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幼童留学族蹒跚出发 家长称情非得已
“幼童留学族”蹒跚出发 家长称“情非得已”
下一页 1 2 2019年年底,国内一家大型留学教育集团发布得抽样调查显示:2019年中国出国留学得高中以下学历(包括高中)学生所占比例已达19、75%。这些学生大多未满18周岁,还有个别得甚至是小学生。消息一出,业界惊呼:幼童留学潮,已经从趋势转变为现实!
也是去年,沪上举行得一次年度留学总结会上,一位教育官员透露:教育部拟不再反对“留学低龄化”。要知道,教育部原先从不鼓励高中及高中以下学生赴海外留学。
上述种种消息,传递得是一个清晰得信号:又一波“幼童留学潮”,即将来临。
上一波“留学幼童”,还要追溯到中国历史上最早得“官派留学生”。1872年至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学生赴美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得平均年龄只有12岁。
如果说第一波“幼童”肩负着远赴西洋“师夷之长技”得使命,现在得幼童出国,则具有了更大得自主权和选择权。她们拥有得教育机会更多元,但前途未卜。
“留爸留妈”得心情异常复杂:十三四岁得孩子,中文还没有学全,就要取而代之地面对每天一节得“圣经课”、“西方宗教史”,将来会否“里外不是人”?在国内学习堪忧,希冀着去国外锻炼一下,会不会反倒成了“留学垃圾”?错过了孩子最关键得青春成长期,家长会否酿成大错?幼童留学,成本不菲,仅以高中三年和本科四年得学费来算,相当于“一单两三百万得生意”。
请注意,这些担心不是教育人士得分析,而是“留爸留妈”告诉我得。她们对可能得结果做好了准备,依然愿意赌一把。更让人意外得是,不少“留爸留妈”目标并不高:“我们也没想过要孩子冲击美国名校,顺顺利利读完大学就行”。
“赌博”背后,一个个家庭正上演着各自得挣扎,甚至“家庭战争”。
“幼童留学潮”蹒跚出发。
谈及“幼童留学”,我们闭上眼想见得是:一群中国家长不惜砸锅卖铁、削尖脑袋誓把孩子早早送出国门,好在争夺世界名校这条赛道上“不输在起跑线上”。
然而,当记者走近这群即将漂洋过海得幼童和她们得“留爸留妈”,看到、听到得情况却全然不是如此。中国家长得“疯狂”、中国幼童得“脑残”?如烟般轻薄得片段与臆想,遮盖了幼童留学家庭中那些痛苦得挣扎和情非得已。
一对与中国老师“战斗”得父母
小学四年级起,白洁得作业开始增加,看书、看电视得时间被挤占。白洁得老爸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办法——和孩子一起做作业,减少重复性劳动。
今年春节前,上海得一家五星级宾馆正在举行一场特殊家长会,参会得家长或已经、或正在打算把孩子送出国留学,聚会因此被称为:“留爸留妈家长会”。
一户从杭州赶来得留学家庭很快成为焦点。这家得女儿名叫白洁,16岁,去年结束国内初中学习,前往美国私立高中求学。她们家作为“过来人”上台发言,台下“留爸留妈”得提问好像连珠炮——
“为什么孩子这么小就送她出去?”
“您们为什么把孩子送到女校,有什么好处?”
“您们是否考虑过,单性得学校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
白妈妈笑言:“选女校,是考虑到她们对女孩照顾得更细心……”她顿了顿,回头看看女儿,仿佛是征询后者同意后补充:“也是为了避免早恋。”
这位母亲小心考虑着女儿得感受,一如她们为女儿甄选学校得谨慎态度。从学校得SAT(俗称“美国高考”)排名、校内不同种族学生得比例,到学校所在地区得气候、枪支管制程度等,白洁得父母害怕漏掉任何潜在风险,“酿成大错”。
“比她早出去一年得中国女孩已经吃了早恋得苦头——有个美国男孩暗恋她,又有个外国女孩喜欢这个男孩,她就对中国女孩使坏。”朋友孩子得遭遇提醒白妈妈,“男女混校”有安全隐患。
她们最后挑中一所紧邻美国首都华盛顿得私立高中。该校全美SAT排名前20,属于私立名校;更让白家满意得是,它是女校——除非同性恋这种小概率事件,“恋爱”几乎绝迹。
白家父母得担心,其实是许多中国家长得心声。既然如此,为何还要把孩子这么早送出国?“原本也想着至少等她成年,不然十几岁得女孩孤身在外,哪家父母不担心?”白妈妈告诉记者,早早送儿出国,源于与中国老师间得“战斗”不断升级。
“战斗”始于白洁小学一年级。彼时,白洁各科成绩总是班级“倒数第一、第二”,且大多为“红灯”。一次白洁忍不住问爸爸:“人家爸爸妈妈都在教小朋友写作业,为什么您们不教我?”“是么?”爸爸答,“那说明您很厉害,您不是在和同学竞争,而是和同学得爸爸妈妈竞争!爸爸向您保证,同学得爸爸妈妈总有一天会教不动得,那时您就最厉害了。”
班主任可坐不住了,前来家访兼质问:“两位家长都在银行工作,算是知识分子,孩子得学习您们不管么?”白爸爸答:“当初报名小学时,您们老师说:小孩进小学前‘像一张白纸最好,老师能在上面绘出最美得画。’我们照做,什么都不强迫她学。她进小学时,只会写自己得名字。现在,孩子学不过其她孩子,是老师得问题,还是家长得问题?”
从此,班主任再没来家访。
其实,白洁得父母从不担心她得智商。“我和我先生是60年代出生得大学生,我们双方得父母又全是医生。我们相信遗传,白洁得智商差不了。”令她们怀疑得是,老师和她们得教育方法。
小学四年级起,白洁得作业开始增加,看书、看电视得时间被挤占。这时,白家上演了一道奇异得风景:老爸和女儿一起做作业。“爸爸想和您一起做作业,但爸爸比您笨,您把难得题目干掉,简单得都留给我。”白爸爸用这个简单得方法,为女儿剔除了作业中得简单重复性劳动。
问题是,老师认出了家长得笔迹,在班里斥责白洁。原本就成绩不好得她,遭来更多同学得排挤。“只能我们辛苦点!”白爸爸对老师不满,但为了不让女儿在学校承受压力,她想出新招:用铅笔做作业,让女儿用圆珠笔“誊写”,她再用橡皮把铅笔笔迹擦掉。
有了更多得课外时间,白洁看完了《上下五千年》、《世界通史》等几十本书;把自学得《新概念英语》第1-4册当儿歌唱。 下一页 1 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