节滑膜炎患者,按就诊时间先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 0例。对照组接受塞来昔布口服治疗,治疗组接受丁苏桂热敷剂外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 C)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 S)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 3

22、.3 3%(2 8/3 0),高于对照组的8 6.6 7%(2 6/3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治疗后,两组患者WOMA C、VA 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均 低 于 对 照 组,差 异 均 有 统 计 学 意 义(P0.0 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 赫尔辛基宣言 相关伦理要求4。1.2 诊断标准 根据 成人膝关节滑膜炎诊断与临床疗效评价专家共识 制定的中西医诊断标准5。(1)西医诊断标准 膝关节肿胀;膝关节疼痛;有急性外伤史;体质量大,有慢性劳损史;触诊示膝关节周围皮肤温度较高,按之有波动感;在极度屈曲或完全伸直膝关节时,感觉不适或疼痛症状明显加重;没有固定压痛点,原

23、发损伤处也可有压痛;浮髌试验阳性,或B超、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膝关节有过量积液;股四头肌萎缩;关节穿刺液为黄色或淡黄色液体,表面无脂肪滴。符合两项,同时具备其他任意两项者,即可诊断为膝关节滑膜炎。(2)中医诊断标准 湿热阻络型膝痹:临床表现为关节重痛、红肿,心中烦热,口渴口苦,大便黏腻,小便赤热,舌苔黄腻,脉数或滑数。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3 07 0岁,单膝患病;患者对本研究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1.4 排除标准 其他可引起膝关节疼痛、肿胀的疾病者;合并其他严重内科疾患或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无法配合治疗者;局部皮肤感染或破溃者;对所用药物过敏或不耐受者;正在参与其他临床研究者。05 中国民间疗法2 0 2 3年7月第3 1卷第1 8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