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世界现代史2025-2026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院(系)_ 班级 _ 学号 _ 姓名 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下列关于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说法正确的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国内矛盾缓和 B.布尔什维克党在群众中影响力薄弱 C.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后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 D.列宁提出的“四月提纲”主张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2.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A.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B.股票投机活动过度导致金融市场崩溃 C.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导致产品严重过剩 D.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引发贸易战 3.二战后,美国为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推行了“冷战”政策。“冷战”开始的标志是()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D.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4.20 世纪 50-7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入“黄金时代”,其主要原因是()A.殖民体系的瓦解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削弱 D.世界大战的刺激 5.下列关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A.印度独立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B.埃及通过“七月革命”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 C.古巴革命胜利后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权 D.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6.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一现象说明()A.社会主义制度彻底失败 B.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C.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不可替代性 D.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停滞 7.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苏联解体 C.东欧剧变 D.华约组织解散 8.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核心,其兴起的时间是()A.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B.20 世纪初 30 年代 C.20 世纪中期以后 D.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其中“一超”指的是()A.中国 B.美国 C.俄罗斯 D.欧盟 10.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表述,错误的是()A.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 B.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贫富差距 C.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降低 D.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符合题目要求,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列条约中,属于这一体系的有()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慕尼黑协定 D.雅尔塔协定 2.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召开了多次重要会议,协调作战计划和战后安排。下列会议中,属于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召开的有()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波茨坦会议 D.万隆会议 3.20 世纪 60 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其主张包括()A.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C.拒绝与任何大国结盟 D.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 4.下列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有()A.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B.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C.促进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D.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5.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包括()A.气候变化 B.恐怖主义 C.贫富分化 D.地区冲突 三、名词解释(共 4 题,每题 5 分,共 20 分)请简要解释下列历史名词的含义、背景及影响(每小题回答不超过 150 字)。1.罗斯福新政 2.雅尔塔体系 3.不结盟运动 4.经济全球化 四、简答题(共 2 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要求逻辑清晰、要点明确(每小题回答不超过 200 字)。1.简述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并分析二战的历史影响。2.简述 20 世纪 50-80 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主要类型及代表性国家,并总结改革的共同教训。五、论述题(共 1 题,15 分)请结合史实,围绕以下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谨(回答不超过 400 字)。拓展知识: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是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成果,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香港城市大学与东莞市人民政府合作举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机构。学校立足东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和国际前沿,致力于建设成为一所世界一流的国际化研究型大学,在培养高端创新人才、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在办学定位与特色上,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秉持香港城市大学“重探索、求创新、促合作”的办学理念,融合内地与香港教育优势,以国际化为核心特色。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产业发展需要,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学术环境,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卓越人才,同时促进内地与香港在教育、科研、文化等多领域的深度交流与融合。学科专业布局紧密围绕前沿领域和产业需求。学校初期重点发展数据科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与新材料、金融科技等学科领域,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本科专业,并逐步拓展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这些学科专业充分依托香港城市大学的优势学科资源,同时紧密对接东莞及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升级方向,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如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智能制造相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与大数据分析相贯通,旨在培养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坚持高端化、国际化标准。学校汇聚来自全球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秀人才,构建多元化师资团队。教师团队由香港城市大学选派的资深教授、面向全球招聘的国际知名学者以及内地引进的优秀人才共同组成。其中,不乏国际学术权威、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科研经验,还能将国际前沿的学术理念、研究方法和产业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与科研工作,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术指导和国际化的教育资源。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创新与实践。学校采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跨学科教育+实践创新”四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强调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本科阶段,前两年通过通识教育拓宽学生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后两年专注专业课程学习,并融入大量跨学科课程和实践项目。学校与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科研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和联合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参与实际科研项目和产业实践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学生有机会赴香港城市大学及其他国际高校进行学习交流、联合培养,提升国际竞争力。科研创新方面,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平台建设和科研成果转化。建有多个高水平科研平台,涵盖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新能源材料实验室等,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科研攻关。学校鼓励学科交叉研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地方政府、企业开展紧密合作,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东莞及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此外,学校还积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学术论坛等活动,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提升学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