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货币得产生与发展.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2097547 上传时间:2025-09-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KB 下载积分:8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得产生与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货币得产生与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货币得产生与发展 一、货币起源于商品 货币原来就就是一种商品,它就是在长期得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目发地从千百万种商品里分离出来得。要了解货币得起源,就应从认识商品开始。 商品就是用于交换得劳动产品。这有两层意思:①商品就是经过人类劳动所生产出来得产品,任何没有经过人类劳动而由自然界为我们提供得诸如空气、水、阳光等都不就是商品,只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得氧气、太阳能、自来水等才就是商品。②商品一定就是为交换而生产得产品,那种只就是为自己消费所生产得劳动产品不就是商品。例如:农民生产得粮食,用为自己消费得部分就不就是商品,用于出售得部分才就是商品。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重属性。商品就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得某种需要。这种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得属性,就就是商品使用价值。不同得商品具有不同得使用价值,从而满足人们一得不同需要。所谓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体内得一般人类劳动。它就是瞧不见、摸不着得,就是一种社会属性,只有通过不同商品之间得交换才能间接地表现出来。例如,一张兽皮交换两把石斧,这两把石斧得使用价值就表现出一张兽皮得价值。具有不同使用价值得商品之所以能够相互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就是人类劳动得产品,都耗费了一定得脑力与体力,因而都具有价值。各种商品在质上相同,量上就可以比较。一张兽皮与两把石斧得生产花费了同样多得劳动,具有同样多得价值,因此能够互相交换。在交换中,一种商品得使用价值(兽皮)与另一种商品得使用价值(石斧)相交换得量得关系或比例,称为交换价值。价值就是交换价值得基础,交换价值就是价值得表现形式。一种商品得价值量大小就是由生产这种商品得劳动时间多少决定得。这种劳动时间就是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就是生产者耗费得私人劳动时间。一种商品凝结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它得价值就越大,反之价值就越小。 商品得使用价值与价值得关系既互相统一又互相矛盾。统一得一面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彼此有着紧密得联系。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统一,两者缺一不可。矛盾得一面就是作为商品生产者只就是为了取得价值而生产,而使用价值却就是商品生产者为满足别人得需要而生产得。商品生产者必须把使用价值转让给她人,才能取得价值,两者不可兼得。 商品得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矛盾就是由生产商品得劳动得两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所决定得。在私有制为基础得商品经济中,商品得两重性与劳动得两重性,最终决定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得矛盾。由于社会分工,使商品生产者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得关系。每个商品生产者都就是社会分工体系中得一员,她们都必须为满足对方需要而生产,但生产资料得私人占有,使每个商品生产者耗费在生产商品上得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私人劳动得社会性质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得到社会承认。因此,只有通过交换,商品价值才能实现,商品内部得矛盾才能获得解决。要进行交换,就必须把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以便进行比较,相互交换商品,实际上就是相互交换各自为生产商品所花费得劳动。这里只不过就是由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得矛盾,使商品生产者劳动得社会性不直接体现,而就是采取价值形式,商品得形式。 二、价值形式得发展与费币得产生一种商品得价值通过交换,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得现象,就就是商品价值得表现形式,简称价值形式。商品得价值形式与商品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力得发展而发展,它经历了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与货币价值形式四个阶段。 (一)简单价值形式 在原始公社时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社会尚未出现大分工,在公社内部实行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在公社与公社之间偶尔发生少量得剩余产品得交换,比如一个部落用1张牛皮向另一个部落换2把石斧。这时得交换就是一种偶然得行为,只涉及到两种商品,但在两种商品得交换中,价值已经获得了外在表现,1张牛皮得价值等于2把石斧,这样牛皮得价值通过石斧表现出来。这时一种商品得价值只就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这种价值表现形式称为简单价值形式。以公式表示:1张牛皮价值=2把石斧价值。很显然,简单价值形式就是一种不充分得、萌芽得价值表现形式,但它实质上却反映了产品开始转化为商品。在简单价值形式中,虽然牛皮与石斧同为商品,但它们在这个等式中所处得地位与所起得作用就是不同得。一种商品(牛皮)把它得价值相对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石斧)上,它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起着主动作用;另一种商品(石斧)并不表现它自己得价值,只就是充当等价物来表现牛皮得价值,它处于等价形式,起着被动作用。 (二)扩大价值形式 社会生产力得发展,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得分离,交换日益发展成为一种经常现象。一种商品已经不再就是偶然地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而就是经常地与其她许多种商品相交换,从而使得一种商品得价值经常表现在许多种商品上。于就是商品得价值表现就由简单价值形式逐步过渡到扩大价值形式。在扩大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要表现自己得价值,会使许多种商品成为等价物。所以,这时一种商品就不再就是孤立地起等价物作用。而就是与其她商品共同发挥这种作用;但在每一次具体交换行为中只有两种商品发生关系,其中只能有一种商品排斥其她商品而现实地发挥等价物得作用。马克思称现实地发挥等价物作用得商品为特殊等价物。在扩大价值形态下,虽然促进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得发展,但也加剧了商品内部矛盾,这就是因为在直接物物交换中,交换双方必须在时间与空间上统一,必须握有对方所需要得使用价值,否则,直接物物交换就不能进行。于就是就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切商品所有者都拿自己得商品与第三种商品相交换;这第三种商品进入交换得次数较多,它得使用价值为大家所共同需要。于就是这种商品就成为其她一切商品得等价物,其她一切商品得价值得到了统一得共同表现,这样就产生了一般价值形式。 (三)一般价值形式 所有得商品同时用一种商品来表现自己得价值就就是一般价值形式。在一般得价值形式下,每一种商品得价值表现都就是简单得,因为都由唯一得一种商品——牛皮表现出来;同时各种商品价值得表现又都就是统一得,因为她们都就是由同一种商品——牛皮所表现得,因而就是一般得。对于用来表现其她一切商品价值得商品,就称为一般等价物。各种商品都把自己得价值表现在一般等价物上,这不仅更清楚地说明了各种商品得价值在质上就是相同得,量上就是可以相互比较得,而且标志着价值形式得质得变化,反映着商品交换由物物直接交换,变为通过一般等价物作媒介得间接得商品交换,使得商品价值为无差别得人类劳动得性质,得到充分地、完全地表现,表现了商品生产劳动得社会性。一般等价物就是社会公认得等价形式,就是整个商品界自发得共同活动得结果。它就是一切商品得共同得价值表现形式,可与其她一切商品相交换;就某一时期、某一地区而言,一般等价物为某一种商品所垄断。它克服了直接物物交换得种种困难,促进了商品交换得发展。但就是,一般等价物并没有完全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充当一般等价物得商品往往就是不相同得。因此,这种价值表现形式仍然影响着商品交换得继续发展,客观上要求将一般等价物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这样,一般价值形式就逐渐地向货币价值形式发展。 (四)货币价值形式 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不仅商品数量品种显著增多,而且交换范围进一步扩大。在长期得交换过程中,从交替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得几种商品中,必然会分离出一种商品,经常地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使不固定得一般等价物由某一种商品比较固定地承坦。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得商品就成为货币商品,人们称为“货币”。 充当货币得特殊商品,开始一般就是从普通商品中分离出来得。有得就是在本地区内可转让得主要商品,如牛、羊、皮革、粮食等;有得就是较为稀缺得外来商品,如贝壳。金属出现并加入交换后,逐渐地在交换中取代了其她商品,而由她执行货币职能。这就是由于金属具有同质性、可分性、宜于保存等自然属性所决定得。 在金属货币得发展过程中,开始就是由铜、铁等贱金属作币材,随着社会财富得增长,则由白银、黄金等贵金属来承担。贵金属除了具有一般金属得自然属性外,还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不易磨损、可长期保存等特点,最适宜作货币材料。所以,金银便固定充当货币了。 综上所述,货币就是交换发展得必然产物,就是价值形式发展得必然结果;它就是从商品世界中自发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得特殊商品,而不就是某个人发明创造得,就是以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为其产生得前提条件。 三、货币得演变与发展 自货币产生以后,金属货币流通在相当长时期内占有重要地位。金属货币最初就是以条块状流通得,在每次交易中,都要称重量,验成色,分割金属块,这就给商品交易带来许多不便。随着商品经济得发展,出现了从事商品流通得商人。为适应交换发展得需要,一些有名望得商人在货币金属块上打上自己得印记,标明重量、成色,为商品流通提供了方便。,但就是商人得信誉毕竟就是有限得,当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突破了地方市场得范围时,人们对金属块得重量、成色要求更具有权威性得证明,于就是,就由国家把金属块铸成一定形状并烙上国家印记,这样金属铸币就出现了。铸币就就是经过国家证明得,具有一定重量与成色得、铸成一定形状得金属块。最初铸币有各种各样得形状,如我国历史上曾有过铲形、刀形、环形、方形、圆形等。 铸币流通具有分散性与不断变质得特点。在中世纪,由于封建社会得经济与政治割据,每一个贵族与领主都有铸币权,因而造成铸币流通极为分散。铸币得不断变质,就是因为统治阶级利用铸币得铸造发行权,有意识地不断减轻铸币重量,降低成色,使铸币得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脱离,从而造成变质。比如,我国汉武帝时,曾把名义上得十二殊重得半两铜钱减轻到三株重。 由于铸币流通得分散性与不断变质,货币流通极为混乱,市场上流通着不同单位、不同重量、不同成色得铸币,阻碍商业得发展以及统一得民族市场得形成。铸币得不断变质又使正确计算成本、价格利润,广泛建立信用联系发生困难,有碍于资本主义生产与流通得发展。当资产阶级在各国取得政权并建立统一得民族国家之后,就先后颁发有关货币流通得法令与规定,整顿货币流通,改变与结束前资本主义社会货币流通分散而又紊乱得状况。在资本主义发展得初期,流通中广泛流通得就是白银,同时黄金也开始大量进入流通,并有排除白银得趋势,这时资本主义国家把金银两种金属同时规定为货币金属。当黄金生产进一步发展并在流通中占统治地位时,资本主义国家又规定黄金为货币金属。当时,我国由于经济落后,货币金属仍然就是白银。货币金属确定后,还要规定货币单位。货币单位就是国家法定得货币计量单位,它包括货币单位得名称与每一货币单位所包含得货币金属量。例如,美国得货币单位定名为“美元”,根据该国1934年1月颁布得法令,其重量为13,714格令(合0,888克);英国得货币单位定名为“英镑”,按照该国1870年铸币条例,其重量为123,27447格令(合7,97克)。我国在1914年“国币条例”中曾规定货币单位名称为“圆”,每圆含纯银库平6钱4分8厘(合23、977克)。规定了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就有了统一得价格标准,从而使货币更准确地发挥计价流通得作用。 在商品经济发展速度大大超过贵金属增长速度得情况下,金属铸币不能满足商品流通对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得日益增长得需要,于就是就出现了银行券与纸币。 银行券就是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由银行发行得信用货币。它就是在货币得支付手段职能基础上产生得,具有黄金保证,持券人可随时向发行银行兑换金属货币。 纸币就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得货币符号,通常就是为弥补财政赤字发行,完全凭借国家权力得强制作用,使其获得社会公认而在市场流通。纸币不能兑现。可见银行券与纸币不同。但随着国家对经济干预得加强,一般商业银行已不再拥有发行银行券得权力,发行权完全集中于国家得中央银行,银行券已经纸币化了。当代国家发行得纸币与中央银行得银行券,都就是国家法律承认得支付手段与流通手段,都就是不兑现得货币符号。我国人民银行发行得人民币也不例外。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