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西南民族大学
《世界现代史》2025 - 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院 (系)_______ 班级 _______ 学号 _______ 姓名 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下列关于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说法正确的是(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国内矛盾缓和
B. 布尔什维克党在群众中影响力薄弱
C. 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后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
D. 列宁提出的“四月提纲”主张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2.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
A.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B. 股票投机活动过度导致金融市场崩溃
C. 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导致产品严重过剩
D. 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引发贸易战
3. 二战后,美国为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推行了“冷战”政策。“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
A.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D. 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4. 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入“黄金时代”,其主要原因是( )
A. 殖民体系的瓦解
B.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削弱
D. 世界大战的刺激
5. 下列关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印度独立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B. 埃及通过“七月革命”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
C. 古巴革命胜利后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权
D. 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6.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一现象说明( )
A. 社会主义制度彻底失败
B. 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C. 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不可替代性
D.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停滞
7. 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 )
A.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苏联解体
C. 东欧剧变
D. 华约组织解散
8.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核心,其兴起的时间是( )
A. 19世纪末20世纪初
B. 20世纪初30年代
C. 20世纪中期以后
D. 20世纪90年代以后
9.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其中“一超”指的是( )
A. 中国
B. 美国
C. 俄罗斯
D. 欧盟
10.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
B.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贫富差距
C.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降低
D. 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符合题目要求,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列条约中,属于这一体系的有( )
A. 《凡尔赛和约》
B. 《九国公约》
C. 《慕尼黑协定》
D. 《雅尔塔协定》
2. 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召开了多次重要会议,协调作战计划和战后安排。下列会议中,属于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召开的有( )
A. 开罗会议
B. 德黑兰会议
C. 波茨坦会议
D. 万隆会议
3. 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其主张包括( )
A. 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C. 拒绝与任何大国结盟
D. 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
4. 下列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有( )
A.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B. 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C. 促进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D. 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5. 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包括( )
A. 气候变化
B. 恐怖主义
C. 贫富分化
D. 地区冲突
三、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请简要解释下列历史名词的含义、背景及影响(每小题回答不超过150字)。
1. 罗斯福新政
2. 雅尔塔体系
3. 不结盟运动
4. 经济全球化
四、简答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要求逻辑清晰、要点明确(每小题回答不超过200字)。
1. 简述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并分析二战的历史影响。
2. 简述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主要类型及代表性国家,并总结改革的共同教训。
五、论述题(共1题,15分)
请结合史实,围绕以下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谨(回答不超过400字)。
拓展知识: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教育的璀璨明珠
**
在天府之国成都,闪耀着一颗民族教育的璀璨明珠 —— 西南民族大学。学校坐落于武侯区、航空港、太平园三个校区,占地近 3000 亩,校园环境典雅秀丽,建筑风格独具民族特色,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元素,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从 1950 年创立至今,西南民族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府,为国家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历史溯源:砥砺奋进,铸就辉煌
西南民族大学的历史,是一部与新中国民族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创业史、奋斗史。1950 年 7 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人才,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邓小平亲自提议,经政务院批准,西南民族学院正式成立,成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建校初期,学校条件艰苦,但全体师生满怀热情,在一片荒地上艰苦创业。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关怀下,学校逐步发展壮大,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专业日益丰富。1985 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西南民族学院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开启了学校发展的新篇章。进入新世纪,学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先后被确定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二、校园风貌:多元融合,特色鲜明
西南民族大学的三个校区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与魅力的校园环境。武侯校区作为学校的老校区,承载着学校多年的历史记忆。校园内绿树成荫,古朴的建筑错落有致,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学区内,教学楼庄重典雅,教室宽敞明亮,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图书馆藏有丰富的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尤其是民族学、宗教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特色学科的书籍资料更是种类齐全,是师生们求知探索的知识宝库。校园里的民族文化广场,矗立着象征各民族团结的雕塑,展示着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元素,是学校开展民族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每逢重大民族节日,这里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各民族师生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共同欢庆,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航空港校区是学校的主校区,占地面积广阔,建筑风格现代新颖,融合了多民族的建筑特色。校园内规划合理,教学区、实验区、生活区、运动区等功能区域分明。现代化的教学楼采用了独特的设计理念,将民族元素与现代建筑风格巧妙融合,如屋顶的造型、外墙的装饰图案等,都体现了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实验楼内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学校的体育馆设施齐全,不仅能满足学生日常体育锻炼的需求,还承办了多项大型体育赛事和文艺演出。生活区的学生宿舍舒适整洁,周边配套设施完善,食堂提供丰富多样的美食,涵盖了川、鲁、粤、湘等各大菜系以及各民族的特色风味,满足了来自不同地区学生的饮食需求。校园内的景观设计也别具匠心,绿树、草坪、花卉与湖泊相互映衬,营造出优美宜人的学习生活环境。
太平园校区则专注于艺术教育和培训,校区内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艺术教学楼的设计独具特色,宽敞明亮的教室和专业的艺术工作室为艺术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空间。这里经常举办各类艺术展览、音乐会、舞蹈演出等活动,为师生们提供了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校区内的艺术长廊展示了师生们的优秀艺术作品,从绘画、雕塑到设计作品,无不展现出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的卓越成果。
三、学科专业:多元发展,优势突出
西南民族大学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构建了涵盖文、史、哲、经、管、法、教、理、工、农、医、艺等 12 个学科门类的学科专业体系。截至目前,学校设有 25 个学院,开设 93 个本科专业,有 2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成果丰硕。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动物科学、法学、化学等学科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民族学学科是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在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地区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该学科拥有一支由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教学科研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学校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例如,在人工智能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项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少数民族的语言、音乐、舞蹈、民俗等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专业设置上,学校注重突出特色与优势。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在培养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人才方面成绩斐然。该专业开设了藏语、彝语、维吾尔语等多个少数民族语言方向,课程设置紧密结合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文学素养。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语法、词汇、翻译等课程,还要深入研究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文化传统等内容。毕业后,他们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文化、新闻出版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中坚力量。此外,学校还积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开设了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与新媒体等新兴专业,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
四、师资队伍:德才兼备,潜心育人
西南民族大学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近 2000 人,其中专任教师 1300 余人,副高以上职称人员 700 余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700 余人。教师队伍中汇聚了众多优秀人才,有国家 “万人计划” 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人选等。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强校战略。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为学校带来了前沿的学术理念和丰富的科研资源。例如,学校引进了一批在民族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推动了学校相关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加强校内教师的培养工作,通过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学习、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开展教学技能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学校还建立了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对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这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教师代表。在民族学领域,[教师姓名 1] 教授长期致力于民族文化研究,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出版了多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著作。他主持的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为深入了解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在教学中,他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深受学生喜爱和尊敬。在生物学领域,[教师姓名 2] 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他研发的新型饲料添加剂,有效提高了动物的生长性能和养殖效益,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教学中,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教学和实践实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科研创新:立足前沿,服务社会
学校秉持科研与教学并重、积极服务社会的理念,高度重视科研创新工作,在科研平台建设、项目承担、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学校建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如中国藏学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院、民族药物研究所、西南民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这些平台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推动了各学科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中国藏学研究所是我国藏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在藏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研究所围绕藏族历史、文化、宗教、社会经济等方面开展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成果。青藏高原研究院则聚焦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等问题开展研究,为青藏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在科研项目方面,学校承担了众多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围绕生物技术、生态环境、材料科学等方向开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例如,在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学校的科研团队在基因编辑技术、生物制药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工具和新型生物药物。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聚焦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教育等问题开展研究,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如学校的民族教育研究中心,深入研究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学校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与企业、政府部门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学校研发的部分新技术、新产品已成功实现转化,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为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例如,学校研发的新型环保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和环保特性,已在建筑、包装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学校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开展科普宣传、技术培训等社会服务活动,将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传播到社会各界,提升了公众的科学素养和技术水平。
展望未来,西南民族大学将继续秉承 “和合偕习、自信自强” 的校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科专业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与科研创新能力。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坚定的步伐,朝着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行,为国家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