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社会心理学,*,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社会心理学,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实质,社会认知是人对社会性客体之间的关系等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邱扶东,李凌,2004)。,是个人怎样对来自他人、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社会信息进行加工的复杂过程,包括社会信息的辨别、归类、采择、判断和推理等心理成分(王沛,林崇德,2003)。,2025/9/17 周三,1,社会心理学,一、社会认知的定义,一、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的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2025/9/17 周三,2,社会心理学,外显社会认知,内隐社会认知,(implict social cognition),二、社会认知的特征,社会认知,具有鲜明的特征:,(1)社会性,;,(2)沉积性,;,(3)完形特性。,2025/9/17 周三,3,社会心理学,三、社会认知的表征方式:范畴化和图式,图式的种类:,(1)个人图式(Person schema),(2)自我图式(Self-schema),(3)角色图式(Role schema),(4)剧本(Script),2025/9/17 周三,6,社会心理学,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传统的认知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个体对物理世界意识层面认知研究的基础之上。而内隐社会认知则是从无意识的层面研究社会认知(朱新秤,2000)。,(一)内隐社会认知的定义,基于过去经验和已有认知结果积淀下的一种无意识结构的驱使,在社会认知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在意识层面回忆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但这一经验潜又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加工(如知觉、态度、判断和决策等),这一心理现象称之为内隐社会认知。,2025/9/17 周三,7,社会心理学,(二)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1.个体对“他人”及“自我”内隐认知的研究;,2.内隐自尊、内隐社会态度的研究;,3.人际交往中的内隐性别刻板效应的研究;,4.跨文化交流中的内隐种族刻板效应的研究。,2025/9/17 周三,8,社会心理学,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三)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直接测量法 VS,间接测量法,内隐社会认知的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使之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方法进行直接测量,而只有通过间接的方法才能对其进行测量。,2025/9/17 周三,9,社会心理学,间接测量法:,2025/9/17 周三,10,社会心理学,反应时范式,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内隐联想测验(IAT),非反应时范式,投射测验,刻板解释偏差(SEB),.,stroop范式,加工分离程序,Simon 任务,其它范式,间接测量法:,1.反应时范式,(1)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Greenwald(1998),(2)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心理学中内隐记忆的重要表现,即:前面接触的相同或类似的信息,促进某个具体信息的加工。,2025/9/17 周三,11,社会心理学,2.非反应时范式,(1)刻板解释偏差(Stereotypic Explanatory Bias,简称SEB)测量,解释偏差,,也就是人们在面对自己期望不一致的情境下会做出更多的解释行为,以试图使不一致得到合理解释。,在刻板印象当中,解释偏差就会经常出现,来归因那些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情况。当一致与不一致情况下的解释偏差存在,就可以反过来推断存在着内隐的刻板印象(俞海运,梁宁建等,2005)。,(2)投射测验,原理:在越自由、越无限制的情境下,人越能够表达那些在平时被意识抑制的想法、情绪、态度等,包括那些潜意识的或内隐的东西。,常用的有:主题统觉测验(TAT)、罗夏墨迹测验等。,3.其它,加工分离程序、Stroop任务、Simon 任务等等,一、印象形成,第二节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印象,,就是我们最初在遇到某一个人的时候,根据自己的主观理解而形成的对别人的评价。印象是我们理解别人和采取下一步行动的背景,它直接影响我们和别人之间进一步的交往和相互关系。,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是人们第一次遇见陌生人或在与之交往的初始阶段,根据很有限的信息资料所产生的是否喜欢他的感觉和对其人格的认知。,1 印象形成的信息种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形成他人的印象总是源于一定的信息,心理学家通常将这些信息分为两类:,刻板印象,和,个体信息,。,(1)刻板印象,的发生原理:在社会知觉的过程中,常将一简单的图式或特质概推论到他人所属的群体。换言之,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对他人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例如人们一般把空姐印象与美丽、高薪这些特质联结。,(2)个体信息,,指关于个人行为、人格特质、家庭背景等方面的信息(李霞,2002)。,(一)印象形成的概述,(一)印象形成的概述,2.印象形成的信息来源,(1)外表线索,包括性别、种族、外貌等等。,(2)社会特征,包括职业、家庭收入、家庭关系、教育背景和权势等等。,(3)性格特征,包括个人的言谈举止、行为风格等等。,(二)印象形成一般规则,1.评价的中心性,奥斯古德,(,C.E.Osgood,),等人运用语义分析法,以纸笔形式进行,要求被试在若干个七等级的语义量表上对某一人物、事物或概念(如汽车、邻居)进行评价,以了解该事物或概念在各被评维度上的意义和强度。,印象评价中的语义空间(semantic space)的三个主要维度:评价(evaluation)、,潜能(potency)、,行动(activity)。,(二)印象形成一般规则,2.核心特性的作用,在构成印象的各种信息资料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特性便被称为核心特性。,社会心理学家们通过大量试验证明,核心特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阿希,(,S.E.Asch,,,1946,),曾进行一次冷酷(cold)热情(warm)的印象形成的实验。,(三)印象形成的特点,1.一致性。,2.评估性。,3.中心特质作用。,4.隐含的人格理论。,(四)印象形成的过程,安德森(N.H.Anderson)等人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对印象形成的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几个信息加工处理模型,:,1.加法模式。,2.平均模式。,3.加权平均模式。,印象形成中,人们通常给予消极否定信息和先行信息这两种信息更大的权重。,(五)印象形成中的认知偏差,1.首因效应,2.近因效应,3.晕轮效应,4.刻板效应,5.投射效应,表现形式主要有:,感情投射,和,认知缺乏客观性,6.证实偏差,7.自我中心偏差,二、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一)印象管理的定义,指行动者透过语言与非语言信息的表达,试图操纵、控制知觉者对其形成良好印象的过程(孟野,2008),琼斯和皮特曼,(,E.E.Jones&T.S.Pittman,),将印象管理的行为分为:,(1)逢迎,(2)模范,(3)威胁,(4)自我提升,(5)恳求,(二)印象管理的理论,1符号相互作用论,库利,和米德(C.H.Cooley&G.H.Mead,),认为,个体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中学会“采用他人的角色”来看待自己,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相位,塑造良好印象。,2自我表现论,戈夫曼,(,E.Goffman,),认为,社会交往类似于舞台表演。每一人都按照一定的“脚本”来行动。一个人在其他人面前出现时,总试图获得社会赞同,以及想要控制社会交往的结果,产生了印象管理。,3情景认同论,亚历山大,(,C.N.Alexander,),认为,每一个社会背景以及人际交往的场合中,都存在着一种社会行为形式。这种行为形式传递着对这个场合来说是恰当的认同,这种行为形式叫情景认同,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努力创造着自己最为恰当的最为满意的情景认同。,(三)印象管理的作用,在人际交往中起到重要作用:一是印象管理是社会交往的一个基本事实。二是印象管理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心理特点和个性。,(四)印象管理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形成印象管理的动机。,影响动机水平的因素:,与个人目标的相关程度,、,目标的价值,、,期望留给他人的印象与认为自己已留给他人的印象之间的差异,。,二是进行印象建构。又可分为2个步骤:(1)选择要传达的印象类型;(2)决定如何去做。,第三节 社会认知中的归因理论,我们在知觉人的行为时,总是试图进行推断和解释。,所谓,归因,(attribution),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一、归因的理论,(一)海德(F.Heider)的素朴心理学,Heider认为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动者本身的因素,如需要、情绪、兴趣、态度、信念、努力程度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动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他人的期望、奖励、惩罚、指示、命令,天气的好坏、工作的难易程度等等。,人们归因时,通常会使用不变性原则,就是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还会使用排除原则,亦即当内外因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就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一、归因的理论,(二)凯利(H.Kelly)的三度归因理论,又被叫作多线索分析理论、共变归因理论。,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多线索归因,和,单线索归因,Kelly认为,人们总是从三个方面出发,对行为进行归因。这三个方面是客观刺激物、行动者,以及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不论是对以上哪方面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1)区别性(distinctiveness)(2)一贯性(consistency)(3)一致性(consensus),人的行为,区别性,一致性,一贯性,观察对象 解释维度 归因倾向,高:外部归因,低:内部归因,低:外部归因,高:内部归因,高:外部归因,低:内部归因,高,低,高,高,低,低,图,4-1,: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模型,(三)维纳(B.Weiner)的归因理论,Weiner在Heider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J.W.Atkinson)的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在1972年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即,在Heider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另一种维度,把原因区分为暂时的和稳定的两个方面。,一、归因的理论,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根据原因的性质,又可将原因归纳到因素来源、稳定性、能控制性这三个向度之中。,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3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原因来源,内部的,外部的,稳定,不稳定,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可控,不可控,不可控,可控,可控,不可控,(个性)(天资)(个人努力)(疲劳)(他人偏见)(任务难度)(他人偶然帮助)(运气),图,4-2,韦纳的归因理论模型,二、归因偏差,所谓归因偏差由于主观上的原因而造成的归因偏向和差别,是不当归因的主要形成原因。,(一)基本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FAE),,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性格因素,而忽视引起行为的外部客观因素,将行为看成是行动者自由选择的结果,是其稳定的人格品质的一种系统反映。,二、归因偏差,(二)行动者观察者归因效应,是指当我们观察他人行为的时候,我们倾向于将他们的行为归因于他们的内在特质;而当我们解释自己行为的时候,我们倾向于使用情境因素。,(三)自利性归因偏差,指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内部因素,如性格、能力、努力等,而倾向于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环境、他人、运气、任务难度等。,(四)忽视一致性信息,三、影响归因的因素,(一)视角的不同,归因上的社会视角不同,,导致,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有明显的不同。,(二)自我保护价值,成功时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失败时外归因,可以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则是一种自我防卫策略。,(三)文化差异,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将文化内化的过程中逐渐习得了不同的归因方式。,第四节 脸与面子:中国人的印象整饰,一、脸和面子的定义,面子和脸是中国人正常的心理体验及行为表现,是中国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面子是个人拥有或达到社会成就及遵守日常行为习惯的结果的函数,它反映一个人的能力实践和习惯方式;脸是个人履行文化道德规范以及保护自身做人尊严结果的函数,它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实践和基本自尊,(佐斌,1997)。,二、脸和面子的心理差异,(,1)面子和脸是一物之二面,;,(2)一个人只有一张脸,但却可以有多个面子;,(3)脸重在守护,而面子则重在争取,;,(4)中国人认定的,“,面子事”和“脸事”不同。,(5)脸的事件具有延时性,而面子的事件具有情境性。,三、脸和面子的心理结构,佐斌(1997)认为,,面子和脸是一个同心圆结构模式,面子与脸都与中国人的羞耻感相关,面子与脸的产生皆因人有羞耻心。,四、脸和面子的社会功能,(一)社会规范和控制功能,在中国,“脸面”也和道德与法律一样,具有社会规范和控制功能。区别只在,道德是自律性的,而法律和脸面则是他律性的;法律是有形的,而道德和脸面则是无形的。,(二)印象整饰功能,在印象整饰过程中,“脸面”既可以起到人际互动的象征符号作用(它可以表征一定的家世、财富、身分、地位、角色、权力、声望、荣耀和社会关系),也能够因使用得当而给人们的心理带来极大的满足和快感。,四、脸和面子的社会功能,(三)社会交换功能,社会交换指的是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有形的或无形的社会资源的交换现象,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互惠互利,即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在中国传统社会,由于脸面是一种十分独特而广泛的社会资源,因此,在日常互动中人们之间进行“脸面”的交换是十分常见的。加之这种交换是互动双方人情关系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通常又说“情面”,即人情式的面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