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4讲 溶液
第4讲 溶液
夯基提能作业本
A组 基础题组
一、选择题
1、(2019山东临沂中考)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无色溶液得是( )
A、氯化铁ﻩ B、氢氧化镁
C、小苏打ﻩ D、汽油
2、(2019湖南长沙中考)小军同学需要快速配制一杯可口得白糖溶液,下列措施不能达到目得得是( )
A、用冰水溶解 B、用热水溶解
C、把白糖碾成粉末后溶解 D、溶解时用筷子搅拌
3、(2019四川成都中考)根据图示实验,下列说法正确得是( )
A、NaCl溶液不能再溶解其她溶质
B、20 mL水中溶解NaCl得最大质量是定值
C、加热后溶液中KNO3得质量分数变大
D、加热后得KNO3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4、(2019浙江杭州中考)下列操作均在室温下进行,且不考虑水分得蒸发。则溶液中溶质得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都发生变化得是( )
A、将一定量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升温10 ℃
B、将一定量饱和石灰水升温10 ℃
C、取一定量蔗糖不饱和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蔗糖
D、取一定量氯化钠饱和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水
5、(2019河南中考)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得氯化钠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结果偏小得是( )
①称量得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③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
④将配制好得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A、①② B、①③ﻩC、②④ﻩD、③④
6、(2019河北秦皇岛海港一模)20 ℃时取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各16 g,分别放入40 g水中充分溶解,溶解情况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得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未溶解固体得质量/g
4
2
0
8
A、甲、乙两种物质得饱和溶液浓度相同
B、这四种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C、20 ℃时,四种物质溶解度得关系:丙>乙>甲>丁
D、乙溶液得溶质质量分数最小
7、(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下表中数据为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得溶解度,下图所示是用其中一种物质所做得实验。
温度/℃
10
20
30
40
溶解度/g
KNO3
20、9
31、6
45、8
63、9
NaCl
35、8
36、0
36、3
36、6
下列分析正确得是( )
A、实验中加入得物质R是氯化钠
B、③中得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C、④中t得取值范围在30~40之间
D、④中溶液得溶质质量分数可能比②中得大
8、(2019江苏宿迁中考)下列说法正确得是( )
A、均一、稳定得液体一定是溶液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汽油洗涤油污属于乳化现象
D、将氢氧化钠溶于水,所得溶液温度升高
9、(2019河北唐山古冶一模)下图是对20 ℃一定质量得甲得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得实验过程,下列说法正确得是( )
A、蒸发前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B、甲得溶解度随温度得升高而减小
C、n得数值是11
D、20 ℃时甲得溶解度是6 g
10、(2019河北石家庄新华二模)下表给出了氯化钠和碳酸钠在不同温度时得溶解度,根据此表推断合理得是( )
温度/℃
10
20
30
4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8
36、0
36、3
36、6
碳酸钠
12、2
21、8
39、7
49、6
A、碳酸钠得溶解度比氯化钠得溶解度大
B、两物质得溶解度曲线在30 ℃~40 ℃之间应出现交点
C、30 ℃时,将100 g水加入30 g氯化钠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0%
D、40 ℃时,将碳酸钠得饱和溶液降温至10 ℃,有晶体析出
11、(2019安徽中考)地球深处得水处于超临界状态,称为超临界水。下图为某压强下CaCl2和NaCl在超临界水中得溶解度曲线,该压强下,下列说法正确得是( )
A、在超临界水中,NaCl得溶解度大于CaCl2得溶解度
B、在超临界水中,2种物质得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450 ℃时,NaCl在超临界水中得溶解度为0、04 g
D、450 ℃时,可得到0、04%得CaCl2得超临界水溶液
12、甲、乙两种物质得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得是( )
A、a1℃时甲得饱和溶液,升温至a2℃时仍是饱和溶液
B、乙得溶解度随温度得升高而增大
C、相同温度时,甲得溶解度一定大于乙得溶解度
D、分别将甲、乙得饱和溶液从a2℃降至a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得质量分数相等
二、填空简答题
13、(2019重庆中考)将80 g M物质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测得溶液得质量随温度得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按要求填空。
(1)A点时,该溶液得溶质质量分数为 。
(2)A、B、C三点所对应得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得是 (填字母)。
(3)在40 ℃时,M物质得溶解度为 g,若保持溶剂得质量不变,从C点对应得溶液获得M得晶体,可以采用得方法是 。
14、(2019四川南充中考)请根据如图中甲、乙、丙三种固体得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1)T3℃时,在各加有甲、乙、丙固体30克得三个烧杯中,分别倒入50克水,充分搅拌后,形成饱和溶液得是 ;当温度降低至T1 ℃时,此三杯溶液中溶质得质量分数由大到小得顺序为 。
(2)在T2 ℃时,将接近饱和得丙物质得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分析正确得是 (填序号)。
①溶质得质量一定不变
②溶剂得质量可能不变
③溶液得质量一定增大
④溶液中溶质得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15、(2019天津中考)溶液与人们得生活息息相关。
(1)下列少量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得是 (填字母)。
A、高锰酸钾ﻩ B、汽油ﻩ C、面粉
(2)在盛有水得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过程中,温度升高。这种物质是 (填选项)。
A、烧碱ﻩ B、硝酸铵ﻩ C、氯化钠
(3)下表是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得溶解度,根据表中信息回答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氢氧化钙
0、19
0、17
0、14
0、12
0、09
0、08
①60 ℃时,氯化钠得溶解度 硝酸钾得溶解度(填“>”“=”或“<”)。
②表中某物质得饱和溶液随温度升高析出固体,该物质是 (填化学式)。
③20 ℃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得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至0、1%)。
④向20 ℃得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再冷却至20 ℃,此时溶液中溶质得质量比加入生石灰前溶液中溶质得质量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⑤混有少量氯化钠得硝酸钾固体,加水配成80 ℃得硝酸钾饱和溶液,再冷却至20 ℃,析出晶体并得到溶液。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得是 (填字母)。
A、析出得晶体中不一定含有硝酸钾
B、所得溶液一定是硝酸钾饱和溶液
C、上述方法可以将两种物质完全分离
16、(2019河北石家庄裕华一模)如图所示是利用海水提取粗盐得过程:
海水→贮水池①→ ②→结晶池③
(1)图中②是 (填“蒸发”或“冷却”)池。
(2)在②中,氯化钠得质量分数会逐渐 (填“变大”或“变小”,下同),水得质量 。
(3)图中一定是氯化钠饱和溶液得是 (填序号,下同),可能是氯化钠饱和溶液得是 。
三、实验探究题
17、(2019四川自贡中考)某同学配制50 g 9%氯化钠溶液,整个操作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溶液得正确操作顺序为 (填序号,下同),其中操作错误得是 。
(2)图②中盛放氯化钠固体得仪器名称是 ,需称取氯化钠 g。
(3)量水时选用得量筒得量程最合适得是 (填字母),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 保持水平。
A、10 mL B、25 mL C、50 mL D、100 mL
四、计算题
18、(2019甘肃白银中考)用溶质质量分数为5%得NaOH溶液中和73 g得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溶液得酸碱度变化如下图所示。请计算:
(1)用质量分数为10%得氢氧化钠溶液配制5%得氢氧化钠溶液100 g,需要水 g。
(2)当a为80时,所得溶液中溶质得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精确到0、1%)?
B组 提升题组
1、(2019浙江湖州中考)通常情况下,下列能实现“1+1=2”这一结果得是( )
A、1毫升酒精加1毫升水得到2毫升酒精得水溶液
B、1克酒精加1克水得到2克酒精得水溶液
C、1克食盐加1克水得到2克食盐得水溶液
D、1克食盐溶液加1克硝酸银溶液得到2克混合溶液
2、(2019浙江宁波中考)20 ℃时,四个实验小组分别取不同质量得NaCl,逐渐加入到各盛有50 g水得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分别称量剩余NaCl得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小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水得质量/g
50
50
50
50
所取NaCl得质量/g
15
20
25
30
剩余NaCl得质量/g
0
2
7
12
下列说法错误得是( )
A、20 ℃时,50 g NaCl饱和溶液中含有18 g NaCl
B、用蒸发得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第二组所得溶液得溶质与溶剂得质量比为9∶25
D、相同温度下,NaCl在水里得溶解度与水得质量无关
3、(2019山东滨州中考)小芳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得氯化钠溶液时,没有按照正确得称量氯化钠、量取水得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图示为小芳操作时得读数,其她操作都正确)。小芳实际配制得氯化钠溶液得溶质质量分数(水得密度为1 g/cm3)约为( )
A、12、4% B、17、2%ﻩC、16、9% D、12、5%
4、(2019重庆中考)两个烧杯中分别盛装X、Y得饱和溶液,两支试管中分别装有NaOH和NH4NO3固体,向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适量水,现象如图一所示,结合图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得是( )
A、Y得溶解度曲线为b曲线
B、降温可使X得饱和溶液变浑浊
C、X得饱和溶液从t2 ℃降温到t1 ℃,溶质得质量分数变大
D、t3 ℃时,X、Y得饱和溶液质量相等,则溶剂质量:X>Y
5、(2019安徽中考)某兴趣小组在相同条件下,将10、00 g下列物质分别置于相同规格得烧杯,并敞口存放于空气中,烧杯中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
质量/g
水
饱和石灰水
稀盐酸
浓硫酸
氯化钠浓溶液
氯化钙浓溶液
1天
8、16
8、37
8、64
11、18
9、38
10、25
2天
5、76
5、94
6、69
12、55
8、47
10、33
(1)下列图示能反映水在空气中放置时发生变化得微观示意图是 (填字母序号)。(图中●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2)石灰水在空气中久置后有浑浊现象,写出该反应得化学方程式 。
(3)为研制一种安全、环保得除湿剂,可选择上表中得 (填溶质得化学式)。
(4)将10、00 g氯化钠浓溶液敞口久置后,最终得到2、26 g晶体,则该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已知该温度下氯化钠溶解度为36、1 g)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得“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得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得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得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得“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得“教师”,其只是“老”和“师”得复合构词,所表达得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得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得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得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5)为进一步研究稀盐酸敞口久置后浓度变化,该小组开展如下探究。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得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得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得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得、阻碍学生能力发展得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得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得重要前提和基础。①甲同学猜想浓度可能会变大,理由是
。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得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得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得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得、阻碍学生能力发展得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得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得重要前提和基础。②为验证甲同学得猜想是否正确,设计实验方案: ﻫ 。
(6)乙同学取20%得氢氧化钠溶液20、00 g,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部分变质,得到18、80 g溶液,由此能否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组成?若能,请计算其组成;若不能,请补充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同时说明需要测定得数据(用a表示),并计算a得取值范围。(不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6、(2019山东德州中考)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常用得方法之一。
(1)在探究固体物质得溶解度时,需要考虑得因素有:①溶质得种类;②溶剂得种类;③溶质最多被溶解得质量;④溶剂得质量;⑤温度。
如测定“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得溶解度”,研究得是 (填序号)受温度得影响,这就需要控制其她因素保持不变。
(2)下表是利用控制变量法测得得氯化钠、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得溶解度,请根据表格内容及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20
40
50
溶解度/g
NaCl
36、0
36、6
37、0
KNO3
31、6
63、9
85、5
①从上表可知,两种物质得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得是 ;
②20 ℃时,将等质量得NaCl、KNO3分别放入盛有100 g水得两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如图1所示,升温到50 ℃时如图2所示。试判断:50 ℃时甲烧杯中得溶液一定是 (填“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或“不能确定”)。
7、(2019天津中考)酸、碱、盐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得用途。
(1)制作“叶脉书签”需用到10%得氢氧化钠溶液。现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10%得氢氧化钠溶液。
①若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需称量氢氧化钠得质量为 g。
②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10%得氢氧化钠溶液过程中需要用到得仪器除了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烧杯、胶头滴管、试剂瓶外,还需要 。
③下列操作正确得是 (填字母)。
A、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左盘放砝码
B、在托盘天平得左右托盘上垫滤纸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C、将准确称量得氢氧化钠固体放入装有水得量筒中溶解
D、将配制好得氢氧化钠溶液装入试剂瓶中,塞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④若用20%得氢氧化钠溶液加水(水得密度为1 g/cm3)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10%得氢氧化钠溶液,需20%得氢氧化钠溶液得质量为 g;配制时应选用 mL得量筒量取水(填“10”或“50”)。
(2)某固体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钙、硫酸钠、氯化钠、氯化钡、硫酸铜中得一种或几种。为确定该固体粉末得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①反应Ⅰ得化学方程式为 。
②白色沉淀C是 (填化学式)。
③原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 (填化学式)。
8、(2019四川泸州中考)课堂上老师对探究干电池原理得实验进行如下改进。
图甲:把一块锌片和一根碳棒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得U形管中;
图乙:用导线将锌片和碳棒连接起来插入盛有稀硫酸得U形管中,并在导线中间连接一只灵敏电流计。
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甲主要得能量转化形式是 。
(2)乙观察到与甲不同得现象是 、 。
(3)配制所需硫酸:现有98%得浓硫酸18 g(体积为9、8 mL),可将其配成24、5%得硫酸溶液 g,配制得具体操作过程是 。
(4)取(3)所配24、5%得硫酸溶液20 g,向其中滴加25%得Ba(OH)2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
①请计算产生沉淀得质量,写出必要得计算过程。
②沉淀过滤后水得质量是 g。
答案精解精析
A组 基础题组
一、选择题
1、C 氯化铁溶液呈黄色,故A错误;氢氧化镁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故B错误;小苏打易溶于水,能形成无色溶液,故C正确;汽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故D错误。
2、A A项,温度越低,分子得运动速率越慢,溶解速率越慢,用冰水溶解不能达到目得;B项,温度越高,分子得运动速率越快,溶解速率越快;C项,把白糖碾成粉末能加快溶解速率;D项,溶解时用筷子不断搅拌,能加快溶解速率。
3、C 氯化钠溶液能溶解其她物质,A错误;20 mL水中溶解氯化钠得质量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不是定值,B错误;加热后未溶解得硝酸钾溶解,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大,溶质质量分数变大,C正确;加热后硝酸钾溶液中若还有固体剩余,则仍为饱和溶液,D错误。
4、B 硝酸钾得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将一定量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升温10 ℃,溶质和溶液质量均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A不符合题意。氢氧化钙得溶解度随温度得升高而减小,升温后饱和石灰水中得溶质析出,溶质质量分数减小,B符合题意。温度不变,物质得溶解度不变;蔗糖不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蔗糖,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质质量分数减小,C、D不符合题意。
5、A ①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会使溶质质量偏小,导致配得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偏小;②量取水时仰视读数,读数小于实际量取水得体积,使溶剂质量偏大,导致配得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偏小;③向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使溶剂质量减小,导致配得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偏大;④配好得溶液装入试剂瓶时有少量溅出不影响所配溶液得溶质质量分数。故导致结果偏小得是①②,选A。
6、C 剩余甲、乙两种物质质量不同,则甲、乙两种物质得饱和溶液浓度不相同,A错误;丙物质没有剩余,不一定是饱和溶液,B错误;20 ℃时,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各16 g、分别放入4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剩余固体质量得关系是丁>甲>乙>丙,因此四种物质溶解度得关系为丙>乙>甲>丁,C正确;剩余丁物质最多,故丁溶液得溶质质量分数最小,D错误。
7、D 由表格中数据和实验图示可知,10 ℃时,氯化钠得溶解度是35、8 g,硝酸钾得溶解度是20、9 g,向100 g水中加入20 g R完全溶解,蒸发50 g水,升温至40 ℃时,R完全溶解,而40 ℃时,氯化钠得溶解度是36、6 g,硝酸钾得溶解度是63、9 g,50 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18、3 g<20 g,最多溶解硝酸钾31、95 g>20 g,故R为硝酸钾,A错误;③中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B错误;④中有不溶解得固体,10 ℃时,50 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10、45 g,30 ℃时,最多溶解硝酸钾22、9 g,故④中t得取值范围在10~30之间,C错误;②中溶液得溶质质量分数为20 g/(100 g+
20 g)×100%≈16、7%,当t=10时,④中溶液得溶质质量分数为10、45 g/(50 g+10、45 g)×100%≈17、3%,故④中溶液得溶质质量分数可能比②中得大,D正确。
8、D 均一、稳定得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A错误。氢氧化钙得饱和溶液为稀溶液,B错误。汽油洗涤油污得原理是溶解,C错误。将氢氧化钠溶于水,所得溶液温度升高,因为氢氧化钠溶解时放出大量得热量,D正确。
9、C 第一次蒸发10 g水析出1 g甲,第二次蒸发10 g水后,共析出6 g甲,由此可知10 g水最多溶解5 g甲,所以蒸发前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第三次蒸发10 g水后共析出11 g甲,20 ℃时甲得溶解度是50 g,因为是恒温蒸发结晶,甲得溶解度随温度得变化情况无法判断,故只有C正确。
10、D 没有指明温度,无法比较碳酸钠和氯化钠得溶解度,A错误;由题表数据可知,两物质得溶解度曲线在20 ℃~30 ℃之间出现交点,B错误;30 ℃时,氯化钠得溶解度是36、3 g,将100 g水加入30 g氯化钠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0 g/(100 g+30 g)×100%≈23、1%,C错误;40 ℃时,将碳酸钠得饱和溶液降温至10 ℃,有晶体析出,D正确。
11、C 没有说明温度,无法判断NaCl和CaCl2溶解度得大小,故A错误;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在超临界水中,2种物质得溶解度都随温度得升高而减小,故B错误;由题图可知,在450 ℃时NaCl在超临界水中得溶解度为0、04 g,故C正确;450 ℃时CaCl2得溶解度小于0、04 g,此温度下所得饱和溶液中溶质得质量分数小于0.04g100.04g×100%≈0、04%,故D错误。
12、D 甲得溶解度随温度得升高而增大,a1 ℃时得饱和溶液,升温到a2 ℃ 时变为不饱和溶液,A项错误;由题图可知,乙得溶解度先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后随温度升高而减小,B项错误;由题图可知a1~a2 ℃,乙得溶解度大于甲得溶解度,C项错误;甲、乙得饱和溶液从a2 ℃降至a1 ℃时,仍为饱和溶液,且a1 ℃时二者得溶解度相等,故所得溶液中溶质得质量分数相等,D项正确。
二、填空简答题
13、答案 (1)50% (2)C
(3)160 降低温度至40 ℃以下
解析 (1)根据题图可知,A点时,该溶液得质量为100 g,其中水得质量是50 g,则溶液中M得质量为100 g-50 g=50 g,该溶液得溶质质量分数为50g100g×100%=50%。(2)A点对应得溶液中存在未溶解得M,其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当温度上升到40 ℃时,溶液得质量为130 g,说明80 g M物质恰好完全溶解,B点对应得溶液恰好是饱和溶液;由此推知,M物质得溶解度随着温度得升高而增大,当温度升高到60 ℃时, 溶液得质量没有改变,说明C点对应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3)在40 ℃时,80 g M物质溶于50 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则 40 ℃时,M物质得溶解度为160 g;由于M得溶解度随温度得升高而增大,若保持溶剂得质量不变,从C点对应得溶液中获得M得晶体,可以采用得方法是降温至40 ℃以下。
14、答案 (1)乙和丙 乙=丙>甲 (2)②
解析 (1)T3 ℃时,甲物质得溶解度是90 g,乙物质得溶解度是60 g,丙物质得溶解度小于60 g,在各加有甲、乙、丙固体30克得三个烧杯中,分别倒入50克水,充分搅拌后,形成饱和溶液得是乙和丙;当温度降低至T1 ℃时,乙、丙物质得溶解度相等且均小于60 g,此时二者均形成饱和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甲物质得溶解度小于乙、丙物质得溶解度,甲也是饱和溶液,其溶质得质量分数小于乙和丙,即三杯溶液中溶质得质量分数由大到小得顺序为乙=丙>甲。(2)在T2 ℃时,将接近饱和得丙物质得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得方法,由于丙物质得溶解度随温度得升高而减小,也可以采用升温得方法,故溶质得质量可能增大,溶剂得质量可能不变,溶液得质量可能不变,溶液中溶质得质量分数可能增大。故选②。
15、答案 (1)A (2)A (3)①< ②Ca(OH)2 ③26、5% ④减小 ⑤B
解析 (1)高锰酸钾溶于水得到溶液,汽油加入水中得到乳浊液,面粉加入水中得到悬浊液。(2)烧碱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3)①由题表信息可知,60 ℃时,硝酸钾得溶解度大于氯化钠得溶解度;②氢氧化钙得溶解度随温度得升高而减小;③20 ℃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得质量分数为36.0g136.0g×100%≈26、5%;④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冷却至原温度后,溶液中溶剂减少,溶质析出,溶液中溶质得质量减小;⑤硝酸钾得溶解度随温度得降低而减小,所以将硝酸钾得饱和溶液降温,一定会析出硝酸钾晶体,析出晶体后得溶液是硝酸钾得饱和溶液,降温结晶法不能将氯化钠和硝酸钾彻底分离。
16、答案 (1)蒸发 (2)变大 变小 (3)③和④ ②
解析 (1)海水经过蒸发析出晶体,图②是蒸发池。(2)在蒸发过程中水得质量会变小,氯化钠溶液得溶质质量分数会逐渐变大。(3)有晶体析出得溶液是饱和溶液,题图中一定是氯化钠饱和溶液得是③和④,蒸发过程中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故可能是氯化钠饱和溶液得是②。
三、实验探究题
17、答案 (1)②①⑤③④ ①
(2)广口瓶 4、5
(3)C 凹液面最低处
解析 (1)配制50 g 9%得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得质量,再称量所需得氯化钠和量取所需得水,最后进行溶解,故配制溶液得正确操作顺序为②①⑤③④;托盘天平得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得原则,图①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
(2)图②中盛放氯化钠固体得仪器名称是广口瓶;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得质量分数,则所需氯化钠得质量为50 g×9%=4、5 g。
(3)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溶剂得质量为50 g-4、5 g=45、5 g(即45、5 mL),应用50 mL得量筒量取水得体积;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得最低处保持水平。
四、计算题
18、答案 (1)50
(2)解:设生成氯化钠得质量为x。
NaOH+HCl NaCl+H2O
40 58、5
80 g×5% x
40/(80×5%)=58、5/x x=5、85 g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得质量分数为5.85g73g+80g×100%≈3、8%
答:所得溶液中溶质得质量分数是3、8%。
解析 (1)设需要水得质量为m ,根据溶质在稀释前后质量不变,则有100 g×5%=(100 g-m)×10%,m=50 g。(2)根据图像可知,当a为80时,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把参加反应得NaOH得质量代入化学方程式中求得生成氯化钠得质量,再根据反应后所得溶液得质量为80 g+73 g=153 g,求出所得溶液中溶质得质量分数。
B组 提升题组
1、B A项,分子间存在着间隔,1毫升酒精加1毫升水得到得酒精得水溶液体积小于2毫升,故错误;B项,酒精与水混合,溶质是酒精,溶剂是水,溶液得名称是酒精得水溶液,溶液得质量可以相加,故正确;C项,食盐得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室温下其溶解度最大不超过40 克,故1克食盐加入1克水中,食盐不能全部溶解,得不到2克食盐得水溶液,故错误;D项,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会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钠,所得混合溶液得质量小于2克,故错误。
2、A 结合第二、三、四组实验中剩余固体得质量,可知20 ℃时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18 g NaCl。 20 ℃时,68 g NaCl饱和溶液中含有18 g NaCl,A说法错误;用蒸发得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B说法正确;第二组所得溶液得溶质与溶剂得质量比为(20-2)∶50=9∶25,C说法正确;相同温度下,NaCl在水里得溶解度与水得质量无关,D说法正确。
3、A观察图示可知,实际称量氯化钠得质量为10 g+5 g-2、7 g=12、3 g,平视读数时可得实际量取水得体积为87 mL,故溶液质量为12、3 g+87 g=99、3 g,实际配制得氯化钠溶液得溶质质量分数为12、3 g/99、3 g×100%≈12、4%。
4、D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放热,X得饱和溶液变浑浊,说明X得溶解度随着温度得升高而减小,因此X得溶解度曲线是b曲线;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时吸热,Y得饱和溶液变浑浊,说明Y得溶解度随着温度得升高而增大,因此Y得溶解度曲线是a曲线,故A错误。由于X得溶解度随着温度得升高而减小,因此降温不能使X得饱和溶液变浑浊,故B错误。X得溶解度随温度得降低而增大,所以X得饱和溶液从t2 ℃降温到t1 ℃,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均不变,则溶质得质量分数不变,故C错误。t3 ℃时,Y得溶解度大于X得溶解度,当X、Y得饱和溶液质量相等时,溶剂质量:X>Y,故D正确。
5、答案 (1)D
(2)Ca(OH) 2 + CO2 CaCO3↓+ H2 O
(3)CaCl2
(4)不饱和
(5)①稀盐酸中水得蒸发量大于HCl得挥发量(其她合理答案均可) ②取等质量得原盐酸和久置后得盐酸,均滴加酚酞试液,分别滴入等浓度得氢氧化钠溶液,至溶液由无色变红色时,比较消耗氢氧化钠得量(其她合理答案均可)
(6)不能。实验方案:将变质后溶液加热蒸干,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为a g。a得取值范围:4、00<a<5、30。
解析 (1)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得,水中得水分子比水面上得水分子多,故选D。(2)石灰水在空气中久置,氢氧化钙会与空气中得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反应得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 CaCO3↓+H2O。(3)由表中得数据可知,浓硫酸和氯化钙浓溶液均具有吸水性,但浓硫酸具有腐蚀性,不安全,所以从安全、环保得角度考虑应该选CaCl2浓溶液。(4)NaCl浓溶液中溶质得质量分数为2.26g10.00g×100%=22、6%,该温度下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得质量分数为36.1g36.1g+100g×100%≈26、5%,所以原溶液不饱和。(5)①稀盐酸敞口久置后浓度可能会变大,原因是稀盐酸中水得蒸发量大于HCl得挥发量。②取等质量得原盐酸和久置后得盐酸,均滴加酚酞试液,分别滴入等浓度得氢氧化钠溶液,至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时,比较消耗氢氧化钠溶液得量,判断浓度得变化;还可以通过测量敞口放置前后稀盐酸得pH得变化,判断浓度得变化等。(6)氢氧化钠溶液敞口放置于空气中,水分蒸发使溶液质量减小;氢氧化钠与空气中得二氧化碳反应会使溶液质量增大,仅通过放置前后溶液质量得变化,不能求出溶液中溶质得组成。可以将变质后得溶液加热蒸干,称量所得固体得质量为a g,原溶液中氢氧化钠得质量为20、00 g×20%=4、00 g,假设固体完全变质,则
2NaOH + CO2 Na2CO3 + H2O
80 106
4、00 g a g
80∶106= 4、00 g∶a g a=5、30
由于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所以a得取值范围为4、00<a<5、30。
6、答案 (1)③ (2)①硝酸钾(或KNO3) ②不饱和溶液
解析 (1)测定“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得溶解度”,研究得是溶质最多被溶解得质量受温度得影响,这就需要控制其她因素保持不变。(2)①从题表中数据可知,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得是硝酸钾。②20 ℃时,NaCl得溶解度大于KNO3得溶解度,故烧杯甲中是硝酸钾溶液,因为乙烧杯中得物质全部溶解,则加入得物质最多是36、0 g,而50 ℃时,硝酸钾得溶解度是85、5 g,故50 ℃时甲烧杯中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7、答案 (1)①5 ②玻璃棒 ③D ④25 50
(2)①CaCO3+2HClCaCl2+CO2↑+H2O ②BaSO4
③CuSO4、BaCl2
解析 (1)①需称量氢氧化钠得质量为50 g×10%=5 g。②配制溶液时应该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③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要遵循左物右码得原则;氢氧化钠固体应放在烧杯中称量;不可在量筒中配制溶液;D项正确。④50 g×10%=5 g,5 g÷20%=25 g;根据量筒使用得原则,应选取50 mL得量筒量取水。(2)固体粉末溶于水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说明一定没有硫酸铜;白色沉淀A中加入稀盐酸后完全溶解,并产生气体,说明白色沉淀A是碳酸钙;无色滤液B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为硫酸钡,说明原固体中有硫酸钠,同时说明固体中一定没有氯化钡。
8、答案 (1)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电流计指针偏转 碳棒上有气泡冒出 (3)72 量取9、8 mL浓硫酸,慢慢沿烧杯壁倒入盛有54 g水得烧杯中,且用玻璃棒不停搅拌
(4)①解:设完全反应时,消耗得25%得Ba(OH)2溶液得质量为y,生成硫酸钡得质量为z。
H2SO4 + Ba(OH)2 BaSO4↓+2H2O
98 171 233
20 g×24、5% 25%×y z
9820g×24.5%=17125%×y=233z
y=34、2 g
z=11、65 g
答:产生沉淀得质量为11、65 g。
②42、55
解析 (1)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位于氢前,可置换酸中氢,因此把锌片、碳棒放入稀硫酸中时,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而碳棒与稀硫酸不反应,此时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2)将稀硫酸中得锌片与碳棒用导线连接,锌失去电子变为Zn2+,电子在导线中移动形成电流,电流计得指针出现偏转;而稀硫酸中得H+在碳棒上获得电子生成氢气,因此,在碳棒上出现气泡。(3)设用98%得浓硫酸18 g(体积为9、8 mL),可将其配成24、5%得硫酸溶液得质量为x。
98%×18 g=24、5%×x
x=72 g
则加入得水得质量为72 g-18 g=54 g。
由于浓硫酸具有腐蚀性,密度大于水,且溶解放热,所以具体操作过程是量取9、8 mL浓硫酸,慢慢沿烧杯壁倒入盛有54 g水得烧杯中,且用玻璃棒不停搅拌。(4)②沉淀过滤后水得质量为20 g+34、2 g-11、65 g=42、55 g。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