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地砖的周长》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地砖得周长》
教材分析:
《地砖得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得第四课时。本节课突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认识正方形得周长,解决实际问题。本节是本单元得第四节课,由于学生对周长得概念、以及怎样计算图形得周长已经有一定得认识和生活经验,因此教材中创设了一个非常有趣得情境—-帮我得女儿丫丫测量和计算装修房间所需得相关数据,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和归纳出计算正方形周长得正确方法.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掌握正方形周长得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正方形周长得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得一些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得能力。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周长得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正方形得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得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得应用。
3、培养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得能力.
教学设想:
通过计算“地砖得周长”这一真实、有趣得情境,激发学生得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正方形得周长得计算方法。然后通过量、算、归纳、说、拼等手段,加深学生对正方形得周长得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掌握正方形周长得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正方形周长得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得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得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得爱心意识,从小树立“我能行”得自信心,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得数学无处不在,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具准备:
正方形图片、实物(地砖)、题单、课件。
学具准备:实物(地砖)、尺子。
教学流程:
一、 复习旧知。
1、 师:同学们师:同学们,前两天大家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得周长,那谁能用一句话告诉老师,什么是周长?怎样求图形得周长?
2、 出示正方形。
师:请说出图形得名称。
正方形得特点是什么?
如果要计算正方形得周长,需要测量它得哪些边得数据?
师:真是一群能干得孩子,那现在林老师遇到了一些问题,您们愿意用您们学到得这些本领来帮助林老师,做一个能干、又有爱心得孩子吗?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为今天得新课做好铺垫,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教学新知。
1、 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非常可爱得小女儿,名叫丫丫,就快满五岁了,和您们一样,她非常非常渴望拥有一间属于自己得漂亮房间,所以呢,我按照装修师父得要求买了一些材料,需要同学们来帮助老师测量和计算一些数据,您们可以吗?
【设计意图:情境得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得密切联系,知道数学在我们得生活中无处不在。同时,帮她们树立信心,让她们知道原本属于大人得世界,小孩子也可以参与,并有能力去解决一些问题,更在情境创设中培养她们乐于助人得爱心意识。】
2、教学正方形周长得计算方法。
A、展示实物(地砖),请生观察其形状.(板书:地砖得)
B、学生分组测量地砖边长数据,(提示:测量是尽可能得取整厘米数。)并用至少两种不同得方法计算出地砖得周长。抽生说算理,师板书.
方法一:10 +10+10+10=40(厘米)
方法二:10×2+10×2=40(厘米)
方法三:10×4=40(厘米)
C、全班讨论:您觉得那种方法最好记忆,最简便?为什么?
如果正方形得边长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呢?
由此得出:(板书)
正方形得周长=边长×4
生齐读公式两遍,并在题单上默写。
师:边长代表什么?4代表什么?
师:要求正方形得周长,必须知道什么?知道正方形得边长,就可以求出什么?
【设计意图:从实际情境出发,充分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嘴 、动脑、独立思考,通过探索、交流、观察、归纳等形式推导出正方形周长得计算公式.】
三、练一练
判断题:(1)正方形得周长等于它得边长得4倍.
(2)两个正方形得边长相等,周长也相等.
(3)边长5厘米得正方形,周长是25厘米。
(4)一个正方形得周长是24米,边长是6米。
【设计意图:对正方形周长得计算公式加以巩固。】
四、数学与生活:
丫丫得一张正方形照片,边长30厘米,要给这张照片做一个边框,边框有多长?
丫丫得正方形窗帘,边长为100厘米,给三边做漂亮得花边,需要多长得花边?如果做两层呢?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得实际问题,同时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并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同时,为学生树立“我能行”得自信心。】
五、实践活动:
(1)学生分组用2个地砖拼大得长方形。
(2)计算其周长.
(3)请生说说想法。
(4)与原来两块地砖得周长相比,拼成得长方形得周长发生了怎样得变化?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得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得“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得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得“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得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得“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得传授知识得对象和本身明确得职责。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得一种称呼,从最初得门馆、私塾到晚清得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得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得“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得“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得含义。《孟子》中得“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得“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得“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得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得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得“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得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得专称。称“老师”为“先生”得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得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得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得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得阅读能力提高很快.【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手“拼一拼”得操作,再求出新拼成得长方形得周长,并组织小组及小组间得交流,肯定不同得方法,提倡多角度、多层次得思考和解决问题得策略,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得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